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華
所謂創(chuàng)新意識,應該是一種具有勇敢創(chuàng)新精神的十分寶貴的心理品質。它表現在個性思維的獨立、開拓等多方面。具體來講就是: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從眾,不因面對多數人的意見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不屈從“從來如此”,對傳統(tǒng)觀念,習慣勢力敢于突破;不盲從權威,而要敢于獨樹一幟。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引領,和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挖掘呢?實踐告訴我,現有的語文教材就是最為便捷得力的工具,如果充分利用好它,就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最初過程中,都會產生一種迫切求新知的欲望,這正是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以發(fā)揮的最佳時機。而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教材解讀充滿情趣,充滿活力,才可能點燃學生們探求新知識的思想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興趣。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豐富性和靈活性是密切相關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的思維方式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把創(chuàng)新帶到課堂情境中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敢想敢思的學習環(huán)境。
我在和學生一起賞讀完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之后,總感覺大家對語言之美和表現手法之高玩味得不夠到位,就想趁熱打鐵,拿文中極具特色的疊詞運用來進一步引導他們加強對語言的感受力,隨即向學生提出“文中大量運用疊詞,究竟有何作用”的問題,一下子就引起了課堂上的熱議。當然學生能了悟其中一二,但真正總結得有條有理還是欠缺功力的,這時我就幫助他們對接生活經驗,舉出三組實例分析。
第一組:一層——一層層
一棵——一棵棵
一座——一座座
第二組:密的——密密的
白的——白白的
圓的——圓圓的
第三組:媽——媽媽
寶——寶寶
蛋——蛋蛋
先看過例子再進行聯想,學生很快發(fā)現,運用疊詞的作用有三:增加數量,加強程度,富有親切感。
如此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興趣地引導,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習的趣味性,往往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提問,大膽設想。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真正做到“善于”提問。當然,要學生敢問,還取決于教師對他們求知興趣的愛護和對他們求知熱情的扶持。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教師都應該認真、善意對待,不能因為學生提出沒有意義、不好回答的問題而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教學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好問的習慣。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地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的思路,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善于發(fā)現和捕捉好的提問和答問,帶動全體學生參與,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文閱讀篇目,這個內容的學習對多數學生是一個特別的難點,尤其是對文言虛詞的用法,顯得既抽象又繁雜。鑒于此,我在教學中盡量想辦法化難為易,讓學生用自己對照、提點、發(fā)問的方式,自主理解,把疑難問題轉化成了簡單問題。比如《鴻門宴》一課學習過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翻譯基本沒有什么障礙,于是我就借題發(fā)揮適時插入虛詞“而”的用法理解,先讓學生把文章中的“而”字一一找出,然后交待“而”作為連詞的六個基本作用,接下來自行對號入座,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學生一蹴而就,但很快就有人發(fā)現了分不清楚的兩類:修飾關系和承接關系。于是我就地取材,擺出樊噲的兩個動作:“立而飲”和“切而啖”,讓大家自己來看,區(qū)別在哪里,于是所有學生心領神會,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語文教學不能死摳書本,而應善用聯想的思維方式,通過聯想和想象來實現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運用教學中的例子,將文字延伸到更寬廣的知識和生活領域中去,把學生的思維從文字的狹小領域中拓展出來,使之具有延伸性和廣闊性。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就是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好方式。高考作文由全命題到半命題,再到話題,最后到現如今的新材料命題,經過了很長時期的發(fā)展和演變,從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的高考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力度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怎么可以缺少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呢?忽視了這個問題,就等于固步自封,自我淘汰。所以,我在學生作文指導課上特別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常規(guī)立意作文上,力求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擬題,創(chuàng)新的構思。比如前不久的一次作文擬題練習中,學生拿到的題目是“拒絕抱怨,積極行動”的常規(guī)主題,這樣的主題很容易受定勢思維影響,很難有所突破,更不易做到創(chuàng)新,但是經過點撥、思考,學生還是寫出了諸如“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行”、“抱怨,羈絆成功之路”、“行動一小步,人生一大步”、“人生何處不需‘行’”等多個令人嘆服的好題目,這不都是我們平時關注現實,嘗試創(chuàng)新,強化能力的累累碩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