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日吉
一、唐卡藝術的源流
“唐卡”一詞系藏語,《藏漢大詞典》中解釋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從藏文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平面的畫,一般專指有佛教內(nèi)容的畫像。
據(jù)《五明概要》等典籍記載:就佛教而言,最早的佛像(身之所依)為《水生釋迦》;最早的佛經(jīng)(語之所依)為《佛說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jīng)》;最早的佛塔(意之所依)為《聚蓮塔》(善逝塔的別名)。
早在佛祖釋迦牟尼尚未涅槃(圓寂)之前,古印度摩竭陀國影堅王和古印度南部勝云城國仙道王二君雖未曾謀面,但因彼此常有書信和禮品往來,逐漸成為莫逆之交。
一天,仙道王派遣使者為影堅王送來一副鑲嵌有無數(shù)珍寶的鎧甲。后者無以回贈,躊躇多日,終未覓得如意禮品,佛祖見其愁眉不展,問明事由,建議他為仙道王送去一幅佛像及部分經(jīng)卷,以感化其皈依佛門。
影堅王聽從佛言,命人繪制一幅釋迦牟尼佛像,但佛之儀態(tài)如日月之光,無比耀眼,畫師觀之,忘乎所以而手不能繪。后請佛祖移駕河邊,畫師看著水中倒影,方才繪成。這幅佛像被后人稱之為“水生釋迦”,也是自佛教產(chǎn)生以來,人們繪制的第一幅佛像,所以被推崇為“唐卡”之母。
后來,佛祖為教化斯里蘭卡公主穆豆赤香皈依佛門,運用無邊法力,使布面上自然顯現(xiàn)出閃光的佛像,佛命畫師按圖描繪,取名為“光生釋迦”,贈與公主。
隨著“水生釋迦”和“光生釋迦”的相繼問世,人們?yōu)榱吮阌诠┓睿娂娒枥L佛像,使“唐卡”的繪制技藝在古印度迅速興起,最具影響的有“衛(wèi)索”(中央畫派)和“諾索”(西部畫派)兩大畫派。
隨著赤尊公主與文成公主的進藏,“唐卡”的繪制技藝分別經(jīng)由大唐和尼泊爾傳入吐蕃,與吐蕃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相融合,而深受王公貴族與佛教僧侶所青睞,在吐蕃宮殿和寺廟中迅速占據(jù)了有利地位。
一千多年來,藏族歷史上受典型的“漢式藏畫”與“印式藏畫”的影響,先后產(chǎn)生的主要畫派有協(xié)崗派、曼唐派、欽澤派和噶瑪尕爾派等四大派系。
1、協(xié)崗派
由十三世紀中葉生于山南雅朵地區(qū)的協(xié)崗巴首創(chuàng),協(xié)崗巴系藏區(qū)第一大畫家,他以本土(苯教)技法為主,以主佛龐大而隨從相互交疊而著稱于世。(顏料以丹黃色為主,主佛臉盤較大而少背景)。
2、曼唐派
由十五世紀中葉生于山南曼唐地區(qū)的曼喇東主嘉措所創(chuàng),他拜著名畫師朵巴扎西嘉吾為師,與欽澤欽姆并稱為扎西嘉吾大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兩大弟子。其著作《佛像標準如意寶》流芳百世,傳承至今,仍然為“唐卡”繪制的依據(jù)范本。曼喇東主嘉措的傳承弟子藏巴曲央嘉措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度創(chuàng)立新曼唐派,使這一畫派,更加發(fā)揚光大。曼唐巴在批判地接受協(xié)崗派繪畫風格的基礎上,以山水花草流云等背景豐富,具有濃郁的生態(tài)氣息;主佛與隨從之布局合理、密宗護法神等畏怖而金剛類尤顯兇惡,總體畫工精細而著稱于世。曼喇東主嘉措的代表作《持金剛與八十羅漢》、《宗喀巴師徒三人》、《佛補祖十大功德》等壁畫的后藏扎什倫布寺尚有遺存,有興趣之人可前往鑒賞。
3、欽澤派
由欽澤欽姆所創(chuàng),與曼喇東主嘉措為師兄弟,系山南貢噶人。其作品以立體感強而著稱于世。
4、噶瑪尕爾派
由公元十六世紀生于雅朵地區(qū)的南夸扎西所創(chuàng)。該派長期受到噶瑪噶舉派弘佛寺(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盛極一時)的扶持而得名。噶瑪尕爾派在色調(diào)和形態(tài)上,以漢畫技藝為主;背景房屋和風俗等,以印度畫法為主。作品以形態(tài)逼真而著稱于世。
此外,隨著唐卡藝術區(qū)域性特點的蓬勃發(fā)展,把由山南艾巴溝藝人所繪的唐卡通稱為“艾派唐卡”;由康巴藝人所繪的唐卡被稱為“康派唐卡”。而拉薩地區(qū)藝人所繪的唐卡“衛(wèi)派唐卡”;青海熱貢地區(qū)繪畫藝人繼承曼唐派技法,其唐卡等民間工藝品被十世班禪大師盛贊為“熱貢藝術”。青海唐卡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源遠流長,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傳說曲折、形象地反映了歷史概貌。據(jù)傳,很早以前,隆務寺大活佛一世夏日倉·噶旦尖措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文殊菩薩給了他一支畫筆。次日,他把畫筆送給吾屯下莊的一位僧人,讓他到西藏去學繪畫。這個僧人后來在西藏學成返鄉(xiāng)。他畫的畫比活態(tài)的實物還要動人,花草之圖竟能引來無數(shù)蝴蝶和蜜蜂光顧。另有一種傳說是:隆務寺大活佛一世夏日倉·噶旦尖措給吾屯莊的人以雕塑刀、給年都乎的人以畫筆、給郭麻日的人以刻字刀,讓他們各有所學、以技謀生。后來,這幾個莊子的男人神奇般地學會了繪畫、雕塑,且各具特色、各有所長。
以上這些畫派或稱謂的出現(xiàn),標志著藏族唐卡藝術正處在向多樣化發(fā)展的歷史階段。
二、唐卡藝術的分類
唐卡是佛教繪畫藝術的總稱,因其使用的材料和工藝不同,可分為“規(guī)唐”和“止唐”?!耙?guī)唐”又分為“規(guī)筑”(堆繡或布貼畫)、“澤筑”(刺繡)和“塔繡”(織繡)?!爸固啤备鶕?jù)所用的顏料和背景不同,又可分為“瑪日唐”、“納唐”、“賽日唐”和“皴唐”等幾種。
(一)規(guī)唐
堆繡的原料主要是真絲錦緞,工藝過程也比較復雜。首先,把要繡的圖案等內(nèi)容畫在紙上,然后把各部位圖樣剪下來,選好相應花色的錦緞,照樣剪下來,分組粘貼、熨燙、縫合起來,最后將完整的畫幅組裝在白布上,縫一塊與堆繡面積相同的黃緞護簾罩在上面。刺繡和織繡同漢族工藝一樣,故此不再贅述。
(二)止唐
1、畫布涂朱砂,后用金粉繪制輪廓為瑪日唐(紅唐卡);2、以黑色為底色,用白粘土繪制者稱為納唐(黑唐卡);3、以金色為底色,用朱砂繪就者為賽日唐(金唐卡);4、以白色為底色,用各種色彩繪就者為皴唐(彩色唐卡)。此外,在布料和紙張比較緊張的古時候,人們在揉好的整張獸皮或人皮上繪制的唐卡叫“郭唐”(皮唐卡);在人、獸、動物的骨頭上繪制的唐卡叫“熱唐”(骨唐卡);天靈蓋上繪制的唐卡叫“妥唐”(頭蓋骨唐卡),寧瑪派密宗大師對妥唐情有獨鐘,據(jù)說,妥唐對他征得“無我”境界特別有益;畫在紙張上的唐卡叫雪唐(紙?zhí)瓶ǎ?;畫在墻壁、巖石上的唐卡叫代布熱(壁畫)。根據(jù)大小形狀的不同,分為“扎卡”(32開紙張大?。?、“先姆唐”(50伊70公分的標準唐卡),“間唐”(高2米、寬3米,是一間房子之寬,“蓋格欽姆”(長20米、寬17米左右,其大小不等,通常是寺院舉行佛事活動時,用來曬佛的)等四種。
唐卡因施主的虔信程度和供奉能力不同而可以無限制地延長或加高。據(jù)傳,清末一位跛腳藝人桑杰為黃南州同仁縣麻巴的乙格寺制作了一幅長40米、寬30米的巨幅堆繡唐卡;2002年夏天,在云南香格里拉展出的曬佛,高108米、寬70米。截至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唐卡為長618米、寬2.5米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它可以說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蘊含了藏族歷史、哲學、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整幅畫卷氣勢磅礴、筆法細膩、人物傳神、栩栩如生,是近百名唐卡藝人集體的智慧結晶,顯示了他們的高超技藝。最小的唐卡約為48開紙張大小的小扎卡。扎卡雖小,但按照比例,小扎卡也能繪出集山、水、人物和花草于一體的內(nèi)容完整的佛像或佛教故事。唐卡的內(nèi)容不會因其面積的大小而有所增減,據(jù)說,一位叫魯本的唐卡藝人在一幅小扎卡上的佛像的眼睛中,又繪制出了惟妙惟肖的《宗喀巴師徒三人》;另一名叫確丹的安多藝人,在一個手指甲上繪制了七位騎士各捧一只鴿子的畫像。
三、唐卡的制作工序
繪制唐卡首先必須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以熱貢藝人為例,最初是在一特制的長方形灰盤上學習五種神像的繪畫技巧,姿勢有坐、立、盤、走、做、打等;神態(tài)有悲喜怒思靜等;畫法有繁簡粗細等。學成后,才能獨自繪制唐卡。其工序有:
(一)制作畫幔
畫幔的制作首先是將幾節(jié)尺寸相同的白布縫合在一起。這一過程要求非常高,整個畫布不但要平展,而且要縫得天衣無縫,沒有相當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
(二)漿制
將白布縫合后,再用自制的牛皮膠和石膏粉對其漿制。石膏粉經(jīng)過多次反復篩選以后化成漿水,和膠經(jīng)過幾次過濾,按先膠水后漿水的程序涂抹到畫布上。等到漿干后,淡淡地撒上一層水,用光滑的石頭反復打磨,直至完全不見原有的布紋,再用倒扣的小碗進行刮磨,直至布面光潔。
(三)矯正
用圓規(guī)(通常自制)進行方圓校正,使畫布方正無誤、松緊均勻。
(四)構草圖
包括:1、量尺寸;2、畫裸體骨架;3、畫衣服、裝飾、寶冠;4、畫山水、行云、花草、禽獸、房屋等背景;5、畫墨線;6、擦去多余的線條。
(五)上色
調(diào)色是繪制一幅唐卡的關鍵技術,顏色的調(diào)配包括染云霧,染主佛像頭和背后的佛光,染人物衣服和其它景物的深色部分,染人體的肉色和其他部分和上金。
(六)勾線
唐卡作為工筆畫,勾線是最重要的一步。衣服褶皺、面部輪廓、花瓣形狀、山水行云、變化曲線等都需要勾線來完成。
(七)開眉眼
眼能傳神,開眉眼是唐卡繪制過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幅唐卡的成敗,往往取決于眉眼開得是否成功,所以部分老藝人,將開眉眼的功門當作絕技,單脈相傳,不輕易示人。開好眉眼,預示著一幅唐卡的最終竣工。
(八)縫裱
唐卡繪好后,要在畫面的四周縫裱絲絹,可以用各種絲絹裁制,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一般下幅長度占畫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上幅長度占畫面部分的四分之一。唐卡背面的裱禱可以是棉布、絲絹、錦緞,之后用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將其撐住,兩端可以套上金銀或者青銅制成的套蓋,最后用一幅面蓋蓋住整個唐卡。縫裱作為唐卡的配套工程,一般由唐卡藝人的家屬或從藝弟子制作,無需藝人親自動手。
四、唐卡藝術的價值
唐卡藝術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供奉價值、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三個方面。
(一)供奉價值
如前所述,早在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人們?yōu)榱吮阌诠┓詈湍ぐ?,自《水生釋迦》和《光生佛像》為始,人們紛紛效仿繪制,進行供奉。唐卡通常供奉在寺院和信教群眾家的佛龕。供奉前,由唐卡藝人繪制并縫裱竣工之后,有一上師或德道高僧經(jīng)過開光,方才有效,否則,僅僅出自藝人之手的唐卡,只能作為一種藝術品進行收藏,而不能作為佛像進行供奉。由上師或德道高僧開過光的佛像,具有真佛現(xiàn)身的特別功效,長期供奉,或保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或被超度到極樂世界。特別虔誠的信徒還能看到佛像開口說話,從而證得無上正果。
(二)藝術價值
唐卡作為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其蘊含的宗教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是其他任何藝術門類所無法替代的,也沒有尺度和標準的可比性,這在所有的繪畫藝術中是獨一無二的。此外,用于繪制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和植物質(zhì)顏料,如:石黃、石綠、石青、石朱砂、金、銀等及少數(shù)植物質(zhì)顏料。顏料內(nèi)均需調(diào)入動物膠和牛膽汁,以保持色彩艷麗,經(jīng)久不衰。
(三)經(jīng)濟價值
唐卡具有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除了它本身的顏料名貴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它的繪制工期長。據(jù)說,繪制一幅唐卡所花時間有長達12年的。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唐卡藝術被國內(nèi)外世人所熟知,尤其是西方國家,對藏傳佛教藝術———唐卡藝術品顯得情有獨鐘。為此,以山南、熱貢等為代表的唐卡產(chǎn)地清楚地意識到唐卡藝術品廣闊的市場前景,紛紛廣招學徒、擴建場地,改善唐卡藝人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截止目前,西藏山南、拉薩、青海熱貢、四川甘孜等地具有村級以上規(guī)模的唐卡藝術培訓、創(chuàng)作和營銷場所不下十個。這些村落不僅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而且為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使廣大農(nóng)牧民群眾傳授技藝,提供就業(yè)崗位,脫貧致富奔小康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作者單位:青海省黃南州熱貢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