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百年中國青年研究的演進與深化

      2015-01-29 23:23:08林升寶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5年5期
      關鍵詞:青少年研究

      ■ 趙 文 林升寶

      (上海師范大學 青年學院,上海 200234;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百年中國青年研究的演進與深化

      ■ 趙 文 林升寶

      (上海師范大學 青年學院,上海 200234;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今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和《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100周年,從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算起,我國青年研究已走過100年的歷程。百年中國青年研究經(jīng)歷了發(fā)端與興起、發(fā)展與曲折、繁榮與深化三個歷史時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總體過程看,百年青年研究是在與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相聯(lián)系的同時,從發(fā)現(xiàn)青年的問題到突出青年研究的主體,并不斷向學科化方向發(fā)展的。值此青年研究百年之際,回顧我國青年研究發(fā)生發(fā)展的百年史,總結其歷史經(jīng)驗與特點,對未來的青年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百年中國 青年研究 青年學

      2015 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和《新青年》雜志(原名《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100 周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研究青年問題是中國青年研究的起點。從那時起,經(jīng)過百年的積淀與發(fā)展,我國青年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研究領域涉及青年學學科發(fā)展﹑青年運動史研究﹑青年文化與生活﹑青年思想修養(yǎng)與道德﹑青年心理與社會﹑青少年犯罪與保護﹑青年組織與青年群體、青年工作等各個方面。百年中國青年研究大致可分為發(fā)端與興起(1915-1949)、發(fā)展與曲折(1949-1978)、繁榮與深化(1978年以來)三個歷史時期[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百年來的青年研究(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做一初步梳理,總結其經(jīng)驗特點,以期對今后的青年研究及青年學學科的建設有所啟發(fā)與推動。

      一、青年研究的發(fā)端與興起

      20世紀初,大批先進知識分子沖破專制主義的精神羅網(wǎng),積極宣傳民主與科學,倡導社會改革和文化進步,興起了一場以啟蒙為核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1915年9月《新青年》雜志問世,以此為標志,我國的青年研究起步,大量關于青年的專論開始出現(xiàn)。1919年,五四青年運動的爆發(fā)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青年運動更為有效地開展起來,關于青年運動的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與此同時,有關青年本體的研究也陸續(xù)出現(xiàn)并得到發(fā)展[2]。

      (一)青年研究的發(fā)端期(1915-1927)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社會重大轉折階段,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和深入,西方科學、民主等思想得以迅速傳播,知識青年群體深受其影響,繼而推動國民革命高潮的到來,青年、青年運動日益為社會各界尤其是知識界所關注,青年研究漸次展開。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將“青年”一詞及其概念廣泛推向社會和大眾?!肚嗄觌s志》第一卷第1、2、3號上連續(xù)登載了高一涵的《共和國與青年之自覺》一文,可作為我國青年研究開端的具體標志。這篇文章以青年為研究對象,論述了青年與社會的關系,以及青年改造社會、建立新國家的責任。據(jù)對《晨報》《新青年》《中國青年》等十多種刊物的粗略統(tǒng)計,此階段有關青年現(xiàn)象、青年運動研究的文章約有一百四十多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獨秀的《敬告青年》(1915)、高語罕的《青年與國家》(1916)、李大釗的《青春》(1916)、鄭振鐸的《學生的根本上的運動》(1920)、紅彩的《今后中國的青年應當怎樣運動? 》(1922)、楊賢江的《中國的學生運動與青年運動》(1923)、《青年問題》(1925)、惲代英的《青年工人運動的注意事項》(1924),等等[3]。此外, 這一階段眾多國外學者的青年研究成果被翻譯介紹到國內。1915年,《青年雜志》發(fā)表了第一篇翻譯論文《青年論》(原作者為美國人馬克威和斯密士)。此后,國內學者陸續(xù)翻譯介紹了國外學者在青年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晨曦翻譯的《青年心理》(1921)、張克誠編譯的《青年科學》(1924)等。與此同時,對青年本體的研究也開始出現(xiàn),如華林的《中國青年之道德》、趙廷為的《青年期之研究》、楊賢江的《青年本身的認識》,等等[4]。上述青年研究論著記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我國青年研究的成果,也反映了我國青年在社會發(fā)展變遷過程中的時代風貌。由于所處社會的特殊性以及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這一階段的青年研究主要以青年與政治、青年與社會變革等為主題。陳獨秀﹑李大釗、高一涵等先進知識分子希望通過對青年的啟蒙與宣傳,能夠吸引并激勵更多的青年投身于社會改造和革命運動。此時對青年本體的研究,也因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帶有鮮明的采用國外科學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的特征。

      (二)青年研究的興起階段(1927-1949)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經(jīng)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了革命根據(jù)地。由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青年研究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和革命根據(jù)地沿著不同的方向、軌跡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特征。

      在革命根據(jù)地,青年組織動員和思想教育是青年工作的主要內容,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如1931年7月1日創(chuàng)刊的少共蘇區(qū)中央局機關刊物《青年實話》,以宣傳馬列主義和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并對蘇區(qū)紅軍的青年工作和蘇區(qū)少先隊工作予以指導。又如1939年4月復刊的《中國青年》以及《邊區(qū)青年》等青年刊物,在向青年宣傳抗戰(zhàn)、動員青年抗戰(zhàn)的同時,促進了青年運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5]。這一階段根據(jù)地的青年研究成果主要有:梓年的 《抗戰(zhàn)中青年的作用與任務》(1938)、喬木的《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1939)、洛甫的《論青年的修養(yǎng)》(1940)、馮文彬的《青年運動中的兩個方面和兩條路線》(1940)、劉光的《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傳統(tǒng)、目前特征及其動向》(1940)等。1939年,毛澤東發(fā)表了《五四運動》和《青年運動的方向》兩篇重要文章[6]。在這兩篇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文章中,毛澤東對五四青年運動爆發(fā)20年來的青年運動進行了總結,以革命家和戰(zhàn)略家的身份,從政治斗爭的角度對未來革命年代青年和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這兩篇文章無疑是革命根據(jù)地青年研究的指導性文獻??偟膩砜?,由于長期面臨戰(zhàn)爭和封鎖,根據(jù)地的青年研究成果在專業(yè)性和持續(xù)性上有所不足。

      與革命根據(jù)地相比,國統(tǒng)區(qū)的青年研究多為對青年本體的研究,涵蓋的領域更加廣泛,也顯得更為學術化、專業(yè)化。在青年思想道德方面,有貝葉的《青年應當怎樣修養(yǎng)》(1937)、王慕陶的《新青年之自我教育》(1946);在青年婚戀方面,有覺悟生的《青年戀愛真諦》(1933);在青年就業(yè)方面,有潘文安的《青年職業(yè)指導》(1930);在青年問題方面,有王云五的《現(xiàn)代學生之切身問題》(1936)、胡庶文的《青年出路問題》(1937);在青年心理方面,有沈履的《青年心理學》(1933);在青少年犯罪方面,有趙琛的《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1939),等等[7]。其中,193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沈履所著《青年心理學》,是中國早期出版的研究青年心理學的代表作[8]。1939年,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趙琛所著《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是中國第一本關于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專著,對推動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產生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針對青年品德修養(yǎng)、升學就業(yè)、娛樂健身、休閑消費等的需求,還出版了大量指導性、普及性的青年讀物[9],這些雖非專業(yè)性青年研究論著,但從不同角度豐富了青年研究的視域,促進了青年研究的發(fā)展。

      二、青年研究的發(fā)展與曲折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推動下,青年研究得到了新的推進和發(fā)展[10]。20世紀50年代中央團校首設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教學研究機構——青年工作研究室,全國各地的一些團校也相繼建立了從事青年和青年工作教研的機構。這一時期的青年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青年的培養(yǎng)目標、意志品格、成長道路、道德修養(yǎng)、青年團的建設、青年工作科學化和青年運動史等,此外,還搜集整理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關于青年的論述[11]?!拔母铩北l(fā)前后,在“左傾”路線的影響下,青年研究逐漸走上經(jīng)典闡發(fā)和為政治路線做注解的曲折發(fā)展道路[12]?!拔母铩睍r期,青年研究遭遇阻礙,陷入困境,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重新步入正軌。加強青年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抵御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侵蝕,是這一時期青年研究的重要主題和內容。該時期出版了《怎樣培養(yǎng)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1956)、《加強對青少年的階級教育》(1963)、《以路線為綱做好青年工作:團支部工作經(jīng)驗介紹》(1972)、《上山下鄉(xiāng)好》(1974)等書籍。這些書籍圍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接班人培養(yǎng)問題,闡發(fā)了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階級教育、前途教育以及學習雷鋒和“毛著”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途徑方法等,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教育的特征。20世紀60年代《團的工作》等雜志發(fā)表了大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如《進一步加強青年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共青團干部——革命的種子》,等等。這類文章強調提高青年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覺悟和能力,強調共青團在把青年培養(yǎng)成共產主義合格接班人過程中的職責與作用[13]。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外,當時較有特色的是對馬恩列斯有關青年問題經(jīng)典著作和青年運動史的研究。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團校系統(tǒng)整理、編印了《馬克思論青年》《恩格斯論青年》《列寧論青年》《斯大林論青年》以及《中共中央、毛主席和重要負責同志關于青年工作的指示》,還整理編寫了《五四以來中國青年運動歷史(上、中、下)》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經(jīng)驗》[14]。共青團上海市委先后組織力量編寫了《解放前上海青年運動的簡況》《上海解放以前學生運動的情況和經(jīng)驗》等[15]。這些為日后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研究和青年運動史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學術基礎??偟膩砜矗轮袊闪⒅粮母镩_放前的青年研究,其成果主要產生于建國初期,這些研究大多圍繞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共青團建設、青年運動史等展開,具有特定的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在青年研究的學科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三、青年研究的繁榮與深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青年和青年問題特別關注,青年研究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年研究大致可細分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三個階段。

      (一)20世紀80年代:從問題導向到學科化導向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國策的確立,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社會上各種思潮交匯激蕩,青年思想出現(xiàn)了偏移甚至背離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趨向,加之1 700萬知青大返城所帶來的就業(yè)、婚戀、住房、治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青年、青年問題突然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問題導向的青年研究應運而生。知青返城安置中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青少年犯罪防治問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等,成為當時青年研究的重點。1978年12月,團中央研究室創(chuàng)辦《青年研究》,開問題導向青年研究之先河。在青年研究界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問題導向的青年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以青少年犯罪研究為例,1979-1989年是該領域研究成果最多、研究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先后出版了一批專著,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曹漫之主編的《中國青少年犯罪學》(1987),徐建的《青少年犯罪學》(1986),馬結等的《中國青少年犯罪學概論》(1986),谷迎春主編的《青少年犯罪綜合治理概論》(1986)等[16]。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問題導向的青年研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內在地產生了青年研究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需求和沖動,由此啟動了青年研究學科化建設的進程。中國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以及一批省級青年研究會的相繼成立,《當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中國青年研究》等學術刊物的相繼創(chuàng)辦,國外青年學研究成果的相繼傳入,為推動這一進程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當時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青年學”的創(chuàng)建,他們把各個學科與青年研究相結合,迫切地希望把青年研究盡快地變成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社會科學,大批“青”字號論著因此不斷推出,青年研究由此進入“著書圈地”小高潮的學科化導向研究階段。

      1986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在杭州組織召開全國首屆青年學研討會。1988年,由黃志堅先生主編的中國第一本《青年學》問世,此后各種版本的“青年學”持續(xù)涌現(xiàn)。僅“青年學”,國內就先后出版了谷迎春、楊張喬的《青年學導論》(1987),邱偉光、羅洪鐵的《青年學》(1988),金國華的《現(xiàn)代青年學》(1989)等多個版本。與此同時,各個學科與青年相結合,相繼推出了一批論著。例如,劉美一的《青年倫理學》(1998),王磊的《青年心理學》(1989),甘永祥的《青年社會學》(1987),畢汝欽﹑何國剛的《青年文化學》(1989),何娟﹑于子明的《青年行為學》(1988)等。

      (二)20世紀90年代:青年研究的冷靜反思和理性思考

      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確定以后,我國經(jīng)濟領域空前活躍,而主流意識趨向求穩(wěn),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使一些青年問題得到減輕或解決,經(jīng)濟社會的轉型變遷使青年、青年問題漸趨邊緣,青年研究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顯得相對沉寂,進而衍生出對既有青年研究成果的反思。在研究的立場上,強調問題意識,注重以青年為主體、以青年發(fā)展為本、以青年視角、青年維度開展青年研究;在研究的內容上,研究主題更為豐富、深入,涉足的領域更為寬廣;在研究的方法上,更加追求專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較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研究學術水平顯著提高。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這一時段青年研究的學科化進程并未終止,而是轉換為一種新的方式,青年研究“由宏大、空泛的理論研究轉向具有說服力的數(shù)據(jù)實證”,進入“準規(guī)范”時代的青年研究,更加重視以實證手段對青年狀況進行宏觀描述,并試圖建立自己的指標體系[17]。

      20世紀90年代以《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1994)和中國青年發(fā)展狀況藍皮書系列《新狀態(tài):當代城市青年發(fā)展報告》(1999)、《新跨越:當代農村青年發(fā)展報告》以及《上海青少年生存與發(fā)展狀況研究報告》《世紀之交的上海青年:上海青年發(fā)展報告》等為標志,關于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經(jīng)驗性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些依據(jù)大樣本調查形成的研究報告不僅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也得到了社會科學研究界的學術認可[18]。與此同時,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青年價值觀、青年志愿者、青年文化、獨生子女、代溝與代際關系等主題受到研究者關注,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三)新世紀以來:青年研究多元化發(fā)展

      進入21世紀后,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消費社會與大眾文化逐步興起,現(xiàn)代化、城市化、網(wǎng)絡化進程日益加速,在此經(jīng)濟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問題日益突出,這無疑使青年研究重新獲得了充足強勁的內需動力和發(fā)展空間。新世紀以來,青年研究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趨勢日益明顯,從“經(jīng)驗型”研究范式轉向“專業(yè)化”研究范式的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進入青年研究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研究論著,極大地促進了青年研究的學科化發(fā)展。

      新世紀以來,優(yōu)秀的青年研究論著有陳映芳的《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中國的青年文化》(2002),房寧等的《成長的中國——當代中國青年的國家民族意識研究》(2002),程巍的《中產階級的孩子們——60年代與文化領導權》(2006),平章起的《成年儀式——兼及青年文化適應》(2002),鄭春生的《拯救與批判——馬爾庫塞與六十年代美國學生運動》(2009),陸玉林的《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2009),盧德平的《青年文化的符號學闡釋》(2007),謝昌逵的《改革開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2007),廉思的《蟻族Ⅰ》(2009)﹑《蟻族Ⅱ——誰的時代》(2010),沈杰的《青年對社會變遷的反應——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青年社會心理的變遷》(2012),吳魯平等的《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結果研究——以“社會結構論”為理論視角》(2013),李春玲主編的《境遇、態(tài)度與社會轉型——80后青年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等[19]。

      綜上可見,百年中國青年研究經(jīng)歷了1915-1949年的發(fā)端與興起時期(1915-1927為發(fā)端期,1927-1949為興起期),1949-1978年的發(fā)展與曲折時期(1949-1965為發(fā)展期,1966-1978為曲折期),1978年至今的繁榮與深化時期(20世紀80年代為繁榮期、90年代為冷靜期、新世紀為深化期)三大歷史階段,其間雖然歷經(jīng)曲折坎坷,但是始終如一,堅定地向前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僅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出版的青年研究類圖書總數(shù)近八萬四千種(以青年為關鍵詞,從讀秀數(shù)據(jù)庫采集數(shù)據(jù))。1915年迄今,我國青年研究論文總數(shù)達十二萬多篇(以青年為主題詞,從中國期刊網(wǎng)采集數(shù)據(jù))。回顧百年來的中國青年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青年研究的發(fā)展始終與中國的政治社會變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顯示出同步共振效應;二是青年研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是一個青年本體研究回歸的過程,從發(fā)現(xiàn)青年到以青年為本,青年研究日漸突顯出青年主體、青年視角;三是理性化、實證化、多元化的綜合性青年研究穩(wěn)步推進,青年研究的學科化建設不斷深入,中國特色青年學學科的建立呼之欲出。

      [1][2][10]何紹輝 黃 海:《青年研究的學理困境及其超越》,載《當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

      [3][6]樊新民:《關于我國青年研究歷史的幾點思考》,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4]樊新民:《我國青年研究的過去和現(xiàn)在》,載《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2期。

      [5]李玉琦:《中國共青團史稿(1922-2008)》,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121頁。

      [7][9][13][15]《上海青年志》編委會:《上海青年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89、900-902、1271、1262頁。

      [8]樊新民:《我國青年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載《青年研究》,1987年第3期。

      [11]熊建生:《青年學通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12]穆 憲 張潘仕:《中國青年工作大百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頁。

      [14]黃志堅:《新中國60年青年研究事業(yè)的發(fā)展》,載《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

      [16]王 頡:《前學科階段的中國青年研究》,載《社會學研究》,1995年6期。

      [17]高中建:《回顧 反思 展望——中國青年研究學科化進程三十年》,載《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18]張 華:《我國青少年研究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路徑》,載《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19]謝昌逵:《我經(jīng)歷的青年研究》,載《青年學報》,2015年第2期。

      (責任編輯:任天成)

      2015-07-02

      趙 文,上海師范大學青年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發(fā)展、青年運動史; 林升寶,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項目“中國都市青少年發(fā)展報告”(課題編號:13JBGP039)、上海師范大學第七期文科重點建設項目“青年學學科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青少年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青少年發(fā)明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中國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蒲城县| 昆明市| 嘉兴市| 雅安市| 东台市| 麻城市| 井冈山市| 西充县| 平凉市| 揭阳市| 阿尔山市| 颍上县| 三原县| 松潘县| 沙田区| 长岭县| 大英县| 陈巴尔虎旗| 江都市| 绥化市| 乐昌市| 财经| 安阳县| 定远县| 虎林市| 正安县| 杭锦后旗| 宜春市| 双辽市| 武乡县| 洪江市| 镇巴县| 西吉县| 灵寿县| 莱西市| 阳东县| 汕尾市| 贵定县| 迁西县| 化德县|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