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池平
我在秀峰橋小學支教時,收到過學生家長送給我的一份特殊禮物——四個傷痕累累的梨子,正是它的累累傷痕讓我和孩子們的心靈得到碰撞。
那天艷陽高照,往日勁吹的冷風似乎在此刻明白了自然與人相處的和諧,任憑陽光沐浴每個角落。“你是小明的班主任老師吧?”耳邊傳來一個老婦人的略帶嘶啞的詢問。我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六十出頭的,用褪色了的毛巾裹住寫滿滄桑的銀發(fā)的老人站在我的面前。她慢慢地放下經(jīng)過風雨洗滌的花背簍,佝僂著腰,一雙土黃色的手小心翼翼地從背簍里拿出一袋東西,提到嘴邊,用力吹了吹,說:“您吃兩個梨子,這是我自家產(chǎn)的”,不知所措的我,嘴里在說“不用,不用……”而手卻不由自主地接了過來。
“您是他的奶奶吧!”
“是的。我這個孫子表現(xiàn)得好不好?。俊?/p>
“開學沒多長時間,我也剛教他,發(fā)現(xiàn)他就是有點懶。”我面對這位奶奶不假思索地說道。
“他是有點懶,他爸爸經(jīng)常不在家,媽媽又是啞巴,去年他爸爸沒接過他,都是他二叔接的?!甭犕?,我的心不禁一涼。
“今年小明還沒有到我那里去過,我跟大兒子住在山里,離這里有一二十里路……”
“您慢點忙,我還要去稱幾斤鹽。” 老奶奶說著便去拿背簍。
“哦,您慢走?!蔽野鸦ū澈t遞過去,目送她慢慢離去。
回到桌前,一束陽光斜斜地照在桌上,那袋梨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分外顯眼。我打開塑料袋,只見四個“傷痕累累” 的梨子,我拿出一個,梨汁順著手指往下淌。
上課鈴響起,我來到教室,沒有了往日的教科書,只有四個梨子。我小心地把梨子一個一個放到講臺上,生怕它們再一次受傷。環(huán)視一周,只見學生滿臉的詫異,唯有小明的臉上似乎蕩漾著幸福的微笑。
“同學們,你們仔細地看看這四個梨子,想說些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隨后便是一片沸騰:是不是撿來的、怎么吃呀、已經(jīng)爛了、快點扔掉……聽到這些,小明低下了頭。
“同學們,如果說是一位老奶奶送給你的,你會怎樣?”
“不要!”
“等她走后扔掉!”
“怎么會給別人送這樣的梨子呢?”小明的臉在聽到這些回答后霎時變得通紅。忽然他快步走到講臺上,拿起一個梨子,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這是我奶奶中午給老師送來的,還給我?guī)韮蓚€,我褲子里還有一個……”此時教室里靜得出奇,只有小明的哽咽。
“我奶奶和我的叔叔住在山里面,屋前有一顆大梨樹,上面結滿了梨子,每到梨子熟的時候,我就纏著奶奶用桿子給我打梨子,有時從地上撿起來就吃,味道蠻好的……”頓時教室里響起一陣陣掌聲,我也鼓起了掌,小明在掌聲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臉上紅彤彤的。
于是,我讓學生說說此時你最想說的話。“奶奶,對不起,我錯了”;“老師,我再也不欺負小明了,小明,對不起!” ;“小明,我真羨慕你有這樣好的奶奶”;“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會聽話的”……一句句肺腑之言讓我感動,我說:“同學們,記住這四個梨子吧,讓它激勵我們前進!”學生一個個都笑了,四個梨子的教育意義是那么明顯。從這以后,小明再也沒有拖交過作業(yè),學校的概況牌上也少了我班的負分,更讓我開心地是時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好像更懂事了。
這四個傷痕累累的梨子,讓我再次領悟了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含義,它不是在學生面前的裝模作樣,不是在德育課堂上的妙語如珠,而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學生一樣真實面對;讓我再次領悟?qū)W生進行教育,需要的是學生的自身的生活體驗,需要的是學生心與心的溝通,需要的是教師蹲下來的傾聽,而不是簡單的判斷與說理,不是教師與學生的本身距離的擴展,不是脫離學生生活體驗的與時俱進的所謂的創(chuàng)新形式的各種德育活動。
責任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