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紀念黨的七大召開七十周年專題

      2015-01-30 01:46:27李東朗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決議

      李東朗

      李 蓉

      陳燕楠,李瑞芳

      高尚斌

      鄭志飚

      紀念黨的七大召開七十周年專題

      編者按:2015年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召開70周年。70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在中國面臨著兩種前途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總結了黨領導中國革命二十多年來的基本經(jīng)驗,制定了“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們黨領導之下,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政治路線,提出了建立聯(lián)合政府的戰(zhàn)略構想;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正式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系統(tǒng)地闡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強調了在黨內生活中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為最終贏得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勝利、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組織基礎。黨的七大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被載入史冊。為了紀念黨的這一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盛會,總結歷史,汲取智慧,本刊特邀請有關專家就黨的七大與黨的建設相關問題撰寫文章,以期對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參考。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中共七大

      李東朗

      1944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對延安整風運動成果的集中總結,意義深遠。它和中共七大有密切關聯(lián),一是,它原為中共七大的一項議程,后來為了使七大“集中注意力于當前問題”而改在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二是,它為中共七大的成功召開做了重要準備。學術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認為延安整風為中共七大奠定了基礎。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既是對延安整風的總結,也是對延安整風成果的提煉,它充分反映了延安整風的成果,又升華了延安整風中的認識,因此延安整風對中共七大的影響,集中地反映在“歷史決議”及其形成過程中?;谶@樣的認識,本文就此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歷史決議”實現(xiàn)了七大代表思想認識的高度統(tǒng)一

      延安整風之前,黨內存在認識不統(tǒng)一的問題,毛澤東曾就此回憶說:“在一九四○年以前,就別扭得很,在軍事上,在政策上,例如群眾運動、減租減息,許多地方都不一致?!保?]141鄧小平后來也說:“遵義會議以后,黨內還不斷有斗爭。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還有第二次王明路線,王明由“左”傾機會主義變?yōu)橛覂A機會主義。全黨干部包括一些主要干部,對黨的歷史、兩條路線的斗爭,怎樣把黨建設成為一個正確的黨、聯(lián)系群眾的黨,用什么樣的思想作風來武裝黨等問題的認識,都還不很清楚。”[2]345同時存在一些“長期爭論的問題”[3]133,其中不少是歷史上積累的難題,“所謂歷史上積累的難題,往往是由于黨在工作指導上發(fā)生了錯誤或失誤,從而給黨的事業(yè)造成了重大損失,并在黨內的一些重要問題上造成了是非不明、認識分歧的復雜局面”[4]374。這種現(xiàn)象,在七大代表中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

      延安整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過對黨的歷史的回顧、反思,破除主觀主義,端正黨的思想路線。作為其結晶的“歷史決議”對黨的重大歷史作出了客觀、公正的結論。

      第一,對土地革命時期黨的路線作出正式結論。這是延安整風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決議”的主要內容和成功之點。土地革命時期的三次“左”傾特別是第三次“左”傾錯誤,給黨和中國革命造成慘重損失,使黨遭遇嚴重危機,許多人因此犧牲、受到打擊,歷史教訓十分深刻。只有很好地總結這段歷史,分清是非,才能汲取經(jīng)驗教訓,也才能統(tǒng)一因錯誤領導形成的認識分歧和各種思想情緒。“決議”在廣泛討論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1931年六屆四中全會到1935年遵義會議這段時間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和王明為代表的、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左”傾錯誤的主要內容、表現(xiàn)、危害及其原因,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揭露和剖析。聶榮臻就此評論說:《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文件搞得相當不錯,短短的,綱領式的,分清了我黨歷史上的路線是非,統(tǒng)一了全黨的思想,作出了明確的結論。這是整風運動的一個巨大成果”[5]562。

      與此同時,對一些重大事件和歷史問題,如陳獨秀的錯誤、八七會議、中共六大、立三路線、六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第三次“左”傾形成時間、六屆五中全會、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遵義會議等重大事件,“決議”都進行了基于當時認識的分析和評價。

      第二,闡述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皼Q議”在深入剖析“左”傾錯誤的同時,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指出:中共六大后,毛澤東“不但在實踐上發(fā)展了第六次大會路線的正確方面,并正確地解決了許多為這次大會所不曾解決或不曾正確地解決的問題,而且在理論上更具體地和更完滿地給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根據(jù)。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之下,紅軍運動已經(jīng)逐漸發(fā)展成為國內政治的重要因素”[6]958-959。立三路線時期,毛澤東不但沒有贊成立三路線,而且以極大的忍耐心糾正了紅一方面軍中的“左”傾錯誤,因而使江西革命根據(jù)地的紅軍在這個時期內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利用了當時蔣馮閻戰(zhàn)爭的有利形勢而得到了發(fā)展,并在一九三○年底至一九三一年初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六屆四中全會以后,“江西中央?yún)^(qū)紅軍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和全體同志的積極努力之下,在六屆四中全會后的中央還沒有來得及貫徹其錯誤路線的情況之下,取得了粉碎敵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圍剿’的巨大勝利”。決議指出:“在第三次‘左’傾路線時期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主張正確路線的同志們,是同這條‘左’傾路線完全對立的?!辈⑶覍γ珴蓶|關于中國革命基本理論和基本策略問題上的主要觀點,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

      第三,突出地論證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對黨的極端重要性。延安整風通過對黨的歷史的回顧和反思,深刻地揭示出,在黨的歷史上,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趨向、兩種思想方法。一種是照搬照抄的教條主義的方法,以歷次“左”傾錯誤為代表,以王明為典型;一種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實事求是地依據(jù)國情探索中國革命。兩種思想方法產生兩種根本不同的結果,實事求是就勝利,主觀主義就失敗?!皼Q議”作為對延安整風的總結,突出地反映了這個延安整風的最重要成果。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高度評價了黨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三個歷史階段取得的偉大成績,指出取得這些成績的主要原因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二是在論述“左”傾路線錯誤和危害中明確指出:“一切政治上、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都是從思想上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而來,都是從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而來?!比顷U述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地提出了“關于中國革命問題的學說”,并且在分析“左”傾錯誤在政治、軍事、組織等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時,闡述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和實踐,通過正反比較,清晰地論證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及其極端重要性。端正黨的思想路線,是延安整風的目的,也是延安整風的最大成果,“決議”集中反映了這一成果。

      “決議”的上述論述,為全黨提供了認識黨的歷史和分歧問題的政治依據(jù)和評判標準,提供了如何分析和認識“爭論問題”的基本方法,取得了消弭分歧、統(tǒng)一思想認識的重大功效。20年后,鄧小平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對此做出高度的評價:經(jīng)過整風,“徹底地清算了‘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最后統(tǒng)一了全黨的思想?!谶@樣的基礎上我們黨作出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保?]345

      “歷史決議”由此產生的統(tǒng)一思想的功效,許多七大代表感受很深,王宗槐回憶說:對《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對長期爭論的問題取得了統(tǒng)一的認識?!瓫]有《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七大是開不好的”[3]132-133。羅瓊持相同的認識:“1945年4月20日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全黨達到了思想統(tǒng)一,空前團結?!保?]311劉志堅認為:“這個若干歷史問題決議,對七大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認識是很重要的,起到了重要作用?!保?]235李士英則說:“《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七大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保?]316

      思想認識的高度統(tǒng)一,是中共七大成功召開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決議”為此發(fā)揮的作用尤其明顯。

      二、“歷史決議”在七大代表間形成團結親密的良好氛圍

      首先,如前所述,決議對黨的歷史問題達成共識的表述,為黨內團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七大代表統(tǒng)一思想意志、團結一致打下了堅實基礎,促成他們之間團結統(tǒng)一的形成。

      其次,正確地對待和團結犯錯誤的同志。毋庸諱言,延安整風運動中出現(xiàn)過一些過火現(xiàn)象,曾對一些犯錯誤的同志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甚至有上綱上線的過激的言辭,出現(xiàn)了認為王明、博古的錯誤是黨外問題,否定中共六大和全盤否定六屆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之前一切工作等意見。為此,毛澤東在1944年春反復闡述和強調了整風運動的方針,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局會議和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明確否決了王明、博古錯誤是黨外問題等過激意見。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很好地貫徹了黨的“在思想上要清算徹底,作組織結論要慎重和適當”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風運動的方針。一是重申和強調了整風運動的方針。明確指出:整風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學習中國革命的歷史教訓,以便‘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我們黨關于黨內歷史問題的一切分析、批判、爭論,是應該從團結出發(fā),而又達到團結的,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那就是不正確的”。二是批評了黨在過去太著重追究犯錯誤者個人責任的作法,提出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任何過去犯過錯誤的同志,只要他已經(jīng)了解和開始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應該不存成見地歡迎他,團結他為黨工作。既使還沒有很好地了解和改正錯誤,但已不堅持錯誤的同志,也應該以懇切的同志的態(tài)度,幫助他去了解和改正錯誤。”三是在嚴肅批評“左”傾路線、批評一些同志過去所犯的錯誤的同時,肯定他們做的哪些工作是正確的,肯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四是沒把黨史討論中形成的一些意見寫入決議。如第三次“左”傾路線造成白區(qū)損失100%、蘇區(qū)損失90%的問題,犯錯誤者的品質問題,四中全會、五中全會非法的問題,整風運動中提出的教條宗派、經(jīng)驗宗派問題等。毛澤東說:“這些不說,我看至多是缺點;說得過分,說得不對,卻會成為錯誤?!保?]315五是呼吁全黨加強團結:“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一致的基礎上,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為著獲得抗日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和中國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奮斗?!?/p>

      對于“歷史決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在第三次“左”傾錯誤中負有很大責任的博古感受很深,他在討論通過歷史決議時發(fā)言說:這個決議是在原則上很嚴格,而在態(tài)度上對我們犯錯誤的人是很溫和的。我了解這是給我們留有余地。我們要從頭學起,愿意接受這個決議作為改造自己的起點。[7]321博古的話表達了歷史上犯過錯誤而又愿意改正錯誤的同志的共同認識。歷史證明,這個方針,對實現(xiàn)黨內團結作用很大。“決議”的這些處理方法,為七大形成團結一致的氛圍創(chuàng)造了政治和情感條件。

      再次,糾正歷史上的冤假錯案。在“左”右傾錯誤統(tǒng)治全黨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統(tǒng)治時期,他們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懲辦主義,凡對他們錯誤主張?zhí)岢霾煌庖娀驁?zhí)行不力的同志都遭到“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在根據(jù)地的肅反斗爭中也出現(xiàn)嚴重錯誤。這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冤假錯案是當時黨在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它極大地妨害著黨的團結統(tǒng)一。整風運動在分清歷史是非的基礎上,大力糾正歷史積案,糾正不正確的處理結論和遺留的問題?!皻v史決議”把中共中央的這些精神具體化和決議化,在對黨的歷史上的重大問題作出正確結論的同時,對一些冤屈的同志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為被錯誤處置的同志申述了公道。特別是決議明確指出:“在各次錯誤路線統(tǒng)治時期,和黨的任何其他歷史時期一樣,一切為人民利益而壯烈犧牲了的黨內黨外的領袖、領導者、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都將永遠被黨和人民所崇敬?!辈⑧嵵匦迹骸皩τ谝磺斜诲e誤路線所錯誤地處罰了的同志,應該根據(jù)情形,撤銷這種處分或其錯誤部分。一切經(jīng)過調查研究確系因錯誤處理而被誣害的同志,應該得到昭雪,恢復黨籍,并受到同志的紀念?!比绱艘粊恚綋崃吮粋φ?,消融了一些同志之間的芥蒂,體現(xiàn)了黨保護干部的政策和主張公道的原則,極大地增進了黨內團結和七大代表之間的團結。

      “決議”促進黨內團結和對七大的重大作用,任弼時感受很深,他在七大預備會議上指出: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是黨的空前團結的反映。這是對七大的思想上的準備,其意義也是非常偉大的。[8]437

      需要強調的是,“決議”所秉持和體現(xiàn)的這些團結精神,為七大所延續(xù),成為七大的一個基本方針和七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歷史決議”營造了濃郁的民主氣氛和嚴謹?shù)淖黠L

      “歷史決議”是黨內民主的產物,這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決議起草藍本的《關于四中全會以來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結論草案》(通稱“歷史草案”),是毛澤東根據(jù)1941年九月政治局會議精神起草的;作為決議起草重要方針的關于黨史學習中幾個主要重要問題的結論(即毛澤東的《學習和時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它們都是集體決策的成果。

      而在1944年以后決議形成過程中,民主、謹慎之特點非常鮮明。

      一是反復修改。1944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歷史決議”為中共七大的一項議程,成立由任弼時負責召集的“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起草決議。任弼時隨即寫出《檢討關于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的決議(草案)》,在由政治局秘書胡喬木作較大修改后,任弼時又在胡喬木的修改稿上連續(xù)修改3次。其后,胡喬木寫了一個稿子。張聞天參考任弼時、胡喬木的稿子,重新構思撰寫了新的修改稿。從1945年春開始,毛澤東在張聞天修改稿的基礎上,進行了7次修改。

      參與決議起草工作的胡喬木就此回憶說:“《決議》起草委員會有一段時間工作很緊張,幾乎每天開會,開了幾個月。”[7]68“討論一陣子,又改稿子,并向毛主席匯報?!保?]70“那時中央領導層的討論也很認真。這種討論成了當時的主要任務。每次修改都是以這些討論為基礎。這樣的討論歷史問題,在黨的歷史上是空前的?!保?]73參加討論的人員,不僅是“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的成員(任弼時、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高崗、博古),還有陳云、聶榮臻、鄧發(fā)(可能還有王若飛),及其他許多高級干部。比如毛澤東第二次修改后,排成鉛印稿,分送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劉少奇、任弼時,并指示:“編號發(fā)給四十多個同志,再集他們座淡一次。”[7]314

      二是廣泛征求意見。胡喬木回憶說:“歷史決議草稿交給中央全會之前,已在相當大的范圍進行了討論。交給全會之后,討論的范圍更大了。討論是頻繁、認真、深入的。每一句話經(jīng)過斟酌,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段落,討論得很仔細?!保?]73決議稿曾發(fā)給在延安的高級學習組討論,由高崗、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朱瑞、林楓等負責連續(xù)開會討論,提出很多意見?!霸S多高級干部回憶歷史,使對黨的歷史問題的認識逐漸豐富起來”[7]66。與此同時,還把起草稿下發(fā)七大代表討論。當時在中央黨校學習的七大代表楊國宇1944年10月日記記載:“從5月20日起上面老開會,到10月還未結束。我們則在黨校學習討論《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案),改了又改?!保?]198當時在中央黨校工作的陳模也回憶說:“胡喬木多次來到黨校,召開座談會或按地區(qū)找人談話,征求大家對《決議》草稿的意見,聽取意見修改后,又來征求對定稿的意見?!保?]“決議”充分發(fā)揚了民主,集中反映了中央領導層的共識和全黨在當時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而這個民主的過程是非常謹慎的,毛澤東在“決議”原則通過的第二天就此評論道:“我們現(xiàn)在學會了謹慎這一條。搞了一個歷史決議案,三番五次,多少對眼睛看,單是中央委員會幾十對眼睛看還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許多問題來,而經(jīng)過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許多問題來了。很多東西在討論中你們提出來了,這很好,叫做謹慎從事?!保?0]295

      三是謹慎的態(tài)度和作風突出地表現(xiàn)在“決議”的內容中。第一,在學習黨的歷史的過程中,許多同志對四中全會和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表現(xiàn)出極大的義憤,提出嚴厲的批評。但決議沒有采納這些非常尖銳的意見,如前文所述,“決議”沒有把黨史討論中形成的一些意見寫入其中,“不寫并不是否定”,“今天不寫,對黨是有利的”。[3]201第二,對抗戰(zhàn)時期黨史路線問題不作結論?!胺部偨Y歷史問題,必須在后個階段,才能看清前一個階段,將來還要總結的。歷史發(fā)展到第二、三階段,才能很好地解決總結第一階段?!睋?jù)楊國夫日記記載,毛澤東在給他們的報告中說:“七大作風應來個革命,不要隨便作總結,反對隨便作總結的作風。”[3]201

      四是謹慎的態(tài)度還體現(xiàn)在“決議”通過的決定中和毛澤東的認識中?!皼Q議”是毛澤東嘔心瀝血的杰作,是集中黨的智慧和認識的結晶,但在1945年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全體會議上只是“原則”通過。所謂“原則通過”,就是說在基本方面、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正確的,但在一些具體方面或個別問題上還不完善,因此認為有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的需要。毛澤東在會上就決議草案作說明時,這個認識非常明確:“決議現(xiàn)在還有缺點,還需要修改,所以今天也只要求基本通過。”[10]282在決議原則通過的次日(即4月21日)召開的七大預備會議上,毛澤東再次說明了這個認識:“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經(jīng)過三番四復的研究,現(xiàn)在還是基本通過,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之后,再拿去精雕細刻。但這樣是不是還會有漏洞呢?還可能有。經(jīng)過十年八年之后,修中共黨史的時候可以看出來,如果有漏洞,就是有漏洞,就說‘這一條歷史過去搞掉了,不對,要重新添上’。這沒有什么,比如積薪,后來居上,我們對前人也是這樣的。有漏洞就改,原則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保?0]296其嚴謹?shù)恼J識和態(tài)度可見一斑。

      總之,“決議”制定過程中體現(xiàn)的濃郁的民主、謹嚴作風,為七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七大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作風,從而對七大的成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歷史決議”為七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制定“歷史決議”的過程,就是全黨提升對中國革命認識的過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后的奮斗歷程異常艱辛曲折,有過兩次勝利,也遭受過兩次嚴重失敗。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整風運動前黨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過歷史總結。因此,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對黨的許多重大歷史問題,黨內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有的問題分歧很大;整風運動期間,在對黨的歷史問題的學習討論中也發(fā)生過許多爭論,有的還“爭論得很熱烈”,[11]157一些爭論甚至在制定“歷史決議”過程中還存在。“歷史決議”要總結黨成立24年來特別是第三次“左”傾路線導致嚴重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達到使“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的目的,正確地進行中國革命,就必須分清歷史是非,搞清楚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因此在“決議”起草中,圍繞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反復討論、反復征詢意見,反復修改。這些討論、修改,就是認識由分歧到達成基本共識的過程,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fā)展的過程。

      比如對中共六大的認識,高級干部中就此發(fā)生激烈爭論,周恩來專門為此到中央黨校作報告。決議起草過程中,仍有不同意見,決議起草之初對六大評價比較低,說六大“仍然沒有在思想上給盲動主義以徹底的清算。這樣就埋下了‘左’傾思想在黨內得以繼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根苗”。征求意見中許多人不贊同此說,認為不能說六大埋下了“左”傾思想繼續(xù)發(fā)展的根苗,而應當強調六大的正確方面。于是去掉了“根苗”的說法,仍寫得比較簡單:“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了兩條戰(zhàn)線的斗爭,批判了陳獨秀主義與盲動主義,特別指出黨內最主要的危險傾向是脫離群眾的盲動主義與命令主義?!庇钟型咎岢鰧α蟮脑u價應再高一些,修改中就對六大的正確方面作了比較充分的闡述,而對它的缺點只用“這里不來詳說”幾個字一筆帶過。但又有同志提出意見,認為:六大有缺點,應指出,不提反而不好。結果決議對六大的正確方面和缺點作了全面的闡述和評價。再如關于四中全會是不是第三次“左”傾路線起始點的問題,開始時說四中全會雖然在清算黨內“左”傾錯誤上沒有起過積極作用,而且擴大與發(fā)展了許多“左”傾錯誤,但認為1931年9月20日中央的《由于工農紅軍沖破敵人第三次“圍剿”及革命危機逐漸成熟而產生的緊急任務決議》才是第三次“左”傾路線充分形成的開始。對此不少高級干部提出意見,認為從四中全會起就執(zhí)行了“左”傾路線,不應只強調九一八事變后中央九月二十日決議。經(jīng)過反復討論,決議最后確定四中全會是第三次“左”傾路線起始點。

      這些討論、修改,就是認識由分歧到達成基本共識的過程,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fā)展的過程。

      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決議”系統(tǒng)分析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錯誤。比如關于第三次“左”傾路線在政治上錯誤,“決議”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在革命任務和階級關系的問題上,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定界限,主觀地急于要超過民主革命;都低估農民反封建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決定作用;都主張整個地反對資產階級以至上層小資產階級。在革命戰(zhàn)爭和革命根據(jù)地的問題上,堅持城市中心論;在進攻和防御的策略指導上,根據(jù)需要估計形勢,在應當防御時盲目地實行進攻,在應當進攻的時候不會組織勝利的進攻。與此同時,“決議”系統(tǒng)地記述和闡發(fā)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貢獻,對它進行了概括:政治方面,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性質、基本國情、階級關系以及革命性質、革命任務和革命道路、革命策略等方面所作的突出的理論貢獻,闡述了毛澤東有關上述內容的基本觀點;軍事方面,高度評價毛澤東探索出的一條無產階級的建軍道路,其基本點包括人民軍隊的理論、人民戰(zhàn)爭的理論;組織方面,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制定和創(chuàng)立的正確的組織原則和組織路線;思想方面,高度評價了毛澤東根據(jù)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根據(jù)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具體分析了當時國內外、黨內外的現(xiàn)實情況及其特點,并具體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經(jīng)驗。如此正反內容的闡述,就清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系統(tǒng)地闡述了合乎中國民主革命實際的一整套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些總結和論述,彰顯的是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觀察和解決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和策略問題,即如何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具體到七大而言,“決議”闡述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觀點,為七大文件制定提供了理論準備,其中許多認識、觀點,反映在七大的相關報告和發(fā)言中。對于許多七大代表,這是一次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教育和普及,在提高他們理論水平、充分發(fā)揮代表職責方面助益很大。

      必須強調的是,“決議”對七大的最大理論貢獻,是對毛澤東歷史功績和毛澤東思想的深入闡述。“決議”指出: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革命學說應用于中國條件”,“黨在奮斗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將人類最高智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創(chuàng)造性應用于中國這樣的以農民為主要群眾、以反帝反封建為直接任務而又地廣人眾、情況極復雜、斗爭極困難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大國,光輝的發(fā)展了列寧、斯大林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問題的學說和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并從政治、軍事、組織、思想四個方面,系統(tǒng)論述了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基本理論和基本策略問題的主要觀點?!皼Q議”指出了毛澤東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巨大作用:“毛澤東同志所代表的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更普遍更深入地掌握干部、黨員和人民群眾地結果,必將給黨和中國革命帶來偉大的進步和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薄皼Q議”的這些認識和論述,從內容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初始形態(tài),實際上宣示了毛澤東思想的正式形成;“決議”肯定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的巨大作用,實際上明確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這是“決議”最重大的理論總結和理論貢獻。它為七大成功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為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代表全黨確認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準備。鄧小平說:“七大規(guī)定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們贏得了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2]300從其深刻影響中國革命進程和指導中國發(fā)生歷史性巨變的角度去考察,“決議”這個理論貢獻的歷史作用就越發(fā)彰顯。

      [1]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黃修榮,等,主編.憶七大:七大代表親歷記[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版社,1996.

      [4]薄一波.七十年奮斗與思考: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

      [5]聶榮臻回憶錄:中[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高新民,張樹軍.延安整風實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陳模.毛澤東與中央黨校[J].紅巖春秋,2003(4).

      [10]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共七大與黨內民主建設

      李 蓉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在大會上的報告和發(fā)言,總結了黨的歷史經(jīng)驗包括黨的民主建設經(jīng)驗,大會選舉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毛澤東在6月11日的大會閉幕詞中指出:“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范,是自我批評的模范,又是黨內民主的模范”。[1]553中共七大在黨的民主建設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一、中共七大是黨內民主的典范

      中共七大從籌備到召開的全過程,大會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貫穿了民主精神,發(fā)揚了黨內民主。

      第一,從大會的準備來看。中共七大經(jīng)過了長期的籌備。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對黨的歷史和經(jīng)驗教訓有了清楚的認識,對黨的歷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達到了一致的認識。所以,劉少奇曾指出:“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前,干部中對于黨的歷史、黨的路線的深入的自由的檢討,是黨內民主的切實發(fā)揮,因而充分地準備了我們這次大會。”同時,七大代表大多數(shù)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充分體現(xiàn)了黨內民主。七大的工作方針是民主的。毛澤東為七大提出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方針。在其指導下,黨的七大充分體現(xiàn)了黨內民主、謙虛謹慎、自我批評的良好作風,使這次大會成為團結的典范、自我批評的典范和黨內民主的典范。

      第二,從會議文件的準備來看。為大會起草的政治報告、軍事報告等都經(jīng)過了反復討論、反復修改。毛澤東起草的政治報告,廣泛征求意見,他本人至少修改了8次。朱德起草的軍事報告也經(jīng)過了多次修改。廣泛的討論和聽取各方面意見,對豐富和完善報告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從會上的情況來看。大會重要文件的起草、定稿和最后通過,都經(jīng)過了充分的討論,廣泛聽取意見。1945年5月1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七大主席團會議,還決定對各代表團討論的內容不加限制,但以討論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和朱德的軍事報告為中心。5月31日,毛澤東在七大會上作關于政治報告討論的結論,講到黨性與個性的關系,即普遍性與差別性、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問題時,他指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講得很清楚,他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荒茉O想每個人不能發(fā)展,而社會有發(fā)展,同樣不能設想我們黨有黨性,而每個黨員沒有個性,都是木頭,一百二十萬黨員就是一百二十萬塊木頭?!保?]224就是說如果把黨員都變成一模一樣的,哪里還會有什么黨性!只要堅持黨的集中統(tǒng)一,在此范圍內可以盡量發(fā)展各人的長處。

      第四,從大會的選舉看。大會在選舉中充分尊重和體現(xiàn)了選舉人的意志和愿望。新的中央委員會成員名單中,有的代表幾上幾下。各代表團的代表充分討論,發(fā)表不同意見,最后通過無記名投票和差額選舉,把那些真正能夠實行大會路線的同志選進了中央委員會,其中包括一些犯過錯誤但已經(jīng)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的同志。正如毛澤東所說:“過去我們圖簡單、愛方便,不愿意和有不同意見的人合作共事,這種情緒在我們黨內還是相當嚴重地存在著的?!保?]162“六次大會不選舉陳獨秀到中央。結果是不是好呢?”我們黨并沒有“從此就不出亂子,天下太平”[2]161。最近十年,我們采取了忍耐的態(tài)度,這樣的方針幫助了我們,雖然也出了些糾紛,但是比較順利。[3]599針對選舉中央委員時王稼祥落選,毛澤東又在大會上講道理,耐心細致做工作,使選舉工作順利進行。

      第五,從大會通過的文件看。大會通過的黨章有許多擴大民主的規(guī)定。因為,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黨的民主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就全黨來說,就各個地方來說,黨內民主生活至今還是不足的,還應該繼續(xù)發(fā)展”[4]362。

      二、中共七大對黨內民主建設的重大貢獻

      中共七大對擴大黨內民主作了許多新的規(guī)定,對黨的民主建設思想有重要發(fā)展和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系統(tǒng)地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

      中共七大把中國共產黨人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作為區(qū)別中國共產黨與任何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志。毛澤東在大會上提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我們就是不可戰(zhàn)勝的。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脫離群眾的各種錯誤進行了批評。他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義是錯誤的,因為它超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群眾的自愿原則,害了急性病?!彼赋觯骸拔舶椭髁x也是錯誤的,因為它落后于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4]343這些指示,在劉少奇看來是極端重要的,“每個同志都必須細心領會和切實執(zhí)行”。[4]343

      中共七大黨章特別地強調黨的群眾路線。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以毛澤東七大報告有關群眾路線的論述為基礎,對黨的群眾路線問題作了更系統(tǒng)、深入的論述。劉少奇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這就是說,我們黨的一切組織與一切工作必須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4]342劉少奇分析說,中國共產黨的這種群眾路線,是只有無產階級的政黨才能具有的,“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觀點,我們與人民群眾的這種關系,是和一切剝削階級對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及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根本不相同的”。

      中國共產黨正確總結了黨的歷史上脫離群眾的教訓,提出了群眾路線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的觀點,這是黨的事業(yè)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劉少奇指出:為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將以下幾個群眾觀點在每個黨員的思想中牢固地建設起來:一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二是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三是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四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有了這些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

      (二)系統(tǒng)闡述了黨的民主集中制

      中國共產黨是按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代表著無產階級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總結了黨的歷史經(jīng)驗,把民主集中制概括為“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5]1057。針對黨內民主程度不夠,集中領導也不充分的實際狀況,毛澤東在七大總結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實行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高度集中的科學論斷。他說,放手的民主,高度的集中,兩個東西是矛盾的,但可以統(tǒng)一。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有這樣,才能團結同志,統(tǒng)一意志,集中意志,形成高度集中。沒有集中不能勝利,要被消滅。我們的目標是高度民主基礎上的高度集中。

      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更是用專章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建設的一條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闡述,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質。

      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組織原則。劉少奇指出:“我們的黨,不是許多黨員簡單的數(shù)目字的總和,而是由全體黨員按照一定規(guī)律組織起來的統(tǒng)一的有機體,而是黨的領導者被領導者的結合體,是黨的首腦(中央)、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依照一定規(guī)律結合起來的統(tǒng)一體。這種規(guī)律,就是黨內的民主的集中制。”他通俗生動地解釋道:“一個工廠或一個農村中,僅有三個黨員在一起,這還不是黨的組織,還必須按民主的集中制組織起來。在通常的情況下,這三個黨員中必須有一個是組長,其余兩個是組員,即是在各種活動中有一個領導者,兩個被領導者,才能成為黨的組織?!彼麖娬{,“有了這種組織,就產生出新的力量。無產階級的力量,就在于組織”。黨章規(guī)定,黨內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4]358。

      為什么說黨的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呢?因為“黨的領導機關的權力,是由黨員群眾所授予的,因此,它能代表黨員群眾行使它的集中領導的權力,處理黨的一切事務,并為黨的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所服從。黨內的秩序,是由個人服從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全黨各個部分組織統(tǒng)一服從中央的原則來建立的?!保?]359。

      為什么說黨的民主制是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呢?劉少奇解釋:“黨內民主制,不是沒有領導的民主,不是極端民主化,不是黨內的無政府狀態(tài)?!保?]359實行黨內民主也是有條件、有要求、有方向的。這就是必須有利于黨的事業(yè)?!包h內民主,必須保證是按照有利于黨的事業(yè)(即人民的事業(yè))的方向進行,不能松懈黨內的戰(zhàn)斗意志與戰(zhàn)斗團結,不能被暗害分子、反黨分子和黨內的分裂主義者與投機家、野心家所利用”[4]366。而在是否執(zhí)行黨的決議問題上,也是沒有任何猶豫可言,“黨內的民主應該擴大,但黨的決議必須無條件地執(zhí)行”[4]366。

      (三)系統(tǒng)地論述了黨的民主作風

      所謂黨的作風,通常是指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思想和工作的風格。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作《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時,第一次從理論上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他說:“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保?]1093-1094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建黨學說體系達到了完備和成熟。

      毛澤東從黨的性質的高度對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論述。他說:“必須使各級黨的領導骨干都懂得,理論和實踐這樣密切地相結合,是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标P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問題,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标P于自我批評,毛澤東在七大上指出:“有無認真的自我批評,也是我們和其他政黨互相區(qū)別的顯著的標志之一?!保?]1094-1097

      在此基礎上,劉少奇在七大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風作了更深入和具體的論述:“擴大黨內民主的中心一環(huán),在于啟發(fā)黨員和干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眲⑸倨姘雅u與自我批評并列,并將其作為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而且,劉少奇是從擴大黨內民主的角度,把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黨內民主的中心一環(huán)加以論述的。如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呢?劉少奇提出:“要啟發(fā)黨員和干部對黨的政策與工作的積極負責精神,要使他們考慮問題,敢于與善于提出問題,發(fā)表意見。為此,各級領導機關的負責人,對于自己領導下的工作中的缺點與錯誤,必須首先進行充分的自我批評,在黨員和干部中以身作則,萬不可在遇到別人批評時,即沖動暴躁,或采取壓制打擊等辦法。只有如此,黨內民主才可順利發(fā)揚。否則,即使按期召集各種大會和會議,仍然可能是死氣沉沉的、人云亦云的、照例聽報告和舉手的、沒有生氣、沒有民主的大會與會議?!薄皢问嵌嚅_會,還不是民主,還必須把會開好,必須發(fā)揚民主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363-364

      劉少奇在總結黨內民主生活的經(jīng)驗時指出:“凡是那個地方的負責人在黨員群眾和人民群眾中認真地進行了誠懇的與必要的自我批評,那里黨員和人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會開展,積極性也就會提高,內部團結也就會達到,工作也就會改進,缺點也就會克服,而且負責人的威信不獨沒有損失,反而會提高?!保?]364反之亦然。因此,“開展與擴大黨內民主,各地黨的負責人所負責任是非常之大的”。七大黨章中規(guī)定:“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和負責人,應該定期地向選舉自己的黨員和下級組織報告自己的工作。在這種報告中,不只應該說到當前的情況和工作的成績,而且應該說到缺點和弱點以及工作中的錯誤,請求自己的選舉人和下級組織提出意見和批評?!保?]365

      (四)深入地論述了黨員的義務和權利

      中共七大對黨員的義務和權利的論述,也是實現(xiàn)黨內民主的重要一環(huán)。黨的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指出:為了保證中國共產黨黨內的生活在更加正常的情況中發(fā)展,提高黨員對黨的事業(yè)的積極性與責任心,并保證黨的行動的統(tǒng)一,黨章規(guī)定了黨員的義務和權利。

      中共七大黨章規(guī)定黨員的義務有:①必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覺悟程度和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這是每一個黨員能否正確地為人民事業(yè)而奮斗的基本關節(jié)。②嚴格遵守黨紀,積極參加黨內的政治生活和國內的革命運動,實際執(zhí)行黨的政策和黨的組織的決議,和黨內黨外一切損害黨的利益的現(xiàn)象進行斗爭。黨員要積極參加黨內政治生活,必須在政治上關心黨的一切,在政治上對黨負責。③為人民服務,了解并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需要,向人民群眾解釋黨的政策,鞏固黨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這是每一個黨員的職責。④在各種革命事業(yè)中起模范作用。模范地遵守革命政府和一切革命組織的紀律。

      中共七大黨章還規(guī)定了黨員的四項權利:①在黨的會議上或黨的刊物上參加關于黨的政策的實施問題之自由的切實的討論;②黨內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③向黨的任何機關直至中央提出建議和聲明;④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劉少奇指出:規(guī)定黨員的這些權利,主要是“要提高黨員群眾的積極性與責任心,保障黨員群眾對于一切損害黨的利益的現(xiàn)象進行斗爭,并且給黨以武器有效地來反對高傲自大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來改善黨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并因此而來改善黨的各種工作”。因此,“所有黨員的這些權利,應該完全被尊重”。為了提高黨員的積極性與責任心,劉少奇還特別指出:“少數(shù)人的正當權利,亦必須被尊重”。因為,“保障少數(shù)人的這些基本權利,是黨內民主所要求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在某些情形下,真理并不一定在多數(shù)方面,而可能在少數(shù)方面”[6]455。

      對于黨章中黨員權利第四條規(guī)定“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包括任何負責的黨員在內,是每一個黨員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劉少奇特別說明:“只要是在黨的會議上,禁止任何黨員對于任何黨的工作人員的批評,即成為違反黨章的非法舉動?!敝挥袑嵭小把哉邿o罪”,才能收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效果,并從而達到和加強黨內的團結與紀律。劉少奇強調:“只有充分保證黨員這些民主權利,才會減少黨內某些非組織的、非政治的、非原則的批評、言論和行動,減少小廣播,并將引導黨員群眾的批評、言論、行動走上負責的、正確的軌道,走上有利于黨的事業(yè)的方向。”也可能有人會“利用黨內民主來進行破壞活動的,但我們的黨員群眾,是不會允許這些分子活動的,是會和黨的領導機關一起清除這些分子的”。[6]456

      對于中共七大黨章關于黨員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當時的《解放日報》專門發(fā)表社論給予高度評價,指出:黨章中關于黨員權利的第三項即為人民服務,鞏固與群眾的聯(lián)系,及時反映群眾的需要和要求,向非黨群眾解釋黨的政策,和黨員義務中的第四項即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規(guī)定”。黨章關于黨員義務的第三項規(guī)定即黨員有向黨的任何機關直至中央提出建議和聲明的義務,將保證中國共產黨永遠排除教條主義的或經(jīng)驗主義的對人民的錯誤態(tài)度,即脫離人民。而關于黨員權利的第四條即在黨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乃是以法律的形式,確定黨內的高度的民主”。社論認為:“黨章同時把學習與服從紀律規(guī)定為黨員的義務,以保證高度的集中。高度的民主與高度的集中相結合,將是今后黨內生活的特征,這對于我黨更進一步的團結與進步,將有極其重大的作用?!保?]

      (五)探索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

      黨內民主關系到黨的生命。實行黨內民主必須有一定的制度保證。黨章就是有關黨的制度的規(guī)定。劉少奇說,七大黨章有許多擴大民主的規(guī)定,除了前面談到的具體內容,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黨的制度規(guī)定,如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委會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等等。劉少奇在七大黨章報告中提出“在解放區(qū),在一切可以召集大會進行選舉的地方,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及黨員大會,必須依照黨章的規(guī)定來召集,并由大會來選舉黨的各級領導機關”[4]362,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嘗試。因為黨的代表大會和黨員大會,都是由黨員參與、以黨員為主體的民主議政和民主決策形式,也是保證黨內民主的重要制度。

      七大黨章明確規(guī)定:在選舉黨的領導機關時,除大會主席團有權提出候選人名單外,必須保證各代表團及所有代表都有權提出候選人,并保證選舉人有批評與調換每一個候選人的權利。候選人名單,須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選舉時須按名單進行無記名投票或表決。[4]362

      七大黨章規(guī)定:在委員會中再組織常委,進行日常工作。在常委委員中,須包括各方面負責的干部,成為當?shù)馗鞣N工作的經(jīng)常的總的領導核心。在各級委員會中,除有一個正書記外,可以按工作需要再設一個至兩個副書記,以便沒有缺陷地照顧全般工作。各級黨的委員會,決不是僅僅進行黨內的組織工作,而是應該成為當?shù)馗鞣N工作的領導集團,黨內的組織工作只是黨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應由黨委的組織部門去作專門的管理。因此,凡是各級委員會比較帶普遍性的工作決定和工作計劃,應召集全體會議來集體討論和決定。然后分別去執(zhí)行。[4]363

      有關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七大黨章做出“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必須遵照黨內民主的原則進行工作”[4]365的規(guī)定。這就要求發(fā)揚黨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黨員對黨的事業(yè)的責任心,使黨員在黨章規(guī)定的范圍內盡量發(fā)表意見,以積極參加黨的工作,鞏固黨的紀律和統(tǒng)一。而在遵照黨內民主原則進行工作時,“不能妨害黨內的集中原則,不能使正當?shù)挠欣诩行袆拥狞h內民主被誤解為無政府傾向(向黨鬧獨立性和極端民主化)”[4]366。所以,要在實行高度民主的基礎上,同時實行高度的集中。認為實行高度的民主就要削弱領導上的集中,是錯誤的。

      中共七大黨章的所有內容,實際上都貫穿著民主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著加強自身民主建設所做出的規(guī)定。特別是黨章有關黨的代表大會、各級黨委組成、民主集中制等規(guī)定,更是豐富了黨的民主制度的具體內容。

      三、中共七大總結了黨內民主建設的經(jīng)驗

      中共七大在黨的歷史上不僅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還是一次民主的大會,這并不是偶然的。其中,回顧總結和吸取了黨內民主建設的歷史經(jīng)驗,從而使黨內民主建設大大向前推進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即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爭取建立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與國民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fā)展。這一時期中共的黨內生活總的來說還是遵循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期間召開的幾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也基本上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進行,比較注意發(fā)動黨員或黨員的代表對黨的工作發(fā)表意見。但大革命后期,中共黨內家長式的命令主義開始有所抬頭和表現(xiàn)出來。這對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936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斯諾談道:陳獨秀應該對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負最大的責任,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大獨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員會商量就做出重大的決定。[8]138-139

      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八七會議在堅決反對黨內的機會主義,決定黨的新的政治路線的同時,也堅決反對黨的組織上的家長式的命令主義,提出要改造黨的組織,“引進下層的積極的工人分子到指導機關實行黨內民主主義,開始黨的政策下層的討論”[9]804等。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還分析指出,黨內產生機會主義錯誤如此嚴重而得不到糾正的原因之一,“便是黨內情形的不好,中央以前受不著群眾的監(jiān)督,不向群眾報告,不提出黨的政策交一般黨員討論。黨里面完全是宗法社會制度,一切問題只有黨的上層領袖決定,而‘首領’的意見不但總應當是必須服從的,而且總以為無條件的每次都是對的。這種條件之下,黨內的民權主義完全變成空話”[10]287。自然形成了“沒有黨內的生活,沒有黨內的輿論,沒有對于指導者的監(jiān)督,沒有黨員群眾對于指導者的督促”[10]287的危險局面。

      1928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提出:“應當在發(fā)動與領導廣大的工農群眾斗爭的過程中積極的發(fā)展黨的組織,改造各級黨部”,“實行黨內民主主義,使一般黨的群眾真正能討論黨的政策,了解黨的政策而去堅決的執(zhí)行”[9]83。5月18日,任弼時在論述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整頓和秘密工作時也指出:“在白色恐怖之下,黨內民主主義仍應盡量地擴大。一切黨的政策必須傳達到每個同志,并且使他們有討論的充分可能,但同時必須遵守集中的原則,一切問題既經(jīng)黨部決定,任何同志只有服從決議執(zhí)行工作,對于違反決議抗命不行的同志應嚴格執(zhí)行紀律加以制裁”[9]203。周恩來在中共六大的組織報告中也提出:要“實行黨內民主主義,防止機會主義的復活”[9]349。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因為黨內“左”傾教條主義者占了統(tǒng)治地位,黨內民主受到壓制,正確意見得不到重視和采納。這成為導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他革命根據(jù)地也大多喪失的重要原因。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批評軍委的一切工作為“個人包辦,把軍委的集體領導完全取消,懲辦主義有了極大的發(fā)展,自我批評絲毫沒有,對于軍事上一切不同意見不但完全忽視,而且采取各種壓制的方法,下層指揮員的機斷專行與創(chuàng)造性是被抹殺了”[11]456-457。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1937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明確提出:“黨內民主是必要的。要黨有力量,依靠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去發(fā)動全黨的積極性”。[12]278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也從過去秘密的、比較狹小的范圍走向全國,以公開半公開的合法形式走上抗日戰(zhàn)爭的大舞臺。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在強調黨的紀律的同時,以較多的篇幅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內民主問題。他指出:“黨內民主的實際,就是容許任何不同意見的提出與討論。也正是由于民主方法,保證著交換意見,并使之概括起來做出結論,形成全黨一致的方針?!保?3]652經(jīng)過全黨的努力,自從1938年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以來,“不獨中國解放區(qū)的民主運動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就是黨內的民主生活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在整風運動中,在檢查工作的運動中,黨內的民主已有極大的發(fā)揮”[4]361。但中國共產黨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認識到黨內民主生活不足的狀況仍然存在,還應該繼續(xù)發(fā)展黨內民主。毛澤東認為:“在政黨的內部關系上與各黨的相互關系上,都應該是一種民主的關系?!保?4]170

      毛澤東、劉少奇等黨的領導人在黨內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并通過回顧總結建黨24年來黨內民主建設的經(jīng)驗,深刻地闡明了黨內民主的實質,從而幫助黨員干部提高了對黨內民主的認識。為了使黨的事業(yè)更加發(fā)展,“必須放手地擴大我們黨內的民主生活,必須實行高度的黨內民主”[4]365。這一結論性的正確認識不僅是中共七大能夠成為一次民主大會的重要原因,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2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3]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4]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編.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7]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N].解放日報,1945-06-14.

      [8]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9]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5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0]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1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9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

      [1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4]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作者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員)

      七大與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

      陳燕楠,李瑞芳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舉行。精心而特殊的會場布置,顯示了毛澤東作為我們黨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主席臺正中高懸著毛澤東和朱德的大幅畫像。主席臺上方,一條橫幅更為醒目:“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毛澤東多次在大會上講話:致開幕詞和閉幕詞,并作《論聯(lián)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關于形勢和思想政治問題的報告、關于討論政治報告的結論和關于選舉問題的講話。在6月19日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主席,標志著毛澤東全面成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袖。本文試從以下視角探討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

      一、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為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但是,正如劉少奇所說:“中國黨有一極大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yǎng)是不夠的,是比較幼稚的?!保?]220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對中國國情的把握也不夠準確,因此,導致中國革命兩次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一直在苦苦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強調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但被指責為“狹隘經(jīng)驗論”。在遵義會議上,支持博古的凱豐當面譏諷毛澤東:“你懂得什么馬列主義?你不過是看了些《孫子兵法》!”這些都深深刺激了毛澤東。長征到達延安之后,在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中,毛澤東開始進行艱苦的理論探索,發(fā)憤攻讀馬克思列寧等經(jīng)典原著,他以驚人的毅力,撰寫了大量的理論著作。在哲學領域,毛澤東撰寫了《矛盾論》《實踐論》,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毛澤東面對強敵大規(guī)模入侵、國共合作仍處復雜多變階段、中共武裝力量仍在艱難發(fā)展中的困難態(tài)勢,以高瞻遠矚的天才手筆,寫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等著作。尤其是《論持久戰(zhàn)》,對國共兩個不同戰(zhàn)場的抗日作戰(zhàn)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巔峰之作。在政策和策略方面,有《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等著作。在黨的建設方面,有《〈共產黨人〉發(fā)刊詞》、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和《論黨》以及一系列整風文獻,使得我們黨能夠以冷靜的理性思維,有意識、有目的地開展自身建設的各項活動,黨的力量得到極大的加強;特別是《新民主主義論》的發(fā)表,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理論著述不僅僅確立了毛澤東革命理論家的地位,還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jù)和出發(fā)點。

      1943年6月,任弼時號召“我們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便不只是去學習馬克思列寧的原著,特別要去學習中國化的馬列主義”。[2]304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運動實際經(jīng)驗相結合的結果”。同年7月,劉少奇號召全黨“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3]1943年8月2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發(fā)表演說,指出:“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貫穿著整個黨的歷史時期,發(fā)展成為一條馬列主義中國化,也就是中國共產主義的路線?!保?]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高度贊揚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我們的毛澤東同志,是我國英勇無產階級的杰出代表,是我們偉大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杰出代表。他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將人類這一最高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把我國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從來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為災難深重的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指出了達到徹底解放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毛澤東道路?!保?]319“毛澤東思想的生長、發(fā)展與成熟,已經(jīng)有了二十四年的歷史,在無數(shù)次的千百萬人民的劇烈斗爭中反復考驗過來了,證明它是客觀的真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和政策。”[1]334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到黨的七大召開,毛澤東思想已成為全黨公認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廣大黨員干部對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獨特理論創(chuàng)造贊佩有加,對他的領導心悅誠服。因此,在七大上全黨形成共識,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梢哉f,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確立了毛澤東革命理論家的地位。

      二、延安整風運動為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延安整風是抗戰(zhàn)時期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一次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整風學習系統(tǒng)總結了黨的歷史上“左”的和右的錯誤,端正了黨的思想路線,為確定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為最終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核心領袖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1935年1月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批評和糾正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的“左”傾錯誤,六屆六中全會批評并糾正了抗戰(zhàn)初期的右傾錯誤。但是由于沒有來得及在全黨范圍內對黨的歷史經(jīng)驗進行總結,因此,這些錯誤沒有從思想上徹底清除。

      延安整風開始前,毛澤東作為中共黨內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地位已獲得普遍的認可,而其杰出的理論家的地位還沒有確立。在許多干部心目中,只有馬列的經(jīng)典才是理論,“毛澤東的文章雖好,卻沒有認識到這就是我們黨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5]23。經(jīng)過高級干部和全黨的普遍整風學習,廣大黨員干部一致認識到毛澤東提出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被反復證明是正確的。中共中央遂于1943年3月20日召開政治局會議,對中央領導機構作出重大調整,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書記處,毛澤東被推舉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把馬列主義中國化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偉大貢獻。決議強調,到了今天,全黨已經(jīng)空前一致地認識到毛澤東路線的正確性,空前自覺地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正如后來楊尚昆指出的:“延安整風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極其重要的一頁,第一是學習馬列,研究歷史,分清路線、整頓‘三風’,特別是毛澤東提倡‘實事求是’,從思想方法的高度總結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這是很偉大的,不然全黨思想統(tǒng)一不了,七大可能開不成功,以后中國革命的發(fā)展也不會那么快取得勝利?!保?]251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隆重召開,毛澤東順理成章地被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主席,最終確立了最高領袖的地位。

      三、共產國際的支持和認可為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提供了組織保證

      中國共產黨曾經(jīng)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問題上都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和影響。因此,共產國際的支持和認可對毛澤東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至關重要。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的實際領導地位,但由于與共產國際聯(lián)絡中斷,黨內的一系列人事更迭,當時尚未得到共產國際的認可。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派陳云赴上海接續(xù)與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的聯(lián)系,后陳云輾轉到達蘇聯(lián)。1935年10月15日,在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會議上,他詳細匯報了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情況,使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和中共代表團自紅軍長征后第一次了解到中國革命真相。共產國際肯定了遵義會議的決定,肯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然而,遵義會議形成的毛澤東在黨中央的實際領導地位,還不是很牢固的,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毛澤東思想和主張的正確性,還沒有得到一部分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的認可。二是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還沒有得到共產國際的明確表態(tài)承認,當時黨中央負總責的是張聞天。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1937年11月底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共產國際主席團委員和候補書記王明從蘇聯(lián)回國后,在1937年12月和1938年3月召開的兩次政治局會議上,王明以傳達共產國際的“新政策”為名(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主席季米特洛夫曾經(jīng)強調:由于共產黨的力量弱小,因此,在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不要提誰占優(yōu)勢,誰領導誰的問題。應當遵循“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經(jīng)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原則,努力從政治上影響國民黨,做到共同負責、共同領導、共同發(fā)展,不要過分強調獨立自主[7]514),在會上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橫加指責。由于王明傳達的是共產國際的指示,因此,與會的大多數(shù)人都對他產生了盲目的信賴,許多人對洛川會議以來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作了“自我批評”。在這兩次會上毛澤東都處于少數(shù)甚至孤立的地位。后來,毛澤東曾在延安整風時的政治局會議上說:“十二月會議上我是孤立的。當時,我別的都承認,只有持久戰(zhàn)、游擊戰(zh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原則下的獨立自主等原則問題,我是堅持到底的?!保?]481更重要的是,王明無視中央權威,以長江局的政治局委員多于延安為借口,形成了事實上的第二中央,在黨內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直到1938年8月,從蘇聯(lián)回國的王稼祥帶回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并在9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傳達了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口頭意見:“中共一年來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尤其是朱(德)、毛(澤東)等領導八路軍執(zhí)行了黨的新政策,國際認為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在復雜的環(huán)境及困難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中央領導機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保?]“應該告訴全黨,支持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他是在實際斗爭中鍛煉出來的,其他人如王明,就不要再爭當領導人了?!保?]王稼祥傳達的這些指示極為重要:第一是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第二是第一次明確肯定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據(jù)李維漢回憶:“季米特洛夫的話在會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從此以后,我們黨進一步明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解決了黨的統(tǒng)一領導問題?!保?0]416共產國際的支持和認可,進一步明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從組織領導關系上肯定了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

      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認可和支持同樣表現(xiàn)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共產國際和蘇聯(lián)媒體對毛澤東頻繁和集中的宣傳上。1939年4月,《共產國際》(俄文版)刊載了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論新階段》一文;6月,《共產國際》刊載介紹毛澤東生平的文章,高度評價毛澤東。此后,共產國際和季米特洛夫一直很重視中共內部團結和領導層的一致。據(jù)七大代表李士英回憶,1941年夏他離開蘇聯(lián)前夕,季米特洛夫幾次同設在莫斯科的中國黨校的學生談話,“中心的內容是囑咐這些學生回到中國以后要聽毛澤東的意見,不能聽其他什么路線的;在中國革命問題上只有毛澤東是正確的”[11]1038。

      由此可見,由于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特殊關系,使得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支持和認可對于他的領導地位的確立更具有“合法性”,有力地促進了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

      四、遵義會議后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以來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政治思想的運用為他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實踐基礎

      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的實際領導地位因此得到加強。遵義會議使毛澤東進入黨的領導核心并在當時最重要的軍事決策中發(fā)揮越來越主要的作用,確立了毛澤東在共產黨內的實際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新的中央領導的指揮下,一改博古、李德的冒險主義、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的錯誤,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zhàn),突破了數(shù)十萬國民黨軍隊的重圍。紅軍長征的勝利,事實上使他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和初步加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毛澤東根據(jù)抗日戰(zhàn)爭的新形勢、根據(jù)紅軍當時的實際情況,審時度勢,在洛川會議上明確提出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zhàn),我們要堅持全面抗戰(zhàn)路線,我們的戰(zhàn)略方針要以“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為主,必須把過去的國內正規(guī)戰(zhàn)轉變?yōu)榭谷沼螕魬?zhàn)。鑒于洛川會議上很多高級將領對游擊戰(zhàn)的重要性存在不同意見,毛澤東在會后多次致電前方將領。在1937年9月21日致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今日紅軍在作戰(zhàn)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不是運動戰(zhàn))。”[12]539月25日,毛澤東在給周恩來及南方局的電報中又強調:“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zhàn)爭為唯一方向”,“要設想在敵整個占領華北后,我們能堅持廣泛有力的游擊戰(zhàn)爭”[13]353。正是在毛澤東一系列戰(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戰(zhàn)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績:他們在敵后廣泛發(fā)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jù)地,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zhàn)場,有力地配合、支持了以國民黨為主的正面戰(zhàn)場??谷諔?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尤其是1941年以后,敵后游擊戰(zhàn)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基本形態(tài),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據(jù)統(tǒng)計,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在抗戰(zhàn)八年中進行了12.5萬次游擊戰(zhàn),斃傷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并且建立了19塊抗日根據(jù)地。事實證明,中共領導的敵后游擊戰(zhàn)粉碎了日本速決戰(zhàn)的企圖,拖住了日軍前進的后腿。在此過程中,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獲得了大發(fā)展:八路軍利用日軍大踏步推進,后方空虛,尤其是對山區(qū)與廣大農村鞭長莫及的情況,緊隨日軍之后,從山西發(fā)展到河北和察哈爾,進而發(fā)展到河南和安徽,又大舉開進到山東。新四軍也從皖南進至蘇南,并渡過長江,開進到了蘇北。到1940年6月,中共軍隊人數(shù)發(fā)展到近50萬。毛澤東明確告誡軍隊領導人:今年各地一定要“繼續(xù)擴大軍隊卅萬”,而我們的“中心點是二百萬軍隊”。1941年到1942年由于日軍對于華北、華中敵后根據(jù)地實行的大規(guī)?!皰呤帯毙袆訉χ泄残纬闪藰O大的壓力,毛澤東認為:華北、華中“要熬過今明兩年須費極大犧牲,兩年后如能保存現(xiàn)有軍隊(57萬)的一半,全國則保存現(xiàn)有黨員(80萬)的一半便是勝利。這一時期,中共中央敵后抗戰(zhàn)的總方針是“熬時間,儲力量”;1943年到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力量進一步發(fā)展壯大,1944年是60萬軍隊,到1945年春,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它人民軍隊發(fā)展到91萬人;轉變了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這些戰(zhàn)績的取得與毛澤東對戰(zhàn)勢的科學預見和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所以,毛澤東最終在黨的七大上被選舉為最高領袖,其領導的成功的軍事實踐是關鍵性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成功地應對了國民黨的幾次反共高潮,特別是沉著處置“皖南事變”,在政治上打擊國民黨的猖狂進攻的同時,維持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大限度地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贏得了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支持。

      總之,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確立,經(jīng)歷了一個艱辛的過程,是各種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一代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中的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到中共“七大”時,集軍事統(tǒng)帥、政治領袖和思想導師于一身的毛澤東最終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袖。

      參考文獻:

      [1]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任弼時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思想[N].解放日報,1943-07-06.

      [4]在延安歡迎會上的演說[N].解放日報,1943-08-06.

      [5]吳介民主編.延安馬列學院回憶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6]楊尚昆回憶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7]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8]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9]徐則浩.王稼祥對六屆六中全會的貢獻[J].文獻與研究,1986(4).

      [10]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5.

      [11]七大代表憶七大: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本文作者陳燕楠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李瑞芳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教授)

      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歷史必然及深遠意義

      高尚斌

      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這是黨和革命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奪取革命事業(yè)勝利的要求,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一、從理論成熟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必然性

      我們黨信仰和運用的馬列主義,是十月革命送來的,是從外國傳來的。但在建黨前后的馬列主義傳播中,我們黨的一些創(chuàng)始人就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中國意識”。其一,他們傳播馬列主義的宗旨,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使中華崛起騰飛世界;其二,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實際,找到“最合宜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大革命時期,黨內一些重要領導人面對革命實踐的新情況,運用馬列主義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毛澤東深刻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狀況,專門考察了革命高潮中的湖南農民運動,深化了對基本國情尤其是農民問題的認識,這對于開創(chuàng)革命的正確道路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掀起土地革命戰(zhàn)爭風暴后,在國際共運和中共黨內教條主義盛行的背景下,毛澤東等從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先后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根據(jù)地和中央根據(jù)地,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闡發(fā)了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論述了“反對本本主義”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破解了革命斗爭面臨的一個個重大難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的雛形。

      遵義會議和黨中央到達陜北,開啟了黨和革命事業(yè)從挫折走向勝利的新時代,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即毛澤東思想“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的新時代。

      1935年10月黨中央到達陜北,特別是1936年紅軍東征后,毛澤東利用較好的理論研究工作條件,發(fā)憤讀書,深入思考和總結“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在一系列報告和講話中,深刻分析日本帝國主義企圖獨占中國而引起的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系統(tǒng)論證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路線;撰寫《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系統(tǒng)分析和論述了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特點、規(guī)律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撰寫《實踐論》和《矛盾論》,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根本上系統(tǒng)批判教條主義錯誤,闡發(fā)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一系列報告和講話中,提出造就“最好的干部”的任務和舉措,闡述了“最好的干部”的標準,強調了黨的民主和黨的團結問題。黨的正確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系統(tǒng)論述或著重強調,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推動實現(xiàn)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zhàn),制定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和持久戰(zhàn)戰(zhàn)略方針。毛澤東緊緊抓住關系中國共產黨、抗日戰(zhàn)爭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命運的根本性問題,反復強調中共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人民軍隊的獨立自主游擊戰(zhàn)爭,特別是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論調,集中時間研究軍事學說和戰(zhàn)爭問題,先后撰寫《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等著作,著重回答了“抗日戰(zhàn)爭為什么是持久戰(zhàn)與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及怎樣進行持久戰(zhàn)與怎樣爭取勝利”的問題。這些論著的問世,標志著毛澤東軍事思想趨于成熟。

      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針對國民黨的反共謬論,面對新條件下“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毛澤東親手撰寫或主持撰寫《〈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創(chuàng)造了作為毛澤東思想理論基石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弄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明確了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到達社會主義的方向道路,論述了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解決了怎樣解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這些論著的發(fā)表,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

      1939年底到1941年5月,毛澤東在成功應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兩次反共高潮的斗爭中,及時總結打退國民黨頑固派反共高潮的經(jīng)驗,先后撰寫《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放手發(fā)展抗日力量,抵制反共頑固派的進攻》《論政策》《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等重要文件,使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政策更加豐富和完善。

      從抗戰(zhàn)之初提出將陜甘寧邊區(qū)建設成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到領導進行“三三制”政權建設,開展克服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大生產運動,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毛澤東先后撰寫或組織撰寫《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的演說》《經(jīng)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組織起來》《關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教育問題》《必須學會做經(jīng)濟工作》等著作,使關于根據(jù)地建設的理論趨于成熟。

      從抗戰(zhàn)之初提出大批地培養(yǎng)“不但能治黨,而且能治國”的干部,到六屆六中全會論述黨的干部政策、黨的紀律、黨的民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學習,再到明確提出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特別是全黨整風開始前后發(fā)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等著作,毛澤東關于黨的建設理論趨于成熟。在此時期,毛澤東大力倡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長征精神、徐特立精神、魯迅精神、孫中山精神和“愚公挖山”精神,強調發(fā)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發(fā)表《青年運動的方向》《紀念白求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使毛澤東文化思想趨于成熟。

      1944年5月,討論七大各項準備工作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開始舉行。在籌備七大近一年時間里,毛澤東根據(jù)國內外形勢的新發(fā)展,既總結陜甘寧邊區(qū)和其他抗日根據(jù)地建設的經(jīng)驗,又分析中國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根源,還研究世界工業(yè)文明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深入地思考了如何建設新中國的問題,突出地提出和論述了中共要努力于中國工業(yè)化與建設工業(yè)社會的構想,為新民主主義理論增添了嶄新內容。到了七大,通過對中國革命歷史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使新民主主義理論得到新的豐富發(fā)展;通過對抗日戰(zhàn)爭歷史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使人民軍隊和人民戰(zhàn)爭理論得到新的豐富發(fā)展;通過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歷史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使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得到新的豐富發(fā)展;通過對黨的建設歷史經(jīng)驗的系統(tǒng)總結,使黨的建設理論得到新的豐富發(fā)展。所有這些方面,標志著作為“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完全成熟。

      如果說馬列主義學說的創(chuàng)造,不僅在于科學地解釋世界,而更在于改造世界,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即毛澤東思想的創(chuàng)造,則不僅依賴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而更是為了指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的勝利。因而,隨著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的成熟,將這一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必然。

      二、從指導實踐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必然性

      黨中央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思想“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的歷程,實際上也是毛澤東思想指導革命斗爭實踐不斷走向成功的歷程。

      在革命事業(yè)萬分危急的時刻,遵義會議增補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人事安排,實際上把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希望寄托在毛澤東身上。正因為遵義會議后,在重大問題上毛澤東的主張居于主導地位,這才有了長征的勝利。

      黨中央一到陜北,毛澤東即正式擔任新成立的中央軍委主席。從可查到的公開宣傳看,1936年11月,《紅色中華》對毛澤東、洛甫、博古參加同一活動的報道,將毛澤東放在第一的位置。1937年5月3日,《新中華報》特刊關于“蘇區(qū)黨代表會議”開幕的報道稱,大會“推選毛澤東等為主席團”。1937年11月底,受共產國際委派回到延安的王明,在短時間內可以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構成挑戰(zhàn),但已經(jīng)走向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并不會讓他取代毛澤東的地位。在共產國際支持下,1938年9月底開始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內為首的地位。1942年2月,毛澤東全面主持黨中央工作。1943年3月,毛澤東成為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主席。1944年5月21日,六屆七中全會推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黨內的這種“為首”地位,基本上保證了從延安時期開始起,形成和發(fā)展中的毛澤東思想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就能夠指導黨和革命事業(yè)的實踐活動。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剛剛到達陜北的黨中央緊緊抓住中日民族矛盾這一主要矛盾,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偉大旗幟,先后促成西北抗日力量大聯(lián)合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實現(xiàn)了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變。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既推動國共兩黨形成了第二次合作,又保持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獨立性,貫徹了持久戰(zhàn)和獨立自主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在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先后發(fā)動三次反共高潮,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相互交織、空前復雜的情況下,黨靈活運用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策略方針,既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又維護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zhàn)大局,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以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qū)為典范,黨領導抗日根據(jù)地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政治建設,既使一切贊成和參加抗日的人民獲得了民主自由權利,又厲行廉潔政治,建成了舉世公認的廉潔政府。在陜甘寧邊區(qū)遭受國民黨嚴密封鎖,發(fā)生異常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和邊區(qū)政府領導廣大軍民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實行公私兼顧、民營為主、民辦公助、公私合作、互助合作政策和“南泥灣政策”,組織黨政軍民學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經(jīng)過幾年拼搏奮斗,使邊區(qū)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與此同時,通過實行“三三制”政權體制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雙擁”運動和學勞模運動,加強了各階層人民之間的大團結和軍政軍民之間的大團結,形成了艱苦奮斗、安定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以“愿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為主要標準大量發(fā)展黨員,堅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推進黨的建設,堅持把從嚴治黨貫穿于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成功實施了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尤其是緊緊抓住抗戰(zhàn)爆發(fā)后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一批批云集延安的難得機遇,以最大努力先后創(chuàng)辦了抗大、陜北公學、中央黨校、馬列學院、魯藝、女大、自然科學院、延安大學等等干部院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干部人才;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黨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階級教育、策略教育和黨性教育,直至發(fā)展為一場普遍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經(jīng)過全黨整風,解決了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形式主義以及自由主義等思想和作風上的突出問題;抓住干部問題這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特別重視高級干部的培養(yǎng)教育和作風整頓,培養(yǎng)了一代革命的領導英才;實行群眾路線,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組織群眾力量,集中群眾智慧,為群眾排憂解難,給群眾實際利益,開創(chuàng)了黨群關系的最好時期,使革命斗爭獲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上遵循毛澤東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使我們黨到七大時已經(jīng)建設成了“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的,有了自己領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在總結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和成熟,又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在七大召開時,中共敵后戰(zhàn)場的重大勝利與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大潰敗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解放區(qū)生氣勃勃的景象與國統(tǒng)區(qū)的深刻危機形成了鮮明對照,共產黨的清明廉潔與國民黨的腐敗不堪形成了鮮明對照。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實踐取得的活生生的成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從而使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成為歷史必然。

      三、從全黨認可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必然性

      毛澤東在黨中央核心地位的確立和穩(wěn)固的歷程,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趨于成熟的歷程,毛澤東思想指導實踐走向成功的歷程,也是全黨擁戴領袖、認可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程。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毛澤東為首地位后,延安《新中華報》對中央領導人活動的報道,明顯突出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如指出1939年開展的生產運動和學習運動,是“熱烈的響應毛澤東同志的兩大號召”。特別是1939年2月22日,在第1版報頭刊登了毛澤東畫像,稱頌毛澤東為“中國人民的領袖”。在報道這年紀念五四運動活動時,特意刊發(fā)了有關紀念大會給毛澤東的致敬信,親切表達了向毛澤東致以“親愛的崇高的敬意”的擁戴之情。

      1940年3月26日在延安舉行的歡迎周恩來、任弼時等從蘇聯(lián)回國的大會上,周恩來、任弼時明確表示了“在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心聲。5月,延安成立以毛澤東名字命名的“澤東青年干部學?!?,《新中華報》和《中國青年》相繼刊登了“學習毛澤東”的講演和文章。7月,中央黨?!捌咭弧奔o念大會給黨中央的賀信,熱烈表達了對毛澤東的敬愛之情,明確指出:“毛澤東同志成為我黨及中國人民的勝利的旗幟”;中共綏德警備區(qū)特委“七一”紀念大會給毛澤東的致敬信,則稱頌他是我黨“英明的領袖”、“將黨幾次從危難中及時的拯救出來”、“不斷的領導全黨一天天的接近最后勝利”、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馬列主義均有“光輝的發(fā)展”。

      1941年,延安時期著名理論家張如心在3月發(fā)表的《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前進》兩篇文章,不僅提出“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概念,而且深刻論述了毛澤東對馬列主義的發(fā)展和對中國革命的理論貢獻,認為毛澤東的言論和著作“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典型的結晶體”。6月,中共北方局和野戰(zhàn)政治部發(fā)出的《關于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的指示》,已要求各地黨委與各部隊宣傳“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發(fā)展了馬列主義的關于中國革命的各項學說和主張”。

      1942年2月在全黨整風開始之際,《解放日報》連載的張如心《學習和掌握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的長篇文章,從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三個組成部分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的體系”,指出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的體系是馬列主義理論和策略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中國馬列主義”,強調如果黨有一大批“在理論上實際上真正掌握了毛澤東主義的干部”,就一定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勝利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與創(chuàng)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報》發(fā)表《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一文,盛贊黨已經(jīng)有了自己“最英明的領袖”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

      1943年7月,朱德發(fā)表《“七一”志感》一文,稱頌毛澤東是“偉大的領袖”;博古發(fā)表《在毛澤東的旗幟下,為保衛(wèi)中國共產黨而戰(zhàn)》一文,稱頌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舵手”;王稼祥發(fā)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先使用“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劉少奇發(fā)表《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思想》一文,號召一切干部、一切黨員“用毛澤東同志的思想來武裝自己”。8月2日,由重慶返回延安的周恩來在中辦舉行的歡迎他的大會上發(fā)表長篇演說,指出黨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貫穿著整個黨的歷史時期,發(fā)展成為一條馬列主義中國化”的路線,“毛澤東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黨內的這些重要領導人物,通過回顧黨的光輝歷史,贊頌毛澤東的偉大英明和舵手作用,論述毛澤東的中心地位和毛澤東思想,號召全黨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表明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造成果命名為毛澤東思想,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就要呼之欲出了。

      1943年9月起,中央領導層和高級干部經(jīng)過深入討論黨的歷史上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通過對黨的歷史上路線是非的比較認識,到1945年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黨在二十五年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志,形成了一條同一切錯誤的路線和思想相區(qū)別的正確的路線和思想——毛澤東路線與毛澤東思想。”這一結論說明,經(jīng)過整風運動,毛澤東成為全黨公認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成為全黨公認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緊接著六屆七中全會召開的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就水到渠成了。

      四、從歷史視野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1.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為加強黨的團結統(tǒng)一,奪取革命事業(yè)勝利奠定了牢固思想政治基礎。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總是強調,團結戰(zhàn)勝一切,團結是奪取勝利的無價之寶。而要真正實現(xiàn)黨的團結統(tǒng)一,是要有思想政治基礎的。所謂思想政治基礎,最重要、最牢固的,就是要以毛澤東所說的香的、活的、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作指導,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能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科學理論武裝黨員干部的思想,指引黨員干部的行動。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就為全黨步調一致地去奪取革命事業(yè)的勝利奠定了最重要、最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礎。正因為在延安整風運動的基礎上,毛澤東思想在七大正式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就如同鄧小平所說,“無論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氣勃勃,生動活潑,心情舒暢,團結一致”,因而連續(xù)創(chuàng)造了抗日戰(zhàn)爭的輝煌、解放戰(zhàn)爭的輝煌,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2.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對于增強黨的理論自信,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黨的指導思想的確立,需要理論的支撐。七大是以首次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而載入史冊的,也是以首次系統(tǒng)論述毛澤東思想而載入史冊的。劉少奇的《論黨》不僅界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而且深刻論證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正確性、真理性及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字里行間浸透著對毛澤東思想的堅定自信,特別強調毛澤東思想“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xiàn)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是我們黨和我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最大的收獲與最大的光榮”,必將“造福于我國民族至遙遠的后代”。七大以對毛澤東思想的堅定信念而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僅對當時全黨增強理論自信,努力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產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確立毛澤東歷史地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也具有重大影響。

      3.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體現(xiàn)了黨在旗幟問題上的高度自覺性,這對于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自覺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旗幟問題關乎前途命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自覺寫在黨的旗幟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才能使其成為全黨以至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行為指南,才能凝聚全黨以至全體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力量,才能引領全黨以至全體人民沿著正確的方向道路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七大自覺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使全黨以至全體人民凝聚起不可戰(zhàn)勝的革命力量,從而使革命事業(yè)沿著新民主主義的方向道路走向最終的勝利。正是繼承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改革開放以來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覺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為指導思想,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使其成為不斷創(chuàng)造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新輝煌的強大支柱和行動指南。七大和改革開放以來黨自覺高舉旗幟的成功經(jīng)驗啟示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實踐怎樣發(fā)展,都要在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同時,自覺把黨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適時確立為指導思想,不斷引領未來向著崇高理想的彼岸邁進。

      (本文作者為延安大學政法學院教授,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兼職教授)

      七大與黨的三大作風

      鄭志飚

      70年前召開的黨的七大,不僅系統(tǒng)總結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基本經(jīng)驗,而且概括和總結出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用毛澤東的話說,這是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今天,認真研究和探索黨的七大與黨的三大作風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科學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黨的七大為黨的三大作風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七大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大會不僅為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也為黨的三大作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首先,黨的七大為黨的三大作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七大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基本經(jīng)驗告訴我們,黨的建設,包括黨的作風建設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黨的政治路線正確,黨就發(fā)展、就前進,黨的建設包括黨的作風建設就加強;反之,黨的政治路線發(fā)生錯誤,黨就倒退,就遭受挫折,黨的建設包括黨的作風建設就會被削弱甚至偏離正確的方向。黨的七大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就為黨的作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其次,黨的七大為黨的三大作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黨的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貢獻,就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將其載入黨章。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反映了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反映了黨的理論水平的極大提高。作風來源于思想,形成于實踐,表現(xiàn)于行動。沒有黨的正確思想的指引,黨的作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黨有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思想,就為黨的三大作風的養(yǎng)成和繼承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三,黨的七大為黨的三大作風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黨的七大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是一個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領導集體。七大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工作中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內生活中必須堅持的根本組織原則。使全黨能夠在革命面臨新的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導,因而,也為黨的三大作風的成熟和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二、黨的七大是黨的三大作風成熟的顯著標志

      黨的七大概括出黨的三大作風,既是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的三大作風成熟的顯著標志。

      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的作風,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這種作風,發(fā)端于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形成于延安時期的氣氛和環(huán)境。七大的概括闡述就是其成熟的顯著標志。樹立和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核心在于培養(yǎng)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正確地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的關系,用毛澤東的話說,就叫做“有的放矢”,即“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延安時期,我們黨對這種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實質,是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jīng)驗,解決新問題,是在不斷認識客觀事物內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有的放矢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它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著重于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解決革命和建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學以致用,知行統(tǒng)一,使革命理論真正發(fā)揮出指導實踐的作用。

      2.和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我們黨始終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認為歷史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谶@樣一種唯物史觀的認識,黨在領導人民群眾的長期斗爭實踐中,創(chuàng)立并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堅持和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首先要求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堅信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其次要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把向黨負責同向人民群眾負責統(tǒng)一起來。再次要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自覺嚴格要求自己,并同一切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做斗爭。延安時期的共產黨人正是因為忠實地實踐了這些根本要求,才使黨的三大作風在黨的七大上得以確立。

      3.自我批評的作風。由于我們黨除了工人階段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外沒有自己任何特殊的私利,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思想觀念必然會反映到黨內,所以我們黨不懼怕批評,而且能夠認真地開展自我批評,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正如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所指出的:“對于我們,經(jīng)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些中國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侵蝕我們同志的思想和我們黨的肌體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自我批評的本質內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開展積極的黨內思想斗爭,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作風的侵蝕,達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目的,求得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團結統(tǒng)一和行動上的一致,保持黨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三、黨的三大作風引領黨的作風建設的方向

      黨的七大概括和總結出黨的三大作風,把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黨的作風建設樹立了旗幟和方向。

      第一、三大作風回答和解決了共產黨人的三大根本問題。黨的三大作風之所以能夠成為引領黨的作風建設的方向,根本原因在于,它正確回答和解決了黨在實踐中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問題,如何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對待自身的缺點和錯誤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黨的行動指南。黨在實踐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綱領路線,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我們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謀求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和支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表現(xiàn)在行動上,就要求每個黨員做到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一切言論和行動以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且自覺地認識到自我批評是對人民群眾、對黨的事業(yè)忠誠負責的表現(xiàn),因而不但不懼怕別人揭露和批評自己的缺點錯誤,而且敢于自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第二,三大作風是共產黨人最重要最根本的作風。由于黨的作風離不開黨的實踐,而黨的實踐又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因此,黨的作風建設也永遠不會終結。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但是,黨的作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黨的三大作風。因為黨的三大作風是我們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反映,是黨的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從本質上講,黨風是由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的三大作風就是具有鮮明黨性的作風,它集中反映和體現(xiàn)了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是黨特有的行動規(guī)范。因而在黨的建設上能永遠發(fā)揮旗幟和引領的作用。

      第三,黨的三大作風是實現(xiàn)黨的綱領路線的保證。黨風和黨的綱領路線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就是黨風要發(fā)揮服從并服務于黨的綱領路線的作用。在黨的綱領路線正確的前提下,所謂黨風建設,主要是解決全黨用什么態(tài)度、什么精神貫徹執(zhí)行黨的綱領路線的問題。當年,全黨用三大作風的態(tài)度和精神引領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保證了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線的實現(xiàn)。今天我們黨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制定的路線和黨中央的偉大戰(zhàn)略部署,仍然需要全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需要繼續(xù)發(fā)揮黨的三大作風在黨的作風建設中的旗幟和引領作用。

      (本文作者為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毛澤東思想決議
      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經(jīng)驗啟示
      公民與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2
      鷓鴣天·喜學“六中”決議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
      當代陜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啟蒙
      三讀決議
      岷峨詩稿(2021年4期)2021-11-12 14:14:05
      我省干部群眾堅決擁護全國兩會各項決議決定
      當代陜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48
      毛澤東思想的永恒價值
      湖湘論壇(2016年1期)2016-12-01 04:21:40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在遵義會議決議的指引下
      軍事歷史(1985年1期)1985-08-20 07:25:38
      毛澤東思想閃金光
      中國青年(1966年13期)1966-08-17 03:19:36
      大同县| 舟曲县| 南安市| 九江市| 缙云县| 安化县| 新津县| 紫金县| 正镶白旗| 荔波县| 昭觉县| 临澧县| 巴青县| 中方县| 广德县| 怀柔区| 凤城市| 海伦市| 鄂温| 云阳县| 略阳县| 绥芬河市| 页游| 佛教| 宁晋县| 泰安市| 花莲市| 贵定县| 嘉禾县| 曲阜市| 南平市| 丘北县| 凯里市| 泊头市| 钦州市| 屏山县| 綦江县| 长乐市| 公主岭市| 铜山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