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創(chuàng)新 善于發(fā)現(xiàn) 無用與有用改變創(chuàng)造價值
在上頓南瓜下頓茄子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難遇上一頓油水充足且開胃下飯的美餐,但天天以紅苕、洋芋等為主食常常讓我們的胃口傷不起。
那時,母親給我們一家人創(chuàng)制了許許多多雖然低廉但非常美味的菜肴。有一次,母親買來圓白菜和茄子,讓我先洗擇好,然后她上灶做。在洗擇的過程中,我把圓白菜的梗和茄子的蒂都扔進了垃圾桶。母親一句話都沒說,撿起菜梗和茄蒂洗凈之后,將菜梗削去外皮,丟進了泡菜壇子里,把茄蒂與茄子一起入鍋,佐點油鹽和米湯同煮。比起茄子的味道,茄蒂還有柔中帶韌的口感。
一天之后,母親把泡圓白菜梗撈出來,切成細末。起一個五成熱的菜油鍋,把干辣椒節(jié)和花椒投入油鍋,炸至變色,旋即投入菜梗末。只聽得“刺”一聲,母親快炒幾鍋鏟,聞到香氣就起鍋了。那乳酸發(fā)酵之上的脆香,讓我的胃口大開。若遇到改善伙食那天,母親會加些肉末進去與泡菜梗同炒,使其更加爽脆可口,或者把泡菜梗切成片,用以炒醬爆回鍋肉或者火爆腰花。
迄今為止,我也常去做豆腐的作坊要些豆渣回來,像母親那樣炒著吃。若沒有家鄉(xiāng)那種鹽菜,我就用雪菜末代替,有時也往豆渣里加些豬油渣或火腿末什么的葷東西,使其更加下飯。
后來母親說,在我們的一日三餐中,有許許多多的棄物,我們也叫丟頭,葷的有豬和鴨的胰,魚的鱗和內(nèi)臟,牛蛙的皮和卵等;素的有冬瓜和西瓜的皮,芹菜的葉和根,豆腐的渣和鍋巴等。只要烹調(diào)得法,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美味。
受母親勤儉節(jié)約的潛移默化影響,在北京天下鹽南新倉店開張之初,一次我偶然瞧見廚師把大量的西藍花梗扔進了垃圾箱,于是把它撿回來洗凈削皮,像母親泡圓白菜的梗那樣丟進了泡菜壇。隔了兩天,我撈出來吃,只覺得很清脆,口感特別好。
以后我把人們習慣性丟掉的茄子皮拿來燒鱔魚,芹菜根用來炒牛肉絲,芹菜葉拿來拌海米,西瓜皮拿來炒肉等。這些都是我們不該丟掉的美味啊!我把它們作為我的私房泡菜,贈送給前來就餐的老顧客。許多顧客朋友都說:“二毛,這樣真好,既美味又娛樂了?!?/p>
【素材分析】母親和“我”用智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將我們眼中的棄物變成一份份舌尖上的美味,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生活中有太多的習慣性丟掉,但是換一種眼光、換一種思維,將會有更多無用的東西變成一件件有價值的“杰作”。物如是,人更如此。用一種贊賞的態(tài)度,用一種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善待身邊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他人和世界,也會讓人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速用名言】
1.我們要記著,作了繭的蠶,是不會看到繭殼以外的世界的?!刭|(zhì)學家 李四光
2.細節(jié)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
——美國思想家 愛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