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榮斌
最近在媒體上常能看到一些青少年犯罪及自殺的報道,比如湖南14歲少年網(wǎng)吧殺死父親,中學生不滿家長批評或?qū)W業(yè)壓力自殺等事件,據(jù)中國兒童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一些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近年來,我們國家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比較高,其中15、16歲犯罪的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現(xiàn)在初中教學都普遍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人文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被學校和家長忽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常被擱置一旁,無人過問,加上社會環(huán)境惡化、家庭環(huán)境缺少愛的氛圍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導致部分青少年心理發(fā)育不健康,心理壓力無法疏導,部分學校按要求設立的心理健康師和心理輔導室等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專業(yè)師資力量,加上學生也教師熟識,很難向心理教師吐露心理的困惑,所以難以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從初中思品教學中來分析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都涉及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品教育只要能從這些教材素材出發(fā),結(jié)合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巧設計課堂教學,就能夠讓思想品德課堂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指導學生正確的自我疏導,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心態(tài)。
一、培養(yǎng)學生正確、客觀、全面的認識自我
初中學生很多的問題都是由于對自己認識不足引起的,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在自我控制上開始有了明顯的自覺性、主動性,常表現(xiàn)為力圖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但由于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維的片面性、表面性,常常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就容易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①獨立需求與依附心理并存,希望自己的言行不再過多的受到家長和老師約束,但心理上卻仍有依賴性;②不能充分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不客觀,有些過多的在意自己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容易形成自卑人格,有些正好相反,容易自負;③交往的需求和內(nèi)心的封閉,渴求別人理解自己,但又不輕信別人,把心靈內(nèi)的秘密隱藏起來,不暴露給別人;造成溝通障礙;④過多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雖然正在接近成熟,但他們的認識還不平衡,對自己的認識也并不全面。因此,在七年級上有關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一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全面、發(fā)展的認識自己;比如,根據(jù)教材中的素材,與學生玩“我是一個___樣的人”游戲,要求每個學生寫出20句“我是怎樣的人”并編號,要求盡量選擇一些能反映個人風格的語句,避免出現(xiàn)類似“我是一個男生”這樣的句子,寫完后再要求學生歸類,可以按身體情況(體貌特征,如年齡、身高、體形等)、情緒狀況(常持有的情緒情感,如樂觀開朗、振奮人心、煩惱沮喪等)、才智狀況(你的智力、能力情況,聰明、靈活、遲鈍、能干等)、社會關系狀況(與他人的關系、如何與別人應對進退、對他人常持有的態(tài)度、原則,如樂于助人、愛交朋友的、坦誠的、孤獨的等),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對自己各方面的關注和了解程度,某一類項目多,說明你對這方面關注和了解多,某一項目少或者沒有,說明他對這方面關注和了解少或根本沒了解,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個全面的了解,并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足,通過這個游戲,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肯定的語句上寫“+”,在否定的語句上寫“-”,如果“+”多于“—”,那說明你的自我接納狀況良好,相反,則說明你不能很好的接納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較低,需要幾省一番,問題的根源,比如是否過低的評價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成為這樣?有沒有改善的可能等等,
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輔導和訓練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改進自我評價的方法,在正確認識、客觀評價自己的基礎上,增強自信心,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了解自我完善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增強自我完善的自覺性,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增強自我完善的意識,提高自我設計和自我調(diào)控的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中學生時期情感比較敏感,加上自我調(diào)控能力不強,受外界和他人的影響比較大,使得的情緒起伏不定,說變就變,有時因一點小小的失敗就心灰意冷,一點小事就可以讓整個人心理糟糕好幾天,在七年級上第一單元做情緒的主人一課中,思品教師可以結(jié)合積極心理學理論,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及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
教材中那個老奶奶先為兩個兒子擔心,聽了鄰居說的話后心情馬上就不一樣了,這是個很好的關于情緒心理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學生運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也控制情緒的心理學教學案例,故事中老奶奶兩個兒子的情況并沒有任何改變,開始她為兩兒子擔心,后來卻為再發(fā)愁了,情緒轉(zhuǎn)變之大,完全是因為鄰居的一句話,而這句話卻是關鍵,這名話也老奶奶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從樂觀積極、有利于他兩個兒子的方面去說的,與老奶奶之前從悲觀、消極方面去想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從而產(chǎn)生了安全不同的情緒結(jié)果。
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對事件的想法觸發(fā)情緒,如果一件好事,你的想法不樂觀、不積極,就會觸發(fā)人的負面情緒,如:“這次考100分全靠運氣” ,“我次比賽能拿冠軍完全是因為對手沒發(fā)揮好”等竺這樣的解釋會觸發(fā)學生對自己所取得成就感大打折扣;而積極、樂觀的解釋,如:“今天表現(xiàn)不好是因為沒休息好”,“今天老師發(fā)那么大脾氣,可能家里有什么不順心的事”等等卻能大大的減少壞事情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對不好事情的解釋風格是衡量一個人悲觀與樂觀的標準,對一件不好的事情,樂觀的人會從暫時的、特定的和非人格化的方面來解釋,從而把壞事情的傷害減少,而悲觀的人則會從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及人格化的方面來解釋,從而使一件壞事情影響無限的擴大化。他認為我們面對壞事時,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壞事本身重要的多,因為只有思維才能觸發(fā)感覺,如果你有了生氣、悲哀或是害怕的感覺,那是因為你當時先有了觸發(fā)這種感覺的思維,一旦能夠找出那個思維,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感覺。而且,樂觀、積極的解釋風格是可以習得的,學生最初是從父母和老師身上學習到這種解釋風格,如果父母和教師的解釋風格是樂觀的、積極的,那學生就可以從他們身上習得這種解釋風格,從小建立起以樂觀的思維方式來觸發(fā)自己的情緒,從而養(yǎng)成樂積極的心態(tài)。
教師不是神,一樣的有喜怒哀樂,問題不在于是否有消極的情緒,而在于如何化解它們,雖然工作、生活中總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也會被調(diào)皮學生氣個半死,但如果我們始終堅持帶著微笑去上每一堂課,經(jīng)積極樂觀的方式去影響每一個學生,就可以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
三、在挫折教育中培養(yǎng)強大的內(nèi)心
針對如今中學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這一現(xiàn)狀,七年級上第二單元設置了有關正確認識困境、逆境、挫折,磨練意志,鍛煉個性的課題,我們思品老師應加強對初中生的意志品質(zhì)的訓練,在教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觀看國際勵志大師尼克胡哲的演講,讓學生體驗一個出生就沒手沒腳的殘疾人是如何與命運斗爭,以不屈的毅力成功走陰影最終走上以自己親自經(jīng)歷為題材的演講大量講臺的過程,能夠讓學生看到他在演講過程中演示自己摔倒后是如何掙扎著爬起來的過程,引導學生感受到他那不屈的意起,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學生去借閱由他人生經(jīng)歷寫成的《人生不設限》。通過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使學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要使學生認識到挫折對個體的影響具有兩重性,教育學生以樂觀的態(tài)度、靈活、理智、現(xiàn)實的對待挫折。
總之,面對日益突現(xiàn)的中學生心理問題和家庭、學校及社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初中思想品德課應當成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營,讓學生們都擁有健康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和不屈的抗挫折的心理素質(zhì),從而培養(yǎng)出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