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針對當代大學生手機使用的調查和思考
陳 果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高新科技產品逐漸成為消費熱點。手機,因其攜帶方便、易于使用、高信息量和大眾化等特性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然而,手機在為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隱患。因此,本文嘗試通過對部分大學生手機使用狀況的調查分析,試圖引導大學生正確的使用手機,擴大手機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通信技術不斷進步,手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信息產業(yè)部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我國的移動電話用戶規(guī)模繼續(xù)保持世界首位。與此同時,隨著3G和4G智能手機的發(fā)展,手機的功能僅僅局限于基本的通訊這一傳統(tǒng)認知被完全顛覆,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娛樂與社交等各個方面,手機都在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從2013起,中國智能手機的銷售便保持著接近4%的年增長率,到2014年中國國內市場智能手機需求量已達到4.22億臺。其中,大學生群體擁有手機的比例相當之高。
手機能夠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針對當代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狀況,本人采用訪談,問卷調查,文獻查詢等方法展開研究,對當下智能手機的普及對大學生產生的積極及消極影響進行分析,得出以下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一共發(fā)放了2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00份,回收率95%。其中男生980人,女生1020人;大一450人,大二600人,大三480人,大四370人;研究生200人;經濟管理類專業(yè)150人,師范教育類專業(yè)248人,工科類專業(yè)290人,藝術體育專業(yè)180人,數理信息類專業(yè)220人,人文研究類專業(yè)400人,法學專業(yè)212人。
調查發(fā)現67.6%的學生認為手機對自己非常重要,29.7%的學生認為手機對自己一般重要,只有2.7%的學生認為手機對自己可有可無。
學生使用手機的功能主要包括電話、短信、聽歌、上網、游戲、攝像等功能,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短信功能(37.3%)和電話功能(31.1%)。其中45.9%的學生每天發(fā)短信的條數≥10,短信內容主要涉及朋友聯系(47.5%)、工作(20.8%)、家人聯系(17.5%)、以及戀愛(16.2%)四個方面。有27.2%的學生每天打電話次數≥5,電話內容主要涉及朋友聯系(37.4%)、家人聯系(31.4%)、工作(17.9%)以及戀愛(13.3%)四個方面。大部分學生(91.1%)每月手機消費控制在100元以內,8.2%的學生消費在100元~200元之間,0.7%的學生消費在200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有43.3%的學生曾因為發(fā)過多短信導致手指酸軟不靈活,有35.8%的學生曾因為打太久電話導致耳朵嗡嗡作響,有41.4%的學生曾因為手機而影響睡眠,有23.5%的學生曾因為使用手機導致頭暈頭痛。
在發(fā)放問卷的同時,我還選取了教師教育專業(yè),音樂表演專業(yè),法學專業(yè)各一名學生進行訪問調查。對他們高中時期手機的使用狀況與大學時期的進行對比、研究后發(fā)現,高中時期的手機使用頻率遠遠低于大學時期。出現該情況的原因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管理模式偏向于“圈養(yǎng)”,而手機往往是許多高中學校對學生管理的重中之重,手機不被允許出現在教室當中甚至被禁止帶到學校。因此高中生對手機的使用率往往較低,對手機的依賴性較小,手機所能發(fā)揮的用途往往不大。進入大學以后,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模式偏向于“放養(yǎng)”,學生可以自主的安排自己課余時間,能夠供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較充裕,手機在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中漸漸的“大展身手”。
通過縱向對比學生在高中時期和大學時期對手機的使用狀況,我們可以發(fā)現,手機對學生的影響利弊兼?zhèn)?,是利大于弊亦或是弊大于利,還是看學生自己本身的把握。
高中時期,由于手機受學校老師的控制,手機對于學生的影響可能僅僅限制于與父母家人的聯系溝通,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隔絕了網絡世界中那些負面新聞,灰色消息,所謂的“負能量”對學生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依然處在塑造時期的高中階段,杜絕這些“負能量”的侵蝕,對于一個高中生人格的塑造與培養(yǎng)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時,高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巨大壓力,而自控能力又往往欠缺,手機中所包含的手機游戲,社交網絡等等多少會分散其學習注意力,從這一角度來說,學校對手機的把控還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控制學生使用手機從而減少了手機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關上了面向手機網絡中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新聞實事的大門。在智能手機越來越發(fā)達的今日,手機網絡能夠查閱到我們難以想象的豐富的信息量,并且?guī)缀跄軌蛲絺鞑ズ土私膺@個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發(fā)生的大事,幾乎只是動動手指,我們便能找到我們需要了解的任何事情。除此之外,智能手機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使得手機成為了兼?zhèn)潆娔X,鬧鐘,計算器,錄音機,MP3,MP4等多項功能的“神器”。
因此,身心發(fā)展都步入更為成熟的階段的大學時期,若使用得當,手機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手機帶給大學生活的利與弊,歸根到底,還是在于本人的自我把控。
在現代生活中,手機是人們溝通交往的重要“媒介”。有人將現在的手機比喻成“一臺隨身攜帶的迷你型無線寬帶電腦”,可見手機的功能己經越來越豐富而且強大。大學生作為活躍而前衛(wèi)的青年群,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加上手機的便攜性、互動性和時效性的特點,必然對大學生產生出極強的吸引力。根據我在浙江師范大學的調查,手機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止一種的重要角色,由于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除了最基本的通訊功能,手機的其他附加功能在大學生的手里得到了極致的發(fā)展。可以說,手機對大學生活的影響是翻天覆地的。經過調查,手機帶給大學生的正面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變革交往模式,擴大交往空間
保羅·萊文森曾說過:“人類有兩種基本的交流方式:說話和走路”。而諸如撥打固定電話、書信等等的傳統(tǒng)交往方式往往分割了這兩個功能。手機的橫空出世很好的彌補了這一大缺憾,它使人與人之前的溝通不再受到地域的阻礙,使溝通變得更加的直接和容易。
大學生遠離父母和親人,匯聚到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過集體生活,手機的存在縮短了他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通過手機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做到實時的交流,手機拓寬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的媒介。交往空間的擴大使得大學生社會性特征顯現出來,有助于排除孤獨感等不良心理情緒。如今,大學校園里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情形:教室里低頭飛快地點擊手機屏幕的;邊趕路去食堂邊手持電話大聲說話的;在排隊時也低頭盯著手機屏幕。有人這樣評論:“人們使用手機己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手機己經成為一種新的溝通交往方式,一種新的人際運動?!?/p>
(二)滿足學習需求,促進自主學習
大學是知識殿堂,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大學生的社會身份首先是學生。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在課堂上從老師那里接受知識,從書本里獲取想要的資料。步入信息社會,知識的來源與儲存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手機無疑成為了最佳的學習媒介進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在課堂上,手機的拍照功能能夠取代記筆記將老師的板書記錄下來;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使用的幻燈片,可以使用手機直接進行拷貝和播放,不用再通過電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手機可以取代錄音機直接下載和播放英語聽力;當需要查找資料時,手機可以直接上網查找出想要的內容。
手機直接打破了傳統(tǒng)的“老師—課堂—學生”的學習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習因此變得無處不在。手機的存在填補了大學日常生活中許多的“時間空隙”,在從寢室走到教學樓的路上;在公交車上;在食堂排隊等飯的時候;睡前的5分鐘……這些在從前容易被忽略被浪費的“時間空隙”因為手機的使用,都能變成充分而有價值的學習時間。只要大學生想要去學習,手機的方便性與功能性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全面的提升學習效率,讓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師和圖書館,讓零碎的“時間空隙”都變成有效的學習時間。
在浙江師范大學,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老師上課的質量決定了學生手機的流量”。這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卻深刻體現了手機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用手機,能夠幫助大學生更方便、更有效地開展學習,然而,手機對當代的許多大學生來說,并不是專門的學習工具,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手機是他們休閑娛樂的工具。
(一)養(yǎng)成惰性思維,影響學習成績
在大學課堂上,時不時響起的手機短信、電話提示音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好像變成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手機的便攜性使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不易被老師察覺,于此同時,許多老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都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這種情況在一些比較枯燥的公共課上尤為明顯。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占用了本該學習的時間,這必然導致了學習成績的下降。
另一方面,手機的便攜性和通訊功能直接導致了考試作弊現象的愈演愈烈。許多學生在日常學習和考試復習的過程中抱著在考試時可以通過手機作弊的信念,在學習上敷衍了事。這種投機取巧的觀念擾亂了高校正常的上課考試秩序,也讓學生實際上難以學習到真正的知識,促進了不良風氣的形成,危害巨大。
(二)改變思維方式,影響身體健康
媒介不僅通過它的內容影響人的認識、價值觀和行為,一種媒介的出現、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環(huán)境本身,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的個性或人格。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平臺的崛起發(fā)展,使得獲取資料變得十分快捷方便,搜索網站在大學生心中“無所不知”,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一下”找到答案。這種方式固然方便快捷,但凡事靠搜索的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積極主動的思考習慣和獨立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埋下膚淺浮躁,缺乏整體意識和思考的隱患。更重要的是,搜索平臺上的資料雖然充沛,但是卻缺少甄別選擇。任何人都能在網絡上留下自己的意見觀點,但卻沒有人去篩選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正面。這種相信很容易讓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受到別人的左右,將負面的,錯誤的知識吸收。
與此同時,長時間使用手機對身體會造成傷害。手機輻射可損傷腦組織細胞,誘發(fā)腫瘤。長期使用手機的人患腦癌的幾率比不用手機的人高80%。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65%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超過5個小時,手機在看不見的地方危害著大學生的健康。長期使用手機對手指關節(jié),脊椎,耳朵甚至睡眠質量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出于健康的考慮,大學生應該盡量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與頻率。
手機本身作為新時代的兼?zhèn)涠囗椆δ艿膫鞑スぞ撸谧呦?G、4G時代的過程中,功能發(fā)展的愈來愈強大,這本身是尖端科技不斷向前發(fā)展完善的表現,是非常正面、值得提倡的事情。但是如何正確有效的利用它,減少手機能夠產生的負面影響,使手機成為能夠使學習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的工具,這歸根到底在于大學生本身的態(tài)度。而對于學校和社會而言,應該共同努力,加強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正面引導,使手機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抹“正能量”!
[1]陳永福.手機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廈門:福建師范大學,2010.
[2]甘慧娟.改變與被改變——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分析及影響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
[3]爾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
[4]王萌.大學牛手機依賴癥的克服和高校媒介素養(yǎng)教育.[J]文學界(理論版),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