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李 佳 王曉東
美國與中國理財教育課程的比較研究
河北 李 佳 王曉東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較我國與美國的理財教育。比較結(jié)果如下:一、課程主軸大抵相同,教材同樣重視學生練習與思辨;二、美國的課程大綱要更為詳盡,其教材內(nèi)容循序漸進、較豐富且更具實用性;三、中國課程綱要較少論及經(jīng)濟學分析方法。
理財教育 課程綱要 教材比較
理財教育是近年來眾所矚目的問題。2008年金融海嘯后,不少人因為不了解投資工具,最后血本無歸,毀了大半生的積蓄甚至是養(yǎng)老金。2010年歐債風波,拖累全球景氣,也讓歐洲國家重新檢討當前退休制度。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卡債風波出現(xiàn),許多年輕人毫無節(jié)制的刷卡,落得與銀行協(xié)商、信用破產(chǎn)的情況,等于是一生幸福都葬送在對金錢財務的疏忽上。面對現(xiàn)金的金融市場日趨復雜、各樣的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確實必要。因為理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課題,不管你有錢、沒錢或甚至是負債,都必須妥善規(guī)劃財務。
在美國提到“理財教育”時,大部分都是指提升學生的財金智能、理財素養(yǎng)、金融知識(Financial Literacy),不僅包含理財?shù)闹R,更蘊涵來使用它們計劃和實行理財決策的能力(黃美筠,2008)。本研究將financial literacy 譯為“理財素養(yǎng)”,將其重新定義如下:有能力與時俱進的理解在金錢管理上重要的概念,且具有對金融機構(gòu)、制度與服務的實務知識以及一定程度的分析技能,同時具有做出符合個人需求的,與有責任的財務管理決策之能力與態(tài)度。
不論是前美國聯(lián)邦準備銀行理事會主席 Greenspan(2002)或是經(jīng)濟合作暨開發(fā)組織(OECD,2005)都曾給理財教育下過定義。本文則定義為:理財教育是一個過程,藉由此過程學生增進他們對理財概念與商品的理解,透過循序漸進的課程與教學,發(fā)展出符合個人需求的理財決策技能與信心,能覺察到理財?shù)娘L險與機會,學習對金錢管理的適當態(tài)度,以及學習負起理財決策的責任。
(一)課程主軸大抵相同
我國的財經(jīng)教育課程綱要與美國 JumpStart 理財機構(gòu)公布的第三版課程標準個人理財國家標準中的綱要主軸是大抵雷同的,皆分為六大主題:財務責任與做決定、所得與職業(yè)、計劃與金錢管理、信用與債務、風險管理與保險以及與投資,由此可見中國主要是效法美國的課程標準來建構(gòu)其課程綱要的,當然亦表示認同其分類。唯一不同的是,美國將儲蓄位階提高成為與投資并列的第六大領域,該領域為“儲蓄與投資”,而中國則是將儲蓄至于投資之下,并未像美國提高儲蓄的重要性,當然,這可能與美國人儲蓄率偏低,很少工作者能對退休有規(guī)劃或是為退休存錢(NEFE, 2002),希望藉由理財教育提升大家對儲蓄的重視有關。
(二)美國的課程綱要更為詳盡
盡管美國與中國的理財教育課程綱要主題十分相似,各主題下的細目卻不盡相同;中國在各主軸下的細目雖然堪稱具體與詳盡,但美國的細目卻更為仔細、更縝密,例如:在第五主軸“風險與保險”中,中國的課程綱要明確寫出三項子細目-能夠分辨社會保險與商業(yè)保險、可描述健康保險、意外險及壽險的目的與承保范圍、能夠分辨人身社會保險與商業(yè)保險的差別;而美國的部份除了在個人理財標準中解釋健康、失能、人壽保險保障的目的及重要性外,還以四項子細目蓋括,包涵:分析在年輕成人需要的生活、健康與失能保險的條件、辨認提供對因疾病、失能與過早死亡所造成的所得損失的財務協(xié)助的政府計劃、比較健康與失能保險的來源、包括雇員受益的計劃、解釋長期照顧保險的目的。
(三)中國課程綱要較少論及經(jīng)濟學分析方法
在美國的理財課程綱要細目中可以觀察出一些經(jīng)濟學的概念,在其中較重要的是經(jīng)濟學的分析方法,例如在主題一“財務責任與做決定”內(nèi)的第一項─財務責任與做決定,“做決定”就是經(jīng)濟學的選擇概念,而也有相關的經(jīng)濟推理方式,幫助學生做決定,此為一種分析方法(黃美筠,2008);在第四主題“信用與債務”第一項細目:辨別各種不同類型信用的成本與效益,“成本與效益”也是經(jīng)濟學的一種分析方式,故美國的理財教育的概念能與學生學習過的經(jīng)濟學概念相結(jié)合。而中國的理財教育綱要中則未見到類似的概念具體的陳述。
(四)兩國的理財教育同樣重視學生練習與思辨
將《個人理財》與 NCEE 主編的 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 一書作一比較,《個人理財》的課文內(nèi)容中附有“討論與行動”,而課后也有練習活動;不過美國 NCEE 編撰的 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 的課本內(nèi)容所包含給學生的問題與練習數(shù)目猶有甚之,并且篇幅更大。在《個人理財》中的“討論與行動”常是拋出一個問題;而在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 一書內(nèi)的“Question”則是一連串的問題,代表其不但重視學生的理解與操作,也在乎師生雙方的互動,教學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
[1]黃美筠. 理財教育融入課程的必要性——由其重要性與課程內(nèi)含分析[J]. 2008,(19):25-53.
[2]郭志安、李文清. 教師的財金能力研究[J]. 教育研究與發(fā)展期刊,2009,(5):133-139.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財經(jīng)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