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以來,我只聽過丹麥格陵蘭,但未了解格陵蘭之實。
當我把世界地圖翻開呈現(xiàn)在眼前時,找到格陵蘭的位置。我相信,這是我以往走過北半球最北的一個地端。而這里,沒有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點。我決定要去一趟,我要親眼看看格陵蘭是否像人們所說的:寒冷、孤寂、偏荒……
秋天,我來到卡科爾托克小鎮(zhèn)。它位于格陵島的南端,人口僅有3000多,是名副其實的小城鎮(zhèn)。
要到這里來,如取道空路,只能乘由其他特大城市的飛機來到格陵蘭后,轉(zhuǎn)乘小型直升機到來,因為卡科爾托克本身沒有可供大型飛機降落的機場。
不過,依我的經(jīng)驗,到格陵蘭最佳途徑是取道水路。由水路進入格陵蘭,可以欣賞到世間上難得一見的天然美景——浮冰。從海面上看到的冰川,雄踞水面,甚為壯觀。
那浮冰畫面之美,與挪威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聽說格陵蘭全島,有85%的領(lǐng)土是被冰川所掩蓋。如果島上冰雪全部融化,整個地球上的海水會升高6.5米,一些島嶼和沿海低地平原將會被淹沒。
小鎮(zhèn)卡科爾托克
卡科爾托克是個小小的城鎮(zhèn),它不聞名,甚少人提及它。踏上它的土地時,目光所及,霧氣彌漫,天氣陰沉,長風浩蕩。到處是石山,見不到綠草、樹木、鮮花,僅有的花草也在寒風中顯得脆弱。當我在碼頭上踏足回望海灣,天空灰藍,海水灰藍,見不到鳥。
卡科爾托克沒有現(xiàn)代化的建筑物,一幢都沒有。島上,疏疏落落的一兩層五彩繽紛的小屋,靜立在那兒。我走著走著,強忍著長風的呼號,把目光投向四周。
有兩座基督教堂,一新一舊,剛好遇著堂內(nèi)傳出圣歌,歌聲清朗。
還有郵局、超市、博物館,還有間小商店,專出售紀念品,但都不大,并且人不多。
我信步走著,天空遼闊無垠,荒原寂寞蒼涼。此時此刻,真正感到天地之浩大,自身的渺小。那種沉寂和蒼茫,甚至叫人感到有點心驚膽戰(zhàn)。
在這里唯一能支撐自己的是來自內(nèi)心的力量。需要自己那股強勁的力量與大自然展開斗爭。當?shù)氐娜嗽缫丫邆涿鎸Ь车膬?yōu)雅與從容。
純真的卡科爾托克人
卡科爾托克人是我最感興趣探索的焦點。格陵蘭的居民,多數(shù)屬因紐特人種(即愛斯基摩人)。乍看之下,因紐特人一點也不像歐洲人,因為他們的皮膚黝黑,眼睛也黑,倒是十分亞洲化。
因紐特人的孩子長得非??蓯?,身體結(jié)實,不怕寒冷。他們純真的個性,對陌生人似乎沒有避忌,雖然我連半句因紐特話也不會講,但他們卻以友善的態(tài)度和天真無邪的笑臉來與我這來自遠方的“稀客”靠近。我為他們拍照、和他們拉手,他們總是笑嘻嘻的。
基督教會里有個會講英語的因紐特婦女,我向她了解了這里孩子的生活狀況。
她說孩子們生活得很簡單,氣候暖和時就出外玩耍,在苦寒零下的嚴冬下,多數(shù)人就躲進屋里。孩子的功課很少,學校讀因紐特文,年長后才開始念一點英文。因此,孩子從來就沒有功課上的壓力。
因紐特人在苦寒地帶的生活是否如我們想像中那樣苦澀、沉寂?答案是:家在這里,寒冷的土地就有了溫馨。因紐特人堅守下來了,他們已經(jīng)堅守了幾千年,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堅守下去。在這片苦寒的地帶,生存的秘訣就是:堅忍、頑強、希望。
我拙于言辭,無法用一個適當?shù)男稳菰~來稱呼這天邊外的一片凈土。
問當?shù)厝耍枎c下山,他們說,現(xiàn)在白夜,太陽不下山了。我曾在圣彼德堡渡過數(shù)個白夜,想不到來到格陵蘭,又與白夜不期而遇。不過,盡管沒有黑夜,但在大白天,依然是一片寧靜。
天邊外這片凈土,古老又年輕,滄桑又無邪,單純又嚴酷。這里,就是格陵蘭——因紐特人的家園,冰川漂浮之地,也是讓我們心靈寧靜安詳?shù)牡胤健?/p>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