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交通肇事后逃逸與潛逃的區(qū)分
●張志剛
【要點】
交通肇事后,行為人已經(jīng)履行法定義務,再為逃避法律責任逃跑的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犯罪后潛逃。
【案情】
東營市東營區(qū)人民法院一審查明,2010年10月31日14時35分許,張憲國無證駕駛魯EM3579號廂式貨車在東營市運河路與泉州路交叉路口與徐好武駕駛的魯EL5376號中華轎車相撞,致徐好武及魯EL5376號車乘車人徐逸麗、魯EM3579號車乘車人岳學信、劉軍受傷,岳學信經(jīng)搶救無效于2010年11月4日死亡。經(jīng)交警部門認定,被告人張憲國負事故的主要責任。被告人張憲國事后逃跑,2013年3月15日被商河縣公安局抓獲。被告人歸案后如實供述了犯罪事實。被告人張憲國逃跑期間,徐逸麗、徐好武及岳學信親屬王紅、岳龍飛以張憲國、魯EM3579號車車主郝海霞及相關保險公司為被告分別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分別作出民事判決并已生效。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人張憲國家屬與被害人岳學信家屬達成民事賠償協(xié)議,岳學信家屬出具了諒解書對被告人張憲國的行為表示諒解。
【審判】
東營市東營區(qū)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張憲國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無證駕駛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負事故主要責任,其行為構(gòu)成交通肇事罪,判決被告人張憲國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一審宣判后,張憲國向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審理認為,上訴人張憲國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發(fā)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且負事故主要責任,構(gòu)成交通肇事罪。對于上訴人及其辯護人提出其行為不構(gòu)成交通肇事逃逸的上訴理由,二審認為,上訴人在交通肇事中亦受傷,被過路人報警后送醫(yī)院救治,第二天即去交警隊講明情況,故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上訴人到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認罪態(tài)度較好,積極賠償各被害人的經(jīng)濟損失,取得了被害人家屬諒解,依法可對上訴人從輕處罰。二審遂判決:一、維持一審判決的定罪部分,即被告人張憲國犯交通肇事罪;二、撤銷一審判決的量刑部分,即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上訴人張憲國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
【評析】
本案中,上訴人確有在犯罪后“逃”的行為,但對該行為性質(zhì)是“交通肇事后的逃逸”還是“犯罪后的潛逃”存有爭議。對此,二審在正確理解肇事逃逸含義的基礎上,對逃逸和潛逃做出了區(qū)分。
第一,逃逸本質(zhì)上是對專門法規(guī)定的法定義務的違反。依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的規(guī)定,在道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cè)藨斄⒓赐\?,保護現(xiàn)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cè)藨斄⒓磽尵仁軅藛T,并迅速報告執(zhí)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xiàn)場的,應當標明位置。這說明肇事人在肇事后有保護現(xiàn)場、搶救傷者和財產(chǎn),迅速報案的法定義務,這也是其他犯罪主體所不要求具備的。刑法制裁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害人的利益,維護交通管理秩序。
第二,不能將交通肇事犯罪中的逃跑行為簡單等同于逃逸。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逃離事故“現(xiàn)場”的行為。其隱含的基本含義也應當是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肇事人不履行保護“現(xiàn)場”、積極搶救(現(xiàn)場受傷人員)、迅速報案(固定現(xiàn)場證據(jù))等與“現(xiàn)場”有關的義務而逃跑的行為。在《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逃逸”分別出現(xiàn)在“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中,二處“逃逸”出現(xiàn)在同一法條中,其基本含義應當是相同的。司法解釋把因"逃逸"致人死亡解釋為"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顯然,此情形不包括履行了救助義務而搶救未果的特例。所以,這里所解釋的"逃逸"也不應當包含已經(jīng)履行了肇事后搶救傷者等基于業(yè)務上的義務后逃跑的情況。
第三,本案上訴人在肇事后已履行法定義務,雖又逃跑,但不能認定為逃逸。本案上訴人在交通肇事中亦受傷,自己失去或者已不具備主動報警的能力和條件;被過路人報警后送醫(yī)院救治,說明現(xiàn)場報案及時,肇事人自己也沒有破壞現(xiàn)場和阻撓偵查的行為;有證人證實肇事人第二天即去交警隊講明情況,說明其在條件具備時,還是立即履行了配合交警查明案件事實,判明案件責任的義務。故其行為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至于其后來基于某些原因不配合后續(xù)的刑事訴訟,既可能是欲逃避刑事責任,也可能是欲逃避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抑或兼而有之。此時的逃避責任,認定為犯罪后的“潛逃”是較為合適的。
(作者單位: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李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