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我國文化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的歷程,就是中國社會迅速進步的歷程,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歷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不斷明確化、細致化的歷程,文化素質教育身逢其時,做出了奉獻,取得了成績,獲得了肯定。當前黨中央對于文化、文化育人、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有可能借助于天時、地利與人和,認真總結歷史經(jīng)驗,分析當前問題,在迎接挑戰(zhàn)的過程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新階段。
一、當今中國對于文化問題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我認為,當今中國對于文化問題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為重視文化建設的時期。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文化建設和價值選擇。我的看法是,迄今為止,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多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四個主要的類型和階段。第一階段是成立以后,主要是革命黨,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抓好槍桿子。第二個階段,1949年后,中國共產(chǎn)黨進了北京主政中國,這段時間主要是抓好印把子,保證新生的政權能夠繼續(xù)存在,能夠得到發(fā)展。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重點抓經(jīng)濟建設,抓好秤桿子,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使中國強大起來。第四個階段,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首次召開中央全會討論文化問題,確立文化強國戰(zhàn)略,要求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這是抓好筆桿子。
我認為,一個沒有足夠文化品格的政黨是不可能執(zhí)好中國的政、建設好中國的。文化建設從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后引起高度的重視。到習近平總書記主政以來,對文化問題的關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尤其到了他講到的“中國夢”,包括今年“五四”在北大座談時講到的一系列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定,對于青年的要求,都把文化問題突顯出來了。
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的高等教育明確了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這也是教育目標的提升。過去我們一直講又紅又專,然后我們講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現(xiàn)在把立德樹人提到了“根本任務”的高度。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特別的契機,來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樹人和文化育人。
應當說,從當時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的講話到現(xiàn)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的講話,突顯的一個主題就是中華文化的時代性新建設。在當今中國文化建設中,有三種主要的資源: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是西方先進文化,再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當代中國最大的問題或者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這三種資源內(nèi)在地整合起來。記得在2007年,我曾經(jīng)在《哲學研究》發(fā)表一篇文章,叫《當前中國文化建設的資源選擇與價值取向》,其中談到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這三種文化資源。我個人認為,這三種資源對于中國的文化建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三種資源中的任何單一資源都不能現(xiàn)成地解決當前中國的問題,而是需要整合。而整合的基礎是當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建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在這樣的基礎上來推進文化的創(chuàng)新。于是,就有了我們當代中國對于世界文化的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而且,這種文化將會成為中華民族真正安身立命,甚至成為大國的重要基礎。
中國作為大國的崛起絕對不僅僅是GDP的問題,因為我們再大再多的GDP實際上都是由13億人創(chuàng)造的,所以與別的國家比較總的GDP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我們的人比他們多得多,我們的人均GDP仍然很低。我們真正能夠拿出去的就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也正是由此我們的文化建設現(xiàn)在面臨著一個特殊的春天,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正是可以在這樣的背景里找到一個特殊的定位。立德樹人、文化育人都絕不僅僅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任務。但是文化素質教育在這里面應當承擔一些什么任務?很多人都提到,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可能包打天下,解決一切問題。我自己在學校管過一段時間的學生工作,我們深感文化素質教育重要,但它絕不是全部工作。那么,我們能夠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承擔些什么樣的具體使命?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尤其是我們怎樣能夠承擔一些其他人不能承擔的使命?如何真正發(fā)揮文化育人的這種“春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走進我們大學生的心靈?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深化文化素質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是搞哲學的,因此總是有一種比較強烈的憂患意識,總以為我們應當更多地看到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第一個挑戰(zhàn),從宏觀上來看,當今中國文化素質教育和文化建設一樣,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價值多元化的挑戰(zhàn)。我寫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叫《多元化背景中的高校立德樹人使命》,是應《中國高等教育》之約寫的一篇評論,談了我對于當今中國面臨的價值多元化及其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華民族、對核心價值觀的挑戰(zhàn)。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進步就是多元化,而且這一種多是相當多的“多”。我曾跟一位美國朋友交流,我說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多樣的國家,開始他們不同意,后來討論了一個半小時。最后他說:“歐陽康教授,也許我應該同意你的觀點?!睙o論從所有制,從政治要素,從意識形態(tài),從文化形態(tài),從生活方式,從生產(chǎn)方式,到分配方式,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多的。這樣一種多,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最大進步。正是這樣一種多,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發(fā)展的空間。正是這樣一種多,使中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鮮活。但是,這種多也一定會挑戰(zhàn)主流價值和核心價值。比如說,(1)多的中間有哪一些是合理的多,哪一些是不合理的多?(2)多到什么程度我們?nèi)匀皇强梢哉瓶氐???)多的內(nèi)部,它的矛盾與沖突如何進行協(xié)調?這么多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有相應的觀念,一定要有相應的生產(chǎn)方式,一定要有相應的分配方式,一定要有相應的政策體系,一定會有相應的權利分配。這一切都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整個的社會管理,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華中科技大學最近根據(jù)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成立了一個國家治理研究院,由我擔任院長,我覺得壓力非常大,因為這件事情主要的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和政策問題。這里最重要的就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使國家治理更加科學合理和有效。這種多元化既然是對中華民族的挑戰(zhàn),當然同時也是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挑戰(zhàn)。
第二個挑戰(zhàn),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深刻的轉型。這個轉型從1998年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期,那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總體布局已經(jīng)完成,如何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特別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中國的大學如何才能走進世界大學之林,走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這都要求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度轉型。它所帶來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需要我們?nèi)ド疃日J識。什么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在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中,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育人,我們的立德樹人占有什么樣的地位,起著怎樣的作用?
第三個挑戰(zhàn),從我們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來看,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思想認識不均衡、不統(tǒng)一、不到位。很多同志都談到,各個高校的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單位、建制、人事等其實是五花八門的。一個單位領導重視,尤其是黨政主要領導重視,這件事就好做了。如果黨政領導不重視,這件事情很難做。重視的黨政領導一旦離開了領導崗位,可能這個單位的工作就麻煩了?,F(xiàn)在我們很多單位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樣一項事業(yè)會人去政息,這是需要我們來研究的。怎么樣讓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能夠不因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形成一個比較好的體制和機制?這里根本的問題還是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問題和重視程度的問題。
我想借此機會談談華中科技大學的情況。大家知道,文化素質教育于1994年發(fā)端于華中科技大學。到今年為止,全國的文化素質教育開展了19年,華中科技大學是20年。今年的秋季也許我們將要開一個關于華中科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啟動20年的會議。在此之際,學校黨委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恢復成立和加強華中科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由楊叔子先生親自兼任榮譽主任,由校長李培根院士擔任主任,由常務副書記丁漢初教授、分管人事的副校長段獻忠教授、分管學生工作的周建波副書記來擔任副主任,我也在是副主任之一。學校大力加強學校的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讓我繼續(xù)兼任基地主任,專門增配了劉金仿同志擔任副處級的專職副主任,另外配備了三個兼職副主任:學工處副處長、教務處副處長、團委書記,還有多年從事此項工作的余東升副主任,給基地三個專職人員的指標,進一步來加強隊伍建設。我們想,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國家教育部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和秘書處單位,首先我們自己要加強建設。
第四個挑戰(zhàn),就是組織機構的健全。我覺得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掛靠在什么地方并不太重要,關鍵是看有沒有一個好的組織機構,有沒有好的人。你說掛在團委好,還是學工好,還是教務處好?都可以。關鍵要有人做事。華中科技大學過去就掛靠在教科院,現(xiàn)在掛在宣傳部,因為這里有一個校園文化建設委員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也是一種加強,關鍵在于事情要有人做起來。
第五個挑戰(zhàn),就是思路方法陳舊和形式老套。我們?nèi)珖奈幕刭|教育活動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一些學校率先創(chuàng)立的一些形式已經(jīng)讓大家共享了,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出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思路,這是需要來探索的。很多高校我都去過,我也知道大家都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是怎么樣出特色可能還是個問題。
第六個挑戰(zhàn),也是最大的挑戰(zhàn),我以為是文化素質教育如何走進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學生及其心靈深處。我們過去一直研究八零后,現(xiàn)在要研究九零后,研究這一代大學生出現(xiàn)的新的動向,我們?nèi)绾蝸磉m應他們的變化來做好工作?我認為,全部教育的核心是讓大學生自我教育。我們出了一本書,就是當時我主持的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試驗區(qū)的項目,我當時提到一組概念叫做全員育人和全員自育,而我們特別強調的是全員自育。同樣的一個學校同樣的一套教育體系,為什么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了非常不同的反響?我想關鍵在于他自己的接受、認同和內(nèi)化的情況。而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到底是做牧師還是做教練。牧師的任務是宣講,愛聽不聽由你,而教練的最高標準是運動員出水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推崇批判性思維,它其實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進行獨立思考。
第七個挑戰(zhàn),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師及其素養(yǎng)。周遠清副部長曾經(jīng)非常明確地講過,當前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首先是要提高教師的文化品位?,F(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文化素質教育隊伍的人太少,教師幾千人,只有把這幾千人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高校的文化育人才能真正落實。所以,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應該是我們下一步著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