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梅+于海成
摘 ? 要:《透鏡》一課是學習本章的基礎,為學習本章后面幾節(jié)奠定基礎。學習透鏡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確透鏡對光線的作用,通過演示實驗與多媒體課件相結(jié)合,從而突破對“會聚”和“發(fā)散”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關于透鏡對光線的作用,主要掌握凸、凹透鏡三條特殊光線。課堂上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關鍵詞:透鏡;光的折射;會聚;發(fā)散;實驗探究;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1-0078-3
1 ? ?說教材
1.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一課是本章的第一節(jié)課,本章主要講述透鏡的初步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一章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知識的延伸?!锻哥R》一課是學習本章的基礎,本課也對學習本章后面幾節(jié)課奠定了基礎。
1.2 ? ?說教學目標
1)認識凸、凹透鏡,了解焦點和焦距。
2)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3)能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心,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的美妙與和諧。
1.3 ? ?說教學重、難點
學習透鏡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確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2 ? ?說學情
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用眼鏡、照相機、攝像機、投影儀、顯微鏡等光學儀器。這些光學儀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的主要部件是透鏡。學生對透鏡已有了感性認識,并且前面已經(jīng)學習了光的折射知識。光從空氣進入透鏡一側(cè)以及從透鏡的另一側(cè)射出時各發(fā)生一次折射,會很容易理解。但是,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jīng)過凸、凹透鏡的“會聚”和“發(fā)散”則要進一步的講解。
3 ? ?說教法
認識透鏡采用觀察法。對于透鏡的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以及焦點和焦距,采用學生自學。透鏡對光的作用采用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以及播放視頻等方法。焦距的測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等方法。對于透鏡三條特殊的光線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習題,學生板畫練習鞏固。
4 ? ?說學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操作的實驗以及語言表達等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思維方式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5 ? ?說教學過程
5.1 ?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課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神舟十號”從點火到升空的過程,讓學生觀看,然后提出問題:哪些儀器把揚我國威的歷史瞬間留為永恒的記憶呢?學生回答攝像機。指出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顯微鏡、電影放映機、攝像機鏡頭的重要元件,引出透鏡。
5.2 ? ?新課教學
5.2.1 ? ?認識透鏡,學生自學,適當點撥
學生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了解透鏡,觀察眼鏡片以及桌面上的凸、凹透鏡。并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針對性地區(qū)分凸、凹透鏡,反復練習,加深學生對凸、凹透鏡的認識。學生自學課本透鏡常用的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教師用板畫的形式解釋。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簡單采用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5.2.2 ? ?透鏡對光的作用
采用學生分組實驗的形式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教師課前準備的實驗器材:燒杯、水、牛奶、測量液體壓強用的水槽、香、火柴、激光筆、凸透鏡、凹透鏡、橡皮泥。小組討論設計方案,每組學生講解設計方案。學生的設計方案歸納為兩類:一是激光筆、凸(凹)透鏡、燒杯中放入水和牛奶,把凸(凹)透鏡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燒杯顯示光路;二是把點燃的香和凸(凹)透鏡固定在水槽中顯示光路。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指導、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實驗結(jié)果,歸納實驗結(jié)論: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筆者提問:同學們設計的實驗哪個更有說服力呢?同學們可能回答兩個都可以,筆者指出用凸(凹)透鏡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燒杯顯示光路,盛有水和牛奶的燒杯本身就相當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筆者覺得第二種設計方案比較好。播放筆者用第二種設計方案錄制的視頻。通過播放課件補充學生實驗現(xiàn)象的不明顯。最后,通過板畫的形式畫出兩種透鏡對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的作用。
對“會聚”與“發(fā)散”的理解,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問題:只要通過透鏡折射后的光線是會聚的,這個透鏡就是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是發(fā)散的,這個透鏡就是凹透鏡?不正確。光學中會聚和發(fā)散的含義:結(jié)合多媒體課件透鏡圖解釋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是指其折射光線比入射光線靠近了主光軸,叫會聚。凹透鏡對光線的發(fā)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線發(fā)散,其折射光線比入射光線遠離了主光軸,叫發(fā)散。采用實驗與多媒體課件相結(jié)合的方法,通過學生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并使學生對凸(凹)透鏡這種重要的光學元件對光的作用了解得更充分一些,把抽象內(nèi)容形象化,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突破對會聚和發(fā)散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突破重點和難點。
5.2.3 ? ?焦點和焦距
學生自學焦點和焦距,并指導學生畫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會聚于主光軸上一點,標出焦點和焦距。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板書板畫的能力。筆者提出“要想利用凸透鏡使小燈泡發(fā)出的光變成平行光,應該把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什么位置?試試看。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利用了前面學過的什么知識?”小組討論解決,回答把小燈泡放在焦點上,根據(jù)折射現(xiàn)象中光路可逆的特點。利用大屏幕播放錄好的視頻:把小燈泡放在焦點上,發(fā)出平行光。利用視頻清晰再現(xiàn)實驗過程,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找焦點和測焦距嗎?對凸透鏡焦距的測量:學生閱讀教材四、五自然段,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其中一組展示實驗過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是用白紙當光屏,用手電照射凸透鏡,紙上出現(xiàn)一個幾乎與透鏡等大的光斑,卻沒有出現(xiàn)一個很小、很亮的亮點。筆者追問原因,并讓其他組的學生指出實驗失敗的原因并展示正確的做法。強調(diào):這個實驗我們最好用太陽光,從無限遠處來相當于平行光,手電代替光源,那么手電一定要離透鏡遠些,這樣才能是平行光。利用課件播放實驗步驟。學生分組實驗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測量結(jié)果:焦距分別為5 cm和10 cm。對于焦距大小對光的會聚和發(fā)散的效果,請學生做“動手動腦學物理”第一題。學生通過做題總結(jié)出凸透鏡的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凹透鏡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越強,每個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關于透鏡對光線的作用,主要掌握凸(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透鏡三條特殊光線的習題,學生練習,并且每組派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圖,教師指導學生畫圖。學生歸納總結(jié)對于透鏡三條特殊光線的畫法。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內(nèi)容。
5.3 ? ?課堂小結(jié)
各小組總結(jié)本課的收獲和疑惑,互相交流。
5.4 ? ?布置作業(yè)
布置課本“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題為本節(jié)課作業(yè)。
5.5 ? ?說板書設計
通過板書設計,簡明扼要地將本課的內(nèi)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本課知識體系的認識、理解、應用。
1.透鏡的分類:凸透鏡和凹透鏡
凸凹透鏡的示意圖。
2.關于透鏡的名詞
①主光軸:通過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透鏡的主光軸。
②光心:主光軸上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這個點叫做透鏡的光心。
3.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①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②凹透鏡對光起發(fā)散作用
4.焦點和焦距
①焦點: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②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
5.透鏡對三條特殊光線的作用
①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jīng)凸透鏡折射后通過焦點;經(jīng)凹透鏡折射后發(fā)散,發(fā)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異側(cè)虛焦點。經(jīng)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對著凹透鏡異側(cè)虛焦點入射的光線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
6 ? ?說教學效果
本課從生活走向物理,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神十”點火到升空的過程來引入,提出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活動貫穿始終,學生自學與實驗相結(jié)合,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思維方式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注重重點、難點的剖析,以及習題的鞏固和練習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駱紅梅.發(fā)揮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特殊功能[J].物理教學探討,2009,(5):65.
[2]駱紅梅.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新課的引入[J].物理教學探討,2000,(12):2.
(欄目編輯 ? ?鄧 ? 磊)
物理教學探討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