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2月,我們迎來乙未羊年春節(jié)。在中華民族2000多年的歷史典籍中的春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習俗,它們千年相繼,或消逝或勃興,在變或不變中,將上古神州的年味一直延續(xù)到我們所處的今天。
那些逐漸隱退的流行
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爾雅》一書有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古人認為,春節(jié)從大禹開啟的夏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當時春節(jié)更多是一種臘祭。人們選在臘月將盡春季將來之時,殺豬宰羊祭祀上天與祖先,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人們在儀式上以朱砂涂臉,鳥羽為飾,又唱又跳。這也就是年的雛形。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涂臉插羽毛的活動都已從流行習俗中隱退了。
從魏晉開始,人們習慣在除夕當夜通宵熬夜不睡,稱之為“守歲”。守歲之意,在于辭舊迎新。西晉《風土記》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边@個習慣跟現(xiàn)代人們在除夕夜吃飯玩耍嬉戲不同,并非熬到半夜困了就去睡覺,而是一定要通宵不睡。這個習俗從西晉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宋代,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做《客中守歲》,說的正是這一習俗。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漸漸式微。
過春節(jié),以前很長時間還流行過“送窮鬼”的風俗。這個風俗實際比現(xiàn)在各地延續(xù)的迎財神之風還要早很多,窮鬼的風頭甚至蓋過了財神,這可能是跟國人普通的財富觀念有關,那就是人們只求溫飽不奢望富貴。南北朝時期,“送窮鬼”活動就出現(xiàn)了,不過當時安排在正月月末。按照當時《金谷園記》的說法,窮鬼是男的,他是上古高陽氏的兒子,叫作瘦約,平時喜歡穿破舊衣服吃糜粥,正月末死于巷中。唐代時正月送窮鬼出門的習俗大盛,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做《送窮文》里面描述:到了送窮日,主人給窮鬼準備了柳枝草葉制造的車船,還替窮鬼準備了干糧,然后還要向窮鬼塑像三作揖,請他一定要離開自己家,另尋新住處去。到宋代的時候將“送窮鬼”的活動移到了正月初六,送窮鬼時間改到了清晨,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到明代以后,“送窮”活動逐漸退出流行。不過在清代,中國北方一些地區(qū)還在流行“送窮鬼”活動,日子進一步挪到了正月初五,此時窮鬼的形象已經(jīng)不是男人了,而是婦人形象,春節(jié)凌晨時分把扎好的紙制婦人扔到街上,稱之為“送窮”。
除了掃地出門的窮鬼之外,春節(jié)期間祭祀的神仙可真不少,臘月二十三至今還有祭灶神的傳統(tǒng)。其實以前春節(jié)要祭祀的神仙可不少,只不過隨著年代的推移,不少神仙逐漸從春節(jié)習俗中歸隱了。比如井神,每逢春節(jié),人們都在除夕的上午、下午挑好水,家家戶戶都從水井里挑滿自家的水缸、盆和鍋里,以備三十晚、初一、初二這3天的用水。這就叫“拜井神”,意思是井神一年來為村里人供水辛苦了,過年這幾天井神老爺也休息一下?,F(xiàn)如今井的角色不再居于生活核心位置,因此逐漸退出祭祀行列。又比如以前春節(jié)還要祭祀紫姑。紫姑是廁所之神,她的來歷有三種說法,最早一種說法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被皇后呂氏殘殺后成為廁所守護神;南北朝時期又流傳紫姑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妾,被虐待致死而成神,第三種說法則是唐代女子何媚被人強搶為妾,正月十五當晚被大老婆殺死于廁所之中。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拜祭紫姑,可不是為了保證來年廁所干凈,而是卜算來年運程,還有少女以祭拜紫姑來求姻緣。
那些演變至今的流行
說起春節(jié)期間最古老的習俗,有兩樣可以比肩。一是放鞭炮。裝填火藥的鞭炮是在唐末宋初才出現(xiàn)的,至今也就是1000多年。但是放鞭炮的習俗出現(xiàn)可是有2000多年了。鞭炮之所以又稱爆竹,就是因為人們在火藥發(fā)明之前,真的用火去燒竹子,竹子受熱爆裂開來,稱之為爆竹。唐朝人稱之為爆竿。古人之所以在春節(jié)期間燒竹子燒到爆炸,就是為了制造聲響,嚇跑惡鬼。也就是在年前除夕的時候驅逐妖魔鬼怪,祈禱來年平安,所以這個放鞭炮行動又叫做“平安爆竹”。
另一個極早的習俗就是過年吃餃子了。漢代成書的《禮記》就記載:“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边@便是餃子的雛形了,距今也是2000年以上。另外兩種與餃子幾乎同時出現(xiàn)的過年食品也都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他們就是漢代發(fā)端的元宵和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年糕。
另外兩項至今仍在春節(jié)期間大放異彩的習俗則出現(xiàn)于兩宋時期。首先是貼春聯(lián)。按照宋史記載,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親筆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掛在寢宮門口:“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是歷史文獻中出現(xiàn)的最早春聯(lián)。后來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推廣春聯(lián)并開始寫在紅紙上。另一樣習俗就是拜年,宋朝《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初一市民互相慶賀。這便是歷史有文獻記載的拜年雛形了。拜年這個詞則在明清筆記中正式出現(xiàn),《梵天廬叢錄》一書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動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還有一項活動也出自于北宋,那就是賀年卡片。這玩意兒是春節(jié)拜年的副產(chǎn)品,由于要登門拜年的人太多,于是做官的文化人就開始流行在春節(jié)期間派遣門人去對方府邸投遞自己的名帖,又稱謁剌、名帖。這東西既是名片的前身,也是賀年片的前身。不過隨著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一度在20世紀風靡了數(shù)十年的賀年片從紙質(zhì)走向電子化。
走過千年歲月,回首往昔春節(jié),我們看到一些習俗的逐漸消逝,更看到一些習俗的生生不息。春節(jié)習俗跟春節(jié)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它們代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對未來的永恒期望,溫暖著百姓的日子。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