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對很多學生來說,作文是道坎。學生無話可寫,作文遲遲交不上來,或者胡編亂湊,結果不知所云。對很多語文教師來說,作文是件令人頭疼的事,讀范文吧,大多數(shù)學生就寫范文上的例子;不讀吧,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結果情況更糟,很多學生連審題都不會。因此,一些教師就采取放羊式的教學,放羊式的批改,導致學生的作文一直徘徊在低水平。
真的是這樣嗎?讓學生的習作有思想,有文采,也許我們暫時做不到,但是讓學生注重生活,選好作文題材,敘事具體,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一、選材需要事前計劃,創(chuàng)造體驗空間
“空間”是指學生生活的空間,而“計劃”則是指在活動中明確目的,注重方法,讓學生有重點、有選擇地體驗、感悟、選材。如果讓學生自由活動,其效果會大打折扣。
比如組織學生寫《我的校園》這篇習作時,教師在事前就明確告訴學生要寫什么,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目標明確,方法具體;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步伐,采用移步換景的做法逐步指點學生站在什么位置,選擇什么角度觀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記載。這樣,整個校園走下來,這一節(jié)作前指導課也結束了。學生根據(jù)一些記載以及路上的所見所聞,有側重地整理一下就是一篇有條理的習作。
再比如指導學生寫《葉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選擇好景點,觀察葉子的層次變化、形狀、顏色等。如果再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比如從整體到局部,從顏色到葉脈等,那么學生也能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我記得當時就有學生把葉子的形狀比作嘴唇,還有的興致勃勃地結合資料,具體寫出了葉子的光合作用,當時就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上面兩個例子都積極運用自然條件給學生模擬一種生態(tài)。如果我們再賦予學生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那么學生的習作雖談不上精彩,但是肯定有話可說。而這些僅僅是初步體驗,如要構建生態(tài)作文,還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在教室里種幾盆花,養(yǎng)幾條魚,或者組織氣象小觀察員等。讓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讓他們的體驗精彩紛呈,那么學生的習作同樣也會有源源不斷的素材。
二、選材需要結合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由于教育的畸形發(fā)展,很多學生生活的空間被壓縮,只局限在學校和家庭之間,他們童年的樂趣也減少了。相比較而言,他們的經(jīng)歷既有點雷同,又有點枯燥,他們無目的地觀察,無意識地體驗,反映到作文上來就更加枯燥無味了。因此,教師在拓展他們體驗空間的同時,還需要組織學生大量閱讀,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學會從書中選材。
在書中選材不是讓學生專門閱讀作文選,而是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以及其他有益于他們成長的書。閱讀作文選雖然短期內(nèi)可以見效,可以豐富他們的選材,但它也會抑制學生自我思想的形成,使學生思想懶惰,不利于他們習作的長期發(fā)展。另外,作文選畢竟是同齡人的所思所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水平。而名著就不同,它們大多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有著優(yōu)美的文筆,這些作品站在文學的高度,有利于學生汲取營養(yǎng),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豐富,有利于疊加他們的經(jīng)歷。
閱讀中外文學作品雖不能立竿見影,讓學生從中選材,但是可以加深學生的人文底蘊,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要讓他們多讀書,讓他們的情感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跌宕起伏,讓他們的思維隨著文中瑰麗多姿的想象而豐富。無數(shù)名家的事例告訴我們,愛讀書不一定能寫出優(yōu)美的作文,但是不愛讀書肯定寫不出優(yōu)美的作文。
三、長期積累,厚積薄發(fā)
作文沒有捷徑可走,學生的選材更是如此,從來沒有什么名師通過一兩節(jié)課就能讓學生茅塞頓開,揮手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來。它是水磨的功夫,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同樣,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材時更需要注重體驗的累積,厚積薄發(fā)。
教師要讓學生少做點題目,多寫點日記,多摘點筆記。也許一兩次沒有效果,但是時間長了,學生記得多了,就能成為習慣。學生用得多了,生活自然成為學生習作的源泉。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不要寄望于名師的指點,也不要指望學生突然開竅,重點還是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為學生打好基礎,為學生的體驗拓寬空間,為學生的體驗提供機會。長期積累,厚積薄發(fā),這才是作文選材的關鍵,才是體驗的關鍵。
當然,教師還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的空間和時間,并長期堅持下去。比如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孩子打點一個溫馨的書房,每天陪孩子看點書;平時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務勞動,節(jié)假日陪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以豐富他們的體驗和經(jīng)歷。學校里圖書館要正常開放,最好每天固定一個閱讀時間。另外,教師還要定期組織學生出去活動。這雖然不能直接地為學生的習作選材服務,但是可以為學生的習作選材奠定基礎。
總之,學生的習作選材沒有花哨的技巧可言,沒有捷徑可走,唯一可做的就是拓寬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他們的情感,讓他們的童心在體驗中得到升華,有一吐為快的沖動。當然,教師的正確引導也必不可少。
習作選材,關鍵還是給學生一顆體驗的心,讓他們的心、他們的情感也融入習作之中,而這才是最佳的選材之法。
(責編 莫彩鳳)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