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鵬 夏志國 陳禮明(.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00055;.重慶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 40;.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009)The Research of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Shallow Bury and Long Span TunnelLING Yunpeng XIA Zhiguo CHEN Liming
淺埋大跨隧道合理施工方法研究
凌云鵬1夏志國2陳禮明3(1.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55;2.重慶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401122;3.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610039)The Research of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Shallow Bury and Long Span TunnelLING YunpengXIA Zhiguo2CHEN Liming3
摘要以昆明鐵路樞紐東南環(huán)線呈貢隧道為工程背景,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三臺階法對隧道施工過程進行數值模擬,通過對不同施工方法下圍巖變形、塑性區(qū)分布、支護結構應力和內力的比較分析,認為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既能保證工作面的穩(wěn)定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圍巖變形,是淺埋大跨隧道比較合理的施工方法。
關鍵詞隧道施工方法數值模擬留核心土法
目前針對淺埋大跨度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三臺階法、三臺階臨時仰拱法、CD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三臺階七步開挖法和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等[1-3]。這些方法都是把隧道斷面進行分割或采用臨時支護,保證工作面和周邊圍巖的穩(wěn)定性,從而提高隧道的施工安全性。但是這種分割會造成開挖工序的相互影響,限制了大型機械的使用,并且由于分割開挖造成了圍巖的多次擾動,從而增大了圍巖變形[4-8],有必要在保證工作面和圍巖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施工工序。
以昆明樞紐東南環(huán)線呈貢隧道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軟件對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核心土法、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和三臺階法三種施工方法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在這三種施工方法下的圍巖變形和塑性區(qū)分布范圍以及支護結構的受力特性等,得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法,為類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1計算模型及力學參數
呈貢隧道全長855 m,最大拱頂埋深約28 m,屬于淺埋隧道。選取暗挖段某一典型斷面作為計算模型,斷面埋深20 m,Ⅵ級圍巖,隧道高度為13.50 m,最大跨度為15.20 m。
三維模型的邊界范圍為:水平方向上從隧道中心線至左右邊界距離分別為40 m,隧道底部至模型下邊界的距離為15 m,隧道縱向上長度為45 m,隧道拱頂至模型上表面距離為20 m。在邊界約束方面,模型頂部為自由面,不施加約束,其余各面都施加法向約束。模型中圍巖和支護結構采用六面體八節(jié)點縮減積分實體單元,不同施工方法的模型圖如圖1所示。
隧道周邊圍巖情況較差,屬于Ⅵ級圍巖,采用D-P線性本構模型,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采用彈性本構模型。圍巖、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力學參數見表1。
本次計算采用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和三臺階法三種工況來模擬隧道的施工過程,不同開挖方法施工工序如表2所示。
2結果分析
在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變形對隧道與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隧道開挖完成后,不同施工方法下的圍巖變形量如表3所示。為了反映隧道開挖過程中開挖步(研究斷面距工作面距離)對拱頂沉降的大小,同時為了消除邊界效應的影響,選取中間斷面(模型縱向22.5 m處)為研究斷面,得出不同施工方法下研究斷面拱頂下沉量隨開挖步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
對比三種施工方法圍巖位移,不管是豎向位移值還是水平位移值,都是三臺階法最大,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次之,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最小,這主要是由于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在隧道開挖后及時施作臨時拱,使得初期支護閉合時間較早,圍巖應力釋放比較小,從而引起拱頂沉降量比較小。
從不同施工方法下拱頂沉降量隨開挖步變形曲線可知,在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開挖隧道過程中,隧道拱頂都會產生一定的先行位移,一般占總位移的15%~20%左右,開挖上臺階產生的拱頂沉降量占總位移的35%左右,中、下臺階和仰拱開挖所占的位移占15%左右,開挖完畢后,拱頂沉降仍會繼續(xù),而增量比較小,此時圍巖變形已經趨于穩(wěn)定。
隧道開挖完成后,不同施工方法下隧道圍巖和工作面塑性區(qū)分布和統(tǒng)計分別如圖3~圖5和表4所示。
對比三種施工方法圍巖塑性區(qū)分布,隧道開挖過程中,上臺階整個工作面都進入塑形狀態(tài),中臺階和下臺階塑性區(qū)主要分布于臺階的兩側。不管是工作面塑性區(qū)分布范圍,還是塑性區(qū)深度,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都最小,說明上臺階預留核心土對于工作面穩(wěn)定性具有重大的貢獻。
通過對圍巖塑性區(qū)深度進行對比分析可知,三臺階環(huán)形開留核心土和三臺階法塑性區(qū)最大深度基本相同,均為5 m左右,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圍巖最大塑性區(qū)深度最小,為3 m左右,這說明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對控制圍巖的最大塑性變形效果比較好,這主要是由于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及時閉合初期支護,對圍巖的擾動比較小,從而使隧道邊墻處圍巖產生的應力集中程度也比較小。
選取中間斷面(模型縱向22.5 m處)為研究斷面,不同施工方法下斷面支護結構的軸力、彎矩和安全系數如表5所示。
對比三種施工方法支護結構安全系數,其安全系數均大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數值,說明這三種施工方法均能保證隧道在施工期間的安全性;同時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支護結構內力最大,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次之,三臺階法最小,這主要是三臺階臨時仰拱法及時封閉支護結構,而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開挖時在上臺階預留核心土,使得圍巖應力釋放相對比較小的緣故。
3結論
采用三種施工方法模擬隧道的施工過程,通過對圍巖變形、塑性區(qū)分布以及支護結構內力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1)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變形趨于穩(wěn)定,三臺階法產生的變形最大,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次之,三臺階臨時仰拱法最小。對比三種工法對工作面縱向位移的約束效果,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要大于三臺階臨時仰拱法,三臺階法最差。
(2)在隧道開挖過程中,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能夠有效的減小工作面的塑性區(qū)深度和范圍,從而保證隧道工作面的穩(wěn)定性。
(3)三種工況支護結構安全系數:三臺階臨時仰拱法>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三臺階法,其值均大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2.0,說明這三種施工方法均能保證隧道在施工期間的安全性。
(4)三臺階臨時仰拱法開挖后及時施做臨時仰拱,可以很好的控制圍巖變形和地表沉降,但由于及時封閉支護結構,使得支護結構受力比較大,且實際施工過程中,需要施做和拆除臨時仰拱,費時費力,且提高了工程造價。三臺階法支護結構封閉比較晚,圍巖變形、地表沉降比較大,且上臺階開挖斷面較大,工作面穩(wěn)定性比較差。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在上臺階預留核心土,減小了工作面塑性區(qū)范圍和深度,保證了工作面的穩(wěn)定性,且圍巖變形和地表沉降處于一個可控制的范圍內。因此,三臺階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能夠很好地解決呈貢隧道工作面的穩(wěn)定性和施工安全性問題,是比較合理的施工方法。
參考文獻
[1]關寶樹.隧道工程施工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楊其新,王明年.地下工程施工與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沈衛(wèi)平.城市淺埋硬巖超大斷面隧道施工技術探討[J].鐵道勘察,2008(6):71-76
[4]陳立保.三臺階法在客運專線山嶺隧道軟弱圍巖中的推廣應用[J].鐵道工程學報,2008(12):72-74
[5]萬俊峰.CRD工法在客運專線隧道建設中的應用與思考[J].鐵道勘察,2013(3):65-68
[6]于維剛.新奧法在西迪阿里軟巖隧道施工中的應用[J].鐵道勘察,2007(3):107-109
[7]段慧玲,張林.大跨度公路隧道合理開挖方法對比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9(9)
[8]吳崔鵬.大斷面隧道施工過程數值分析[D].西安:長安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U4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479(2015)05-0047-03
作者簡介:第一凌云鵬(1988—),2014年畢業(yè)于西南交通大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yè),碩士,助理工程師,E-mail:ling881020@126.com。
收稿日期: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