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蕩口,古稱丁舍和丁村。它既是一個古鎮(zhèn),也是一個水鎮(zhèn),因位于江蘇省無錫東南的鵝湖和南青蕩而得名,是目前無錫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0年,蕩口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蕩口西鄰越國貴族墓群和泰伯墓,文化根脈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商朝晚期,泰伯奔吳,定居梅里,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蕩口3000年前就受到古吳文化的浸潤,而泰伯帶領先民開挖的江南第一條運河——伯瀆河,溝通鵝湖,對蕩口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古鎮(zhèn)先人宣導耕讀起家,詩禮傳家,崇尚教育,鎮(zhèn)內(nèi)民風淳樸,名人輩出,從這里走出了中國活字銅版印刷發(fā)明人華燧,江東巨眼、大收藏家華夏,賜一品服出使朝鮮的翰林院學士華察(華太師),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qū)、第一艘機械動力船的發(fā)明人華衡芳,著名音樂家、《歌唱祖國》詞曲作者王莘,漫畫大師華君武,國學大師錢穆,科學家錢偉長等。
如今,義盛河兩岸保留著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倉河老街、華氏始祖的老義莊、楠木廳、三公祠、會通館、珍貴歷史遺跡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戲樓等,還修繕了千慮橋、積善橋等28座古橋。
蕩口古鎮(zhèn),福地富鄉(xiāng),人文薈萃,鐘靈毓秀。
江南第一義莊
在《二十四孝》故事里,孝子丁蘭有感于羔羊跪乳和烏鴉反哺的情形,對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時盡孝而痛悔不已,并越發(fā)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丁蘭就用木頭雕刻出父母的形象,放在家中堂上敬奉。丁蘭的故里相傳正是古稱丁舍的蕩口。
義莊,是我國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創(chuàng)辦的慈善機構(gòu)?!傲x”即義舉,為本族做好事。因為這種為本族做好事的經(jīng)濟實體一般建在鄉(xiāng)村、集鎮(zhèn),故稱“義莊”。我國最早的義莊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蘇州建立的范氏義莊,擴展形成規(guī)模是在明、清兩朝,前后歷時800多年。當時義莊的許多功能都與今天的基金會、慈善會有類似之處,它涉及了濟貧、養(yǎng)老、備荒、助學、婚喪等施濟內(nèi)容,在慈善解困、安定經(jīng)濟、安撫人心以及社會自我調(diào)節(jié)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無錫的義莊就始于蕩口古鎮(zhèn)的華氏一族。
作為孝子的故鄉(xiāng),蕩口一直盛行孝義之風。華幼武、華貞固為奉養(yǎng)年老母親而構(gòu)筑的“春草軒”,堪稱我國農(nóng)村第一所家庭養(yǎng)老院,從堠陽到蕩口,存續(xù)時間長達600多年。此外,贍族救困創(chuàng)辦義莊,蕩口亦開先河。蕩口義莊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前期華仲諄創(chuàng)設的“義倉”,它可以說是義莊的雛形。當時,華仲諄勤勞致富后,在建橋筑路、減租惠佃、廣行善舉之外,又做出割田百畝置義倉賑荒贍族的義舉。明代中葉,侍讀學士華察創(chuàng)設役田(按徭役情況而捐贈的義田)。他辭官回鄉(xiāng)后,毅然將家中半數(shù)良田共5000畝分給貧困佃戶,并焚契廢租永不收回。同時華察提倡設立義田,以解決族內(nèi)鰥寡孤獨及貧困人家的生活救助和子弟上學難題。華氏一舉募集農(nóng)田2400畝,順利地建起了首批義田。華察的族弟、刑部侍郎華云辭官回鄉(xiāng)后,捐田1000多畝,在無錫南門外建立了義莊。清乾隆十年(1745年),華氏家族的華進思獨置義田1340畝,在蕩口建立清代第一個義莊,當?shù)厝朔Q為“老義莊”。其宗旨為贍族扶貧、助學濟困。至清末,老義莊義田規(guī)模逾7000畝。
義莊除救助族人外,還辦過許多社會慈善事業(yè)。在老義莊的帶動下,蕩口興起了創(chuàng)辦義莊的熱潮,襄義莊、春義莊、永喜義莊等10多所義莊先后成立,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善舉之廣,在全國亦屬罕見。近代,蕩口地區(qū)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貿(mào)業(yè)發(fā)達,文化教育昌盛,百姓居食無憂,這些與蕩口眾多義莊所發(fā)揮的慈善作用有很大關系。因此,蕩口號稱“江南第一義莊”。
蕩口人辦義莊,在體恤人生存的同時,還想到了“訓蒙童”的職責。就是說,貧困學子可以由義莊以糧代繳學雜費。19世紀中葉,尚義崇教的華存寬臨終前明白一個道理:教書育人是華氏一族代代興旺的根本,遂立遺命:捐置田租500畝,建立“華芬義學”,蕩口民間辦學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歌曲《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當年即曾就讀于華芬義學。
走在蕩口,踏進那些至今猶存的滄桑老義莊、襄義莊、永喜義莊……細步輕移在墨色的正方形磚地上,那一進進廳屋,一面面白墻,一根根椽子……好像都在訴說著蕩口人溫情脈脈的體恤之心。
湖橋紅墻門
《滕王閣序》里有“龍光射牛斗之星,徐孺下陳蕃之榻”一句,這徐孺就是蕩口湖橋的名門望族徐氏之祖。徐氏世居南昌,元代后赴成都為官,后又遷至太倉徐市。其十三世孫徐樸公,經(jīng)商致富,于明永樂年間遷至蘇州,此為徐氏江南之始遷祖。
徐氏后代徐泰公為明萬歷庚辰科進士,任職工部主事郎中,加銜光祿寺少卿,因任萬歷帝定陵總設計師,故累功受重賞。他在蘇城建一園,取名為西園。后其子徐榕公,因其母親拜佛誦經(jīng),因而將修建的西園改為佛堂,又購建留園為其住所。留園,原名東園,原由富賈巨商劉氏所建,后劉氏敗落,東園為徐氏所購,改名留園,“留”系“劉”諧音,并取其留住之意。蘇州留園、西園及拙政園等均為徐氏名圃別墅。徐氏又在蘇城郊區(qū)木瀆之晨臺山建造徐氏祖墳,并留有守護墳地之人,故至今有徐家大墳村之村名。
徐氏在蘇州近百年之久,后家道中落,至清乾隆期間,又因蕩口華氏為其親戚之故,才遷居蕩口。
徐氏在蕩口湖橋建造家園,蓋起了幾進的深宅大院,又在住宅之旁修建了家祠。家祠在1946年前后被大火燒毀。據(jù)傳,徐氏在蘇州雖已建家祠,但因年代久遠,家祠不知所蹤。徐氏遷居蕩口后,又建起了四進二弄堂的義莊,后因大宅被焚燒后,將義莊的最后一進改為家祠,并在沿涇灘修建了一座家廟。
封建時代等級森嚴,宅第裝修也不例外,絕不能逾越體制。按徐氏歷代祖上的官銜級別,徐煥公又任禮部主事,按體制可建朱紅漆大墻門。其內(nèi)庭院深深,前后共有100多間房廊,高大軒敞,頗為顯赫,故老百姓均以“紅墻門”稱之。
薛司娘橋
薛司娘橋歷來是一個偏僻之地。清嘉慶年間,百姓為覓求依托,欲建廟宇,祈求神佛保佑。大墻門人(現(xiàn)碩放鎮(zhèn))一位姓薛的圖督(縣令以下的一種小官)一面聯(lián)絡18位圖督進行募捐,一面組織人馬到外鄉(xiāng)、外埠募捐。在外出募捐的人員中,有位姓司的圖督是吳縣北橋人,他甘冒殺頭之風險,用黃絹做捐簿,寫愿募捐,致使百姓誤認為此募捐活動是朝廷發(fā)動的,紛紛慷慨解囊。在募捐活動中,有一位“娘娘”一人捐認白銀2.1萬兩之多。募捐成功后,由薛、司兩位圖督主持,選了一塊傍接青蕩、背靠鴻山的風水寶地建廟。寺廟建成后,準備將該寺命名為“娘娘寺”;那位“娘娘”卻在船里面派人抬上一塊早就準備好的“植福寺”匾額,從此,此寺就以“植福寺”命名。endprint
寺址旁沿河原有一座由兩根木頭建成的橋,橋高而狹小,天雨路滑,行走其上,多有不幸之事發(fā)生。在建造廟宇的過程中,木橋被改建為高大寬闊的石拱橋,從此人們過橋安全舒適。當?shù)匕傩諡榱烁屑ぱ?、司二人及那位“娘娘”的功績,將此橋命名為“薛司娘橋”?/p>
廟宇建在河的北面,河邊壘起石駁岸,岸邊建造8間兩層樓的轅道,設東西兩轅門,要入廟內(nèi),必須過轅道。轅道樓上建有一個戲臺,戲臺上方是做工十分精美細致的斗拱及雕刻。樓下兩側(cè)有木柵班房,塑有馬和馬夫等,一個個神態(tài)剽悍威猛。進入儀門,玉帝殿居中,高挑雄偉,殿頂精雕細刻;城隍殿坐落東側(cè),西側(cè)為觀音殿;烈帝殿高大雄偉,殿中石柱上有對聯(lián)兩副:“巍峨廟貌峙千秋,顯赫威靈驅(qū)百厲”“揚寇除氛江淮一清,洗心割股忠孝兩全”;此外,寺內(nèi)還有“金公公”小廟堂……隔河遠望,黃墻黛瓦,飛檐斗拱,殿角凝重,朱門溢彩,氣勢恢宏。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舉辦廟會時,家家接待親朋好友,聚眾萬余,熱鬧非凡。廟會時盛況空前,各個走會的行當都由周邊村巷包下,代代相傳,不能擅自更改。出會時,演員走村串巷,要花半天時光。
宣卷 念黃經(jīng) 江南絲竹
在蕩口新橋三公祠旁,原有一衍慶道院,當家老法師馮少華在這蕩口周邊幾十里內(nèi)很有名望。因道房里道具齊全,法師做法事時口齒清楚,嗓音清脆響亮,音腔圓糯,對各種樂器操作嫻熟,所以,周圍的鄉(xiāng)民做道場、打公醮等,都交由他做。在蕩口衍慶道院的帶動下,蕩口道人、道友等技藝較高,對各種樂器的演奏也都有很高要求,從業(yè)道教者在年輕時就刻苦練習。傳聞音樂大師瞎子阿炳年輕時也在衍慶道院學過藝。
道家文化中的宣卷、念黃經(jīng)等,舊時在蘇南一帶農(nóng)村極為盛行。蕩口有一村巷叫道人巷,全村有20多人為道人,其他如五房橋曹家、老湖橋吳家,都有祖?zhèn)鞯廊?。在宣卷或念黃經(jīng)時,點了香燭,道人即開始說唱宣卷。宣卷的甲本大都是老一輩傳承下的,其內(nèi)容大多是勸人為善之類。宣卷的道人必須聲情并茂,說唱俱佳,還要會操作幾樣樂器,如二胡、笛子、月琴、尺板、木魚、小鈐等,即便是敲木魚也要有點小本事,要敲得聽眾悠悠入睡。曲譜也是道家樂曲。宣卷道人必須口齒清楚,嗓音洪亮,語句順暢,會擺弄幾件樂器。
江南絲竹植根于道家文化。絲主要是弦樂器,以二胡為主,個別絲竹班里也有一把京胡,另有三弦、琵琶、月琴、柳琴、古箏等。竹則以笛子為主,也有簫、笙等。絲竹班中配有一二人敲尺板、磬子等打擊樂器,用來統(tǒng)一節(jié)奏和增色管弦樂的音響效果。
江南絲竹名曲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良霄》《賽馬》等,蘇南民曲《陽關三疊》《昭君出塞》等蜚聲海內(nèi)外,解放后更有《二泉映月》流傳于世。
解放前,江南村鎮(zhèn)家中有喜慶之事,多聘用江南絲竹(蕩口人叫清客串)演奏隊;廟會時,江南絲竹也加入走會行列。解放后,每逢地方有慶祝及文藝活動,江南絲竹必不可少;但增加了古箏、揚琴、鈸、大鼓、大提琴、小提琴等樂器。
蕩口美食
鵝湖冰油是蕩口特產(chǎn)中的精品,在清代,曾作為貢品入御廚,還得過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冰油在清咸豐年間由無錫甘露鎮(zhèn)富商薛桐村創(chuàng)制,后流傳到鄰近的蕩口,再由甘、蕩兩鎮(zhèn)醬油坊攜手共制,名聞遐爾的鵝湖冰油由此而來。
蕩口有一家的醬蒸肉十分有名,那就是原來狹街上的新壽根醬蒸肉店。他家的醬蒸肉與眾不同,每塊肉都選用瘦肥正好的五花肉,切得方方正正、飯碗大小,用干凈柴草包扎好,煮熟也不變形,宛若東坡肉形,呈醬紅色。
逢年過節(jié),蕩口的面店里往往添一新品種——湯包。湯包形似小饅頭,餡以肉為主,另有開洋的幾種。將肉皮切碎斬爛,再燒爛攪成肉湯,凍成凍水;包餡時,將凍水和餡肉都包在饅頭內(nèi),放在小蒸籠內(nèi)蒸,每籠10只。蒸熟后,一咬一口湯汁,鮮潤味美。一客10只湯包,還送一碗清湯。舊時,并無電冰箱,湯包只在入冬以后制作,且由于制作復雜,一般只在春節(jié)前后才能享用。
昔時,蕩口有好多家餛飩店,其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阿金餛飩和阿毛餛飩了,這在國學大師錢穆寫的《八十憶雙親》中也提到過。阿毛餛飩店開在賣魚橋東小街上,一開間門面。阿金餛飩店只有一架屋,在賣魚橋橋東放一副餛飩擔。大餛飩一碗10只,足以果腹。餛飩作為早餐點心很是實惠,對往來有急事的和急于上學的學生都十分方便。
舊時的茶食相當于今日的點心。蕩口有陶萬和、陶生祿、錢日茂、王大有等茶食店,各家都有一套家傳手藝,花樣層出不窮,有肉餃、拖爐餅、方糕等。新春過后,茶食店都開始出售肉餃。肉餃以鮮肉為餡,油酥面粉為皮,小小的餃子在平底鍋上烘烤后,肉餡鮮美,皮子入口即酥,十分好吃。
推酥麥餅,又名吳酥麥餅。蕩口所做推酥麥餅,香脆松朗,油而不膩,口感極佳。麥餅先用面粉和水,撳揉成團,在撳揉時,按比例加入適量食用油,用圓筒搟成油酥皮,中間夾放百果、豆沙、椒鹽、糖等餡料;其制作均以手工搟制,然后烘烤而成。
【責任編輯】趙 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