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南京,210046)
何種主體性,如何敘述
——對奈格里“馬克思主體性問題”的反思
徐丹
(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南京,210046)
馬克思的晚期著作中是否弱化了主體性,過多強調了客體性,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之一。西方學者奈格里從主體政治的角度解讀馬克思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認為馬克思晚期存在主體性思想的斷裂。其實,奈格里因為沒有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客觀矛盾的分析,而過度地詮釋了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主體性。在馬克思的晚期著作中,主體性并沒有從他的視野中隱退,反而更加隱秘地蘊含在他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分析中。
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馬克思;主體性
在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過分地強調了資本主義的客觀運行規(guī)律,而弱化了工人階級作為主體的力量。意大利的自治主義學者奈格里完全從主體政治的角度對馬克思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進行解讀(奈格里稱為《大綱》),從而將這一觀點發(fā)揮到了極致。在《〈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這本書中,奈格里甚至認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革命思想發(fā)展的頂峰。[1](38)這是因為奈格里認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到處都是主體性的味道,而《資本論》卻是向后的一種倒退。具有濃厚經濟科學色彩的《資本論》,在奈格里看來,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似乎闡述了客觀必然性的邏輯,相反,主體性卻消失了。奈格里為什么會有此論斷,這種論斷是否正確?
自盧卡奇以來,西方左翼思想家著重關注的是資本邏輯對人的統(tǒng)治,這種統(tǒng)治成為了“資本的囚籠”,因而他們走向了悲觀主義。在這一理論主導下,奈格里、哈特走出了一條相反的理論路徑,他們將目光投向主體反抗的道路。奈格里的這一思想體現在他在巴黎高師時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解讀。當時,奈格里與阿爾都塞相遇,而奈格里認為,阿爾都塞等人嚴重低估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價值。奈格里當時在巴黎高師的講座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這本書。
奈格里在《〈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這本書中指出馬克思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一本開放性的著作:“《大綱》的這種原創(chuàng)性、令人興奮的感覺和新鮮感完全在于它那難以置信的開放性。這種科學所具有的矛盾的非決定性的特征必然是從這樣的事實中派生出來的,即其中包含著主體的決斷。為什么我們要在解讀《大綱》的過程中如此膽怯呢?有關革命可能性和革命意志的指導線索在運動中被發(fā)現,從剩余價值到社會資本、危機、主體性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結合,再到對抗在資本主義關系再生產中的作用,這個運動就在其中展開?!盵1](27)倘若我們沿著奈格里的思路,承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具有令人興奮的開放性,還愿意贊同奈格里從中探索其中包含的主體性,那么,我們打開他的這本書,從貨幣到剩余價值到危機等等,主體的氣息無處不在。
沿著馬克思的思路,奈格里的分析從貨幣開始?!柏泿牛磧r值的形式,是不平等的關系——財產關系的一般代表,權力關系的實質性代表。”[1](53)在奈格里這里,貨幣不再是貨幣,貨幣成了權力的代表,或者說貨幣就是權力。人與人的權力關系通過商品和貨幣曲折地反映出來。貨幣意味著一種什么權力呢?奈格里說:“這里,貨幣可以被表述為擁有一種強大的權力,一種擁有強大能動性和對抗性傾向的權力?!盵1](63)對抗性展示了階級之間的財產占有狀況及其占有者之間的關系。奈格里從貨幣開始,用權力來表征貨幣,政治性的解讀征程從這里開始。將貨幣看做是一種權力,這一思想受到了??碌挠绊?,并且在他后來的著作中延續(xù)。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國》中論述到,“說帝國是‘自在的善’并非等同于說它是‘自為的善’。盡管帝國在埋葬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過程中確實發(fā)揮了一些作用,但同時它又建立起了它自己的以剝削為基礎的權力關系,在許多方面新權力關系比已被摧毀的舊權力關系更野蠻?,F代性辯證法的終結并未帶來剝削辯證法的終結?!盵2]貨幣就是一種新的權力剝削方式。
接著,從貨幣進入到生產過程。奈格里在這里試圖揭開馬克思所討論的剩余價值的面紗。與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切入對剩余價值的分析不同,奈格里側重的是政治性,也就說,上層建筑分析成為奈格里解讀馬克思的主線。換句話說,奈格里沿著普蘭查斯、葛蘭西、拉克勞-墨菲的路子,也就是更多地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自主性地位,偏移馬克思的先驗決定論。如果這一主張能夠得到證明,那么,奈格里就更加能夠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發(fā)掘“主體性”?!耙虼?,從貨幣到剩余價值——這就是提供階級武器的政治學途徑?!盵1](85)與馬克思相同的是,奈格里從剩余價值走向了對利潤的分析。剩余價值轉化成利潤,“剩余價值社會化后成為利潤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一個將剩余價值的矛盾社會化地擴展開來的過程:一個類似在自然界的矛盾,但是更廣,更深,也更加具有對抗性?!盵1](115)在奈格里這里,剩余價值轉化成利潤的過程也是對抗不斷展開的過程。
在分析的過程中,奈格里牢牢地抓住了馬克思分析的重點——資本。在資本的身上,奈格里看到的是資本作為主體的力量:“但是考慮生產過程的統(tǒng)一還不夠。階級斗爭不知道調和,它只知道勝利和失敗。這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很顯然,任何關于抗爭的學說都與資本的歷史密不可分。當對抗被制服的時候,資本不是只簡單地表現為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而是自身表現為一個主體?!盵1](104)資本一邊制造對抗,一邊又消弭著對抗,根本原因在于資本的主體化。所謂資本主體化,就是從作為價值存在的形態(tài),轉化為驅動性權力。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商品化讓勞動力的占有者——工業(yè)無產者——失去了作為主體的意志。資本原初的形態(tài)價值卻改變了自己的被動地位,作為“‘價值作為主體出現’。資本已經是自我增殖的,它將自我保存的社會代價視為自己應得的主體化因素。資本表現為擴張的力量,表現為生產和再生產,并且總是控制的力量。增殖是一個連續(xù)的和整體的過程。它既不知道限度也不知道休息。勞動在增殖的過程中被控制以至于其自治性在很多情況下都被極大程度地削減,幾乎削減到不存在。當然,剩余價值理論在對增殖過程的方式和動態(tài)進行定義的同時,也定義了必要勞動的空間(可以是與相對完全不同的東西),起碼是在被神秘化了的工資形式之下。但是在這里,強調的是過程的統(tǒng)一性和資本的主體性。在增殖過程中,資本具有了控制的主體性。”[1](104)資本在運轉的過程中具有了主體性,也就是說,資本本身的運作過程是作為一個客體在運作的,但正是因為這個客體本身不斷自我發(fā)展,因而具有了主體的特征。奈格里的這一觀點是非常深刻的。在馬克思的后期的著作中,馬克思對資本生活過程的描述,資本自我矛盾不斷展開的過程,確實具有主體一樣的特征。
在看到資本作為主體的同時,奈格里也在尋找另外一個主體,那就是作為工人階級的主體。奈格里同時將資本和工人階級都看作是主體,兩者卻是對立的主體。奈格里論證道:“我們必須在這兩個階級中看到對立的主體形式,對立的意志和理智,對立的增殖過程;總之,我們已經在這里考慮到的條件的發(fā)展所需要的一個對抗的力學結構。關于工人階級的主體性以及無產階級的理論既是利潤理論的前提,又是其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即與所有的剩余勞動被勒索、對象化和社會化,以及與此同時資本作為一個階級和對剝削的控制實現了自身的統(tǒng)一這一事實相對抗?!洞缶V》的目的就在于發(fā)展出一個與資本的主體性的利潤理論相對立的工人階級的主體性理論?!盵1](124?125)為了發(fā)展出作為工人階級的主體,在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似乎又看不到馬克思所關注的作為工人階級的主體,于是奈格里將眼光投向了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關注的活勞動,奈格里由此將馬克思的活勞動打造成了對抗的主體。“對工人階級主體性的探討是奈格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發(fā)展,他將革命主體的自我生產內在于資本的矛盾發(fā)展過程之中,從而高揚工人階級的主體性?!盵3](124)
活勞動成了奈格里關注的中心,活勞動的力量是雙向的。一方面,活勞動成為了被壓制的對象。另一方面,被壓制的對象產生了自主的意志。奈格里這樣闡述這一雙向構造的運動:“這一以利潤規(guī)律為承載、既前進又具毀滅性的特征,是被其與活勞動的關系決定的。一方面,利潤的發(fā)展趨勢是變得越來越具有侵略性和生產性,這就意味著對活勞動的使用將會增加;另一方面,在這一層面上,利潤是與其自身的生產條件以及自身的兇猛的和極端的趨向于征服的趨勢和趨向于對活勞動的征服的擴展和增加相沖突的。這些趨勢都是被活勞動所支配的:利潤擴展的趨勢與被直接剝削的但仍然是生產性的活勞動相關;利潤率下降趨勢預定了活勞動對利潤的力量及其分離的結構的反抗;對盜竊及其對生產力的固定的對抗,資本家與工人生產力的對立,社會資本的力量與社會勞動生命力的對立:因為活勞動顯示出自身是毀滅性的?!盵1](121)另一方面,承擔對抗的主體的,推翻的主體的,也是活勞動?!盎顒趧拥闹黧w性以一種十分對抗的方式反對從死勞動到剝削力量的強化,以至于它否定自身作為價值,作為剝削的本質,因此將自己視為對價值和剝削的否定?!盵1](130)在奈格里的視域中,活勞動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他將承擔歷史的使命。
在分析的過程中,奈格里將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發(fā)展過程稱為必然趨勢理論?!摆厔菪苑椒ㄒ詻Q定性的方式成為貫穿于馬克思的認識論的系統(tǒng)性方法,這是很清晰的。”[1](74)正是因為奈格里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建立在趨勢性理論的基礎上,即資本主義往前發(fā)展,共產主義到來,是一種趨勢,既然是一種趨勢,當然不需要主體,因此,主體在趨勢中缺失了。這似乎可以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找到證據:“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盵4](93)如果說,在馬克思思想早期,共產主義作為必然環(huán)節(jié)必定實現自己,這是一種客體運動。在《大綱》中馬克思似乎繼續(xù)遵循著這種客觀運動的邏輯:“在資本的簡單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著資本的文明化趨勢等等,這種趨勢并非像迄今為止的經濟學著作中所說的那樣,只表現為外部的結果。同樣必須指出,在資本的簡單概念中已經潛在地包含著以后才暴露出來的那些矛盾?!盵5]馬克思似乎忽視了主體在歷史運動中的作用,那么,在奈格里那里,主體如何彰顯為主體呢?在這個問題上,奈格里提出了一個工人自治理論,“在《大綱》中馬克思已經得出了這一規(guī)律的第一個公式,即理性的外化,即工人階級從資本中發(fā)展出工人自治?!盵1](133)通過工人自治的方式,發(fā)展出工人的主體性。工人如何能夠實現自治呢,那就是認知:“主體就開始建構自身,就是為了去除它自身及其全部對抗性和霸權,但它只缺少一種要素:認識?!盵1](204)也就是說工人要通過覺悟來取得對革命的熱情,承擔起革命的責任。
奈格里從政治性角度來解讀《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目的是為了走出共產主義的道路,而主體性就是他的共產主義道路的承載者。“主體性的道路正是將唯物主義帶向共產主義。勞動階級是主體,分離的主體,是他們催生了發(fā)展、危機、過渡,乃至共產主義?!盵1](196)其實,奈格里在馬克思那里發(fā)現的主體性,是建立在他的一個預設的基礎上,這個預設就是存在一個后期馬克思主體的缺失。但是,后期馬克思真的忽視了“主體”?還是因為奈格里看不到馬克思敘述主體的獨特形式?
乍看上去,奈格里的思路嚴密完整,天衣無縫敘述背后隱藏的其實是對馬克思理論的淺薄理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奈格里的論述。
奈格里對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如下要求:“讓我們來檢驗這一點。我們已經超越了馬克思。這關系到一個問題,即大量普通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懂馬克思。這些理論問題至少使我們?yōu)轳R克思主義思想中客觀主義(經濟)立場與主觀主義(政治)立場的分裂感到遺憾,之后也使我們的批評缺少一個適當的足夠政治的角度。馬克思被視為客觀主義者和經濟學者,并被解釋成消解革命行為的思想家。因此,必須用馬克思的整體性精神超越馬克思,超越令人窒息的傳統(tǒng)正統(tǒng)性?!盵1](176)對于那些一般的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奈格里的批評是深刻的,切中要害的。確實,在不少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中,他們沒有能夠理解馬克思,而且經常用主觀與客觀的簡單分割來理解馬克思,認為馬克思對經濟的過度分析使得馬克思的目光停留在資本運動的客觀層面。非常明顯,這是一種誤解?!澳胃窭飳︸R克思的解讀的特點是通過對經濟與政治關系的顛倒,在人們認為是純粹的經濟變量的因素中發(fā)現政治的影響,在人們以為是純粹客觀因素中發(fā)現主體性的力量?!盵6]但是,奈格里看到了問題,沒有能夠解決問題,奈格里試圖通過張揚主體的政治性來消解主客的分割是無力的,因為他沒能看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刻之處。
問題源自于對馬克思客體主義的批評,既然問題出在這里,那我們就回到這里去尋找答案。沿著馬克思的足跡來看一下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走向所謂的客體主義。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論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簡稱《博士論文》)開始,馬克思就開始強調人的主體性。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通過分析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來張揚人的主體性。接著,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的分析充分說明了馬克思對人在關懷。這個時候馬克思的思路是外在的設立一個自由自覺的勞動來批判現有的異化勞動。在該書中馬克思的經典論述是:“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看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看待?!盵4](56)這就是阿爾都塞們所說的“人本主義”的思路。這一思想延續(xù)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像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7]此時馬克思的關注點轉到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但是馬克思此時的視域中還是離不開人,只不過這個時候批判的思路不再講異化,而是從分工入手,分析分工導致了人的片面化。人本主義的線索還沒有完全消失,馬克思的關注點還是主體的革命。1848年革命之后,工人并沒有像馬克思所想象的那樣起來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卻在得到資本家的小恩小惠之后寂靜了。這引起了馬克思深深的思考。馬克思1848年之后的文本緊緊盯住經濟學,深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經濟科學似乎成了馬克思關注的焦點,科學主義的分析似乎讓馬克思看不到主體性的重要。這一階段馬克思的著述集中的話題是商品、貨幣、資本、生產過程以及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雌饋?,工人階級這種所謂的“主體性”似乎消退了。其實不然,這其中蘊含了馬克思對工人主體地位更加準確的分析。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經典地闡述了經濟生活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基礎性地位:“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8]從這里可以得出這樣的觀點:革命的主體意識的形成不是空洞地在上層建筑中自由發(fā)展,只有真正弄清楚手工業(yè)資本主義與機器大工業(yè)資本主義的差別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才勘稱透徹,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工人作為解放主體的意義方能清晰地凸顯出來。
在工場手工業(yè)資本主義時代,生產的內部分工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工人工作不再是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他的活動僅僅是總勞動中的一個部分,工人因為分工而成為被肢解的器官。這些器官在資本的統(tǒng)治下組合成為一個整體的人。工場手工業(yè)時期,雖然人被肢解,但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依然需要技術及其熟練程度,雖然工人是片面的,但是結合起來的人依然是生產的中心,工場手工業(yè)中的人還是占主導地位的。到了機器大工業(yè)社會,機器在生產過程中取代工人、占據主導地位。人已經不是總體的一部分,機器是主體,人游離于機器之外。在機器大工業(yè)中,機器具有了“主人”的權力,而這種“主人”的權力,正是資本的權力,資本以更強健的霸權統(tǒng)治著工人。如果在工場手工業(yè)中,工人還有局部技術作為“資本”與資本家的“資本”相對抗,那么在機器大生產條件下,工人僅有的這點“資本”也被全部剝奪。
馬克思對客觀必然性和主體的理解是同步進行的,并沒有奈格里所謂的此消彼長的關系。一般而言,對主體的理解必須結合歷史唯物主義進行。[9]資本主義萌芽還停留在工場手工業(yè)時,工人在生產中擁有自主性,而機器大工業(yè)日益推進時,工人蛻變?yōu)椤奥萁z釘”。馬克思在這里看到的是,工人是無法起來反抗資本家的,即使有時候起來反抗,也是打砸機器這樣的反抗,無法主動承擔歷史的責任。之所以發(fā)生這樣的轉換,在馬克思看來,那是由于生產力的改進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生了結構性變遷。而這種變遷產生了異化勞動,那么消除異化勞動、恢復工人階級的人本地位就體現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因而可以說,1848年之前階級革命的話語直接體現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工人的“主體性”時時刻刻在馬克思的視域中;1848年之后,工人運動遭受重大而連續(xù)的失敗,反思中的馬克思試圖換一種方式談論主體性。通過對資本的科學分析,看到工人一步步被邊緣化而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能不能就此認為馬克思只講客觀歷史規(guī)律,不講人的主體解放?奈格里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筆者看來,奈格里等人的論斷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在于他們沒能準確理解馬克思的“主體”分析與政治經濟科學剖析的關系。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大量論作中,著力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展開分析。此時資本的運作過程就像一個主體在運作。奈格里對此看得非常清楚:“但即使在這里,我們也不再可能區(qū)分出勞動和資本,無論理由是如何的明顯。另一個主體即工人階級主體一定會涌現出來,因為資本主義的征服沒有抹去他的身份,只是控制了他的行為;這一主體一定會在過程所導致的社會資本的總體力量的水平上涌現。如果一方面資本是主體,那么在另一方面,勞動一定也是主體?!盵1](161)奈格里將資本的運作看做是主體的運動,這確實是有道理的。在資本主義最深刻的生活過程中,資本自身不斷運動,資本決定著資本生活本身。因此,資本就像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一樣。奈格里這個認知是深刻的。但是奈格里只看到了資本作為主體的力量,他沒有看到資本作為主體的力量從何而來,那就是資本自身所蘊含的內在矛盾,而正是因為這種內在矛盾,使得資本自身不斷向前發(fā)展,這并不是奈格里所說的“趨勢”,而是因為內在矛盾中本身蘊含著主體的 力量。
實際上,一直關注主體并不代表能解決主體的解放問題,不談論工人這個主體不代表就不關注主體的解放。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早期一直在分析人的解放問題,但他并沒有能夠駕馭這個問題。他只通過抽象的人本主義的價值懸設去解放被束縛、不自由的無產階級。恰恰相反,主體的解放其實并不一定要主體的切入和在場。有時候看似不在談人,但圍繞人的狀況做總體性分析恰恰是在為人的解放提供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分析現實的客觀的內在矛盾并非放逐工人的主體性,并非就是純粹客觀的歷史。在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主體并未缺位,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敘述方式存在。事實上馬克思通過《資本論》及其手稿揭示的內在邏輯層面,為主體的解放提供了科學依據。從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到機器大工業(yè)資本主義,工人不斷被統(tǒng)治,因此,呼喚工人起來反抗那只能是倫理層面的召喚。而此時,主體的力量蘊藏在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中。當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充分發(fā)展,主體作為主體的力量就會顯現出來。因此,在馬克思那里,主客體是統(tǒng)一的,而且這種統(tǒng)一不是外在的統(tǒng)一,而是統(tǒng)一在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中。奈格里為了談論主體的解放,革命的線索,批判的線索,解放的潛能的線索,簡單地解讀馬克思的著作,試圖從主體的角度解讀一切,認為馬克思后期存在主體性的缺失。歸根結底,這是奈格里不懂得主客體統(tǒng)一性的辯證法所致。但這就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即奈格里的倫理呼喚和政治訴求變成浮在水面的浮萍,從這里出發(fā)討論主體,其實是緣木求魚的做法。我們再來看看奈格里對活勞動的分析,是不是可以糾偏這一后果。
奈格里關注馬克思的“活勞動”概念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確實大量使用了活勞動這個概念,但是,在《資本論》中,活勞動卻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雇傭勞動。當然,奈格里是不會看到這一層的,因為他認為,《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理論的頂峰,而《資本論》是往后的一種倒退。那么,活勞動與雇傭勞動有什么區(qū)別呢?
回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考察一下馬克思對活勞動的解釋?;顒趧釉谫Y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說:“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是通過簡單生產過程并在簡單生產過程中實現的,這是靠活勞動同它的物質存在要素發(fā)生合乎自然的關系。但是,只要活勞動進入這種關系,這種關系就不是為活勞動本身而存在,而是為資本而存在;活勞動本身已經是資本的要素?!盵10](333)活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這里呈現。在這里,活勞動是資本的要素,確實,沒有活勞動,資本就不成其為資本。同時,活勞動都是與死勞動并存的。機器、生產資料等等就是死勞動,其實死勞動就是資本?;顒趧优c死勞動并存,活勞動才成為活勞動。所以我們看到,馬克思使用活勞動這個詞,只是用形象的說法來說明工人作為一個活著的人,所以,活勞動是一個對工人的“活”的生動形象的說明,而對于資本家來說,工人的雇傭勞動對資本家才有意義。
那么什么是馬克思的雇傭勞動呢?“雇傭勞動,在這里是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我們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一術語,今后我們應該把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同短工等等其他勞動形式區(qū)別開來。雇傭勞動是設定資本即生產資本的勞動,也就是說,是這樣的活勞動,它不但把它作為活動來實現時所需要的那些對象條件,而且還把它作為勞動能力存在時所需要的那些客觀要素,都作為同它自己相對立的異己的權力生產出來,作為自為存在的、不以它為轉移的價值生產出來?!盵10](456)在這里,馬克思對雇傭勞動進行了定義。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要與普通的勞動概念區(qū)分開的,包括跟活勞動區(qū)分開。雇傭二字具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能夠為資本家?guī)硎S鄡r值的才叫雇傭工人。這里要區(qū)別的是,并非工人為資本家服務就是雇傭工人。在奴隸社會,奴隸也是為奴隸主服務的,在封建社會,農民也是為地主服務的。不同的是,工人為資本家?guī)硎S鄡r值,“雇傭”二字表達了雇傭工人體現出來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另一方面,雇傭工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階級,而這個階級是受資本家的統(tǒng)治的,為所有的資本家所有,本質上也就是為資本所有。作為某一個雇傭工人,可以今天為這個資本家干活,明天為那個資本家干活,但是他總是無法掙脫為資本家干活的命運。對資本家來說,他所面對的不是工人的個體,而是作為階級整體的工人。他可以雇傭這個工人,也可以雇傭那個工人。只要雇傭就可以,雇傭誰是無所謂的。
接下來我們比較一下馬克思的活勞動與雇傭勞動的區(qū)別。雖然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大量使用了活勞動,但是在《資本論》中卻很少使用活勞動,其中在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馬克思使用了活勞動這個概念。活勞動蘊含的是人作為主體的勞動的特性,活勞動本身是勞動。僅僅是活勞動這個概念還是不夠的,當勞動進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時,活勞動被資本征用就變成了雇傭勞動。因此,雇傭勞動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工人的勞動,它蘊含的是社會關系,是特定的社會歷史內容。對馬克思來說,判斷勞動的標準是勞動的社會形式。通過不同的勞動的不同社會形式之間的差別,分析出具體的資本主義勞動的特點。根據這一標準,可以說,活勞動不是馬克思的根本概念,根本概念是雇傭勞動。當然,馬克思研究雇傭勞動并非僅僅就雇傭勞動談雇傭勞動,馬克思是要從思考雇傭勞動如何消除,分析出作為主體的工人階級解放的潛能。
再來看奈格里的分析。與馬克思不同的是,奈格里從勞動的物質形式角度理解活勞動。那么,這樣的活勞動到底是廠房中像機器一樣的勞動,還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當奈格里從勞動的物質形式來理解活勞動的時候,看到的就是活勞動代表人的活動能力。其實,奈格里就是想要去張揚勞動者的解放潛能。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說:“勞動是活的、造形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暫時性,這種易逝性和暫時性表現為這些物通過活的時間而被賦予形式。在簡單生產過程中——撇開價值增殖過程不談——物的形式的易逝性被用來造成物的有用性?!盵10](329)奈格里在《〈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中也引用了這段話。細細品味這段話,恰恰就在于馬克思說勞動是塑形的火,塑形也就是改變物質的形式變換,勞動是可以改變物質的形狀的。而奈格里從這里引出了勞動的主體性。一旦更多從主體政治角度研究,一定會抓住活勞動不放。奈格里認為,從這個概念出發(fā),可以看出活勞動身上的主體性,可以作為主體的力量反抗資本的統(tǒng)治?;顒趧邮强梢越夥抛陨淼??!敖夥诺膭趧邮菑膭趧又械慕夥?。共產主義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與資本主義勞動力的組織方式無關。活勞動通過解放自身,重新從交換價值中奪回其使用價值,這使我們走向那個最終把勞動作為一種需要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這是勞動作為本質的、共同的、非神話化的共產主義勞動的問題,而不是說勞動作為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顛覆是徹底的,絕不允許任何妥協(xié)。這是個新主體,豐富而且充實的新主體?!盵1](208)奈格里的主體是階級斗爭上的主體。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純粹主體政治解讀思路,實際上沒有讀懂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奈格里認為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中,活勞動發(fā)展出了他的新的形態(tài),勞動已經成為了非物質勞動。在《大眾》一書中他更為清晰地闡述了非物質勞動概念:“這是一種生產非物質產品,譬如知識、信息、交往、關系或者情感反應的勞動。通常使用那些術語,譬如服務性勞動、智力勞動、認識勞動等,都只談到了非物質勞動的某些方面,但沒能抓住其一般性。初遇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界定為以下兩種主要形式:第一種形式主要指涉智力的或語言的勞動,譬如解決問題、符號的和分析的工作以及語言表達。這種非物質勞動生產觀念、符號、代碼、文本、語言形象、景像及其他產品。另一種主要的非物質勞動形式是‘情感勞動’。與作為精神現象的情緒不同,情感既指涉肉體,也指涉精神。事實上,像快樂和悲傷這樣的情感所揭示的,是整個人體組織中的生命現狀,它既表征了肉體的某種狀態(tài),也表征了思維的某種模式?!盵11]奈格里試圖通過對非物質勞動的分析找出主體解放的潛能,但是,由于孤立地夸大主體的力量,無視物質生產過程中“雇傭”這個牢籠,奈格里的建言的解放之路似乎困難不少。他沒有看到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分析在奈格里所謂的非物質勞動中扮演的基礎性地位,從而夸大了非物質勞動對于主體革命,乃至無產階級解放的意義。
誠如上文引述,馬克思的“勞動”是塑形的火,正說明了活勞動的中性地位,僅僅是一個改變物質的勞動的概念,勞動最本質的內涵在于,勞動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社會關系中的雇傭勞動,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勞動。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的深刻本質不在于能夠改變物質存在的形態(tài),而在于能夠增值。雇傭勞動的概念本質上并不是表現勞動的物質形式,而是勞動的社會形式,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奈格里沒有深刻認識這一點,導致他的“活勞動”概念實際上只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膚淺理解,沒有社會歷史感。奈格里錯誤的根源就在于用激進的主體政治的線索取代了馬克思深刻的歷史觀,最后走向空洞無力的倫理訴求。
當我們在《資本論》中“無法看到”馬克思的主體性反抗的時候,那么工人如何作為一個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呢?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分析:剝削—剩余價值—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般利潤率下降—經濟危機,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內在的矛盾不斷激化,資本自身會走向滅亡。因此,資本主義最后的滅亡最根本的來自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我限制。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限制表現在:1.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利潤率的下降成為一個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fā)展發(fā)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2.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于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fā)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于無酬勞動的占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對象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于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擴大到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顯得遠為不足的程度時,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12](16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有其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這種內在矛盾本身是自我走向滅亡的原因。在這里,我們雖然沒有看到馬克思講主體,實際上在講歷史辯證法的同時已經講了主體。因為,馬克思的主體是歷史觀上的主體,主體與辯證法是融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奈格里用主—客分離的方法來理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是一種錯誤的路徑?!案鼮橹匾氖?,哈特和奈格里對資本主義在客體維度上的危機的理解,并不是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那樣,從剩余價值的剝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般利潤率的下降的角度入手來揭示其危機的必然性,而是從非物質勞動的自主合作性的角度來凸顯資本主義私有制關系的危機的。因此,他們實際上并不看重由客觀歷史過程所發(fā)展出來的內在矛盾,而是更看重由活勞動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主體維度上的變化?!盵13]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滅亡,不在于工人作為主體意識到自己的被壓迫而起來反抗,當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工人無法像哈特、奈格里所說的那樣成為主體力量。在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成熟的時候,雇傭工人會承擔起歷史的使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鞍旬敶Y本主義放入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內含的經濟矛盾爆發(fā)即經濟危機等因素。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其實就是這么論述的,在他看來,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工人的確可能陷入觀念拜物教的‘泥潭’,但這并不表明雇傭工人這一歷史主體就完全‘淪陷’了。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社會實踐將迫使工人起來既反對拜物教的物質形式,也反對拜物教的觀念形式。”[13]這也是內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雇傭勞動”作為主體的力量,而這恰恰是奈格里們沒能理解的秘密。
[1] 奈格里. 《大綱》: 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 哈特, 奈格里. 帝國[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47.
[3] 張梧, 王巍. 重建主體: 對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的政治解讀[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9(5): 180?184.
[4]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錢疏影. 馬克思與斯賓諾莎的綜合——奈格里的主體思想探析[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4(2): 121?126.
[7]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6.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8.
[9] 吳巨培, 陳偉. 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 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中國化的三重難度[J]. 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4): 122?125.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1] Michael Hardt, Antonio Negri. Multitude [M].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4: 108.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3] 唐正東. 出離: 生命政治生產中的抵抗形式——對哈特和奈格里的階級斗爭觀的一種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 2014(1): 30?36.
What subjectivity, how to narrate: refelction on Negri’s Marxist subjectivity
XU D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It is the subject of academic debate whether Marx’s later books weaken the subjectivity or strengthen the objectivity. Western scholar Negri, by unscrambling the 1857—1858Economical Manuscriptfrom the standard point of subjective politics, holds that a breakage of subjectivity exists in Marxist thoughts in his later life. Actually, Negri fails to understand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t objective contradictions, and instead relies too much on the subjectivity of Marx’s 1857-1858Economical Manuscript. In Marx’s later books, the subjectivity did not fade from his vision, but instead became more implied in the analysis of capitalistic objectiv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Negri;Marx:Lessonson the Grundrisse; Marx; subjectivity
B0-0
A
1672-3104(2015)04?0006?07
[編輯: 蘇慧]
2015?01?22;
2015?04?16
徐丹(1984?),女,江蘇東臺人,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集美大學思想政治理論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