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裕濤 龐玉思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近年來腹針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已被廣泛應用。現(xiàn)將近10年來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概況綜述如下。
薄智云等[1]將300例患者隨機分成腹針試驗組和牽引對照組。腹針試驗組以規(guī)范的統(tǒng)一處方治療,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等;牽引對照組采用枕-頜式坐位頸椎牽引帶進行懸吊牽引。分別統(tǒng)計近遠期療效。結果:腹針試驗組的近遠期總有效率分別為97.3% 和92.7%;牽引對照組分別 為82.0% 和82.0%。兩組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認為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均較好,且療程短。吳揚揚等[2]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采用腹針療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針刺方法。結果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80%和100%,優(yōu)于對照組的55%和95%(P<0.05)。兩組治愈療程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吳揚揚等認為腹針取天地針可調整脾腎兩臟,恢復機體的穩(wěn)態(tài),取商曲以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取滑肉門滑利雙肩關節(jié),配以相應的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以改善末梢神經的營養(yǎng)。因此,腹針從治本入手治療頸椎病,與傳統(tǒng)的針刺法相比,在治療的周期與療效兩方面均有明顯的優(yōu)勢。王維明[3]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采用單純腹針療法)及對照組(采用體針治療),治療組選用天地針、商曲、滑肉門、大橫,并隨癥加減,如伴頸項僵硬者,加患側石關。對照組選取頸項部局部穴位,同樣根據(jù)癥狀加減。治療后對兩組進行治療前后比較,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明顯差異(P<0.01),提示腹針療法能迅速改善該病氣血不足型患者的癥狀,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體針治療。郭元琦等[4]將62名患者隨機分為腹針組(32例,穴取中脘、關元等)和傳統(tǒng)針刺組(30例,穴取風池、頸夾脊等),對患者的疼痛量表進行對照研究,雖然病情分級比較及臨床療效比較方面沒有表現(xiàn)出差異(P>0.05),但就各個療程判斷,腹針在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疼痛感覺及疼痛效果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針灸組。郭元琦等認為,傳統(tǒng)針刺取穴主要以局部穴位為主,能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而腹針取穴則遠離病灶局部,起效迅速,其作用原理很可能是通過影響神經系統(tǒng)以及神經遞質的釋放而引起的。提出如果患者初期表現(xiàn)為頸肩部疼痛、肌肉僵硬,腹針可以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
楊海峰[5]采用隨機分組將60例患者分為腹針結合留針拔罐治療組(簡稱治療組)和常規(guī)體針對照組(簡稱對照組),治療組穴取天地針為主穴;配穴取商曲、石關、滑肉門、患側上風濕點、患側上風濕外點、大椎、肩井、肩外俞、天宗、肩髃、阿是穴。對照組取主穴為風池、大椎、肩井、頸夾脊。配穴為肩三針、大杼、天宗、曲池、外關、后溪、合谷等。結果治療組的疼痛指數(shù)顯著下降,兩組下降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5)。何桂秀[6]采用腹針結合體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0例,觀察組采用腹針結合電針火罐,穴取中脘、關元(深刺)、石關、商曲(中刺)、患側滑肉門三角(淺刺),疼痛放射至肘部加上風濕點,放射到手臂加上風濕外點(淺刺);對照組采用電針火罐治療,穴取大椎、頸夾脊、肩井、曲垣、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后溪等。結果觀察組治愈率75.7%,總有效率98.6%,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郭小云[7]將75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即腹針、TDP結合龍氏脊椎正骨手法(由全國著名骨外科專家魏征、龍層花教授所創(chuàng)),對照組A用腹針加TDP,對照組B用龍氏脊椎正骨手法治療。經治療10次,治療組的有效率為100%,愈顯率為92%,治療組的愈顯率與對照組A或與對照組B的愈顯率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郭小云認為選用龍氏糾正脊椎錯位“四步十法”中的仰頭搖正、低頭搖正、側頭搖正及側臥推正四種正骨手法,能使頸部內外恢復平衡狀態(tài)。范德輝[8]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采用腹針療法配合正骨推拿治療,對照組采用頸椎牽引配合正骨推拿治療。結果治療組近、遠期治愈率分別為90.0%和80.0%,對照組近、遠期治愈率分別為70.0%和55.0%,兩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為腹針配合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均較好。胡志斌[9]將4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接受腹針療法配合牽引、定點扳法治療,其療效與對照組42例單純采用牽引及定點扳法治療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認為牽引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它不僅能拉寬椎間隙,糾正頸椎列線不正,而且還能解除肌肉痙攣,有利于已外突的組織復位或改變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而定點扳法能直接糾正骨節(jié)錯縫,解除壓迫。楊水鳳[10]選用腹針結合傳統(tǒng)頸項部推拿手法,如摩法、法、按揉、拿揉、彈撥等方法治療30例患者。結果治愈18例,顯效8例,好 轉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認為頸部推拿可以激發(fā)經氣,貫通氣血,松解粘連,緩解痙攣。督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點揉百會穴及印堂穴可振奮陽氣,醒腦開竅。天柱穴祛邪通瘀,健腦通絡。諸手法合用旨在消除肌肉痙攣的同時改善腦部供血,從而消除各種癥狀。腹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互相協(xié)調,提高療效。
陶思攸等[11]將10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3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采用腹針結合火針治療,對照組采用電針治療。結果治愈率治療組為88.7%,對照組為40.0%。達到治愈標準所需的治療次數(shù)治療組為12次,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0次,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F(xiàn)代研究[12]證明,火針對痹證及軟組織損傷具有較好的療效?;疳樶樕淼臏囟饶苁贯樕碇車牟∽凂:劢M織被灼、碳化,粘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環(huán)明顯改善。陶氏認為腹針結合火針能夠迅速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改善椎動脈供血,從而積極有效地緩解癥狀。
綜上所述,無論是單純腹針療法,還是腹針結合其他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均有確切的療效。腹針療法具有處方規(guī)范、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的優(yōu)勢及特點,容易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目前在臨床研究中療效評價標準不一致,使得療效結果的評判缺乏客觀可靠性。此外,目前腹針治療頸椎病機制的研究及動物實驗的研究仍相當缺乏。開展隨機對照、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及動物實驗來更深入地探討腹針對頸椎病的療效及機制,應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薄智云,牛慶強,朱文里,等.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多中心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6):387-389.
[2]吳揚揚,鮑安珍.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7-8.
[3]王維明.腹針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12):42-43.
[4]郭元琦,陳麗儀,符文彬,等.腹針治療頸椎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9):652-656.
[5]楊海峰.腹針結合留針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3):3-4.
[6]何桂秀.腹針結合體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0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1,31(2):37.
[7]郭小云.腹針、TDP結合龍氏脊椎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學術版),2008,3:133-134.
[8]范德輝.腹針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5):13-14.
[9]胡志斌.腹針療法配合牽引、定點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2例[J].光明中醫(yī),2011,2(11):2273-2275.
[10]楊水鳳.腹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8):32.
[11]陶思攸,韓冰.腹針結合火針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0,42(5):74-75.
[12]吳峻,徐國蘭.火針為主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8):5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