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惟嘉
摘要:金王朝是一個以女真族為主建立起來的多民族組成的聯合政權,遼陽渤海貴族在金朝前期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由其自身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和社會歷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在金世宗時期,這種狀況發(fā)生了轉變,遼陽渤海貴族的勢力達到頂峰,開始出現衰落的跡象。出現這種局面,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遼陽渤海貴族;金世宗;轉折時期
中圖分類號:K24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201-02
金王朝是一個以女真族為主建立起來的多民族組成的聯合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渤海人是這個多民族國家中的重要一支,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的渤海人的勢力更是不容忽視的,他們在推動金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在金代的政治舞臺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由其自身的政治才干、軍事才能和社會歷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渤海人在金王朝所處的社會政治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金代前期基本上是處于上升的趨勢,至世宗完顏雍執(zhí)政初期達到了頂峰,而在世宗執(zhí)政的后期渤海人勢力則逐漸呈現衰落的趨勢。可以說,世宗在位期間是渤海人在金代社會政治地位的轉折時期。本文將就這一時期參與到中央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遼陽渤海貴族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進行簡要分析。
渤海人在金朝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雖然不高,但是他們漢化較深,文化水平較高,能夠適應中原地區(qū)高度發(fā)展的封建化經濟,且與女真人同源于靺鞨,渤海出自粟末靺鞨,女真出自黑水靺鞨,兩族“本同一家”[1],金朝統(tǒng)治者十分看重他們之間的這種同源關系,所以女真統(tǒng)治者非常寵信渤海人,渤海人也一心依靠女真統(tǒng)治者。由于歷史原因,金朝的東京遼陽府地區(qū),自遼王朝建立初期,就聚居了眾多的渤海人,并且形成了這一地區(qū)的勢家望族集團力量,經過遼、金兩代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備受朝廷的關注,上層代表人物曾多次出任兩王朝的高官或權臣,因此,他們無論是家世、權勢或者財力在當地都是顯赫的,逐漸形成了大氏、高氏、張氏、李氏遼東渤海四大望族。金世宗發(fā)跡于東京遼陽府,他取得政權主要是得到了李氏、張氏遼陽渤海勢家望族集團的支持。
金世宗完顏雍即帝位前依靠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宗室子嗣的常例身份取得高位,在成年后從軍征戰(zhàn),因騎射武功超群,步步得升。他在二十四歲時,任熙宗朝(公元1135—1149年)三品兵部尚書,進封為葛王。但是在海陵朝(公元1149—1161年),因為他的身份特殊,遭到海陵王的忌疾和冷遇,十余年中未升一階官職,甚至被迫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2]。他曾在遼陽連續(xù)居住五年,借此機會,在其身邊集合了以其母舅李石為首的渤海族上層分子,由李石聯接了以張玄素、張汝弼為首的渤海張氏家族集團。李家祖上,世為遼王朝的高官、權臣,曾領受遼廷給予的“遼陽及湯池千頃”[3]的封地。李石是金代太宗、熙宗、海陵朝三朝元老。張家?guī)缀鯕v代都是“以父蔭補官”[4]。另外,在集結了曷蘇館女真的武將后,完顏雍見時機成熟,遂于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十月七日,在遼陽擁兵稱帝,年號大定,史稱“遼陽政變”。在這一事件中,由遼陽渤海人組成的謀士集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金世宗即位后,這些渤海貴族們在制定和推行新的統(tǒng)治政策,鞏固皇權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世宗在遼陽稱帝,有一部分擁立者主張回到祖宗發(fā)跡地的金上京之地,即重返舊都。李石高瞻遠矚,堅決主張進駐中都(今北京),“據腹心以號令天下?!盵3]張玄素也極力贊同,勸世宗“宜早幸燕京”[5]。世宗聽取了他們的建議,順利地進占了中都城,奪取了金朝中央政權。這時距“遼陽政變”的發(fā)生僅七十余天。不過此時,世宗所面臨的形勢是極為嚴峻的,由于海陵南伐和“遼陽政變”所造成的政治混亂,更進一步加劇了金朝政局的動蕩。為了扭轉這種局勢,世宗采納了渤海謀士集團的建議,實施了積極的措施。在用人方面,為了爭取海陵朝舊官僚對新政權的支持,他盡可能地繼續(xù)重用他們,以利安定人心。如:世宗即位后即招諭原海陵朝的宰相、遼陽渤海貴族出身的張浩,使其為自己效力,這對穩(wěn)定統(tǒng)治、安定民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張浩入京朝見,世宗任命他為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對他好言撫慰:“卿在省十余年,練達政務,故復用卿為相?!盵6]張浩留任宰相后,對曾在海陵朝從政的各族官員,起到了極大的穩(wěn)定作用,也給在遼陽起兵中有功的渤海貴族以鼓舞。除此之外,參與遼陽起兵的渤海李氏、張氏大族們,也以定策和擁立之功,皆在朝中擔任高官。李石先是“以定策功為戶部尚書”[3],不久又升任參知政事?!芭c浩同曾祖”[5]的張玄素繼任戶部尚書后,且出鎮(zhèn)定武。張汝弼初封官為應封翰林文字,后晉升為“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7]。這樣就在世宗身邊組成了以渤海貴族為支柱的強有力的中央統(tǒng)治集團。
從表面上來看,渤海人的政治勢力在此時似乎達到了頂峰。但事實上隨著政權的逐步穩(wěn)固,世宗開始調整統(tǒng)治政策。一方面,開始側重于女真統(tǒng)治集團的重新組建,采取逐漸把主要權利轉移到以皇族完顏氏為核心的女真貴族手中,以期維持長久統(tǒng)治。一方面,采取利用渤海人為官的政治策略和熟悉吏制的才能的方法,仍繼續(xù)依靠遼陽渤海貴族。如:命李石擔任御史大夫,“掌糾察朝議,彈劾官邪,勘鞠官府公事?!盵8]起到鉗制女真權貴勢力膨脹的作用。另一方面,出于安撫和籠絡遼陽渤海大族的政治需要,給予他們特殊的榮譽。張浩晚年多病,世宗仍不準其致仕,特令其可“入朝毋用拜,許設座殿陛之東”[9]。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世宗進拜七十多歲的李石為太尉、尚書令。不過在其受命之后,世宗告誡他:“軍國大事,涉于利害,議其可否,細事不煩卿也?!盵3]可見此時,世宗是“厚賞而深制之,寵以尚書令之位,而責成左右丞相之下”[10]。
促使世宗采取限制遼陽渤海勢家望族集團力量的另一原因是,此時在渤海望族中開始有人倚仗世宗的信任和手中握有重權而變得驕縱、跋扈,甚至無視國家法律。下面僅以李石為例,加以說明:身兼國舅、國丈、元勛多重身份的李石,在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任參知政事時,曾冒領國家糧食,“賣革去舊貼,下倉支粟,倉私不敢違,以新粟與之?!盵3]在朝堂上,李石也多次與女真重臣發(fā)生爭執(zhí),特別是與女真權臣的后代,平章政事完顏守道的關系尤為緊張。每見“完顏守道奏事,石神色不懌”[3]。為此,世宗也曾勸說他:“守道所奏,既非私事,卿當共議可否?!盵3]可見,世宗已經意識到了遼陽渤海貴族代表人物的變化。
遼陽渤海世家望族集團在世宗前期,甚至是在金朝前半期能夠處于較高社會政治地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們與皇室結有姻親關系,最終也是因為在世宗后期卷入了皇室內部的繼承權之爭,致使他們在章宗(公元1189—1208年)即位后逐漸失勢。至金末,渤海貴族集團從金代的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即使這樣,仍不能抹煞渤海人在金代前期尤其是世宗在位期間曾經做出的歷史貢獻。他們無論在謀取帝位、奪取政權、治國安邦的過程中,還是在勵精圖治,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都能盡心竭力,積極輔佐世宗。為金王朝在世宗統(tǒng)治的29年中能夠政權穩(wěn)定、經濟繁榮、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達到鼎盛,出現了金王朝的“治世”,史稱“大定之治”[11]。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金史(卷2:太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元]脫脫,等.金史(卷6:世宗本紀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元]脫脫,等.金史(卷86:李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13:遺裔列傳·張汝弼)[M].長春:社會科學戰(zhàn)線雜志社,1982.
[5]金毓黻.奉天通志(卷179:人物志·張玄素)[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
[6][元]脫脫,等.金史(卷83:張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元]脫脫,等.金史(卷83:張汝弼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元]脫脫,等.金史(卷55:百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卷13:遺裔列傳·張浩)[M].長春:社會科學戰(zhàn)線雜志社,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