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銘 于 巖
(福州大學,福州 350108)
無領導小組討論(簡稱LGD)是指一組受試者開會討論一個實際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討論前并不指定誰來主持會議,只是在討論中觀察每個受試者的發(fā)言,以便了解受試者的心理素質和潛在能力的一種測評方法[1]。無領導小組討論是當前企事業(yè)單位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夠考核應聘人員的領導能力、說服能力、協調能力,并最終確定最佳解決問題方案。無領導小組討論法作為一種有效的評測手段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且在高校經管類和思政類課程教學中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研究發(fā)現,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yè)能力[2-4]。目前,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理工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未見報道。陶瓷工藝學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課程以陶瓷材料的性質、結構、工藝之間的關系為綱,闡明陶瓷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的內在聯系,討論工藝方法對陶瓷產品性能的影響。本課題組針對目前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將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應用到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闡述了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對于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的意義,詳細地介紹了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與實踐。
陶瓷工藝學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內容涵蓋了陶瓷原料的性質、坯體與釉的工藝基礎以及陶瓷生產過程等四個部分。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處于“主體”地位,是知識的授予者,學生通常處于“客體”地位,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這種“主客”關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師對于教學的自主性,教師可以自由地將自己備課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會讓學生認為自己是客人,在心中會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意識,導致學生通常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5]。雖然,在課程內容上,我們結合專業(yè)知識,盡量精選課程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歷代名瓷、采用工廠實景授課等多種方式,希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聽課效果,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亟需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在基礎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陶瓷工藝學需要學生熟悉陶瓷生產過程中具有共性的工藝過程及過程中發(fā)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理解并掌握工藝因素對陶瓷產品性質與結構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對授課內容有疑問時,學生通常習慣與教師進行溝通,但是這種溝通具有單一性,即學生與教師單獨溝通,而學生之間互相答疑解惑的情況較少,課堂氣氛不活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經常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這種方式同樣存在單一性問題,無法激發(fā)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單一模式的課堂講授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陶瓷工藝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抑制教學質量的提高。
創(chuàng)新意識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陶瓷工藝學需要學生能夠從技術與經濟的角度分析陶瓷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并且具備研究開發(fā)和設計新型陶瓷的能力。影響陶瓷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陶瓷的氣孔率和晶界結構,這些因素與原料的配方組成、成型方法、表面處理、燒結工藝和后處理方式等多個方面密切相關。隨著當前人們對陶瓷產品需求增多,研究開發(fā)與設計新型陶瓷的時候更需要對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地了解,并且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多種解決方案。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基礎陶瓷工藝知識,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不知道應該從哪個方向著手解決,或者給出的解決方案單一。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陶瓷工藝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提升學生掌握陶瓷工藝的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效果,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對學生就業(yè)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當前,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效果亟待進一步提高,其原因是由多個方面造成的。例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消極,得過且過,遇到問題很少與教師進行討論;考試前靠突擊復習,死記硬背,很少能夠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較難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的教學過程以教材為主,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少,缺乏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課堂討論。因此,如何加強課堂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效果是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鼓勵學生參與教學,促進學生對陶瓷工藝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無領導小組討論法的應用將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意義上的主導和掌控角色,在知識的授予過程中也不再是簡單地灌輸,學生在思想地位上從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铀伎肌⒅鲃犹釂柡椭鲃右鰡栴}方案。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陶瓷工藝學教學中應用,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熱情。
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將有助于引入開放式教學,學生將獲得更多交流和互動的機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不應該僅僅是配合教學,更應該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不僅僅是過程,更應該有討論、歸納、總結甚至實踐。具體而言,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陶瓷工藝學課程教學上的應用更像是一種目標討論法,其以結果為導向,促進學生之間達成共識,得出具有具體依據的結論或者解決方案。
將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應用到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單一地從教師的口述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將自發(fā)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無領導小組討論法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并敢于與其他成員進行討論,通過交流和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部分學生表達的觀點并不成熟,但這并不影響無領導小組討論法的應用效果,因為學生之間的討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可以不斷提高學生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無領導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之間的頭腦風暴式交流,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利用別人的想法觸發(fā)自己的靈感,獲取知識的效果通常比教師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效果好。在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針對課程內容的相關問題進行頭腦風暴式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務必促使參加人員積極思考、暢所欲言、互相啟發(fā),為解決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并進行優(yōu)化。因此,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陶瓷工藝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若無領導小組討論的人數過多,則有可能因為組員之間的分歧較大,很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成一致的問題解決方案,同時,人數過多也會分散教師和評委的觀察點,降低評估效果的準確性;若人數過少,則有可能因為組員之間的討論過少,討論不易充分展開,難以形成熱烈的討論氛圍,因此,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無領導小組討論人員的數量設置在6-8人為宜。另外,需設置2名評委,評委協助教師對討論人員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綜合比較,對討論人員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進行評價,得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討論人員和評委的組成可以由學生主動申請,或者由教師指定。同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和感受無領導小組討論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
討論問題的設計是整個無領導小組討論組織與實踐的核心部分,是無領導小組討論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好的題目能夠引起討論者的興趣與參與熱情,討論過程更加熱烈,討論者能夠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和評委也可以更加全面地對討論者進行判斷和評價,充分地明晰討論者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陶瓷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討論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無情境性討論問題,一般針對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來進行,例如:目前降低日用瓷器餐具鉛、鎘溶出量有哪些方法?為什么南方一般采用還原焰燒瓷,北方一般采用氧化焰燒瓷?第二,情境性討論問題,一般是把討論者放在某個假設的情境中進行,例如:某廠快速燒成陶瓷板狀制品,生產時出窯制品外觀質量和吸水率抽檢合格,碼堆于倉庫,次日檢選時發(fā)現有大量制品破裂,試分析造成制品破裂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無領導小組討論教學一般以40分鐘為宜。由于學生剛開始不熟悉這種討論形式,因此需要教師在第一次討論前,詳細地講解討論的具體實施過程以及討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具體過程可以分為 “準備——個人發(fā)言——自由討論——總結陳述”四個階段。在準備階段,學生熟悉討論題目,了解討論內容,查閱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一般為8-10分鐘;在個人發(fā)言階段,討論者輪流發(fā)言,充分闡述個人對問題的觀點和見解,不指定發(fā)言順序,其他討論者可以借鑒前面的觀點,豐富自己的見解,一般為3-5分鐘;在自由討論階段,每個討論者不但要繼續(xù)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且要對別人的觀點提出意見,經過小組對問題進行的頭腦風暴式討論,得出小組的一致解決方案。由于該階段最能夠充分展現討論者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師需要認真觀察和記錄討論者的表現。該階段一般為20-25分鐘;在總結陳述階段,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將自由討論階段形成的解決方案進行總結匯報,一般為3-5分鐘。
無領導小組討論要取得預期效果,討論后的評價和總結至關重要。討論結束后,要對討論者的表現分別進行評價,評價可以由教師和學生評委共同完成,評價的內容包括討論者在討論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言表達能力、問題的解決思路、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問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等等。教師還可以組織非討論組成員結合討論結果提出各自的見解,針對問題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索,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討論的總體情況、相關問題的解決思路,明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在具備實驗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對討論過程中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實踐驗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培養(yǎng)運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
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精神,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各類教學改革的核心和落腳點,也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最基礎、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結合工科課程的特點,將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應用于陶瓷工藝學的課堂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了我院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的先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學生評教和課程聽課分數多年來位居學院和學校前茅,該課程也被列為我院品牌專業(yè)重點建設的核心課程,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成效,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將在更多的工科課程中得到推廣和應用,也必將顯著提升工科課程的整體授課效果。
[1]李燕萍,余澤忠,李錫元.人力資源管理[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金鑫,李維剛,邵華清.無領導小組討論在經管類課程案例式教學中的探究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2(5):59-60.
[3]王東強,田書芹.“無領導小組討論”在行管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4):165-167.
[4]蘇開敏,童慶滿.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6):141-143.
[5]張華.試論教學認識的本質[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