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媛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為了追求或迎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拋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紛紛改變教學方法,從教師主講轉變?yōu)椤皫熒印薄吧印钡刃问?,這無疑是思想理念的大進步。然而,不得不承認,在這種改變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理解上的誤區(qū),很多語文課堂進入了異常熱鬧但沒
有時效的怪圈。因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形式主義的泛濫,要特別注重課堂實效性。為此,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要有時效性
作為一名教師,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的責任。而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前提則是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而做好這一點,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備好一節(jié)課,要明確教學目標,我認為要明確三個問題,即“教什么”“怎么教”“所面臨的是怎樣的教學對象”。而其中的“教什么”,就是要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用什么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并使其達到有效的成果?!敖淌裁础币鶕n程標準,教學大綱以及單元教學目標而定,在同一個單元的教學分布下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二、問題設計要有可思考性
高中語文課堂的提問,不能再停留在簡單地對書本知識的提
問了。一堂課,有沒有實效性,教師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值得學生思考的、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沒有生氣,如一潭死水,與教師的問題設計有一定的關系。在這次聚焦課堂中,幾位教師精心準備,問題設計也頗有價值。比如,上海市第一中學的劉俊江老師,以“深入閱讀詞作,你覺得最打動心靈的是哪些詞句,說說你的理解”為主問題,引導學生鑒賞詩句。而勤行學區(qū)的蔡維君老師,以探討詩詞中的“情景關系”為主問題,貫穿課堂始終,可謂目標非常明確,教學內容突出。
三、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有必要性
新課程的引導下,每一個課堂都試圖改變滿堂灌的弊病,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聽過很多語文課,課堂上掌聲雷動,時時傳來歡聲笑語,討論聲陣陣,辯論會很是激烈。但是,這堂課結束后,學生收獲了什么,他們是否感受到了文字中傳遞出的人性光輝,是否感悟到了故事中蘊含到深邃道理,是否理解了美麗畫面之后的別樣人生。答案往往是沒有。教師只注重了華麗熱鬧,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語文課堂的純粹性已被浮躁所代替,那投入的讀書聲、那低沉的思考狀、那屏氣凝神的沉浸、那緊鎖眉頭的苦思冥想……這一切語文課堂本該有的美感都被無情地抹殺了。
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活動的實效性,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討論嗎?討論的方式是不是一定比獨立思考更好?語文課堂討論實效性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有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鼓勵小組成員間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共同鉆研學習材料,共同完成討論話題這一學習任務。但有的問題真的不值得用大量的時間去讓學生討論,甚至也激發(fā)不了學生討論的興趣,當然也就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還有的課堂變成了辯論會,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思考,辯論的結果有意義嗎,這些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本次聚焦課題中,四位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恰到好處,沒有華而不實的感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劉老師,在朗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設計了“質疑環(huán)節(jié)”,非常自然巧妙地通過學生提問,解決了字、詞、句等基本疑難知識,也順便疏通了文意,為鑒賞詞的內容奠定了扎實的
基礎。
四、課堂評價要有啟發(fā)性
課堂評價一定是為教學服務的,為學生理解內容,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學生做出回答時,教師應該及時地做出評價。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教齡的增長,教學經驗的豐富,每個教師都會對課堂評價有所提升。但是如果沒有意識,放任自流,而教師為了趕課時,為了保證時間,還是不愿意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課堂評價上。然而,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每位語文教師都能特別注重課堂評價,讓課堂評價有啟發(fā)性,有延伸性,我們培樣出的學生語文能力、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一定會非同一般。
記得在《雨霖鈴》的教學中,上海的劉老師對學生朗讀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和評價,循循善誘,層層深入,每個學生的朗讀都給出了準確的評價,并且能夠從學生的不足方面進行指導啟,啟發(fā)下一名學生糾正前面的錯誤,逐步有所改進,而不是一般教師的簡單評價,
“好,非常好”“聲音洪亮”等表面的評價。從劉老師的評價和引導過程,可以充分認識到課堂評價不是為評價而評價的,評價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它也是教學目標完成的一種方法,而且精彩的評價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向著這個方向努力,讓我們的課堂因精彩的評價而更富生機與活力。
盧梭說過,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而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價都是對你教學藝術的一次大檢驗,學生的喜歡,學生的熱情,學生課后主動讀書的積極性都是你課堂實效性檢驗的標準。讓語文教學擺脫沉悶、枯燥的形式主義,恢復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實現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楊建設.新課改下語文知識的教學[J].語文建設,2006(03).
?誗編輯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