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雪
預防腦卒中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護理干預措施
郭曉雪
目的分析評價預防腦卒中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價值。方法按照數(shù)字表法將28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護理干預組, 各143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 護理干預組應用護理干預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結果對照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6.29%, 護理干預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0.7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下肢血管護理、物理療法護理以及康復護理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 能夠大大的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促進患者的康復, 提高護理效率, 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腦卒中;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
研究發(fā)現(xiàn), 導致人體靜脈系統(tǒng)出現(xiàn)血栓的三大重要因素為靜脈管壁的損傷、血液凝滯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1]。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 文獻報道其臨床發(fā)生率高達2%[2]。一旦發(fā)生, 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而且會造成肢體殘疾的發(fā)生, 嚴重者出現(xiàn)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作者對2011年1月~2014年1月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預防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護理干預措施, 取得滿意護理效果, 現(xiàn)歸納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286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按照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護理干預組, 各14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87例、女56例;年齡42~78歲, 平均年齡(60.2±8.7)歲;病因:出血性腦卒中62例、缺血性腦卒中81例;肢體癱瘓部位:右側肢體66例、左側肢體59例,雙側肢體18例;護理干預組患者男80例、女63例;年齡44~75歲, 平均年齡(59.6±8.3)歲。病因:出血性腦卒中67例、缺血性腦卒中76例;肢體癱瘓部位:右側肢體61例、左側肢體60例, 雙側肢體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因和肢體癱瘓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護理干預組應用護理干預方法, 具體如下。
1.2.1 基礎護理 培養(yǎng)患者正確的飲食觀念, 杜絕食用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多進食低脂肪和膽固醇、清淡、富含植物纖維素食物。保持每日充足的蛋白質以及熱量攝入來提高血管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保持每日充足的飲水量降低血液粘度,以1500~2000 ml為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發(fā)生, 出現(xiàn)排便困難可應用開塞露等潤腸通便的藥物, 防止由此引起腹壓升高造成下肢靜脈發(fā)生血液回流障礙。
1.2.2 心理護理 焦慮、不安和恐懼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的不良心理情緒, 患者常對自身疾病的預后喪失信心。因此, 護理人員應當通過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 用親切溫暖言語以及豐富的專業(yè)護理知識來消除患者的不良思想情緒, 使患者逐漸的認識自己的疾病, 樹立信心并能夠主動地配合護理和治療工作。
1.2.3 下肢靜脈血管的護理 研究發(fā)現(xiàn), 下肢靜脈血管發(fā)生靜脈血栓的幾率為上肢靜脈血管的3倍[4]。在護理過程中,應當加強護理人員靜脈穿刺的訓練, 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盡可能選擇上肢靜脈血管進行輸液治療, 避免對下肢靜脈血管的穿刺和反復多次操作, 減少對下肢靜脈血管內膜損傷。
1.2.4 物理療法的護理 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入院后早期應用彈力襪, 根據(jù)患者的不同體重和身材選擇彈力襪, 避免彈力襪過緊或者過松, 指導患者穿戴彈力襪前抬高下肢,促進靜脈血液的回流, 彈力襪應在早晨睡醒后穿戴, 晚上睡覺前可脫下。護理人員應當密切觀察穿戴彈力襪后患者下肢的血運情況和皮溫、皮色。
1.2.5 康復護理 為了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應當早期開展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主動或者被動活動訓練, 通過反復的、定時的活動, 特別是踝關節(jié)的活動訓練來促進下肢關節(jié)和肌肉的活動, 從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5]。首先進行踝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內外翻運動和環(huán)轉足踝部運動,其次進行腓腸肌自上而下、固定節(jié)律的按摩運動, 最后進行髖、膝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內收外展和內旋外旋運動。護理人員應當注意康復動作的輕柔性和漸進性, 避免造成損傷。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9例, 發(fā)生率為6.29%, 護理干預組發(fā)生深靜脈血栓1例, 發(fā)生率為0.70%, 對照組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高于護理干預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 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幾率隨著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不斷升高的趨勢,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也在不斷提高。研究認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在于[6]:①患者的活動量減少導致下肢肌肉的松弛, 無法刺激血管有效的收縮造成血流減緩, 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躍進一步加重血液的凝滯;②下肢血管的反復穿刺以及高滲液體的應用造成血管內膜的機械性和化學性損傷;③降低顱壓應用的甘露醇等脫水劑導致血液濃縮和粘稠度升高;④恐懼和焦慮情緒刺激腎上腺素等炎癥介質的釋放引起血管痙攣收縮。因此, 在護理工作中應針對性的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誘發(fā)因素。通過護理干預措施, 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和多飲水降低膽固醇和脂肪過多攝入,從而改善血液粘度, 減少導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通過正確的心理疏導和護理,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從而降低炎癥介質的釋放;避免或減少對下肢靜脈血管的損傷、提高穿刺成功率能夠減少血栓的形成;通過有效的物理療法和康復護理, 加強下肢肌肉的按摩, 增強下肢肌肉的張力, 促進血管的有效收縮, 提高血流的速度, 從而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綜上所述, 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下肢血管護理、物理療法護理以及康復護理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 能夠有效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促進患者康復,提高護理效率, 值得推廣。
[1] 王瑞源, 符映麗.腦卒中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防治與護理.海南醫(yī)學,2010,21(6):150-151.
[2] 黃玉虹.前瞻性護理干預對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作用.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3):314-315.
[3] 李崇娜.腦卒中患者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進展.內科,2013,8(6):645-646.
[4] 程道荷.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8):124-127.
[5] 吳燕.護理干預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臨床護理雜志,2014,13(5):40-41.
[6] 曹亞芬.急性腦卒中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全科護理,2012,10(23):21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155
2015-04-07]
110044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