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珺
【摘要】 山水畫以水墨的繪畫語言饒有意趣地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筆墨的交織變幻表達畫家內(nèi)心的精神追求。章仕澄以閩西山水入畫,在色墨中感受與山水共鳴同樂的意趣,營構欲游山水、居于畫卷中的意境。
【關鍵詞】 丹霞地貌;土樓風情;畫境;樂山樂水;可居可游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閩西自古深厚的藝術積淀孕育出上官周、華喦、黃慎等歷代名家,他們以身歷其境的景物為題材,表現(xiàn)世俗之美的意趣,不經(jīng)意間卻流露出文人的雅韻。民國初年生于閩西書香世家的章仕澄,滋養(yǎng)了一絲前人的文人味兒。數(shù)年前,筆者有幸讀到章仕澄的畫,細膩而飽滿的畫面流淌著他對閩西獨特丹霞山貌與客家土樓風情豐富的家鄉(xiāng)情緒。
依著對國畫偏執(zhí)的愛,年輕時的章仕澄業(yè)余時間便沉浸在閩西山水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他的國畫學習大多是通過自我研習或與書畫友人相互交流而進行,并未受過專業(yè)科班訓練,因而,畫面中多了幾分感性的情感流露,而少了幾分倦氣。他的隨筆《踏青圖》,寫初春游山踏春之景,山石樹木,濕墨揮就,濃墨提破,筆墨簡凈。畫中人物,筆法簡率,不求形似,意到即可。其色墨虛實相映,靈動的筆觸間躍動著筆由心生的逸趣。畫境清幽疏曠,筆法縱恣中流露著享樂于山石叢林的心境。
在章仕澄畫藝逐漸提升之時,同其他同時代畫家一樣,他不幸被卷入“文化大革命”這場浩劫中,被迫停止作畫,但他利用這段時間暗自研讀古今畫論典籍,充實繪畫創(chuàng)作的理論基底。1979年龍巖市文聯(lián)美術組恢復文藝活動,章仕澄重拾畫筆,以細致寫實的筆墨創(chuàng)作了大量閩西風貌的山水畫,一改過往簡筆潑墨的畫風,饒有興致地表達人與自然的互動意趣。
品讀章仕澄的畫,畫面中的閩西風情彌漫著親和的韻致,細膩筆墨下的閩西山水清幽恬靜。從群山密林到云霧橋亭,從閩西丹霞地貌到客家土樓風情,章仕澄喜歡將故鄉(xiāng)熟悉的景致納入畫中,以色墨營構他內(nèi)心游山水、居于畫卷中的心境。詳致釋讀章仕澄山水畫,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在此,筆者僅以貧薄的語言將在其中所讀到的細細敘出。
一、寫閩西丹霞地貌,色墨相得益彰
20世紀70年代之后,“新國畫”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讓寫生法蔚然成風。章仕澄在傳統(tǒng)筆墨表現(xiàn)技法上,開始融入寫生的創(chuàng)作形式。閩西丹霞地貌因風化侵蝕而形成的外表委婉曲折、頂部平廣、邊坡陡峭、辟峰成林的獨特姿態(tài)吸引章仕澄的關注。他常攜友人一起游覽閩西山川,從寫生中汲取描繪丹霞地貌的獨到的表現(xiàn)技法。
“丹霞山的皴染,古法所無,只能自出心裁以試之。特別是水漏痕,若是以大斧劈等直擦之,則有板直之嫌,且無法顯露出明亮的山體本色。我是以臥筆跳動擦下,設以長峰大筆濃淡墨水橫筆染擦,大體可顯其貌?!闭率顺卧谧约旱睦L畫體悟中對描繪閩西丹霞地貌的筆墨技法有一番論述。瀏覽他的山水畫作,筆墨間的剛柔緩急、濃淡干濕,在畫面上產(chǎn)生層層交織的山體肌理,頗具韻味及美感。如畫作《海西云路》中,山野遼闊,巒嶂遞疊,叢林落落,云霧繚繞。在他層疊臥筆皴法下的山體肌理,極具質(zhì)感。而后他又以赭墨渲染,濃淡色墨有致相融,畫中山谷間開辟的“V”型路橋為寂靜的叢林平添了幾分靈動的氣韻。畫作描繪的閩西丹霞山貌渾厚華滋的景色,令人稱道。
在賦色上,章仕澄也有自己的見解。別于大多山水畫作取用以青綠設色為主調(diào),章仕澄通過寫生中體悟的自然印象,多番嘗試與研習,匯總出自己繪寫閩西獨特丹霞山貌的表現(xiàn)方式?!耙淮伟?,我在連城北門遠眺冠豸山,四野籠罩紺青暮色,烘托似火山頭,丹朱濃潑,氣象雄渾。不管是遠眺還是近觀的景色,皆非一般水墨所能描繪,唯有丹朱濃足,色墨互破,始可達之‘黛首丹腰翠多裙的美色。”章仕澄在黑白的墨色中注入丹朱,烘染山色,營造山貌奇麗的景色。如《盛景又開》一畫,描繪山川晚秋之景色,樹木丹崖,峰巒層疊,崖壁處細水流淌。他以細致工整的水墨皴擦點染,妙筆表現(xiàn)出墨韻細膩變化的層次;再以丹朱赭墨敷染,色墨相得益彰,其筆下自然飽滿的畫面表達,含蓄地彰顯了閩西山色的俊美。
章仕澄游刃于寫生與傳統(tǒng)筆墨的表現(xiàn)中,創(chuàng)作了一批富有閩西丹霞山貌意趣的畫作。他以寫生中身經(jīng)眼見的現(xiàn)實美景入畫,融自我心境于畫中,執(zhí)傳統(tǒng)筆墨繪寫山色,在寫生體悟與傳統(tǒng)筆墨中找尋自己的色墨姿態(tài)。
二、繪客家土樓風情,景致別有洞天
客家祖地閩西積淀著客家人的人文風情,土樓作為客家經(jīng)典建筑常常被收入藝術家的作品中。章仕澄沒有選擇常見的土樓建筑群創(chuàng)作,而是記錄土樓置于山谷間別有洞天的景致。畫作《丹山碧水鄉(xiāng)思》,立幅構圖,云煙環(huán)繞崇山峻嶺間,山間蜿蜒伸向遠方的河流將視線引向無限空間,意境幽遠。詳觀畫面,左下處閩西客家土樓落入視線,與對岸的村落一呼一應,其簡潔的空間表現(xiàn)把山谷間的土樓風情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章仕澄在繪畫中注重筆墨間的互為關系,他以筆而成的皴法豐富而飽滿,以墨而成的渲染厚實而暈章,用細膩的筆調(diào)將客家土樓的別樣風情娓娓道出。如《土樓春喧》一作,描寫叢山縈繞中的土樓村落之景,曲線走勢,細膩工整的皴法豐富而充滿生氣,仿若群山密林,聳立而來。畫中云霧溪流間渲染與留白的表達,使畫面產(chǎn)生特殊的律動。整個畫作敷以淡色,使筆墨間層層交織,更顯嚴謹而具韻味的密林流泉美感。土樓上方飛向云端的鳥群,使寂靜的山谷煥發(fā)春意的生機。章仕澄自然細膩的皴法,多以臥筆層疊而成,講求蒼潤兼具,他通過筆下層疊積染產(chǎn)生深遠的空間效果,在墨韻的變化中營構畫境。
閩西地域風情吸引著作為閩西人的章仕澄在創(chuàng)作中更多地給予眷顧,不論是丹霞地貌的理解與表達,還是土樓風情的表現(xiàn),在混沌的水墨世界里,都喚起他對故鄉(xiāng)山水濃郁的情感,我們也總能在他的畫中讀到他“樂”于山水的質(zhì)樸情調(diào)。
三、顯自然山水意趣,畫境沁人心脾
若以“樂山樂水的混沌之美”來概括章仕澄的畫作特質(zhì)是非常確切的。他的畫多以飽滿的全景式構圖切入,多層次的山群、寂靜的山間幽谷、隱約留白的河流向?qū)О愕貙⒂^者的視線逐漸推進。這一靜一動的律動在混沌的水墨中充滿清幽、舒曠之境,設立于畫中的民屋或是偶爾出現(xiàn)的扁舟不免透著幾分文人味兒。章仕澄精心營造著樂山樂水的質(zhì)樸畫境,表達他心底欲可游可居于山水的韻致。
《論語·雍也》語:“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比寮胰蕦W思想將山水畫與人的品性修養(yǎng)和諧統(tǒng)一??鬃诱J為,“智者”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喜歡采用一種機智的、流動的方式,捷于應對,敏于事功,具有流水般“動”的特點;“仁者”則寬厚仁慈、包容穩(wěn)重,像山一樣巍然屹立。人與自然景象時刻都處于對流、感應、共鳴的狀態(tài)中。[1]25仁學思想中人與自然間平等、親和的互為感應關系是章仕澄創(chuàng)作山水畫作的源流,支撐著他的畫意表達。章仕澄用山水畫筆經(jīng)營著內(nèi)心煥發(fā)的情思,記錄著欲與自然山水同游的深厚意境。畫作《汀江探源》取閩西汀江主源龍門古洞為景,畫中巖壁直落而下,皴筆簡略即見蒼勁有力之勢。遠處巧設橋亭小屋,濕墨點染映景,近景雜樹以落茄橫筆濃淡濕墨揮寫,筆墨有致。江流處,高士伐著扁舟,仰望江邊美景。兩岸相應的曲徑小路,翠綠設色的樹木隱約躍動著生命活力,煥發(fā)著可居可游的畫境,沁人心脾。
章仕澄以傳統(tǒng)筆墨觸摸閩西山間風情,用心體察人與自然的互動。山水畫創(chuàng)作對他而言,不單純局限于對自然山水的繪寫,而是透過圖像委婉地表達其內(nèi)心的精神追求。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盵2]19古畫論中可居可游的畫境追求是章仕澄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內(nèi)在基質(zhì),他將閩西山水風貌入于畫中,表現(xiàn)其欲自由自在游于此,居于此,與山水共鳴同樂的意趣。
如《家住山水間》一畫,云煙盤桓崇山間,千巖萬壑,山澗幽瀑直瀉而下,劃破了靜穆的山林。曲幽小路穿插于山腰上,順勢而上,遠處的土樓群落孤冷地嵌入山中,唯有近處的一間小屋與其相映。云霧在山體間的環(huán)旋構架,使畫面產(chǎn)生特殊的縱深感及迂回的律動。畫境猶如夢境,章仕澄細膩筆調(diào)下的閩西山間風情,通過營構深遠的空間布局,表現(xiàn)其游于遁嘯山林間,居于山間民屋中的欲念,或許這也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綜觀章仕澄的畫作,無論是“樂山樂水”的畫面特質(zhì),還是“可游可居”的畫意表述,儒家仁學思想中人與自然親和的互為關系長駐于他的內(nèi)心。他的畫,在古典傳統(tǒng)筆墨下散發(fā)著清潤無塵的文人氣,畫面置陳布勢中的律動顯得悠游自然,墨韻間的細膩質(zhì)理更使畫作產(chǎn)生豐富的藝術張力。賞其畫作,筆者常常為他“游于閩西山水間,居于咫尺畫卷中”的畫境所動容。
章仕澄的畫并非只言片語所能讀盡,筆者試圖論述的不過是為觀者揭開其畫作的一絲間隙。如同他低調(diào)為人的品性,章仕澄的畫沒有太多華麗技法和多余的畫面表達,而以山水畫基本的皴、擦、點、染技法,質(zhì)樸地描繪閩西獨特的地域風情,在濃郁的故鄉(xiāng)情中流露著他欲與山水共鳴的意境。
參考文獻:
[1]王璜生,胡光華.中國畫藝術專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