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權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qū)人民法院,山東 青島 266000
保險消費者是指為保險保障需要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接受保險服務的社會成員,包括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侗kU法》規(guī)定:“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保險合同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
保險消費者權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及享受保險服務過程中,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該得到的利益。
與一般的商品消費不同,保險消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保險消費者權益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費者權益。
一是保險產品的無形性。一般的商品都是有形商品,而保險消費者購買的保險產品是無形商品,與風險直接相關,商品本身不會直接對消費者的人身造成傷害,卻可能使消費者的財產權利受到損失。
二是保險消費過程的誘導性。保險銷售的主要形式包括上門推銷、網絡營銷和電話營銷等。銷售中,基于信息的不對稱,保險代理人對消費者的勸誘極易導致對保險產品的誤導,保險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就十分必要。
三是保險消費的公益性。保險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風險和補償損失,涉及廣大保險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保險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發(fā)揮著“災害減震器”的功能。
四是保險消費以合同為載體。保險合同是雙務有償合同,一般民事合同往往當事人雙方均享有同時抗辯權,但保險合同中,消費者支付保費在先、保險人支付賠償在后,這種天然的時差,導致保險消費者并不享有同時抗辯權。
從立法上對保險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始于英國1870年頒布的《壽險公司法》(LIFE ASSURANCE ACT 1870),其后各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也逐步建立。我國保險業(yè)經歷了三十年的快速發(fā)展,立法也日漸成熟。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以計劃、行政的手段指導行業(yè)發(fā)展,此時的消保工作處于起步狀態(tài)。1983年,《財產保險合同條例》首次以法規(guī)形式對保險業(yè)加以規(guī)范。1985年3月,又頒布了《保險企業(yè)管理暫行條例》以規(guī)范我國保險業(yè)經營。1989年,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加強保險事業(yè)管理的通知》,1991年人民銀行下發(fā)《關于對保險業(yè)務和機構進一步清理整頓和加強管理的通知》,提出了整頓保險秩序的措施和辦法。這些法律規(guī)定對鞏固國有企業(yè)的行業(yè)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處于萌芽階段。
1995年至2009年,起止標志是《保險法》的實施及第二次修訂。1995年10月,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保險法》,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較為系統(tǒng)地規(guī)范了保險人和保險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侗kU法》作為我國保險業(yè)的基本法,成為保險消費者保護的主要法律淵源。1998年保監(jiān)會成立,成為行業(yè)監(jiān)管部門和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職能機構。2002年我國對《保險法》進行了第一次修訂,主要修改了其中的保險業(yè)法部分,修改目的主要為了履行入世承諾,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難以充分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制作用。有鑒于此,最高法院于2003年12月發(fā)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從2009年《保險法》修訂至今,以監(jiān)督方式管理保險行業(yè),以服務方式保護消費者權益。2009年《保險法》第二次修訂,理順了保險人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隨后,最高院出臺《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09〕12號),對保險合同的成立等問題進行了解釋。2013年,出臺《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13〕14號),對保險利益范圍、保險合同代簽名的法律后果等保險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常見問題,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在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邁出了很大一步。同時,保監(jiān)會陸續(xù)出臺了《保險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財產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人身保險業(yè)務基本服務規(guī)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部門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標志著我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逐步完善。
[1]魏華林主編.保險法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2]鄒海林.責任保險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雷運龍,段小茜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案例精選精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陳欣.保險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劉士過.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黃毅.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M].杜要忠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