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毓章 鄭鐵生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分析
吳毓章 鄭鐵生
目的探究前交叉韌帶損傷磁共振成像(MRI)的診斷分析。方法35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 通過關節(jié)鏡手術, 且有明確的膝關節(jié)損傷史, 觀察MRI的診斷表現(xiàn), 同手術結果進行比較。結果在MRI診斷中發(fā)現(xiàn)19例為中下部損傷, 其中7例為中段損傷, 12例為下部損傷, 韌帶部分損傷的診斷符合率為84.2%, 完全損傷診斷的符合率為100%, 診斷準確率高。結論MRI診斷可以對膝關節(jié)前交叉的韌帶損傷形態(tài)、周圍軟組織的變化以及內(nèi)部結構的變化直接顯示出來, 準確說明斷裂的程度和部位, 可為治療提供正確有效的指導意見。
前交叉韌帶;磁共振成像診斷;指導意義
前交叉韌帶即前十字韌帶, 在膝關節(jié)中, 連接脛骨和股骨, 限制脛骨過度向前移位, 和膝關節(jié)中的其他結構都有維持穩(wěn)定性的作用, 使人體能夠完成高難度和復雜的下肢動作[1]。在臨床中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的損傷情況逐漸增多, 大部分因為外傷造成, 也是導致功能障礙和膝關節(jié)疼痛的主要原因, 尤其前交叉韌帶, 更容易出現(xiàn)損傷[2]。及時給予患者準確的診斷, 能夠提高治療效果。MRI具有軟組織的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的特點, 能夠對膝關節(jié)前交叉形態(tài)和內(nèi)部結構進行清楚顯示, 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直接的證據(jù)。本次選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35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給予MRI的診斷和觀察,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35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齡15~67歲, 平均年齡(35.18±8.26)歲, 15例為右膝, 20例為左膝。病程4 d~13個月?;颊呦ゲ坑胁煌潭溶浗M織的腫脹、功能障礙以及膝部疼痛。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MRI診斷, 選擇磁共振機器給予檢查, 要求下肢進行10~15°的外旋并采用沙袋固定, 將前交叉帶韌帶治愈矢狀面或者傾斜掃描面, 為矢狀斜位, 給予冠狀面、常規(guī)矢狀面以及橫斷面的掃描。層厚為3.0~3.5 mm,矩陣為512 mm×256 mm, 間隔為0.3 mm, FOV為170 mm, 激發(fā)次數(shù)為4。重點對前交叉韌帶的連續(xù)性、外形、韌帶中信號強度和周圍軟組織情況進行觀察, 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病史,給出診斷, 然后把關節(jié)鏡的手術結果和MRI診斷表現(xiàn)進行對照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I診斷表現(xiàn) 35例患者中, 19例為中下部的損傷,所占比例為54.3%, 7例為中段損傷, 所占比例為20.0%, 12例為下部損傷, 所占比例為34.3%。35例合并有半月板的損傷, 所占比例為100.0%, 5例有脛腓側韌帶的損傷, 所占比例為14.3%, 35例為關節(jié)腔積液, 所占比例為100.0%, 15例為骨挫傷, 所占比例為42.9%。針對韌帶損傷程度, 有韌帶的完全性撕裂以及韌帶的部分性撕裂, 19例為部分性撕裂。
2.2 診斷和手術結果比較 35例患者在MRI的診斷中發(fā)現(xiàn)19例為部分損傷, 在關節(jié)鏡的檢查或者手術中得出交叉韌帶的部分纖維撕裂以及組織水腫有16例, 假陽性3例, 因為韌帶中過多的脂肪成分造成誤診, 診斷符合率為84.2%。16例患者在MRI診斷中屬于韌帶的完全撕裂, 而在關節(jié)鏡的檢查或手術中得出交叉韌帶完全撕裂的有19例, 對照符合率為100.0%。MRI的診斷符合率高。
前交叉韌帶近端在股股外側科的后內(nèi)側面, 遠端在脛骨髁間隆起前外面, 且前交叉韌帶走行和髁間窩頂?shù)淖咝邢嗤?前交叉韌帶的長度為3~4 cm, 寬11 mm, 為多條纖維組成, 屬于輕度螺旋狀排列, 分為后外側帶和前內(nèi)側帶[3]。在MRI的診斷中, 很難區(qū)分后外側帶和前內(nèi)側帶, 前交叉韌帶中有脂肪滑膜層, 因此MRI的成像中, 前交叉韌帶的低信號纖維束為條狀的高信號。而且當前交叉韌帶處于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都能夠顯示出來, 其中矢狀位的圖像顯示最為清晰。前交叉韌帶有完全斷裂和部分斷裂, 也可能出現(xiàn)或合為膝關節(jié)的其他韌帶損傷。一般單純前交叉的斷裂是因為內(nèi)旋位伸股四頭肌或內(nèi)旋位伸膝收縮時突然減速導致的[4]。韌帶內(nèi)部的結構異常情況, 包括脫散、纖維疏松、局部斷裂、模糊不清等。韌帶外形的改變?yōu)椋翰灰?guī)則、界限清楚, 完全性或部分輪廓破壞。韌帶的走向改變, 有異常的卷曲、彎曲, 而異常走向則為韌帶回縮、水平等。MRI診斷能夠對膝關節(jié)的結構給予詳盡顯示, 其主要的優(yōu)點為:無痛、無創(chuàng)、無放射,而且優(yōu)良軟組織不需要造影, 并對關節(jié)內(nèi)外解剖結構都能夠同時顯示, 在膝關節(jié)疾病的診斷中有廣泛的應用。在MRI診斷中發(fā)現(xiàn)19例為中下部的損傷, 其中7例為中段損傷, 12例為下部損傷, 韌帶部分損傷的診斷符合率為84.2%, 完全損傷診斷的符合率為100.0%, 診斷的準確率高。對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后, 更有利于治療方法的選擇, 進行良好的休養(yǎng),促使身體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MRI這種診斷圖像, 有較好的空間分辨率和組織分辨率, 對于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為無創(chuàng)傷性準確的診斷方法。該種診斷方法在醫(yī)院的不斷普及, 獲得更多醫(yī)生的肯定, 而且診斷符合率不斷提高, 可給予患者良好準確的預后。
[1]高凱, 王立德, 齊志明, 等.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與臨床診斷比較研究.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 2005, 24(5):521-525.
[2]張克民, 李偉, 于立志.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及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1, 19(8):637-639.
[3]李顯, 趙力, 王淑麗, 等.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關節(jié)鏡與MRI診斷分級研究. 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1, 3(1):61-65.
[4]孟嫻, 雷億成, 何敬, 等.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診斷.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1, 20(20):69-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039
2015-06-08]
132300 吉林省磐石市醫(y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