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愛萍
世間如無“九步法”
文/吳愛萍
第一次知道鄒碧華,緣于他的那本《要件審判九步法》。
那時,我剛從助理審判員晉升為審判員不久,接手的案件無論是難度還是數(shù)量都大幅提升了。學校的知識儲備、身邊前輩同行的傳幫帶、平時積累的那一點兒可憐的經(jīng)驗,似乎都不足以應對這些接踵而來、形形色色的案件了。滿滿的自信變成了莫名的迷惘和焦灼,一時我陷入了本領恐慌。幸好就在這時,找到了這本《要件審判九步法》,讓我順利化解了這次能力危機。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并不厚、語言平實、沒有故弄玄虛的書時,大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暢快淋漓之感。雜亂無章的思路被厘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得到了澄清,一些若有所得的感悟得到了印證,一些一直被忽視的細節(jié)得到了強調(diào)。比如審理過程的爭點整理,比如法官的審書配合意識,比如裁判文書制作中的“八個一致”,真是令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于是我記住了這本《要件審判九步法》,也記住了書的作者——鄒碧華。
在后來的工作中,這本書成了我的良師益友。時習之,都會有所收獲,用在審判工作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即使后來我被調(diào)離審判崗位,從事執(zhí)行工作,還時時拿出來翻檢一番,尤其是當遇到困難時,總希望能夠從中得到啟發(fā)。書中雖然講的都是審判工作,并沒有涉及執(zhí)行工作,但其中的法律方法論和法律思維是共通的,大可吸收借鑒。
《要件審判九步法》被業(yè)界譽為“庭審工具書”,其實其價值不僅僅是面向庭審法官,更面向雙方當事人。對法官而言,“九步法”的意義在于其路徑指向;對人民群眾而言,“九步法”的意義則在于其價值指向。正是通過明晰而規(guī)范的程序路徑,“讓滿腦漿糨糊的人帶著清晰的思路走出法院”。不僅讓施法者盡得其理,更能讓勝訴者勝得心安理得,讓敗訴者敗得心服口服,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有鑒于此,在執(zhí)行工作中,我們實施了以節(jié)點控制為特征的流程管理制度,通過明確執(zhí)行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規(guī)范執(zhí)行文書樣式,加強執(zhí)行工作流程管理,將執(zhí)行工作從立案到結(jié)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制度化。在此基礎上,我們更對執(zhí)行工作實行了全景式公開,做到執(zhí)行工作全程跟蹤、執(zhí)行信息全面公開、執(zhí)行文書全景記錄,不僅保障了當事人的知情權(quán),贏得了群眾對執(zhí)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做到了請群眾監(jiān)督執(zhí)行工作,倒逼執(zhí)行法官依法執(zhí)行、高效執(zhí)行、廉潔執(zhí)行,有效提升了執(zhí)行工作的公信力。可以說,這些做法都是“九步法”工作理念在執(zhí)行工作中的吸收運用,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要件審判九步法》篇幅不長,且主要針對庭審工作,但其體大思精,處處閃耀著法治思維、辯證思維的火花。作為一名執(zhí)行法官,我在認真學習借鑒的同時,更真心希望作者能夠再寫一本《執(zhí)行工作九步法》,讓基層執(zhí)行法官也能有一本可供學習參考的執(zhí)行實務教科書。
可惜這個愿望顯然已是無法實現(xiàn)了。鄒碧華的英年早逝,讓人深感惋惜。關于他一系列的宣傳報道,讓我對其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他不再僅僅是書桌上那本經(jīng)常被我翻閱的法律業(yè)務書的作者的名字了。他是妻子眼里的“陽光大男孩”,是兒子眼里“整晚整晚地在這里工作、讀書、寫書”的背影,是同事眼里“一位可砥礪同行的諍友”、“知行合一的博士院長”、“敢啃硬骨頭的先行者”,是律師眼里“一個對律師作用充分重視的實力派法院高層領導,是重視法律共同體建設的好院長”……這樣一個感情細膩、經(jīng)歷豐富、精力旺盛、見解卓越的人,在這個本不該逝去的年齡離我們而去,他本身就是一本大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體會。
在我這樣一個基層法官的眼里,鄒碧華睿智、勤奮、有見識、有擔當。鄒碧華說:“理想完滿的人格,應當是破除自我,將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國的法治中”,這句話真的應該成為每個中國法官的座右銘。鄒碧華代表的正是中國法官的集體形象。當一些法官面對高薪耐不住清苦而跳槽改行時,更多的法官和鄒碧華一樣,選擇了堅守。我們尊重前者離開的自由,但更敬佩后者留下的堅韌執(zhí)著。世情、國情、民情正發(fā)生著深刻變化,法官身處各種利益交匯的風口浪尖,權(quán)威和形象都有所削弱。正是有了鄒碧華這樣的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法官,“是非審之于心,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不計毀譽得失,奮力前行,撐起了法治中國的脊梁。鄒碧華的“九步法”,每一步都體現(xiàn)了法律的理性和精髓,每一步都體現(xiàn)了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每一步都體現(xiàn)了法官應有的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干精神。
在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眼里, 鄒碧華更是一個富有理想、富有情懷的法律人,一位有良知、接地氣的學者。在講堂上、在網(wǎng)絡媒體上、在很多公共場合,我們都能聽到法律界的那些學者們言必英美,對中國的法治進程大放厥詞、指手畫腳。他們中不少人比鄒碧華更有名氣,但他們顯然對中國法律界尤其是實務界很是隔膜。他們無視成績、消極悲觀,更多的是有意或無意地潑冷水,甚至潑臟水,而絕少提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像《要件審判九步法》這樣既充滿法律理論功底、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經(jīng)驗又根植于中國司法實踐的書,是他們不屑為,也不能為,亦為不來的。其實,像要件審判“九步法”這樣富有創(chuàng)見、符合審判實際的經(jīng)驗做法,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還能找到不少,如延安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如“陳燕萍工作法”,這些都是中國法治進程中寶貴的理論創(chuàng)見和經(jīng)驗總結(jié)。正是有了鄒碧華等這些學者型、專家型的法官,點燃了一盞盞法律明燈,讓滿懷法治理想的人們看清了前行的方向,汲取了攀登的力量,面對這個并不完美的世界,面對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默默耕耘,上下求索,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維系公平與正義,培育中華法系的元氣。
“世間已無九步法,法官當如鄒碧華?!鄙虾8咴涸洪L崔亞東在悼詞中如是說。我想,這更多的是對“九步法”創(chuàng)建者英年早逝的痛惜。其實,世間豈能沒有“九步法”?鄒碧華雖去,但“九步法”依在。最好的紀念,莫過于繼承。《要件審判九步法》,正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法官的案頭,出現(xiàn)在他們的法律實踐之中。他的精神、他的理想,必將薪火相傳、弦歌不絕。
(本文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