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綜述
由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研究院、《語言科學》編輯部、江蘇師范大學語言能力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辦,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協(xié)辦的“第五屆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于2015年6月3日至10日在徐州、成都兩地舉行。來自海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40名一流語言學家和國內外20多所高校的400多名教師和學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6月3 日,論壇在徐州隆重開幕。論壇總召集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江蘇師范大學語言能力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楊亦鳴教授主持開幕式。江蘇師范大學校長華桂宏教授到會致辭。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在開幕辭中指出,開展國內外語言學之間、語言不同學科之間、以及語言學各領域之間的深入交流,是進行語言學學術創(chuàng)新與變革,全面提升文化實力的重要推動力,而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的召開正是恰逢其會。美國哈佛大學黃正德教授在致辭中認為,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已經(jīng)成為海內外語言學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和會議品牌,對語言學的發(fā)展形成了重要影響。華桂宏校長、黃正德教授、崔希亮校長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魏暉研究員在開幕式中共同為“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更名為“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研究院”揭牌。6月6日,論壇成都段會議開始,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謝名春教授到會致賀,美國南加州大學李艷惠教授和論壇海外召集人、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也代表大會致辭。6月10日,論壇閉幕式在四川師范大學舉行。暨南大學邵敬敏教授為本屆論壇做了精彩的學術總結,美國威斯康森大學李亞非教授和論壇總召集人楊亦鳴教授也分別致辭。
應邀參加本屆論壇的海外學者有美國哈佛大學黃正德教授、南加州大學李艷惠教授、威斯康森大學李亞非教授、密歇根大學端木三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李平教授、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徐丹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楊凱榮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包智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和顧陽教授、香港大學、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單周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石定栩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朱曉農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潘海華教授、澳門大學徐杰教授、臺灣清華大學蔡維天教授、臺灣輔仁大學李添富教授、臺灣政治大學竺家寧教授等。內地學者有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戴慶廈教授、北京大學俞士汶教授和袁毓林教授、清華大學孫茂松教授、暨南大學邵敬敏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殷國光教授和王貴元教授、南開大學曾曉渝教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魏暉研究員和蘇金智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孫宏開教授、黃行教授、顧曰國教授和張國憲教授等。他們在論壇期間共奉獻了34場精彩的大會學術演講。
黃正德教授的演講題為《中心語后置名詞組結構:是構式還是組合?》,他提供了至少6種證據(jù),證明漢語名詞組結構和其他語言一樣,必須區(qū)分補語和狀語,對于普遍語法理論和漢語句法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李艷惠教授的演講《移位,空語類,及跨語言差異:從句子省略到芽生結構》運用形式語法移位和空語類理論,對漢語省略結構和芽生結構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探討。李亞非教授在《唯一的句子生成方向,第二熱力學定律,和三個疑問詞移位的例外情況》的演講中,提出了單向造句源自語言需要遵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盡可能地降低運算費用的重要觀點。端木三教授的演講《復合音》對“復合音”的概念、性質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李平教授的演講題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神經(jīng)可塑性》,探討了二語學習經(jīng)驗如何在功能和神經(jīng)解剖上影響母語的問題。徐丹教授的演講《絲綢之路上的民族交融和語言混合》對語言接觸中民族身份的認同及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討論。楊凱榮教授的演講題為《漢語句子成分的焦點化》,主要分析討論了漢語句子成分焦點化的條件和功能。包智明教授的演講《用使用頻率研究詩律》以英語為語料,從使用頻率這一新角度對詩律進行了研究。馮勝利教授在題為《北京話是一個重音語言》的演講中,指出北京話在音節(jié)、音步、韻律詞、動詞短語、時態(tài)短語、句標短語等不同的語法層級上都表現(xiàn)出重音的特征,是一種重音語言。顧陽教授的演講《漢語比較句短語結構與引介詞的功能特征再析》在對“比”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伴隨介詞與連詞均為功能中心語,投射出一個復合名詞短語,但二者在句法上表現(xiàn)相異。單周堯教授在《半齒音日母讀音再探》的演講中對半齒音日母的讀音進行了梳理和深入分析。石定栩教授的演講《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的句法分析》論證了進行大規(guī)模語料對比分析在現(xiàn)代句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朱曉農教授的演講《紅眼病的根源:語言結構作為思維和行為的基礎》主要從句法和語用層面探討了邏輯的語言基礎。潘海華教授的演講《漢語句法的混合性及把字句的句法性質》在證明現(xiàn)代漢語是一種賓格句法與作格句法共存的混合性語言以及把字句句法性質的基礎上,重申逆動化的本質是句法降級,同時伴隨著格位變化。徐杰教授在《“語言特區(qū)”的性質與類型》的演講中闡述了“語言特區(qū)”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理論定性和分類。蔡維天教授的演講《論內、外輕動詞的分布與詮釋》認為,漢語的輕動詞至少應該分為內、外兩類,外輕動詞與事件層次的使事性有關,而內輕動詞則跟動作層次的與事性有關,這對厘清句法、語義間錯綜復雜的映射關系有重要意義。李添富教授在《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正字觀》的演講中,論述了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編纂源起,以及其中新增正字的機制與功能、正字綱領等。竺家寧教授的演講《論清儒在古韻分部上的幾個突破》從研究材料、“四聲相承”觀念、韻部劃分、語音演化觀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論述了清儒在古韻分部上的具體貢獻。
崔希亮教授的演講題為《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問題》,指出“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是交叉性的,其學科基礎是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教育學、認知科學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戴慶廈教授的演講《景頗語的基數(shù)詞——兼與漢語等親屬語言比較》通過共時分析認為,景頗語基數(shù)詞屬于“十進位”系統(tǒng),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構詞和文化功能較弱,在句法結構中的語序具有多樣性、多層次的特點。俞士汶教授在《漢語詞語歸類之比對及普通話聲調名稱之建議》的演講中討論了漢語詞語歸類和普通話聲調重新命名的問題,對于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袁毓林教授的演講《疑問代詞“誰”的虛指和否定意義的形成機制》通過實例分析了“誰”的虛指和否定用法,及其相關意義的形成機制。孫茂松教授的演講《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的中文詞語研究初探》以新詞語自動發(fā)現(xiàn)及成語定量分析為案例,介紹了在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所開展的中文詞語相關研究的結果。邵敬敏教授在《“一不小心X”構式與反預期機制》的演講中探討了“一不小心X!”構式從專化到異化到泛化的發(fā)展進程,指出反預期既存在于語用層面,也存在于句法語義層面。殷國光教授的演講《〈左傳〉轉換話題的篇章零形回指研究》在對《左傳》中轉化話題零形回指全面考察的基礎上,探討了零形式轉化話題的推進模式、條件和制約因素。王貴元教授的演講《漢字古今轉化的機制——詞符化》論證了詞符化是古漢字發(fā)展為現(xiàn)代漢字的機制。曾曉渝教授的演講《明代南京官話性質考釋》在對語言本體資料發(fā)掘的基礎上,指出明代南京官話的基礎音系具有江淮、中原、北京官話方言的綜合性質,實際上是個動態(tài)彈性系統(tǒng)。魏暉研究員的演講《國家語言能力及其提升探討》從管理學視角探討了國家語言能力的內涵、構成,對國家語言能力的評價與提升進行了定性分析。蘇金智研究員的演講《語體對語言借用的限制:以香港書面漢語為例》探討了香港書面漢語中語言借用成分受語體限制的情況。孫宏開教授在《從幾個數(shù)詞看漢藏語系語言的歷史遺存》的演講中,以漢藏語系的幾個數(shù)詞為例,討論了漢藏語系語言語音結構和同源詞的歷史遺存問題。黃行教授的演講《語言與方言的區(qū)分標準》首先對中國語言識別與方言劃分的標準進行了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guī)范化現(xiàn)代語言應該形成和具備的條件。顧曰國教授的演講《漢語言外之意研究》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言象意”、“思意言”和“頓悟”等理論,提出了漢語會話中言思情貌整一原則。張國憲教授在《心理視角的定語表述傾向》的演講中討論了現(xiàn)代漢語不同句位的定語對心理視角的表述偏愛和識解感染。楊亦鳴教授的演講題為《關注特殊人群:言語障礙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論證了特殊人群言語障礙神經(jīng)機制問題在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并介紹了其所領導的神經(jīng)語言學研究團隊在閱讀障礙、口吃和聾人群體等言語障礙神經(jīng)機制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為中國神經(jīng)語言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
本屆論壇還舉行了“青年學者學術沙龍”,來自江蘇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越南河內國家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21名青年學者進行了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涉及理論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計算語言學、音韻學、漢語方言、文字學等諸多領域,受到了海內外專家和參會者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