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遠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我國民法規(guī)定不得以侮辱、誹謗方式損害法人名譽權,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了內(nèi)容基本屬實、基本失實的評判標準以及消費者批評、評論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了大眾傳播媒介的輿論監(jiān)督權利。但是依現(xiàn)行立法,侵犯法人名譽權的侮辱、誹謗標準、內(nèi)容屬實與失實標準比較模糊,實務中難以把握,裁判有失統(tǒng)一。建立明確的裁判規(guī)則,判斷消費者及媒體的言論是否侵犯法人名譽權,需要從言論的區(qū)分著手。
美國法院關于名譽權案件理論框架的關鍵在于,把言論分解為對事實的陳述和對意見的陳述[1]。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1990年的米爾科維奇訴洛倫雜志公司案[2]中,設立了一項法律標準:可證偽性標準,用以區(qū)分言論屬于對事實的陳述還是對意見的陳述。王澤鑒先生就此提出了兩項標準,1.可證明性,即可證偽性。這是區(qū)分二者的關鍵。2.受領人的理解,即以受領者的理解判斷表述是否有證明性。[3]通過以上標準,分析某項言論是否能夠被證明不真實,將言論分為事實陳述和意見表達。事實陳述性質的言論,若為虛假,則會構成誹謗而侵犯他人名譽,意見表達性質的言論,若評論不當,則可能會構成侮辱而侵犯他人名譽。
由于商品或服務質量存在瑕疵,未在經(jīng)營者處得到妥善解決,消費者在報紙、網(wǎng)絡等媒體或載體上發(fā)表批評言論,因言論本身內(nèi)容不當加之媒體推波助瀾,部分失實或侮辱性言論會給經(jīng)營者法人名譽權造成損害。將消費者及媒體的言論分為事實陳述和意見表達,設置不同的評判標準,在侵犯法人名譽權的認定上不失為有效的方法。
消費者及媒體言論中的事實陳述,主要指對商品或服務質量存在瑕疵的陳述。對于此類事實陳述,應當以基本屬實為標準審查,即消費者及媒體所稱質量問題或瑕疵確實存在,則事實陳述基本屬實。否則,構成誹謗?;緦賹崢藴?,針對關于核心問題的核心陳述,它不同于客觀真實,容許其中存在部分錯誤。若苛求事事準確,則無言論自由可言。在個案當中,判斷消費者及媒體言論是否侵犯法人名譽權前提是查清消費者及媒體所稱質量問題或瑕疵是否存在。
媒體對消費者言論進行報道應盡到合理查證義務。我國臺灣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 號憲法解釋創(chuàng)設了合理查證義務,“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nèi)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jù)材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庇邢喈斃碛纱_信報道內(nèi)容為真實應指,在對所報道事件進行核實,尤其是對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深入調(diào)查的基礎上,實事求是,不故意捏造事實、不因重大過失致報道與事實不符。媒體盡到了合理查證義務則不構成誹謗。
消費者及媒體的意見表達作為一種主觀評價沒有真?zhèn)沃?,對意見表達進行評判應以合理評論為標準,根據(jù)評論的出發(fā)點是否善意,評論的方式是否不當來判斷其評論是否合理,是否構成侮辱。
(一)善意指消費者或媒體作出對商品或服務的批評、評論,出發(fā)點是揭露產(chǎn)品缺陷或服務質量瑕疵,進而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也督促經(jīng)營者對產(chǎn)品質量、服務質量等加以改進、完善。為公益目的而不是毀壞經(jīng)營者名譽。善意與否的判斷,主要根據(jù)評論的事實基礎屬實與否、是否惡意捏造等綜合評判。
(二)消費者及媒體對特定商品和服務進行評論,語言和措辭應以公共利益免受損害為限,法人有適當容忍義務。有學者認為攸關公益、政治性辯論,語言使用并非判定是否侵害人格權的重要因素[4],筆者頗為認同。對消費者及媒體的意見表達進行評判,不能以其只言片語的使用不當而認定其侵犯他人名譽權,必須注意其是否是為了告知讀者某些事實,是否是為維護自身利益及公共利益。但是,消費者及媒體若非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惡意捏造事實,語言和措辭超出公共利益免受損害的界限,則構成誹謗、侮辱。
在保護經(jīng)營者法人名譽權當中,應看到消費者與經(jīng)營者事實上的不平等,對消費者進行傾斜保護,鼓勵消費者及媒體對經(jīng)營者進行監(jiān)督、批評,使經(jīng)營者不斷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促進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
[1]陳實,馬億南.在消費者的言論自由與經(jīng)營者的名譽權之間——對“恒生筆記本電腦案”一審判決的批評[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
[2]Milkovich v.Lorain Journal Co.497U.S.1(1990).
[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一般侵權行為[M].臺北:自版,2006.
[4]張紅.事實陳述、意見表達與公益性言論保護[J].法律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