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范益群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隨著各地軌道交通線網的加密,換乘車站越來越多地出現。地鐵換乘有多種形式,主要包括通道換乘、同站臺換乘、十字換乘、T形換乘、L形換乘等。
從使用功能上看,十字換乘與T形換乘便利性較好,其中十字形換乘,特別是島側式十字換乘優(yōu)勢更為明顯。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現場管線,交通,用地等方面的限制,T形換乘車站應用也非常普遍。在無錫地鐵2號、3號線線路中,就存在兩處T形換乘車站,分別為2/4號線換乘站(河埒口站)和3/4號線換乘站(太湖花園站)。
河埒口站位于無錫市濱湖區(qū),沿梁溪路與蠡溪路的交叉口下東西走向,為2號線一期工程的第4個站,線網中與規(guī)劃4號線呈“T”字換乘,換乘節(jié)點部分與該站同步實施,預留遠期4號線相關建設條件。該站為2號線運營小交路折返站,站后設置折返線和停車線。車站主體長度為500 m,車站標準段基坑開挖深度約18.2 m左右,換乘節(jié)點處開挖深度最深約27.0 m。
線路呈“人”字坡,車站覆土厚度為3.1 m ~4.3 m。車站東南側為在建商業(yè)廣場,西南側為在建商住樓和已建24層住宅樓,北側規(guī)劃為居住用地及街頭綠地(見圖1)。
圖1 河埒口站平面布置圖
太湖花園站位于長江北路與金城路交叉路口,為3號線與5號線的換乘站。
太湖花園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車站全長237 m。線網中與規(guī)劃5號線呈“T”字換乘,換乘節(jié)點部分與該站同步實施,預留遠期5號線相關建設條件。車站標準段基坑開挖深度約17.7 m左右,換乘節(jié)點處開挖深度最深約25.7 m。車站頂板覆土厚約3.2 m。
車站周邊規(guī)劃用地以商住混合及居住用地為主。金城路上為金城路高架,高架寬度約25 m,高架下凈高約6~7 m。高架以下,采用1000@1200灌注樁圍護,其余為地下墻圍護(見圖2)。
圖2 太湖花園站平面布置圖
從技術角度考慮,換乘車站與普通標準站的主要差別在于如何處理好下列三個問題:(1)后期預留問題;(2)換乘段坑中坑對圍護結構設計的影響;(3)使用功能所要求的特殊結構節(jié)點處理。
換乘車站一般先施工早期線路及重疊部分的的換乘結構。該換乘段的設計需為后期線路預留好必要條件。
后期的預留主要包括3個方面。
2.1.1 預留后期線路調整的余量
線網規(guī)劃確定好總體走向后,后期仍有微調的可能,從而影響到車站站位內的線路。T形換乘車站的換乘段一般緊靠后期施工車站的端頭井,影響更為明顯。
《地鐵設計規(guī)范》03版中未對此提出要求,隨著各地地鐵建設的展開,上述問題逐步暴露,14版地鐵規(guī)范9.9.4條提出了具體要求:“對預留的換乘節(jié)點,相鄰車站及相應區(qū)間的線位應穩(wěn)定,預留換乘節(jié)點兩側應留出不小于500 mm的裕量”。
河埒口站在早期設計中,未考慮預留該部分調整裕量;太湖花園站的設計按照新規(guī)范的要求,預留500 mm加寬值。
2.1.2 預留后期盾構進出洞或盾構調頭的條件
T形換乘車站中,換乘段下二層一般為軌行區(qū)及站臺,下三層后期無盾構吊進吊出的條件,同時如在該區(qū)域盾構調頭,需后期鑿柱,造成軌行區(qū)大跨,對上部結構的影響及風險也較大,不做推薦。
該問題的處理一般分為兩種:(1)遠期線路車站的端頭井伸出換乘段,并提前施工,作為后期的盾構調頭區(qū);(2)遠期線路端頭井不伸出,后期施工,盾構穿過換乘段,在遠端調頭或吊出。
河埒口站采用方式(1),如圖3所示,太湖花園站由于無5號線盾構井伸出條件,采取遠端調頭的方式,后期盾構施工預留區(qū)側墻加寬,底板加深,詳見圖4所示。
圖3 河埒口站換乘段剖面圖
圖4 太湖花園站換乘段剖面圖
河埒口站預留4號線盾構調頭條件,并預留臨時鋼管柱。
在后期盾構調頭工況下,鑿除臨時鋼管柱A??紤]分擔上部覆土及結構荷載,下側底板水反力荷載,在下二層4號線預留設備層內設人字撐,底板在滿足盾構調頭條件下設臨時混凝土柱B。
河埒口站換乘段柱網跨度較大,因此永久柱采用型鋼混凝土結構,臨時鋼管柱中同時預留后期型鋼連接條件。
太湖花園站后期預留方案增加了少量工程費用,保留了盾構調頭或盾構吊進吊出條件,且后期施工條件較好。因此后期場地條件及建筑布置允許的情況下,推薦采用太湖花園的后期盾構施工條件預留方案。
2.1.3 預留后期結構接頭條件
先期車站與后期施工車站必然會出現接頭位置,該接頭位置后期施工中會出現圍護結構冷縫搭接、內部結構施工縫等問題。
按照《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guī)程》(JGJ107—2010)的要求,從結構受力角度考慮,即使采用I級100%接頭,也需避免出現在箍筋加密區(qū)范圍。
因此,為方便后續(xù)施工,保證施工質量,換乘段接頭部分宜突出約1/3跨。
2.2.1 換乘段的分坑
地下三層的換乘段如單獨分坑,兩側基坑的工作面開展會受到影響,對加快施工進度不利。因此,兩車站圍護布置均將換乘段基坑歸并在車站大基坑中實施(見圖5、圖6)。
圖5 河埒口站換乘基坑分坑平面圖
圖6 太湖花園站換乘基坑分坑平面圖
2.2.2 換乘段采用順逆結合的支護形式
河埒口路站換乘段地下二層孔洞較多(含換乘段樓梯孔、換乘段活塞風孔等),采用下二層板逆作的方式,減少一道支撐及換撐,如圖7所示。設計中需注意下二層板施需向下施工一段側墻,在短地墻頂端形成卡扣,使下二層板形成支撐效果。
圖7 河埒口站換乘段圍護布置橫剖面圖
太湖花園站由于換乘段孔洞較少(僅存在換乘樓梯孔),需樓板留臨時孔洞,作為地下三層結構施工通道。
采用下二層板逆作的方式,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施工安全,但同時施工縫會稍增多,且多為逆作施工縫,需加強結構防水節(jié)點,提高施工質量。
2.3.1 換乘段結構抗浮及防水
換乘段為地下三層,在長三角高水位地區(qū),抗浮一般不滿足,需采取抗浮措施,如完全采用抗拔樁等措施,較為浪費。兩站在設計中均考慮對短地墻加以利用,換乘段跨中部分輔以部分抗拔樁。
河埒口站對短地墻的利用,采用類抗拔樁的方式。每隔2m,留出1m地墻鋼筋直錨如下二層底板,如圖8所示。1m錨入段采取抗拔樁樁頭處理。該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地墻抗拔,總體較為滿足,但后期配合中也發(fā)現部分問題,如圖9所示。由于“樁頭”靠地下三層防水層立刻彎折,無平直段,防水收頭難以施工,且“樁頭”間距較密,防水效果欠佳。
圖8 河埒口站地墻抗拔“樁頭”平面布置圖
圖9 河埒口站地墻抗拔“樁頭”剖面示意圖
在太湖花園站的結構設計中,為避免上述問題,對抗浮節(jié)點設計予以調整,采用類似于全包防水車站頂板壓頂梁的設計,詳見圖10所示。
圖10 河埒口站地墻抗浮壓頂節(jié)點剖面示意圖
太湖花園所用構造(構造一),施工中防水層稍彎折,但較方式一有效地保證了防水效果,同時,地墻全斷面參與抗浮,抗浮承載力有了提高。
應指出,無論方式一、方式二,由于換乘段地下三層水反力較大,底板仍需配合部分抗拔樁以控制底板內力。
2.3.2 換乘段大跨度設計
地鐵換乘段乘客人流量較大,從使用角度及舒適性角度考慮,宜減少柱數目,加大結構跨度,同時為避免裝修后,柱子斷面過大影響景觀,宜采用圓形斷面,并減小圓柱尺寸。
河埒口站換乘大廳,最終設計采用900 mm直徑的圓柱,為保證結構承載力,結構柱采用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在地上結構(特別是高層結構)中應用較為普遍,設計施工技術成熟。地下結構在應用中需注意滿足型鋼混凝土結構的構造要求,比如:型鋼保護層,梁柱節(jié)點鋼筋與型鋼布置,抗剪栓釘布置,型鋼柱柱角等。圖11為河埒口站型鋼柱梁柱節(jié)點的鋼筋布置示意圖,圖12為型鋼混凝土柱柱腳節(jié)點示意圖。
圖11 河埒口站型鋼混凝土柱節(jié)點1及肋板示意圖
圖12 河埒口站型鋼混凝土柱柱腳節(jié)點示意圖
在其他項目中,也有采用鋼管柱、型鋼混凝土梁的結構,可參照相關設計規(guī)范實施。
2.3.3 換乘段行車樓板設計
在《地鐵設計規(guī)范》2013版 11.6.1第七條中,做出以下規(guī)定:“直接承受列車荷載的樓板等構件,其計算及構造應符合現行行業(yè)規(guī)范《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TB10002.3的要求。
換乘段行車樓板不同于普通地鐵車站底板,樓板下無土層地基彈簧,因此規(guī)范推薦采用以鐵路規(guī)范的容許法進行設計,與普通混凝土結構所采用的極限狀態(tài)法有較大的差異。
無錫地鐵3號線采用B型車輛,車輛軸重和排列如圖13所示(圖示為兩輛車,共五輛車編組),并考慮沖擊力的影響。
圖13 B形車軸重荷載分布圖
隨著各地軌道交通線網的加密,地鐵換乘車站也大量出現。通過比較無錫地鐵2號、3號線設計中兩處T形換乘車站的設計及施工,總結出如下認識:
(1)換乘地鐵車站有多種換乘形式,雖然十字換乘(特別是島側式十字換乘)更為便利。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現場管線,交通,用地等方面的限制,T形換乘車站優(yōu)勢也較為明顯,值得推廣。
(2)T形換乘車站需為遠期地鐵線路的設計及施工做好預留,充分考慮后期線路調整余量、盾構施工條件、車站接頭設縫等問題。
(3)T形車站地下三層換乘區(qū)基坑可考慮與車站主體基坑同步實施,同時采用順逆結合的施工方式。從加快施工速度,控制基坑變形。施工中需加強關鍵節(jié)點的施工質量。
(4)換乘車站中存在結構抗浮、大跨度、行車區(qū)車輛大荷載等技術問題,需借鑒民用高層結構、鐵路結構等成熟經驗及規(guī)范,保證結構設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