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文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上海,200241)
在《奧斯堡信條》中找尋多元理解的神圣“種子”
孫義文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上海,200241)
作為路德宗最重要的信仰說明,《奧斯堡信條》為多元理解播下了神圣的種子。在理解圣經(jīng)過程中,天主教會的解釋傳統(tǒng)是有害于信仰的,它僅與教父們的理解一樣同屬意見,教會無權(quán)壟斷圣經(jīng)解釋;個人直接理解圣經(jīng)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所有的這些都是屬人的(von Menschen eingesetzt)意見,僅是多元理解之中的一元,而非真理本身?!缎艞l》在為圣經(jīng)多元理解播撒“種子”的同時也為救贖真理走上相對主義道路埋下隱患。
多元理解;《奧斯堡信條》;圣經(jīng)解釋;傳統(tǒng)
自從狄爾泰區(qū)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后,不管是伽達默爾和利科爾的分歧,還是赫施為作者原意的固執(zhí)追求,都體現(xiàn)著他們對某種可以不僅能夠更好地激發(fā)理解靈活性與生動性,又能保障有效解釋的東西之渴望與探尋。眾所周知,宗教改革運動對多元理解理論系統(tǒng)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試立足于《奧斯堡信條》文本,探尋發(fā)軔于宗教改革運動、推動多元理解理論發(fā)展的神圣“種子”。
《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Confessio Augustana,以下簡稱《信條》),是路德教會最重要的文獻之一。1530年,為了應對土耳其人的入侵,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奧斯堡召集會議,要求德國各諸侯和領(lǐng)主們呈上信仰說明書,試圖修復帝國信仰與政治的統(tǒng)一。路德宗的信仰說明由梅蘭希頓(Me1anchthon)根據(jù)《馬堡會議十五條文》《施瓦巴十七條文》《脫爾高條文》等進行擴充改訂。在脫稿并由路德校閱后,梅蘭希頓又在聽取多方意見后,進行了一些修改。信條經(jīng)過改教派親王們認同、簽署,在會議中當著皇帝及政教代表們的面前進行了宣讀。
雖沒有馬丁路德的直接參與,但《信條》憑借其純正而清晰的教義梳理,明確的宗教改革立場,更重要的是婉轉(zhuǎn)溫和的言語透露出的信息和精神,使其“不僅以法定文件的方式界定了皇帝查理五世統(tǒng)治下教會的教義,而且迅速成為路德信眾共同教義的指導”[1],同時它也影響到新教改革中其他教派,六年后出現(xiàn)的英文譯本甚至成為安立甘宗《三十九條》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時至今日,《信條》依然是路德宗最重要的信仰告白。
(一)從唯獨圣經(jīng)到傳統(tǒng)的危害
眾所周知,改教派與天主教在如何對待圣經(jīng)與傳統(tǒng)上存在分歧,雖然《信條》未有對這個問題作出清晰論證,可它依然實際運用了路德宗理解圣經(jīng)的總原則或者說是形式原則(formal principle)[2](140)——“唯獨圣經(jīng)”(Sola Scriptura)否定了傳統(tǒng)。在梅蘭希頓看來,天主教傳統(tǒng)所設立的“關(guān)于食物、節(jié)期之類的誓愿和遺傳,都是無益而與福音相違的”[3](37)。在天主教的教義中,源于次經(jīng)的為死人禱告、贖罪的獻祭、向圣徒祈禱、敬拜天使、煉獄的存在和靈魂在死后被救贖等禮儀與教義,在他看來都與福音相違背。羅馬教廷以賺恩取義為幌子,藉著人們試圖在上帝面前稱義的心理,宣稱可以借助那些禮儀與教義來清除人的過錯以及那些在內(nèi)心中隱而未現(xiàn)的、甚至是無法覺察的罪。在路德宗看來,這些未曾在正典中明述的傳統(tǒng)都是屬人的(von Menschen eingesetzt),是由主教們依據(jù)自己的意思制定,并以次經(jīng)來佐證,有些甚至是曲解圣經(jīng)來證明的。它們獨立于圣經(jīng),成文或者未曾成文,形成了規(guī)定著基督徒的包括信仰在內(nèi)的所有事務的傳統(tǒng)。《信條》認為,天主教構(gòu)造的傳統(tǒng)有三重危害。
“第一,恩典與由信而來之義的教理受了蒙蔽?!盵3](46)恩典是上帝賜給人的義,這義已經(jīng)由上帝判決并宣稱。由于人類的墮落,從出生開始,我們終身都是罪人。而對信徒來說,上帝已經(jīng)宣告了我們的義,并借著基督的奉獻赦免了所有的罪,這些都是上帝經(jīng)由福音告訴我們的。所以,信徒既是罪人又是義人(simul iustus et peccator)。被稱為義并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么,而是已經(jīng)存在的事實。善功本身也只是由“信”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在順從福音教導中呈現(xiàn)出的行為。所以,福音要求人們必須在信的引導下進行圣經(jīng)解釋,基督的功勞也是在這信中才得以彰顯。而天主教卻要求人們將教會指定的傳統(tǒng)當作包括圣經(jīng)解釋在內(nèi)的一切活動的首要原則,按照教會的要求行善功。可以說,天主教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它讓基督的功勞被埋沒,使福音的教理被蒙蔽。
“第二,上帝的命令受了遺傳的蒙蔽,因為人把遺傳遠置于上帝的命令之上?!盵3](46)雖然在路德宗看來,人具有自由意志,但在整個信仰生活中,上帝是主動的,他創(chuàng)造了世界,創(chuàng)造了人,給人自由的意志,并為人的正確位置進行了宣判;而人是被動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上帝恩典中進行的。圣經(jīng)雖然穿著人類語言的外衣,但它的的確確是在訴說著上帝的道。解釋圣經(jīng)就必須將上帝的命令放在第一位,人所制定的一切,甚至那些主教們制定的傳統(tǒng)都不能置于圣經(jīng)之上。天主教會陷入了幻想之中,他們認為自己可以自由地創(chuàng)造規(guī)制,將自己所創(chuàng)設的儀式以及教義理論定義為所有信徒必須遵循的,引導人去做那些賺恩取義的事情。在解釋圣經(jīng)遇到困難時,特別是當經(jīng)文與教義相矛盾時,教會便拿來斐洛的寓意解釋工具,為經(jīng)文創(chuàng)造解釋空間,化解矛盾,證明教義的合理性。天主教會固守次經(jīng)的正典性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創(chuàng)制傳統(tǒng)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將屬人的(von Menschen eingesetzt)放在上帝命令之前,是極其荒謬的。
“第三,遺傳大有危害于人的良心。”[3](46)天主教會宣稱他們有無盡的資源——功德庫,其中儲存著基督無限的恩典,還有殉道圣徒們救贖自己之外的多余善功,可以用以助人贖罪,人們只需要支付相應的費或者按照教會的要求行事,比如參與十字軍遠征、修建新教堂等,即可以在點滴之中積攢救贖。在《信條》看來,“照詩篇所說:‘誰能知道他的過失呢?’(詩19:12)數(shù)述一切過犯乃是不可能的事。”[3](36)罪無法數(shù)述,贖罪自然也無法累計。以有限數(shù)量的善功去救贖無法數(shù)述的罪,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況且,救贖與稱義并不能夠通過善功來實現(xiàn)。當人們遵從天主教的教義,認為必須要遵守傳統(tǒng)來理解圣經(jīng)時,由于不僅在數(shù)量上而且在能力上,人“不能盡守一切遺傳”,從而陷入“絕望之境”。這不僅僅對平信徒的良心大有危害,甚至是一些神學家們,“他們受遺傳的辯論阻礙,以致不能研究多有益處的教理?!盵3](46)在路德宗看來,寓意解經(jīng)導致的對圣經(jīng)的任意解釋和認可次經(jīng)的正典地位都是由于固守傳統(tǒng)而進入教義系統(tǒng)的,由此而導致的各種對人良心的危害,必須通過推翻這些傳統(tǒng)方可清除。
宗教改革運動的主要觀念建基于奧古斯丁等教父的神學理論,所以在認定圣經(jīng)為啟示的唯一來源的同時,又不能完全否認某些對圣經(jīng)的傳統(tǒng)解釋,特別是教父們的權(quán)威解釋。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父們的解釋相對于圣經(jīng)來說,只是意見,而非真理之光的源頭。
在改教派的文件中,普遍認同三大信經(jīng),以表明他們的教義理論與古教會是同一的,合于真教會的。[4]比如在《信條》開篇的“論上帝”中,梅蘭希頓便強調(diào)了這一點:“尼西亞會議對于神的本質(zhì)及三位一體的定案是真實而應相信無疑的?!彼瑫r申明:“我們教會用位的名字乃遵教會著述家(教父)論此事所用的意義。”[3](33)甚至對于所謂圣徒,他們也認為應該紀念,但明確提出,紀念圣徒的意義在于“各按職分效法他們的信心和善行”。圣經(jīng)本身沒有要求信徒求告于圣徒,理解圣經(jīng)本質(zhì)上來說并不需要他們的幫助,因為只有一個“中保、挽回祭、大祭司和代求者”[3](40),他就是耶穌基督。
所有的傳統(tǒng)都是意見,而并非真理,真理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有,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不如真理那般唯一與正確。以人類有限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去契合無限的上帝真理,自然就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梅蘭希頓那里,“凡人的遺傳,禮儀,或人所制定的儀式各地不必盡同。”[3](36)不同的理解以及表達方式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于可以更加便捷地向不同的人群傳遞上帝的道,特別是那些未有受過教育的平信徒:“只有各段用拉丁文歌唱的儀式中我們雜用德文,這為的是教導人民而加入的。因為儀式的功用在乎教導無知識的人?!盵3](43)只有適用于平信徒各自生活習慣,以他們的語言進行傳道,才能夠使人正確地理解上帝的道。那些未能正確理解圣經(jīng)的意見都會在歷史中被淹沒,“歷來就有許多屬人的遺傳已經(jīng)改變了”[3](55),傳統(tǒng)的不斷被改變更說明其屬人的“意見”本質(zhì)。
不同的理解所導致的多元意見并不意味著真理是多樣的。從根本上來說,理解傳統(tǒng)一定要符合圣經(jīng),“因為無論在什么規(guī)條上,應當常常體會福音的本意。”[3](55)只有福音的本意才是真理。所有的教義、禮儀都是基于理解圣經(jīng)的基礎上的意見。那些屬人的傳統(tǒng)如果不合于圣經(jīng),就“有損于基督受苦的光榮”[3](44),因為“福音第一要緊的一條,就是我們因信基督白白得恩,不是因遵守遺傳,或人想出來的儀文”[3](54)?;绞俏覀儷@得救贖唯一的中保,只有藉著基督我們才能夠得見上帝,理解上帝的道。只有藉著基督,我們才能理解圣經(jīng),并按照福音的啟示以上帝所悅納的方式榮耀上帝。
“對早期改教派教會來說,對圣經(jīng)內(nèi)容的普遍認同的解釋是一個最重要的內(nèi)容;盡管如此,對圣經(jīng)的解釋和權(quán)威基于圣經(jīng)文本,而不是教會——scriptura sui ipsius interpres圣經(jīng)自解?!盵5]以合圣經(jīng)的方式去理解圣經(jīng),是我們的本分,更重要的是,這是上帝的恩典。雖然在理解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意見,雖然這些意見在歷史中不斷被更新,但是我們只要藉著基督,在符合圣經(jīng)的傳統(tǒng)中去信,在理解中找到我們在上帝宏偉計劃中的正確位置,便可走向救贖。
(三)教會壟斷圣經(jīng)解釋的錯謬
當教會的理解傳統(tǒng)僅僅是一種意見時,教會就不能夠壟斷對圣經(jīng)的解釋。中世紀羅馬教皇和教廷的屬靈的統(tǒng)治權(quán)拓展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頒布的《教皇宣告》(Dictatus Papae,1075年)認定“羅馬教會從來沒有犯錯,在圣經(jīng)的見證下,將永無謬誤”[6]。圣經(jīng)解釋事實上變成了論證教會無謬的工具,又為進一步有目的地壟斷圣經(jīng)解釋鋪平了道路。路德宗激烈反對長久以來羅馬教廷圣經(jīng)解釋“無謬”的謬論。
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們的車在鄉(xiāng)間土路上顛簸著。路邊,野葵和蒲公英開得正盛,一些鳥在草地間飛起又落下。天空很藍,顯得很高遠。父親的心,卻低落得如一株衰敗的草,他恨恨地說:“真不想來啊?!?/p>
《信條》借助奧古斯丁的理論言明教會的主教會有錯,甚至有不合圣經(jīng)的錯誤出現(xiàn):“奧古斯丁《駁培替里亞書》(Treatise Against Petilian’s Epistle)的論文說:‘若教會的主教偶然有錯,或持著不合正典圣經(jīng)的意見,我們就不應贊同?!盵3](53)這并非是說主教所傳的福音本身是錯誤的,而是他們因為自己的理解出現(xiàn)問題,或者是染指非自己職能范圍內(nèi)的事務,以至于“創(chuàng)設違背福音的事”,這種做法在中世紀晚期尤為明顯,也就是宗教改革的導火索之一——教會借助自己建筑在壟斷圣經(jīng)解釋中的特權(quán),利用平信徒對“贖罪”和賺取恩義的欲望,“立了新的節(jié)期,定了新的禁食,創(chuàng)設了新的儀式與敬拜的事”,并使人們相信“靠這類善功可以賺恩”,可事實上,這是“違反圣經(jīng)的”。[3](53)
質(zhì)言之,在《信條》看來,在包括理解圣經(jīng)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中,傳統(tǒng)僅是意見。但它首先是有害的,甚至是遺禍無窮的,教廷與教皇利用自己所握有的權(quán)柄在圣經(jīng)解釋上實現(xiàn)對信仰與俗世的控制,借以謀取私利。這極大地危害了信仰,阻礙了救贖。而那些符合圣經(jīng),能夠正確傳遞福音的傳統(tǒng)意見,則可以在理解圣經(jīng)的過程中有所助益。
(一)個人理解圣經(jīng)的必要
《信條》在“信徒皆祭司”的前提下推崇個人對圣經(jīng)的理解。經(jīng)過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洗禮,人自身的價值、存在、自由與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對個人信仰、得救以及信眾平等的推崇高漲。路德宗認為雖然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們,但是一個充滿罪的世界并非他的本意,不是因為犯罪而使我們成為罪人,而是因為有罪,所以我們才會犯罪。而“罪的根源是那惡者的意志;就是魔鬼和不敬虔之人的意志”[3](38),亦即“他說謊是出于自己”[7](約翰福音8:44)。人的自由意志成為原罪的真正原因。
在路德宗看來,任何人只要存在于這世界之上,就有罪。這罪是由亞當夏娃引起,從那時一直傳遞下來,從而形成整個人類的原始罪過。“自亞當墮落之后,凡循自然公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3](33),所有的人,無論貧窮、富貴,無論教皇、平民,只要是活著的,在“罪”面前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是無罪的。除非那些“永遠死亡”[3](33)的人。于是,在宗教事務中,使用所有參與者都能理解的語言成為第一要務,其目的無非就是希望上帝的教誨能夠直接地達至所有的平信徒,特別是讓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大眾明白福音,得到救贖?!爸挥懈鞫斡美∥母璩膬x式中我們雜用德文,這為的是教導人民而加入的。因為儀式的功用在乎教導無知識的人。不但保羅曾吩咐當用人民懂得的話語(林前14:9),人的法律也如此規(guī)定。”[3](43)宗教改革使私人懺悔成為真正懺悔最重要的特征。[8]巴別塔下所有語言的平等,意味的不僅僅是人平等地具有罪,更申明操各種語言的每一個人都平等地具有理解上帝話語以獲得救贖的必要。
(二)個人理解圣經(jīng)的可能
當然,無論是誰來解釋圣經(jīng),最后都要直接面對稱義(justification)的問題?!白诮谈母锏闹鲗г瓌t一般被認為就是關(guān)于稱義的教義?!盵9](208)中世紀動蕩的社會,人文主義對個人意識的重視,“個人如何能得救”的成為個人理解圣經(jīng)是否可能的判斷依據(jù)。
天主教認為善功使人得救。“贖罪券、朝圣、圣徒遺物、圣徒崇敬、玫瑰經(jīng)、齋戒日、崇拜圣餐時的圣體,重復誦讀‘我們的父’——所有這些都是苦行的內(nèi)容,通過如此的操練,試圖建立在上帝面前適當?shù)牡匚弧!盵10]梅蘭希頓明確反對依靠善功博取恩典?!八苑部可乒Σ┤《鞯涞?,就是藐視基督的功勞和恩典,想不要基督而憑人力到父那里?!盵3](39)對于人來說,救贖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妄圖在稱義的過程中借助一己的力量,甚至施行教士們安排的那些賺恩取義的交易行為,都是對上帝恩典,對基督藉著死償還了我們罪債榮耀行為的背叛。只有信才可以在理解圣經(jīng)的基礎上讓人獲得稱義。
“這里所說‘信’的名詞,不是單指歷史的知識,那種知識惡人和魔鬼也可以有;乃是指著不單信歷史也是信那歷史的功效,就是信那赦罪的條文:我們因基督可以有恩典、公義、赦免?!盵3](39?40)信不僅僅指向相信圣經(jīng)的描述,這種信無論是罪人還是義人,抑或是異教徒都可以做到,這不足以構(gòu)成基督徒的信。真正的信首先應當相信基督的事工是為了我們——滿是罪的、有限的,但又同時抱著與上帝和好,進入永生關(guān)系中的期望的普普通通的人,即相信基督的拯救。
信也意味著信靠(fiducia)。這就在理解并相信圣經(jīng)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罢摰叫诺拿~,奧古斯丁也這樣勸勉讀者,且教導人說,這信字在圣經(jīng)上不是指著像惡人所有的那種知識,而是指著一種能以安慰鼓勵憂懼者的信靠?!盵3](40)相信并依靠著它尋求救贖?!皼]有信,人的本性就不能呼吁上帝,仰望上帝,背十字架;他只會求人的幫助,依賴人的幫助。所以不信依賴上帝,人的心就為一切私欲和人的教訓所左右?!盵3](40)為實現(xiàn)救贖而只有依靠上帝,信賴上帝應許的正直與信實,才能夠讓處于不正確的(unrighteous)的關(guān)系逐漸走向稱義(justification)。
最后,正是這信聯(lián)合著信徒與基督。可以說,理解圣經(jīng)文本對于信徒來說最大意義在于認識到自己與基督處于怎樣的聯(lián)合狀態(tài)。馬丁路德將基督與靈魂的關(guān)系比作夫妻關(guān)系,《信條》也以圣經(jīng)的話語來強調(diào)這一點:“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么”。[7](約翰福音15:5)靈魂想要得蒙恩寵,得到救贖,就需要借助圣經(jīng)的話語認識到基督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藉著死來償還我們的罪債,使原本屬于我們的罪、死亡、詛咒,加諸基督身上,并依仗著與基督的聯(lián)合,得到恩典、永生與救恩。在梅蘭希頓的努力下,“因信稱義”成為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信仰原則,亦是改教派圣經(jīng)解釋原則的基本前提。[9](212?213)
綜上所述,在《奧斯堡信條》所提出的多元理解圣經(jīng)的前提下,作為多樣性的一種,個人理解圣經(jīng)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對所有人來說,稱義是被動的(上帝子民身份的贈予,在墮落之后通過基督的事工和對他的信而獲得),而不是主動的(在處理與他人關(guān)系中遵循上帝的律法)。[1]同時,每個人又都能在理解圣經(jīng)中找到自己的救贖之路。
“基督教神學的成敗與對上帝寫就話語解釋的能力直接相關(guān)?!盵11]若要取得宗教改革的徹底勝利,改教家們就一定要在圣經(jīng)解釋上破舊立新。梅蘭希頓無疑將天主教秉持的傳統(tǒng)視為純正信仰慘遭危害之源,但顯然完全拋棄傳統(tǒng)并非明智之舉?!缎艞l》于是在陳述傳統(tǒng)危害的基礎上,對天主教會設制的傳統(tǒng)與教父們的圣經(jīng)解釋傳統(tǒng)進行了正本清源,明確交待它們都是屬人的(von Menschen eingesetzt),在唯一的真理一一圣經(jīng)面前,它們都只是意見,從而擊碎教會壟斷圣經(jīng)解釋的“無謬”的迷夢。從人文主義那里繼承而來的追求個人自由和平等的思想,使改教家們找到了中世紀后期以來亟待解決的救贖方式問題的良方——個人理解圣經(jīng)。這不僅僅是為人提供了獨自面對圣經(jīng)、理解圣經(jīng)的動力,而且以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為個人理解圣經(jīng)提供合理性支持。信仰活動從過去那種遵循著教士隨意解說教義的盲目行動,走向每個人都能憑借基于“信”的圣經(jīng)理解而得到救贖的,并合乎圣經(jīng)教導的光明坦途?!缎艞l》對每個人都有權(quán)獨自解讀圣經(jīng)觀念的陳述與說明,可以說是改教派自十六世紀以來獲得民眾,特別是那些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平信徒推崇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有的理解都僅僅是意見”的觀念,剝奪了幾個世紀以來教會圣經(jīng)解釋壟斷地位,并肯定了個人直接理解圣經(jīng)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孕育出理解多元化的果實。但數(shù)代之后,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談論“每個人的神學”時表達了多元理解圣經(jīng)肇生的“惡果”:“圣經(jīng)被翻譯后……每個人,甚至那些僅懂英語的少男少女,都認為他們在與大能的上帝對話,某天他們讀了一遍或兩遍圣經(jīng)中的某幾章,他們就認為已經(jīng)理解了上帝所說的話?!盵12](190)在激進派的推動下,多元理解的“果實”呈現(xiàn)出另一種狀態(tài):即圣經(jīng)解釋從教廷的任意解釋淪為每個人的任意解釋。當然,如果從伽達默爾“不同的方式在理解”[13](403)的角度來說,這給予讀者的歷史性以合法根據(jù),使圣經(jīng)解釋不斷地被更新,凸顯出解釋行為本身的創(chuàng)造力。但當我們面對的是正典文本時,多元理解都是平等意見的觀念不僅忽視了傳統(tǒng)解釋于我們的參考價值,而且還傷害了文本本身思想的深刻性,將上帝之道置于搖擺不定、不可捉摸的境地,將“上帝在天堂,我們在人間”[11](92)疏離關(guān)系固化,理解以及救贖最終無望。多元理解理論使我們或者遵從伽達默爾的相對主義路線,或者走向極端主義者的陣營。但無論它引導我們最終走向何方,都是由《信條》在人類的理解理論中播下神圣的“種子”。 理性與科學的觀念在17世紀及之后被納入圣經(jīng)解釋中,形成詮釋學方法論,為正確解釋尋找合理性,就是為了避免這“種子”繼續(xù)結(jié)出“惡果”,克服多元理解所帶來的墮落與困惑,求得真理。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香港漢語基督教研究中心“道風”獎學金的資助,在此謹致謝忱。)
[1] Kolb R. Confessional Lutheran Theology [C]// Bagchi D, Steinmetz. D C.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eformation Th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麥格拉思阿里斯特. 宗教改革運動思潮[M]. 蔡錦圖, 陳佐人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3] 尼克斯. 歷代基督教信條[M]. 湯清譯.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4] Schultz R C. An Analysis of the Augsburg Confession Article VII, 2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May and June, 1530 [J].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1980, Vol. 11, No. 3, 450th Anniversary Augsburg Confession, Jun. 25: 24?35.
[5] McGrath A E.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Reforma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6] Ogg F A. A Source Book of Medieval History [Z].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1907.
[7] 圣經(jīng)[M]. 上海: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 2011.
[8] Rittgers R K. Private Confession and the Lutheranization of Sixteenth-Century N?rdlingen [J]. 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2005, 36(4): 1063?1085.
[9] McGrath A E.Iustitia Dei: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喬治蒂莫西. 改教家的神學思想[M]. 王麗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11] Vanhoozer K J. Lost in Interpretation? Truth, Scripture, and Hermeneutics [J].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y Society, 2005, 48(1): 89?114.
[12] Hobbes T, Molesworth W E. The English works of Thomas Hobbes of Malmesbury [M]. Bohn: Behemoth, 1840.
[13] 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I [M]. 洪漢鼎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Searching the sacred seeds of “multi-understanding”inThe Augsburg Confession
SUN Yiw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s Lutheran Church’s most important confession of faith,Augsburg Confessionhas sown sacred seeds of multi-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theConfession, the tradition of the Catholic in interpretating the Bible is harmful to faith. It is only an opinion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hers. The Church is not supposed to monopoli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robable for an individual to understand the Bible by oneself. These are all artificial (man-made; von Menschen eingesetzt)opinions. Each one is merely one of the multi-understandings, not the truth. Thus, theConfessionbrings flexibility and pluralism of interpreting the B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ves potential space for the truth of salvation to develop to relativism.
multi-understandings;The Augsburg Confess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tradition
B089.2
A
1672-3104(2015)04?0027?05
[編輯: 顏關(guān)明]
2014?10?15;
2015?06?23
2014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經(jīng)典詮釋視域下的朱熹與戴震孟學比較研究”(AHSKQ2014D131)
孫義文(1981?),男,安徽五河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2011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詮釋學,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