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艷
【摘 要】本文以提高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為出發(fā)點,從高校輔導員觀念的轉變、信息反饋機制的完善以及溝通效果評價機制的完善三個方面對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構建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溝通機制 ? ?高校 ? ?輔導員 ? ?大學生
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教職工隊伍以及思政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校園以及推動人才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開展中,溝通的有效性往往對輔導員工作成效的提高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對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構建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轉變輔導員觀念
觀念對于行為發(fā)揮著指導性作用,所以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過程中,需要以轉變輔導員傳統(tǒng)觀念作為基礎。在此方面,首先高校輔導員有必要具備溝通為本的溝通理念。這要求高校輔導員認識到自身工作性質與高校教師以及行政管理人員的差異,并認識到在工作過程中始終貫徹溝通的重要性。事實上,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夠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有利于提高輔導員威信以推動自身工作的良好開展。所以,輔導員需要重視與學生開展溝通工作,在樹立溝通為本的溝通理念基礎上,從提高溝通有效性角度來促進溝通機制的完善以及其他工作的開展;其次,輔導員要在與學生的溝通中遵循民主與平等原則。在民主原則的體現方面,高校輔導員需要支持學生對自身思想以及需求進行表達,并對學生的思想與需求做出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滿足。同時,輔導員需要在溝通過程中做到尊重學生,通過突出以人為本的溝通理念來體現出對學生人格、思想、需求以及情感的尊重,從而在此基礎上對師生之間的隔閡進行消除,并促使學生能夠面對輔導員敞開心扉,開展暢所欲言的交流。在平等原則的體現方面,高校輔導員需要改變傳統(tǒng)工作觀念中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并重視實現與學生人格、權利以及尊嚴的平等來與學生開展交流,這是引導學生參與溝通并提高學生溝通熱情的重要基礎。另外,高校輔導員需要在教學資源方面進行平均的分配,并對學生體現出平等的關愛。承認并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的差異,并避免使用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以及與學生開展溝通與交流,只有做到這一點,高校輔導員才能夠獲得學生的信任,并讓學生愿意與輔導員開展溝通與交流。
二、信息反饋制度的完善
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開展溝通的過程中,信息反饋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構建完善的信息反饋制度,能夠推動溝通中的反饋信息被輔導員準確且及時地掌握,并使輔導員在溝通計劃的制訂、溝通內容的調整中具備較高的溝通能力,從而推動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信息反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要求輔導員能夠實現前置反饋、中程反饋以及后繼反饋的良好結合。其中前置反饋指的是在學生并沒有表現出不良行為和思想時,輔導員需要了解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行為動態(tài),并有針對性地利用典型示范以及思政教育來預防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從而對大學生的思想傾向與行為傾向做出正確引導;中程反饋指的是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開展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需要引導學生對雙方之間溝通的看法以及意見等進行表達與反饋,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反饋的信息做出分析的基礎上對雙方之間的溝通方法以及溝通內容做出優(yōu)化;后繼反饋指的是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結束某一階段的溝通與交流后,高校輔導員有必要對學生思想方面產生的變化進行觀察與評價,從而確定在下一階段的溝通中需要保持的內容以及改進的內容。雖然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中,前置反饋與中程反饋往往被輔導員所重視和強調,但是由于后繼反饋需要在結束溝通之后開展,并且不會再對上一階段的溝通效果產生影響,所以這種反饋制度往往被高校輔導員所忽略,這是高校輔導員在對信息反饋機制做出完善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溝通效果評價機制的完善
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溝通機制的構建中,重視溝通效果評價機制的完善是對溝通成效做出檢驗的重要手段。在此方面,教育部門以及高校有必要組織專家對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所開展的溝通做出定期的檢查,同時有必要通過座談或者書面等多元化的形式來對意見進行反饋以促進輔導員溝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梢砸源髮W生為主體,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對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進行評價,同時有必要以輔導員為主體,利用座談形式,通過總結與交流來掌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情況并促進輔導員溝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有必要實現輔導員考核與溝通效果評價機制的結合,通過將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成效作為輔導員工作考核中的重要指標來提高輔導員對完善溝通機制、提高溝通效果的重視,確保輔導員將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工作進行認真的貫徹。在具體工作中,溝通效果評價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一是輔導員與學生進行溝通的積極性與頻率;二是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中是否體現出了尊重與平等原則;三是經過輔導員與學生的溝通,輔導員是否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需求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學生的思想傾向以及行為傾向是否在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濤.淺談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藝術[J].教育與職業(yè),2010(23).
[2]陳志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輔導員的自身素質[J].黑河學刊,2010(06).
[3]宋亞杰.共情——師生溝通的潤滑劑[J].教學與管理,2010(07).
[4]鄧勁松,王娟.論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原則[J].理論導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