楊曉春,郭曉英
(天水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語調短語是信息傳遞的基本單位。前期對于語調短語的研究主要是從語調短語切分和調核兩方面展開。語調短語切分是指將一句話劃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塊”。[1]語調短語切分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生理學的角度講,說話時將長句劃分為有意義的小句給說話者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使交流變得輕松。[2]從語義學的角度講,語調短語劃分使表達層次分明;[3]從韻律角度來講,語調短語切分使得句子的節(jié)奏聽起來更加自然優(yōu)美。[4]
從句法角度講,語調短語具有消除句子歧義的功能。[5]調核是語調短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調短語由四部分組成:調冠,調頭,調核,調尾。一個語調短語可以沒有調冠、調頭和調尾,但必須要有調核。[6]從韻律上講,調核是語調短語內部最凸顯的音節(jié)。[7]從語義上講,調核承載著說話者最想表達的意思。[8]從信息傳遞的角度講,調核一般承載的是新信息。[9]
意識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各個方面。如音系意識影響學生對詞的識別。[10]文化意識影響外語學習,[11]語篇意識影響英語教學,[12]詞匯意識影響詞匯記憶,[13]句子結構意識學生的閱讀理解。[14]那么語調短語意識影響英語學習的哪些方面?又是以何種方式對其產生影響?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英語學習者的語調短語意識現狀,本研究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初探。
國內某師范院校英語專業(yè)三年級本科生30人參加了本研究。所有受試英語學習經歷相似。
本研究利用調查問卷和回想活動兩種手段測量英語學習者的語調短語意識。語調短語切分和調核是跟語調短語相關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語調短語分最主要的手段是停頓,而調核最主要的聲學實現方式是重讀。因此本研究中不論是調查問卷的設計、回想活動的組織還是后期的數據分析都是從停頓和重讀這兩個更為具體的角度來考察英語學習者的語調短語意識。
用于本研究的調查問卷是筆者通過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參考前期學者對意識調查的方法及根據自己多年教學觀察等多種途徑自編而成。問卷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級量表。調查問卷初步整理出24個項目。在問卷投入正式使用之前,筆者進行了試測(the pilot study)并利用試測所得數據對調查問卷進行項目分析。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每個項目上得分的t檢驗結果顯示:原調查問卷中有四個項目的差異小而達不到顯著性水平,也就是說這四項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不同的受試,因此筆者將其去除。調查問卷最終保留了20個問卷項目。另外,筆者還對試測所得數據進行了信度分析以考察該調查問卷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信度分析結果顯示:Cronbach alpha=0.815,表明該問卷的內在一致性較好,具有較高的信度。調查問卷中最終保留的20個題目主要是從語調短語切分和調核兩方面來調查學生的語調短語意識。調查問卷中有11各題目涉及語調短語切分意識。有9個題目涉及調核意識。本研究要求受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5分制的量表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本研究中的回想活動包括兩部分:對停頓原因的回想;對重讀原因的回想。
1.對停頓原因的回想
第一,錄音。受試定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受試的口語產出利用Cooledit錄制。第二,受試轉寫已經拷貝到MP3中的自己的錄音。第三,受試再聽錄音,用黑色的筆將語料中的停頓用“…”or“…er…”標出。第四,筆者發(fā)給每位受試一張寫有停頓原因提示(見表1)的紙。并要求受試從提示中選擇每處停頓的原因,并用紅筆在每處停頓旁寫下代表該原因的數字。
2.對重讀原因的回想
對停頓原因的回想結束之后,受試接下來再聽自己的錄音,用紅色的筆在重讀單詞下面劃橫線,從重讀原因提示(見表2)中選擇每處重讀的原因,并用黑色的筆在每個重讀單詞下面寫出代表該原因的數字。
1.停頓原因提示
為保證本研究中提供給受試停頓原因提示的全面性,筆者通過以下幾個途徑收集可能導致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中停頓的原因。第一,通過總結前人研究中提到的可能導致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中停頓的原因。第二,通過聽英語學習者的自主話語產出,從聽者的角度歸納分析每處停頓的原因。第三,通過有聲思維,從說話者的角度歸納分析每處停頓的原因。參加有聲思維活動的受試為國內某師范院校10名三年級的本科生。有聲思維包括兩個步驟。首先,受試就給定話題“你想不想要私家車,為什么?”表達自己的觀點。受試的產出被錄音。其次,受試聽自己的錄音,大聲地說出每處停頓的原因。這一過程也被錄音用于后期的歸納分析。
通過以上三種途徑,筆者收集了10個停頓原因的提示。另外,提示11用于受試補充任何本研究中沒有提到的原因。通過分析,這11個提示歸納如下:
2.重讀原因提示
對重讀原因提示的收集同樣是通過總結前人研究,聽錄音以及有聲思維三種途徑進行。表2是對重讀原因提示的歸納。
表1 停頓原因提示
表2 重讀原因的提示
調查問卷共有20個題目,每個題目5分,總分為100分。將每位受試的成績輸入spss并運算后發(fā)現,受試15得分最高,為73分,受試28得分最低,為44分。所有受試的平均成績?yōu)?7.4分。與語調短語切分意識有關的項目平均分為58.1分,與調核意識有關的項目平均分為56.8,與總分100相比,這三項平均成績都較低,這說明中國學生語調短語意識弱,具體表現在語調短語切分意識弱以及調核意識弱。
另外,通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有3名受試的成績介于40到50之間,有20名受試的成績介于50到60之間。介于這兩個成績區(qū)間的受試人數占總受試人數的2/3多。大部分受試的成績介于較低的分數區(qū)間進一步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調短語意識弱。圖1顯示出受試的成績分布。
圖1 受試的成績分布
語調短語切分和調核是跟語調短語相關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前期對語調短語的研究主要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因此,本研究中測量語調短語意識的回想活動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設計的。
1.停頓原因回想的結果
本研究所采集到的語料共有594個句子,30名受試標注出1922個停頓。圖2是受試選出的停頓原因的分布圖。
圖2 停頓原因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原因2,6,7,8是引起中國學生口語產出中停頓的最主要因素。原因1,3,4,5對中國英語學習中口語中的停頓影響較小。根據表1可知,原因6,7,8和計劃因素有關。具體地說,原因6指內容計劃,原因7指結構計劃,原因8指詞計劃。原因2與情感因素有關,它是導致中國學生口語產出中停頓的主要原因之一??偟膩碚f,計劃因素和情感因素所導致的停頓分別占受試總停頓數的57%和17%.相比較而言,與信息傳遞有效性有關的原因3,4,5總共只占總停頓數的4%.以上數據分析顯示:中國學生口語中的停頓主要是由計劃因素和情感因素引起,因為交流因素引起的停頓較少。也就是說,英語學習者很少因為意思表達的需要有意識地通過停頓將長句劃分為較短的意義單位,即學生的語調短語切分意識薄弱。圖3是引起學生停頓各原因所占比重的分布圖,在這個圖中,10個原因被歸為6類,分別為:生理因素(原因1),情感因素(原因2),計劃因素(原因6,7,8),交際因素(原因3,4,5),發(fā)音因素(原因9),語言正確性因素(原因10)。
圖3各原因所占比重分布圖
圖3表明計劃因素引起的停頓所占比重最大(56.8%)。用英語交流的時候,英語學習者要不斷地考慮接下來說什么,用英語怎么說這樣的問題,而無暇顧及表達方式。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不會為了突顯重要信息或是為了使話語層次分明等這些交流因素而在句中停頓,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因為交流的有效性而在句子中的某個位置停頓。盡管學習者在一句話中停頓,但是他們停頓不是因為意思表達的需要,而是因為其它原因。因為交流因素而產生的停頓僅占所有停頓的4.4%.這說明英語學習者語調短語切分意識嚴重缺失。
2.重讀原因回想的結果
本研究所采集到的語料中共有594個句子,30名受試標注出1036個重讀音節(jié)。圖4是受試選出的重讀原因的分布圖。
圖4重讀原因分布圖
圖4顯示原因1,2,3是引起學生重讀的主要因素,原因4,5,6對學生重讀的影響不大。根據表2可知:原因1指的是習慣性重讀,也就是說,學生對某個單詞的重讀是無意識的,并沒有刻意地將某種特殊的意義蘊含在重讀之中。習慣性重讀所占比重大說明英語學習者的調核意識弱,他們不會運用重讀的手段來更有效地傳遞信息。
另外,盡管英語學習者經常因為原因2和3重讀,這兩個原因都與信息傳遞有效性有關,但是,他們卻很少因為原因4,5,6重讀,據表2可知,這3個原因也與信息傳遞有效性緊密相關。這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不能充分地運用重讀這一手段來傳遞信息,從而進一步說明中國學生的調核意識弱。
綜上所述,師范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調短語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語調短語切分意識薄弱和調核意識薄弱。為了不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提高學生的語調短語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語調短語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借助多種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調應用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使用較為傳統(tǒng)的語調教學手段外,還可以利用語圖分析等可視化手段讓學生更直觀、更生動地感受自己語調產出的不足,從而提高語調教學的有效性。
[1]BOLINGER,D..Intonation and its Uses:Melod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9.
[2]穆鳳英.試析語調短語能力[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6).
[3]楊軍.中國大學生英語朗讀中的語調短語劃分不當[J].現代外語,2006,(4).
[4]陳文達.英語語調的結構與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5]COUPER-KUHLEN,E..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prosody[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6.
[6]ASHBY,M.G..A study of two English nuclear tones[J].Language and speech,1978,(21).
[7] 李家玉,陳永培.英語語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8]陳樺.中國學生英語朗讀中的調群切分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9]HALLIDAY,M.A.K..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M].The Hague:Mouton,1967.
[10]CHANG,C.M.&CHO,J.R..Changing models across cultures:Associations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wareness with vocabulary and word recognition in second graders from Beijing,Hong Kong,Korea,and the United States[J].J.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5,(92).
[11]FENNER,A.B..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2008,(6).
[12]JANKs,H.&LOCKE,T..Discourse awareness in educa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J].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2008,(6).
[13]NATION,I.S.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SHARIATI,M..How consciousness-raising affects intonation and facilitates reading comprehension[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