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正和
繪圖/鄒春玉
淳鮮蕈油面
文/鐘正和
繪圖/鄒春玉
興福寺,建于虞山之脈,為千年古寺。在歷經(jīng)數(shù)代更替之后,這座古剎依然幽深如故,香火興旺,至今仍是常熟最值得一游的地方。在那兒,你既能品賞米芾手書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亦可遠眺尚湖,遙想當(dāng)年姜太公垂釣之悠閑。然對我而言,去興福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為了一嘗那碗蕈油面的清香。
在興福寺外的露天平臺上,大片山石、古樹、溪流前,數(shù)百張木桌依次排開,長廊曲折間,又劃分出不同的小區(qū)域,隨意而有序。抵達時,桌旁早已坐滿食客,所有的食客都在品嘗同一種美味——蕈油面,場面蔚為壯觀,好一幅“虞晨市井圖”!
終于在一棵板栗樹下候了個位置坐定。服務(wù)員先端上來一杯虞山綠茶,那綠色而稍顯混濁的茶水里,沏滿了生活的初始情趣。幾口茶喝下,熱氣騰騰,蘊盛著鐵鍋熱量的蕈油面便粉墨登場了。
瞧那青邊碗內(nèi),一抹面條整齊地臥在褐色的湯中,宛如古代女子的發(fā)髻,紋絲不亂。湯面上蕩著點點金黃的油星,碧綠的蔥段漂浮其間,和潔白的面條形成視覺的對比,清濃相宜,引人食欲。
聽旁邊一位當(dāng)?shù)亻L者介紹,蕈油面之所以名聲在外,皆賴于十里虞山中的一種野生菌——松蕈。松蕈也叫松樹蕈,因常生于松樹根部附近而得名。這種蕈又鮮又嫩,聞之還有淡淡的宜人清香,且極具咬勁,有種天然野雞肉的口感,歷來有“素中之王”之譽。
對于大自然的饋贈,精于食道的常熟人當(dāng)然不會錯過。他們將新鮮采得的松蕈攤于竹匾上,漏去松針,而后撕去表層膜衣,掐去根部泥須,先用清水漂過,再用鹽水浸泡三四個小時,撈出控水后,下鍋用素油熬成蕈油。
蕈油乃蕈油面的靈魂所系,因而在素油的選擇上也不能隨便,須得是上好的農(nóng)家菜油,若用了色拉油,熬出來可就不是那個味了。熬蕈油時,先將生姜拍松后投入菜油干焙,待出香味后,端鍋離火,放入八角、丁香等香料,繼而再將松蕈入鍋,以油之余溫煸之,復(fù)移旺火加醬油、鹽、白糖等,熬至水分揮發(fā)大半即成。
老先生的講解,豐滿了此番鮮食旅的想象。照例先呷上一口湯,奇鮮無比,那種鮮美,來自松蕈本身含有的豐富植物蛋白,而并非味精。再吃一片松蕈,入口便有一種發(fā)酥的口感,不柴不木,油潤鮮香,淡然間一股特有的松香味,帶著山林的氣息悠然而至。和著面條輕輕咀嚼,脆嫩、糯軟相得益彰。一路潺潺咽下后,一直熨貼到胃里。
坐在高大古樹的濃蔭下,一邊沐浴著微涼的秋風(fēng),一邊品嘗著美食,看青黛山脊上飄渺的煙嵐,聞清新空氣帶來的桂花馨香,不時尚有露珠從天而降。如此意境,儼然已得“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