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杰
山西省農業(yè)種子總站,山西 太原 030006
馬鈴薯種薯收獲與貯藏技術
單志杰
山西省農業(yè)種子總站,山西 太原 030006
馬鈴薯種薯塊莖屬活體多汁器官,在貯藏期間容易出現腐爛等狀況,導致損耗和種用質量下降甚至喪失。因此,馬鈴薯種薯貯藏技術是保證馬鈴薯種薯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介紹了馬鈴薯種薯的貯藏特性和貯藏條件,總結了馬鈴薯種薯收獲和貯藏管理技術。
馬鈴薯;種薯;貯藏
近幾年來,隨著馬鈴薯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馬鈴薯商品化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同時由于各級政府對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進行政策扶持,馬鈴薯脫毒種薯的應用率穩(wěn)步提高,對脫毒種薯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尤其冬季貯藏量急劇增加。
馬鈴薯塊莖既是營養(yǎng)器官又是繁殖器官,貯藏時對溫度等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很嚴格。貯藏不當易引發(fā)發(fā)芽、凍害、病害、腐爛等現象大量發(fā)生,造成貯藏損耗,并且導致馬鈴薯種薯質量降低,增加了種薯貯藏風險。為了降低貯藏期間種薯腐爛、發(fā)芽等貯藏損耗和種薯活力下降的風險,種植農戶有必要掌握馬鈴薯種薯收獲和貯藏管理技術方法,以提高馬鈴薯種薯的貯藏質量,保持種用品質。
馬鈴薯種薯在田間的生長質量和收獲質量對提高馬鈴薯貯藏質量至關重要,尤其對于防止腐爛和病害發(fā)生。根據不同品種的成熟期預估收獲期,在生長后期要控制澆水,并要增施磷、鉀肥,一般要在收獲前2~3周停止?jié)菜?,以提高薯塊的耐貯藏性。
臨近收獲期,根據塊莖的成熟度并結合田間狀況,確定合適的收獲日期。80%左右的莖葉枯黃為生理成熟的表現,可以進行收獲。作為目前值得推廣的重要耕作措施,在收獲前10~15 d務必要進行殺秧處理,一般采用割秧、拉秧或專用的馬鈴薯殺秧機殺秧,便于田間收獲操作并能顯著降低塊莖在田間被病菌感染的風險,同時能促進薯皮的木栓化,減少收獲時的機械損傷。
收獲最好在天氣晴、土壤較干燥時進行,如果收獲時地塊較濕,應待薯塊表面干燥后再裝袋。收獲機械應選用明薯率高、機械損傷小的馬鈴薯收獲機,在采收和裝運時應盡量避免機械損傷,裝袋時應將爛薯、病薯以及機械損傷和蟲咬薯及時剔除。
2.1 塊莖的休眠
收獲后的塊莖一般要經過后熟期、休眠期、萌芽期等生理階段。一般來說,馬鈴薯塊莖的后熟期約1個月左右,待薯塊表面充分木栓化后即進入休眠狀態(tài)。馬鈴薯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和貯藏條件的不同有較大的差異,一般約3~6個月。休眠期是安全貯藏的最佳時期,即使環(huán)境條件適宜,也不會發(fā)芽生長;休眠期過后,如果遇到適宜的條件莖塊就會發(fā)芽。
目前決定馬鈴薯休眠期長短的因素還不太清楚,通常認為寒冷地區(qū)栽培的品種休眠期較長;同樣成熟度條件下的小薯塊的休眠期相對于大薯塊較長;成熟不充分的薯塊相對于成熟充分的薯塊休眠期較長;不同品種的休眠期差異性也較大。實踐證明,通過控制貯藏場所的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可以有效地延長休眠期。
2.2 塊莖的呼吸
在貯藏過程中,薯塊的呼吸強度直接關系著馬鈴薯種薯貯藏質量的好壞。薯塊的呼吸受到貯藏溫度、濕度以及光線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隨著貯藏溫度的升高和空氣濕度的增加,薯塊的呼吸作用增強,光線的照射或機械損傷也都能刺激薯塊呼吸作用的增強,過強的呼吸消耗大量的養(yǎng)分容易造成種薯活力下降。莖塊的呼吸作用會消耗庫內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在貯藏期間通風換氣不良,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積聚過多,薯塊內容易因無氧呼吸導致薯塊黑心,會影響到種薯的質量和播種后的出苗情況。
3.1 貯藏溫度
貯藏溫度是馬鈴薯種薯貯藏期間的關鍵因素之一。薯塊的后熟期以及受傷塊莖的愈合需要在相對較高的溫度條件下完成,一般以12~15℃為宜。實踐表明,在1~3℃條件下貯藏有助于延長休眠期;而馬鈴薯在-5℃時,經過9 h后塊莖就會凍結,長期貯藏在0℃條件下,種薯芽的萌發(fā)和生長勢減弱。因此,種薯預貯的溫度條件以12~15℃為宜,貯藏的最佳溫度以1~3℃為宜。
3.2 貯藏濕度和通風
種薯塊莖是一個鮮活體,含水量接近80%,保持相對適宜的空氣濕度,可以減少因薯塊失水導致的重量損耗。庫內的相對濕度隨著貯藏庫溫度的高低和通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如果空氣濕度過高,會引起貯藏庫頂形成水滴或在薯塊表面結露,容易導致塊莖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發(fā)生腐爛或者過早發(fā)芽,導致種薯損失或種用價值降低;濕度過低則薯塊失水增大,損耗增多,并且種用價值下降。一般馬鈴薯種薯貯藏的庫內空氣濕度以80%~90%為宜。
通風是降低庫內濕度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庫內二氧化碳濃度的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及時避免因二氧化碳積聚濃度過高導致黑心,引起種用價值的下降。因此通風是馬鈴薯種薯安全貯藏必需的重要條件。
3.3 光照
在貯藏期間適當增加種薯的光照,能夠降低病原菌的侵染風險,并能抑制種薯幼芽的徒長,提高種薯貯藏期間的抗病能力,減少貯藏損失并延長貯藏時間。
采收后將薯塊堆放在通風、干燥、避光以及溫度10~15℃的地方預貯2~3周,使薯塊表皮充分木栓化,大大降低入庫后的感染發(fā)病機會,同時能有效減弱薯塊的呼吸強度,延長薯塊貯藏期。預貯結束后要及時剔除劣薯及新發(fā)病的薯塊。
5.1 貯藏前的準備
貯藏庫使用前應徹底清理干凈,然后使用化學藥劑進行噴霧殺菌或熏蒸消毒。通常使用40%甲醛5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20%鹽酸嗎啉雙胍·銅45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貯藏庫內屋頂、墻壁、地面及庫門口附近區(qū)域進行噴霧消毒;也可使用蟲螨凈煙劑和百菌清煙劑進行密閉熏蒸48 h,隨后通風換氣2~3 d,待庫內空氣安全后方可入庫貯藏。
5.2 貯藏方式
馬鈴薯種薯庫傳統(tǒng)上多為窯洞、窨井等結構,部分地區(qū)農戶采用溝藏、土埋等簡易貯存方式。新建的多為半地下式或地下式的磚石結構拱窖,為自然通風方式;部分新建有大型氣調恒溫庫,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貯藏方式。如果農戶選擇傳統(tǒng)貯藏窖要注意增加通風換氣設施,以減少庫損;如果選擇磚石結構拱窖可增加溫濕度監(jiān)控設施和強制通風設施,以增加貯藏環(huán)境控制能力。
5.3 入庫貯藏
種薯應按品種、級別分別貯藏,嚴禁與商品薯同窖貯存,避免發(fā)生混雜。種薯一般使用網袋裝袋貯藏,在袋內外系掛標簽,需注明種薯的品種名稱、級別、數量、產地等。
堆垛種薯袋時,各堆垛網袋間應留有適當的空隙,堆垛間要留出走道,堆垛與墻壁之間應留出不小于30 cm的空隙,以利于通風、換氣和檢查。堆垛的高度因貯藏庫高度、通風條件和貯藏品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自然通風庫堆高為1~2 m,以堆高不超過庫高的2/3為宜。裝備有強制通風設備的大型馬鈴薯氣調散裝庫,堆高可達4 m。
5.4 貯藏管理
在北方,從入窖到11月底,種薯處于后熟狀態(tài),呼吸旺盛,放出水分、熱量多,產生的二氧化碳濃度高,管理上應以降溫散濕、通風換氣為主。開始階段,要打開庫門和全部通氣孔,充分通風換氣,降低庫內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隨著天氣的轉冷,庫內溫度逐漸降低,馬鈴薯也逐漸進入休眠狀態(tài),呼吸作用減弱,應逐漸減少庫門和通氣孔的開啟時間。
進入12月后,貯藏庫內溫度逐漸降至2℃后,塊莖進入休眠狀態(tài),生理活性降到最低,產生熱量很少。此后外界溫度逐漸下降至一年中最低溫度,該階段以保溫防凍為主,盡量減少庫門的開啟,密閉氣孔,定期檢查庫內溫濕度,如庫溫過低時可在薯堆上蓋草袋、草簾、秸稈或麻袋等物品防潮御寒,防止種薯受凍。
第二年三四月,白天的氣溫迅速增高,多數品種的塊莖已經渡過休眠期,此階段農戶應注意觀察種薯萌動情況和庫內溫度的變化情況,可根據外界天氣狀況調節(jié)通風換氣時間,控制庫內溫度,盡量夜間通風,避免在白天氣溫較高時通風導致庫溫回升過快。
1005-2690(2015)01-0046-03
S532
C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