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旺 陳寶輝
(靈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靈寶 472500)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后早期T波倒置的臨床意義
宋金旺陳寶輝
(靈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靈寶 472500)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療后早期T波倒置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溶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對其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并記錄T波倒置時間。并根據溶栓后T波倒置時間將其分為A、B兩組。A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內倒置者、B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后倒置者。根據冠脈造影與臨床間接血管再通標準,對T波倒置時間及冠脈再通關系進行分析。結果①早期T波倒置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降低,峰時提前。②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間左室射血分數(shù)不斷提高。③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間冠脈事件的發(fā)生率低。結論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與冠脈再通具有密切關系,患者預后良好。
動態(tài)心電圖;心電監(jiān)測系統(tǒng);T波倒置;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心血管疾病,臨床上常以溶栓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而衡量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患者溶栓后ST 段回落情況[1]。在此次調查中,筆者將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后早期T波倒置的臨床意義進行探討,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溶栓治療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此次調查對象。其中男性192例、女性108例,患者年齡為30~76歲,平均年齡為(65.4±2.4)歲。根據T波倒置的定義對300例患者進行劃分,包括A組(24 h內倒置者)及B組(24 h后倒置者)。其中A組患者244例,男性146例、女性98例,患者年齡為32~67歲,平均年齡為(64.5±2.3)歲;B組患者56例,男性46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為30~76歲,平均年齡為(68.9±3.0)歲。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入監(jiān)護病房,以尿激酶溶栓法進行治療。對其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并記錄T波倒置時間。同時每間隔4 h對患者進行一次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水平。于發(fā)病4周內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檢查,并對室壁運動、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等指標進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冠脈事件發(fā)生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此次調查所得數(shù)據以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t檢驗作為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作為計量資料,P<0.05為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早期T波倒置與血管再通的關系:A組244例患者中,血管再通225例(92.2%);B組56例患者中,血管再通30例(53.5%)。A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顯高于B組患者,組間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早期T波倒置與CK-MB酶峰值及峰時的關系:溶栓后24 h內,我院對A、B兩組患者的CK-MB酶峰值及峰時進行記錄。其中A組患者的CK峰值為(113±20)U/L,峰時為(13±3.5)h;B組患者的CK峰值為(164±30)U/L,峰時為(16±5)h。由結果可知,A組患者的峰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峰時明顯提前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A組與ST段下降標準符合人數(shù)為213例(87.2%);B組與ST段下降指標準符合人數(shù)為28例(50%)。可見,二者在判定閉塞冠脈再通上均具有高度敏感性。
2.3早期T波倒置與左室射血分數(shù)的關系:溶栓后4周內,我院對兩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進行測定,其中A組患者的LVEF為(58 ±12)%;B組患者的LVEF為(44±14)%。兩組數(shù)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住院期間冠脈事件發(fā)生情況:A組患者中,發(fā)生再梗死患者5例、梗死后心絞痛患者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例;其總體冠脈事件發(fā)生率為4.5%;B組患者中,發(fā)生再梗死3例、梗死后心絞痛患者4例、充血性心衰3例,其總體冠脈事件發(fā)生率為17.8%。A組患者的冠脈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者,兩組數(shù)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心血管疾病,常通過溶栓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有多項報道指出,治療時冠脈早期開通與否可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效果[2],因此,臨床上對于血管再通的判斷依據高度重視。以往臨床上用于再灌注指標為:①胸痛程度緩解至50%以上;②ST段回降的提高;③CK-MB峰時提前等。
近年來,臨床上對T波早期倒置這項指標的重視度明顯增加,并將其作為目前最重要的一項判斷再通的間接指標[3]。有報道指出,溶栓后90 min冠脈造影結果證實,溶栓后24 h內梗死區(qū)導聯(lián)T波倒置可作為判斷閉塞冠脈再通的可靠間接指標[4]。這是由于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后,其血流速度得到一定的回復,且冠脈再通,局部心肌電損傷得到修復,使得心肌復極延長,并出現(xiàn)倒置T波。
相關學者曾將T波倒置與傳統(tǒng)再灌注指標之間進行對比,并由對比結果可知,T波倒置對預測冠脈再通具有重要意義,其是一項獨立的測量指標,預測準確度較高[5]。在此次調查中,我院也以T波倒置法對冠脈再通進行預測,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對患者進行檢測,并由結果可知,在再通率方面,A組(24 h內T波倒置組)患者的再通率明顯高于B組(24 h后T波倒置組)。且結果與ST段下降符合率具有高度一致性。由此更加證實,溶栓后24 h內T波倒置可作為對預測冠脈再通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LVEF檢測中,我院發(fā)現(xiàn)A組患者與B組患者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A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更趨近于正常值。相關學者曾進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觀察,由觀察結果可知,急性期巨大倒置T波可提示存在存活的心肌。在此次調查中,我院發(fā)現(xiàn)早期T波倒置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T波24 h后倒置患者,通過實驗結果不經讓人聯(lián)想到這一情況的發(fā)生有極大可能是與患者的存活心肌有關[6]。眾所周知,溶栓治療后,冠脈可再通。并可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這樣使得梗死相關動脈供血區(qū)域內仍會存在存活心肌。此時可對患者進行冠脈內支架手術,接觸殘留的狹窄冠脈,進而降低冠脈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臨床上可將T波早期倒置作為溶栓后冠脈再通的重要指標,在臨床治療中,實時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并對T波變化時間進行記錄,同時根據患者T波倒置的機制及冠脈血流變化之間的關系,預測患者的溶栓治療的效果。同時做好相關的急救準備,隨著對未通者進行補救措施或搶救。由此可見,T波早期倒置在預測溶栓后冠脈再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Trond V,Eirik P,Thomas HV,et al.Identification of Viable Myocardium in Acute Anterior Infarction Using Duration of Systolic Lengthening by Tissue Doppler Strain: A Preliminary Study[J].J Am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2012,25(7):718-725.
[2]李華,鄭貫中,張素花,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后早期T波倒置與Q-T離散度的關系[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12):1969-1971.
[3]王志華,蔣慧.早期T波變化對急性心肌死塞預后的價值[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4(2):104.
[4]吳遠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后早期T波倒置的臨床意義[D].福州: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
[5]寧來軒.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1):19-20.
[6]張士文.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對心肌再灌注的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36):23-24.
R542.2+2
B
1671-8194(2015)22-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