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軍
(山西中交翼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山西 翼城 043500)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橋梁的基礎多采用樁基形式,樁基的承載力將直接決定整個橋梁結構以及日后運營的安全[1]。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使得橋梁樁基礎地基條件改變,導致樁基承載能力降低,嚴重者樁基承載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橋梁上部荷載要求,從而發(fā)生安全事故。為保證不因地基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承載能力下降,需要對樁基礎或其周圍土體進行維護加固,保證橋梁結構安全使用。
某橋梁位于S80陵侯高速公路,跨越沁河。橋梁荷載等級按照85規(guī)范為汽-超20級設計,跨徑組成為7×20 m,橋梁跨徑總長為145 m,橋梁寬度為28.5 m。上部為簡支空心板結構(橋面連續(xù)),下部為柱式墩臺,基礎為灌注樁基礎,樁基礎直徑為1.5 m,墩柱直徑為1.2 m。
近年來由于當地村民在橋下挖掘砂土,致使橋梁樁基外露3~4 m,管理單位在發(fā)現該情況后,及時進行回填,回填后樁基仍外露2~3 m,但河床地面線已位于一般沖刷線上方。另外當地政府計劃在該橋下游修建公園,需要筑壩引水于該橋梁下,樁基維護方案設計距引水時間僅有40 d時間。
該橋0號臺與1號墩之間、6號墩與7號臺之間已修筑河岸防護墻,且河床用碎石進行了鋪砌,故0號臺與7號臺樁基已得到很好地保護;其他樁基均存在外露部分與系梁結合處混凝土澆筑質量較差的問題。
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并參考原設計圖紙和水文地質勘探資料,大橋1號樁基外露部分仍處于一般沖刷線上方,而2~6號樁基外露部分已位于一般沖刷線與局部沖刷線之間。
原設計根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J 024—85)計算,樁基容許承載力只考慮局部沖刷線以下的土體與樁基礎間的摩阻力,基礎設計長度剛好滿足結構承載能力要求,基本無安全儲備。故目前該橋所有樁基承載力按原設計標準仍然是足夠的,但考慮到公園筑壩蓄水后可能存在開閘放水,水流對河床將會產生沖刷,沖刷后河床線可能降低至局部沖刷線以下,進而導致樁基礎承載力容許值不能滿足上部荷載要求,基礎發(fā)生沉降,從而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性。
根據原設計圖紙說明,該橋設計流量采用流域面積比擬法所推求結果作為設計流量,百年一遇流量為Q1%=689 m/s。原設計一般沖刷線及局部沖刷線也根據此確定,樁頂標高距局部沖刷線高差最小為4.81 m(2~5號樁基)。根據現場測量數據,現有河床樁基周圍地面線高程、發(fā)生百年一遇洪水沖刷后的地面線高程及原設計局部沖刷線高程見表1。
表1 樁基周圍河床地面線情況
如表1所示,目前樁基周圍地面線仍全部位于原設計局部沖刷線上方,基礎承載力是滿足要求的;按原設計沖刷考慮,現有地面線在沖刷后將會低至原設計局部沖刷線以下,樁基承載力會出現不足。該橋橋墩樁基目前樁基承載能力足夠。
根據以上情況,為防止在遇到百年一遇的水流沖刷后,樁基出現承載力不足的情況,必須采取措施提高樁基承載力,或通過防止沖刷的措施,保證樁基周圍現有土體不被沖刷,維持樁基現有承載能力。
為保證橋梁安全運營,防止橋下蓄水后沖刷引起樁基承載力不足,并根據大橋樁基當前狀況,提出如下3種比選方案。
3.1.1 方案一
如圖1所示,在原橋樁基中間位置增加兩根相同的樁基礎,鑿除原樁基間系梁,重新澆筑混凝土承臺,將4根樁基礎連接。
圖1 新增樁基礎方案
3.1.2 方案二
如圖2所示,在樁基周圍進行注漿,使得樁基周圍土體固結成一個整體,保證樁基不受水流沖刷影響,注漿后可以同時提高樁土之間摩阻系數,確保了樁基礎承載的安全性。
圖2 樁基周圍注漿加固方案
3.1.3 方案三
如圖3所示,在樁基上游和下游6 m處開始砌筑截水墻,防止水流對樁基周圍土體的沖刷;此外,在樁基周圍5 m范圍內鋪砌碎石墊層和漿砌片石鋪砌,進一步保護樁基周圍的土體不會受到水流沖刷。
上述3個方案中,方案一是通過增加樁基數量從而提高整體承載能力,方案二與方案三是通過采取維護措施,保證樁基礎周圍土體不被水流沖刷走,保證了原設計樁基承載力不會損失。此外,由于大橋樁基與系梁結合處混凝土澆筑質量較差,為防止蓄水后出現耐久性病害,方案二與方案三都自墩柱系梁頂部向下2.3 m范圍內的樁基截面進行加大20 cm處理。
圖3 砌筑截水墻并在樁基周圍鋪砌方案(單位:cm)
針對以上提出的3個維護方案,并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優(yōu)缺點對比,從而確定出最優(yōu)維護方案。
3.2.1 方案一
通過在原樁基間新增兩根同樣參數的樁基礎,然后通過承臺將4根樁基礎進行連接。
a)該方案優(yōu)點為增加了兩根同樣的樁基礎,在新增樁基能夠共同受力的前提下,較大地提高了樁基礎承載能力,發(fā)生百年一遇水流沖刷情況后,樁基承載力仍有較大的富余,能夠很好地保證橋梁運營的安全性。
b)其缺點主要是該方案需要在橋下進行灌注樁基礎施工,該橋橋下凈空只有4 m左右,鉆孔機械受限制不能使用;原設計樁基長度為25 m,采用人工挖孔時,需要組織專家進行專項方案評審,占用了有效施工時間;此外,根據原地質勘測情況,河道中存在較厚的砂土層,人工挖孔危險性較大;此方案最大的缺點就是施工時間較長,在橋下蓄水之前完工的難度太大。
3.2.2 方案二
通過在樁基礎周圍注漿將樁基周圍土體固結為一個整體,防止土體受到沖刷,保證樁基承載力。
a)該方案優(yōu)點為若注漿效果能達到預期,則樁基周圍土體在固結后,能有效地防止水流的沖刷,且注漿完成后,樁基與固結土體的摩阻系數與之前相比能夠增大20%~30%,提高了樁基承載力,從另一方面更好地保證了橋梁運營的安全性。
b)此方案缺點為河道中土層大部分為砂性土,但其中夾雜黏性土層,采用壓力注漿法不能保證黏性土層中注漿效果達到設計要求;注漿面積較大,在有限的工期內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機械在現場施工,且由于需要大方量的注漿,費用也較高;若注漿效果不能達到設計要求,后期一旦出現問題,將很難進行再次的維護加固。
3.2.3 方案三
在大橋上下游兩側各增設了一道截水墻,并在樁基周圍進行鋪砌。該方案優(yōu)點為施工工藝簡單,主要為土石方工程,截水墻采用片石混凝土,鋪砌采用漿砌片石,工藝單一,施工速度快,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截水墻砌筑和漿砌片石鋪砌施工較方案二具有較大的把握性,能夠保證維護效果;此外,該方案在工程造價上也比方案二經濟,節(jié)約了大量資金。
該方案需要對截水墻底部的土層進行標貫試驗,必要時采取措施,保證土體的承載能力,防止截水墻出現不均勻沉降或大范圍的斷裂。
根據以上所列,3種方案優(yōu)缺點綜合對比后,方案三的優(yōu)勢較為明顯,最終采用方案三對該橋樁基礎進行維護。且根據現有狀況,對樁基與系梁結合處截面進行加大,保證蓄水后此部分混凝土的耐久性。
樁基礎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變形小,穩(wěn)定性好,在我國高速公路橋梁建設中大量應用,由于早期規(guī)范對現有活載考慮不足,或樁基礎周圍環(huán)境變化導致樁基礎承載能力不足,這類問題在今后將會較多地出現,在針對不同的工程情況時應采用合理的方法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處理,對癥下藥并采用最優(yōu)方案,保證結構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