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平 姜偉 衛(wèi)紅艷 范麗萍 龐慧賢
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超聲診斷及漏診分析
黃翠平 姜偉 衛(wèi)紅艷 范麗萍 龐慧賢
目的 探討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OVSS)的超聲表現及分析漏診原因。方法 回顧性分析10例OVSS的臨床資料, 總結其臨床特征及超聲表現, 分析漏診原因。結果 10例陰道斜隔綜合征中, 4例超聲檢查漏診, 僅提示雙子宮或縱隔子宮, 其中伴有陰道及宮腔積液3例, 未見宮腔積液伴有陰道囊腫1例;6例超聲診斷陰道斜隔綜合征, 表現為雙子宮或縱隔子宮、雙宮頸、斜隔側陰道腔及宮腔積液;6例均伴斜隔側腎臟缺如, 漏診4例腎臟情況不明。結論 OVSS的超聲表現具有一定特征性, 超聲可以作為OVSS診斷的首選方法。
超聲;陰道斜隔綜合征;泌尿生殖系統(tǒng)畸形;漏診
流行學研究顯示, 作為一種女性先天性陰道發(fā)育異常疾病類型, 陰道斜隔綜合征種正常人群發(fā)病率為0.1%~3.8%[1];目前臨床超聲診斷雙宮體畸形并不困難, 但因部分患者缺乏典型超聲圖像特征或超聲醫(yī)師認識不足, 漏診誤診風險較高。本次研究對10例OVSS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OVSS的超聲圖像特征, 分析漏診原因, 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及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間收治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患者10例, 年齡12~22歲, 未婚7例,已婚或有性生活者3例。患者除有正常月經外, 均有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史, 其中6例有明顯痛經, 且部分進行性加重, 2例月經量少伴經后陰道排液, 2例有膿性分泌物。
1.2 檢查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GE Voluson730超聲診斷儀, 凸陣探頭頻率2~7 MHz, 腔內探頭頻率5~9 MHz。囑患者充盈膀胱, 取仰臥位行盆腔常規(guī)掃查。詳細觀察子宮形狀、大小與數量, 明確盆腔包塊有無、具體位置、體積及周圍毗鄰關系;對于已婚和未婚者應分別行經陰道和會陰超聲檢查;同時應確認患者有無腎臟缺如及異常發(fā)育現象。
1.3 臨床分型 依據Rock&Jones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分類標準[2]進行臨床分型:①Ⅰ型, 陰道隔斜行且完全閉鎖,雙子宮未見相互連通;②Ⅱ型, 陰道隔斜行但未完全閉鎖,可見開口≥1個;③Ⅲ型, 陰道隔斜行且完全閉鎖, 雙子宮見相互連通。
10例陰道斜隔綜合征中, 4例超聲漏診, 僅提示雙子宮或縱隔子宮, 腎臟情況不明, 其中3例提示雙子宮, 宮頸及其下方積液, 1例縱隔子宮, 未見宮腔積液伴有陰道囊腫;6例超聲診斷陰道斜隔綜合征, 4例為雙子宮、雙宮頸、斜隔側陰道腔及宮腔積液, 2例為完全縱隔子宮、雙宮頸管、斜隔側陰道腔及宮腔積液, 6例均伴斜隔側腎臟缺如。手術分型情況: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3例。
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是一類與胚胎中腎管及米勒管發(fā)育異常密切相關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畸形疾病。多伴有雙子宮、雙宮頸畸形, 隔膜起于兩個宮頸之間, 向遠側端偏離中線斜行, 與陰道外側壁融合, 形成一側陰道腔為盲端, 同時多伴有患側腎臟缺如或發(fā)育異常[3]。
Ⅰ型:斜隔上沒有孔, 有隔側子宮與對側子宮完全隔離,隔側子宮月經出血排出困難, 且發(fā)病年齡較小, 可見月經來潮后進展加重型腹痛。超聲下以陰道、宮頸及宮腔大量積液為主要特征, 部分病程較長者易形成圓形或橢圓形囊腫。但因臨床超聲檢查過程中斜隔表現不明顯, 因此易誤診為處女膜閉鎖或來源于附件的包塊, 而漏診OVSS。本組4例漏診病例中有3例手術證實為Ⅰ型無孔斜隔, 而超聲僅提示子宮畸形及宮腔積液, 腎臟情況不明, 可能與患者宮頸及陰道內積血嚴重, 掩蓋、擠壓健側宮體、宮頸及陰道及超聲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不夠有關。
Ⅱ型及Ⅲ型患者斜隔上均有孔, 部分可見宮頸間瘺管,故月經出血引流相對順暢, 臨床癥狀不典型。本組中漏診的1例縱隔子宮, 未見宮腔積液伴有陰道囊腫, 手術證實為Ⅱ型, 其余6例中3例Ⅱ型, 3例Ⅲ型。文獻報道[3]Ⅱ、Ⅲ型引流不暢較為多見, 本組中的7例主要臨床癥狀為下腹痛、痛經、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和陰道流膿等也與引流不暢相吻合。
文獻報道的OVSS病例幾乎全部合并與斜隔同側的腎臟缺如[4-6], 本組中6例超聲提示斜隔側腎臟缺如, 而漏診的4例腎臟檢查情況不明, 究其原因可能是對本病的認識不夠, 沒有想到掃查患者腎臟。故OVSS超聲檢查應注意詳細詢問病史, 對雙子宮并可見月經量改變、陰道流液及流膿者應行泌尿系統(tǒng)排查, 如發(fā)現腎臟單側缺如者應首先懷疑罹患OVSS。
OVSS患者行子宮輸卵管造影、CT及MRI檢查均有一定診斷價值, 且MRI用于畸形檢查最為有效[7]。但因檢查費用水平限制無法作為臨床首選檢查方法。而相較于以上影像學檢查方式, 超聲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及經濟性佳等優(yōu)勢,可作為先天性生殖道發(fā)育異常診斷最佳輔助手段。而認識本病是正確診斷和避免漏診的重要前提。
[1] Burgis J.Obstructive M lleriananomalies case repor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Am J Obstet Gynecol, 2001, 185(2):338-344.
[2] 樂杰.婦產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399-400.
[3] 楊琳, 劉亞綿, 李程, 等.先天性陰道斜隔的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05, 21(2):149-151.
[4] 王君, 袁玉, 劉冀, 等.陰道斜隔綜合征8例超聲檢查分析.陜西醫(yī)學雜志, 2009, 38(5):629-630.
[5] 馬哲, 鞏文辰, 張虹.陰道斜隔綜合征診治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1, 22(1):17-18.
[6] 林曉文, 何甦暉, 胡文, 等.先天性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超聲診斷價值.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05, 14(4):313-314.
[7] 關晶,張國民,馮發(fā)文,等.陰道斜隔綜合征的影像學診斷價值.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0, 29(1):69-7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93
2014-12-05]
518052 深圳市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