溽暑難耐,胃口全無。?。∪绻芑卣没酝霙鰣A多好!說是涼圓,其實也是肉圓的一種。肉圓?油鍋里熱著炸著的肉圓?喔!不,是放涼,冰得涼涼的肉圓,這是彰化才吃得到的一種肉圓,別的地方還難見它的蹤影。
以甘薯淀粉做皮,包肉餡而成的肉圓不是要熱熱的吃,才吃得出那甘薯淀粉造就的柔軟口感嗎?冷掉的肉圓,外皮硬梆梆的,如何下肚?。繘]想到一入口,竟是水水柔柔、軟軟嫩嫩、清清涼涼,更令人訝異的是它的內(nèi)餡,香菇與鮮肉,咸咸甘甘的醬油味收斂在其中,伴著淡淡的蒜汁,沒有半點油膩,反倒讓人心涼脾透,胃口全開了。
??!這真的不是肉圓,而是涼圓。不過,小時候居住在以肉圓聞名的彰化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肉圓,根本容不下涼圓,特別是“涼掉的肉圓沾著蒜汁”的吃法更阻擋了我親近它,于是也就不在意它存在彰化的哪個角落。除了經(jīng)過夜市瞥見的那個只賣涼圓一味的攤子。
這些年來,重返彰化,走訪街頭小食,發(fā)現(xiàn)當年夜市里的涼圓擔早已搬離夜市,不過從第一代傳到第二代,它不但一家茁壯成兩家,還高掛著彰化涼圓的招牌,讓涼圓成了今日彰化街頭的名物,讓我忍不住吃了它一回,沒想到從此對它驚為天人,一個關(guān)于涼圓的旅程也展開了。
原來昔日彰化的一些肉圓老店都曾賣過涼圓。從前,夏日少有人吃得下燒燒的肉圓,賣肉圓維生的人只好推出涼圓或碗粿,甚至改賣米苔目等涼水。早期,彰化肉圓的皮,一如臺灣其他地區(qū)的做法,也以甘薯粉摻糜或米漿制成,但涼圓為了迎合夏日之需,讓人吃來有如果凍般的透明凍感,除了制作的程序有別外,就不選煮熟以后透明不起來的米漿,只用了甘薯粉一味。
也許因為夏天做涼圓,冬天做肉圓,職人穿梭在兩者之間,最后干脆通通只用甘薯粉,讓彰化肉圓的皮后來也放棄了米漿,促成今日彰化肉圓的口感有別周遭城鎮(zhèn),吃來沒有米漿成分的粿氣,只有甘番淀粉的百般彈性?不過無論如何,肉圓與涼圓總是在一個相似領(lǐng)域里變化,彰化涼圓的第一代老板卻從花生糖的制作跨界而來。五十多年前,因為夏天花生糖滯銷,作為一個賣花生糖的商人,為了營生,因緣巧合間他跟著一個做肉圓的師傅學做了涼圓,意外一頭鉆進陌生的涼圓世界。
甘薯粉先用冷水攪拌,再以細網(wǎng)篩過,然后加溫開水沖開,待粉半熟至呈泥土色的透明糊狀即可取來瓷碟包餡制作涼圓。這個程序說是容易,但掌握起來可是比做肉圓還難。
彰化肉圓的皮以半熟的粉漿再加上甘薯粉調(diào)制而成,生熟兩相激蕩展現(xiàn)的是番薯粉具備的堅脆彈性,而涼圓追求的則是將彈性化做一種溫柔服貼的滑嫩,兩者除了制作的手法有別,其間還有個重要的關(guān)鍵就是水分的多寡。
清明節(jié)前雨季未到收成的甘薯含水量較少,制成的甘薯粉較扎實,最適合拿來制作肉圓;涼圓則以砍下去有香濃乳汁溢出的甘薯制成的甘薯粉為佳。不過單靠選種是不夠的,甘薯粉與水的比例調(diào)配才是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涼圓的水嫩口感靠的是大量的水,甘薯粉攪入冷水后的溫水一沖,幾乎就是無可挽回的決定性關(guān)鍵,不像肉圓粉漿,還可以事后加水加生的甘薯粉做調(diào)整。
彰化涼圓的第二代老板承襲父業(yè),個中關(guān)鍵掌握的學習自是深刻,哪個季節(jié),氣候如何,水分的多寡,溫度的高低,都是他以青春在歲月中焠煉出來的刻度。
小圓碟一層糊,上置內(nèi)餡,再覆糊一層,鍋中蒸個十五分鐘左右,不可過久,以免出水。蒸好,吹涼,冰過更好。彰化肉圓的餡料以豐富著稱,各種不同部分的豬肉組合外,少不了香菇和筍丁,講究者還有干貝和鹵蛋等;涼圓的內(nèi)餡就只要香菇和豬肉就好了,且一定要瘦肉。
還有在彰化吃肉圓,醬料可是好吃的靈魂所在,必備甜、咸兩醬,再隨意來點蒜蓉或辣椒醬,末了有芫荽添香更好。甜醬常以糯米磨漿制成,也有用面粉或在來米粉,加糖,加花生粉或芝麻粉等調(diào)成,咸醬則以醬油為主,輔以高湯或特殊香料等制成。幾乎每家肉圓店都有自己獨家的配合。不過吃涼圓時,得讓肉圓的繁復醬汁退場,以簡單清淡的白醬油調(diào)蒜汁上場即可。
這一路走來的涼圓看似單純,但這一切都只為了追求它的清涼本質(zhì),甚至從制作到淋汁幾乎不沾油。至此,自有它另一種層次的講究,讓它成為如假包換的涼圓,而不像其他地方以“冷掉的肉圓”當作涼圓。
記得多年前初次再嘗兒時的彰化涼圓時,剛開始回應我的也是一種難以適應,怎會是這樣的組合呢?從它那帶著微微甜味,果凍般的外皮開始嘗起,碰觸到竟是咸口味的肉塊和香菇,剎那間讓我陷在甜咸強烈對比的別扭中。
誰知后來將它買回北部的家中,冰箱冰過一回,隔天再入口,曾經(jīng)讓我無法接受的蒜汁,竟淡淡幽幽地成為一種引導,讓我的舌尖慢慢被馴服了,甜咸在陣陣溫柔的激蕩下成了一種天衣無縫的絕妙組合,從中滋生的是一種難于想象回味,一種沁心的風雅掠過心頭。
這陣子以來,臺北的氣溫節(jié)節(jié)升高,一度飆到37℃以上,翻著多年前的筆記,想起當時從彰化帶回來的涼圓,它竟在我的記憶里召喚我,那樣的滋味享受確實適合炎炎夏天。前幾天,母親不也吩咐,如果回彰化記得帶涼圓回來。在母親的記憶里,涼圓也是抵抗熱浪來襲胃口不佳的靈藥吧!難怪五十多年前,那個賣花生糖的商人,會想以它來拯救夏日花生糖賣不出去的困境。
過去,人們習慣冬天來一碗熱乎乎的肉圓,夏天到了便舍它就涼圓,如今肉圓一年到頭都熱門著,單供應肉圓都來不及了,怎還有余力顧及涼圓,以致曾經(jīng)是夏天普遍出現(xiàn)的涼圓幾乎從彰化街頭退場,雖然還有一二家賣碗粿或肉圓的擔子摻雜著賣著,但總是隱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只有獨樹一格的彰化涼圓不分春、夏、秋、冬地豎立著招牌,讓涼圓終年醒目。
當年那個花生糖商人向一位做肉圓的朋友學得這一手制涼圓的技藝,只為了因應夏天花生糖的淡季,沒想到,五十年過去了,原來本業(yè)的花生糖現(xiàn)反成了他們的副業(yè),主副反轉(zhuǎn),不管對店家或?qū)ξ襾碚f,這都是個始料未及的涼圓旅程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