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
(四川崇州市羊馬鎮(zhèn)泗安村21組,611230)
我家和蜜蜂的故事
楊茂
(四川崇州市羊馬鎮(zhèn)泗安村21組,611230)
我的祖父于1949年英年早逝,作為一個在當?shù)赜兄鴤髌嫔实泥l(xiāng)紳、土豪,他留下了一些讓父親和本地老人至今仍難以忘懷的故事。父親曾向我講過這么一件和蜜蜂有關(guān)的故事:
那是在父親很小的時候,有一天,家中忽然飛來一群蜜蜂,祖父大喜,將蜜蜂收入蜂箱之后,祖父便廣發(fā)請?zhí)髷[筵席,家中狂歡了三天。在祖父心中,有蜜蜂飛入自己家中,實在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對自然的原始崇拜。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的敬畏在今天的人看來,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但正是這種敬畏,才使得生命得以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父親后來也飼喂過中蜂,大約是在1958年,父親開始飼喂西蜂,從此走上了一條職業(yè)養(yǎng)蜂的道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父親楊永忠,于2014年4月仙逝,享年80歲。
那個時代養(yǎng)蜂條件的艱苦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艱苦自不必說,沒有技術(shù),沒有經(jīng)驗,沒有設備,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養(yǎng)蜂人,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他們的許多經(jīng)驗都是在無數(shù)的失敗中逐漸總結(jié)出來的。什么地方有什么蜜源,誰也不知道,全靠他們自己探索。最早發(fā)現(xiàn)蜂螨該用什么藥,什么劑量,第一代養(yǎng)蜂人都付出過血的教訓。我的家里現(xiàn)在還留有父親手工制作的王籠和脫粉器,那是在很早的時候,只是聽說好像有這樣的東西,可誰也沒見過,父親便自己琢磨,手工制作,而其形狀和功能竟然和今天所用的王籠和脫粉器大致相似。家中還有一本《華西養(yǎng)蜂》,扉頁上寫的是因為父親在蜜蜂的冬季繁殖的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獎勵給他的,但父親從來沒有在任何人面前提起過他曾獲得過的任何的榮譽。他常說讓他引以為豪的是在他一輩子的養(yǎng)蜂生涯中,從來沒有賣過一兩假蜜。那時候,任何一個收售蜂蜜的只要認識父親,對他的蜂蜜都是免檢,直接上秤拉走。他認為這才是對他最大的褒獎。我的母親一直跟隨父親養(yǎng)殖蜜蜂,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我曾見過一張縣里發(fā)給她的三八紅旗手的獎狀,但她從來也沒有向任何人提起過。這不正是蜜蜂的精神嗎:默默付出,不求名利。
父親曾在上世紀80年代從蜜蜂轉(zhuǎn)運車上摔下來而癱瘓,后來又頑強的站了起來。再后來又癱瘓了兩次也都又站了起來。但在2007年我們采枇杷蜜的時候不小心摔斷了腿,才不得不告別蜂場。那一年,74歲。在家中坐著輪椅,他也飼喂了幾群蜜蜂,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父親生前的遺愿是將其遺體捐獻,因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習俗,我只捐獻了他的眼角膜(眼角膜捐獻一般用七十歲以上年紀的,但因為需要的人多而捐獻的人少而不得不放寬條件)。也許,父親的一生就是蜜蜂的一生。
1996年,我高中畢業(yè),從此開始跟隨父親轉(zhuǎn)場養(yǎng)蜂。后來蜂場又多了我的妻子。這個行業(yè)讓我哭過,笑過,累過,我曾煩它,恨它,卻又如此愛它。2012年,我因車禍身上多處骨折,險些喪命。也是在這一年,我的詩集《我是牧蜂人》出版。盡管只是本自費書,盡管沒有鮮花掌聲,但就像自己的孩子,任別人怎么說,我自愛著。2014年,我的專利“搭扣式蜂箱捆綁器”上市,我相信,它將以一種簡單的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蜂箱的包裝固定方式。
我兒子今年7歲,我曾問他:你長大了干什么呀?他用很自然很隨意的口吻反問我說:你不是有一車蜜蜂嗎?我不禁莞爾。孩子,你的未來我作不了主,你也未必就會信守諾言繼續(xù)飼養(yǎng)蜜蜂,但是,未來在你們手中,因為你們,它總是光明的,美好的,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