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遠
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學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現狀及對策
王誠遠
河北省廊坊市第七中學
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就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獲得滿足、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yè)理想、發(fā)揮自己潛能并伴隨著力量增長所獲得的持續(xù)快樂體驗。
時下,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讓中小學教師工作中體會到尊嚴,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成為一種時代共識。唯有如此,才能大幅度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更快地促進我們的社會文明和進步。
可現實卻非常嚴峻。我們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非常低下。他們普遍認為,工作壓力太大,感到困倦和厭煩。表現在生活中,他們面有倦容郁郁寡歡,嚴重亞健康;表現在工作上,他們沒有積極性,沒有創(chuàng)造力,對教育教學工作充滿麻木甚至恐懼。據調查,教師們的快樂愿景排行,居首位的是休息,其次才是收入水平、工作成績等等。這種現象,令人憂慮。
那么,哪些原因導致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低下呢?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和外因共同導致了一個結果的產生,其中,內因是主要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在這個問題上,所謂內因,就是教師本身的因素。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誘發(fā)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人們對誘發(fā)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原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某種不快情緒都不具有普遍性。教師自身的因素包括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意志品質、興趣追求等許多方面。職業(yè)幸福感低,筆者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老師對自己的人生、對社會環(huán)境、對勞動對象、對工作成績期望值過高。教師的工作相對很單一,教師的圈子相對很狹窄,教師的調節(jié)力普遍較差,這些都是教師們自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在現在,筆者認為,需要我們大力改變的恰恰是外因。外因有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和學校小環(huán)境因素。
學校環(huán)境因素,不可忽視,因為它對教師的影響非常直接。這主要體現在學校管理、工作強度、學生素質和人際關系幾個方面。
我們中小學的管理模式大同小異,嚴謹的坐班制、各種名目的教育教學量化考核蠶食著教師本不多的自由,使得很多教師感覺到枯燥機械、冷漠乏味,影響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產生了嚴重的職業(yè)倦怠。
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強度比想象的要大得多,他們要上課、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yè)、課外輔導、管理學生、保證安全,還要評優(yōu)評先、晉級職稱、發(fā)表論文、搞科研等等,林林總總,長年累月,以致教師們不堪重負。
學生素質越來越低是教師們的共同感受。這點,筆者不敢茍同。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價值觀和倫理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老師們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傳統認識。當然也有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的因素。有些地區(qū)存在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原因之一。有些學校實行分層教學,導致普通班學生水平整體不高現象,也普遍存在。
人際關系是個別因素,文人相輕的塊壘對一部分教師影響較大。普通老師與學校領導的認識不統一、關系不和睦導致教師職業(yè)幸福感不高情況比較突出。
學校環(huán)境其實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是影響教師幸福的根本因素。社會上存在對教師“捧殺”和“棒殺”兩種極端情況。前者,受傳統觀念影響,努力神化我們的教師。“天地君親師”的倫理把他們推上神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教義使他們忘乎所以?,F代,“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的觀點又把他們神圣化。我們的社會習慣了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犧牲,正如紅燭,正如園丁,可是他們忘了教育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教師也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人們接受不了教師犯平庸,接受不了教師犯錯誤,接受不了教師的合理訴求。于是,有些人骨子里頭瞧不起老師,不尊重教育,甚而攻擊甚至謾罵教師,以至于網上有一種現象——“逢師必罵”!據調查,教師被時人評為“十大缺德行業(yè)”之首。這種社會觀念,與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混合,導致了“個個罵教育,人人罵教師”的怪現象。這種社會觀念不改,教師恐怕永無出頭之日。
那么,如何提升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呢?
首先,我們的社會要改善教師的待遇,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現代觀點認為,教師,只是一種職業(yè),他們也有正當的物質需要。按照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只有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才可能讓他們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或精神幸福,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其次,社會應該為教師創(chuàng)造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霸俑F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喊了很多年,情況并沒有根本改觀。學校應著力于改善教師工作的客觀環(huán)境,以滿足教師的教育教學需要。管理者還應注意要充分給予教師以尊重、信任、支持和諒解,關心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與合理要求,盡可能解決他們提出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工作的快樂感。
還有,應該根本改革教育教學的評價體制。應破除分數論英雄的陳舊體制,建立著眼于提升學生素質的教學評價機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教師,以發(fā)展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為教師的不斷成長留有空間。另外,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考核等,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使教師擁有更多的專業(yè)自主權和更大的自由度。
當然,教師也需要擁有積極認知,進行心理保健。教師要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能面對并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能面對和接受現實。還應主動掌握一些有效釋放壓力的措施,比如放松訓練、轉移注意力等,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多參加各種業(yè)余活動,做到勞逸結合,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壓能力。
我們應該關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理解影響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并從社會學校、個人角度入手提升教師幸福感水平,對增進教師心理素質,提高教師生活滿意度,激發(fā)教師工作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