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在成都平原,不管是通都大邑還是窮鄉(xiāng)僻壤,你總能看到賣白麻糖的攤販。他們推著自行車,后座行李架上固定著一個敞口的木格,大約兩尺見方,木格深約10厘米,木格里用塑料布包裹著十多斤白麻糖。他們邊走邊吆喝:“白麻糖,白麻糖……”伴隨著吆喝聲的,還有間歇性的“叮、叮、當(dāng)”的聲響。這也是白麻糖又被稱作“丁丁糖”的原因,是根據(jù)聲音得名的。
聽見叮叮當(dāng)?shù)穆曧?,大家就知道賣白麻糖的過來了。愿意買的呼啦一下圍過來,大多是十來歲的孩子們。他們把手上的鈔票舉得高高的,“我買一塊!”,“我買五毛”,老板不慌不忙地架好自行車,嘴里嚷著:“不急不急,慢慢來,都有的!”說完他解開木格里的白膠布,拿出一個小釘錘和一個上彎下直形如寬勾的鐵鉤板來。釘錘和鐵鉤板,就是發(fā)出“叮叮當(dāng)”的聲音來源。寬勾套在右手大拇指上,順便不緊不松地捏牢小釘錘,使小釘錘去有規(guī)律地敲擊鐵鉤板,自然就發(fā)出聲音來了。這有點(diǎn)像樂器中的響板吧!
釘錘和鐵鉤板的作用,除了發(fā)出叮叮當(dāng)?shù)穆曇?,更主要的在于分割白麻糖。白麻糖都是整塊的,呈乳白色,有著一股濃郁的麥香味兒。不管是一塊還是五毛,老板賣慣了,一敲一個準(zhǔn)。左手持鐵鉤板,放在白麻糖上,然后用小釘錘去敲鐵鉤板的彎曲處,一點(diǎn)點(diǎn)兒用力,那白麻糖就慢慢地分離開來。再如法炮制,將敲下來的白麻糖分離成大拇指般的小塊,把它們用食品袋裝起來,放在小桿秤的秤盤里過秤,八九不離十,一稱準(zhǔn)。
孩子們拿起一小塊白麻糖來,塞進(jìn)嘴里包著,慢慢地咂吮著甜絲絲的滋味,然后提著這小袋白麻糖回家去給爹媽交差去。白麻糖含在嘴里,最好不要用牙齒去嚼,粘性太強(qiáng),粘住上下牙,扯都扯不掉,迫不得已還得用手指去扯。那些安過假牙的老人,看著白麻糖就擺手,“拿走拿走,不敢吃!”被白麻糖扯掉假牙的老人,不在少數(shù)。白麻糖這東西,沒吃的時候硬如花崗石,不然也不會用小釘錘和鐵鉤板去敲擊;含在嘴里時,經(jīng)唾液這么一泡,卻變得黏稠無比。白麻糖超強(qiáng)的粘性,甚至進(jìn)入了本地人的俗語中。如果一個人老是待著一個地方不走,不滿意的人就會抱怨道:“你搞啥子嘛?白麻糖把你黏住了嗎?”
騎自行車賣白麻糖,那肯定每天得跑很長的路。也有背竹夾背和挑籮筐賣白麻糖的,這就得步行了。不管采取何種運(yùn)輸形式,這些賣白麻糖的攤販掙得都是辛苦錢,屬于真正的小本生意。因此年輕人賣白麻糖的幾乎看不見,大多是五六十歲的老年男人,沒有其他的熱門技術(shù),那就賣點(diǎn)白麻糖吧,辛苦一天,賺個二三十塊錢還是勉強(qiáng)可以的。盡管賣白麻糖的微不足道,屬于小生意中的小生意,但是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卻豐盈了我們的干癟日子,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些許甜蜜色彩。
白麻糖有止咳化痰、潤肺之功效。既能當(dāng)糖吃,也能作一些中藥的引子,老少皆宜。據(jù)老輩人說:用米湯泡子和白麻糖一起蒸可以治小兒咳嗽,舊時許多人家都是這樣做的。除此之外,泡菜壇中還可以投入適量白麻糖,既可以防止泡菜水生花,又可以給泡菜提色,真是一舉兩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