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崢華
結合各位名家對助讀系統(tǒng)理論的闡釋,筆者將其歸納如下,助讀:即輔助閱讀,幫助讀者瀏覽全文,并且潛移默化地提升閱讀者的自我學習素養(yǎng)。系統(tǒng):由多角度多方面多功能的各個不同的部分構成的整體。助讀系統(tǒng)的各成分可劃分為:課前預習、背景簡介、下標注釋、課后練習等。
既為助讀,其主要的功能自然體現(xiàn)在幫助閱讀和理解上:生僻詞匯的解釋,重點難點的突出強調(diào),所涉及課外知識的擴充,精妙字詞用法的點評等。同時,既要發(fā)揮畫龍點睛的作用,又不可喧賓奪主反客為主誤導讀者偏移了文章本身,編者對助讀所體現(xiàn)的“助”的程度的拿捏極難,這也反襯了助讀系統(tǒng)發(fā)揮作用的強大之處。
有針對性的學習往往事半功倍,各單元的前言導讀正是充當這樣的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自學效率的職能。其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文字直觀地向?qū)W生傳達各個單元要求學生掌握的語言文字技巧,情感表達方式等,使得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明確。
筆者這里以初二上半學期第一單元“長征組歌”的前言導讀為例。這一單元錄取的課文皆以“長征組歌”為主題。自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起,之后的《長征組歌》《老山界》《草》和《長征》的導讀里都簡略描述了作品抒發(fā)的情感和寄予的情懷,學生讀至此處便可明曉第一單元所表達的精神內(nèi)蘊。
但這里,筆者難免疑慮,難道整個單元所錄的文章真是單單表現(xiàn)長征路上的坎坷而大發(fā)感慨么。顯然不是,這樣對于初中生來說未必是幸事,固然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但也正因為路途的單一,學生們可能忽略了沿途的風景和岔路的存在。所以,在給出重心的基礎上,可以給予學生暗示,令其從其他角度來閱讀和理解課文,領略到更多的文學美景。
故事背景的標注說明可以幫助讀者體會文章的主旨,有的更會直接與全文寓意相掛鉤,這都有助于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蘇教版教材提倡學生的自學,強調(diào)自主學習,興趣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這類對于晦澀難懂字詞的標注和解釋以及對各民族風俗的補充說明出現(xiàn)頻率相較于以前大為減少。學生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需要自己去翻閱相關文獻或上網(wǎng)搜尋資料,否則在閱讀例如國外小說時,因不了解當?shù)仫L俗幾乎很難領悟小說中蘊含的作者寓意。這一做法固然加強了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知識的意識,但在大多數(shù)的學生看來,還是不如在文章底部加點簡單的注釋就可通讀全文來的實在。既然獲取信息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能讀懂文章,不必執(zhí)意于毫無意義的搜索過程。
課后習題,有助于鞏固上課所學的內(nèi)容,方便更深層次地理解和記憶。而語文,更是主張思維的發(fā)散,靈魂的升華。當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彰顯年輕人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后,回家提筆面對課后習題正欲再抒胸襟,卻立馬泄氣,為何,翻來覆去的,朗誦全文,背誦某某段落(或通篇背誦),感悟作者內(nèi)心。如此枯燥乏味的練習模式,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是極難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