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峰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北京 100871
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考察*
楊德峰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北京 100871
文章對主動賓句的賓語的話題化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結果發(fā)現(xiàn)被考察的主動賓句式近一半只是部分賓語可以話題化,賓語都能話題化和都不能話題化的句式只占四分之一多一點;能夠話題化的,有的也有條件限制。影響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的因素很多,既跟賓語的性質、語法特點和位置有關,也跟謂語動詞的性質和構成有關,還與主語的性質和句式等有關。
主動賓句 賓語 話題化 語義格
賓語的話題化,很早就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呂叔湘(1986)指出,下面例子中的大主語S1可以看做賓語的前移:
(1)這個,您知道。
(2)這椅子坐著很不舒服。
(3)你要的那東西我已經(jīng)托人替你找去了。
(4)服務工作,清潔工作,城市離不開它。
例(1)的“這個”、例(2)的“這椅子”、例(3)的“你要的那東西”分別是“知道”、“坐著”、“找”的賓語,例(4)的“服務工作,清潔工作”是“離不開”的賓語,原賓語位置上有代詞“它”復指該賓語。
袁毓林(1996)曾對話題化過程做過專門的研究,他假定主謂謂語句大都是從一般主謂句派生出來的,并探討了一些主謂句派生為主謂謂語句的過程。他指出,一般的主動賓句派生主謂謂語句的基本操作是賓語前移,或者移到主語前(即句首)作S,或者移到主語后(即動詞前)作S’。雙賓語句的與事賓語移到句首后原來位置上留下的空位必須由一個代詞去填空;只有V和O1能單獨組成一個合格的動賓結構時,受事賓語才能夠前移。文章還對介詞賓語、賓語從句中的主語、從屬于二價名詞的降級賓語以及一價名詞的降級賓語等做了考察。
曹逢甫(2005:162-166)對賓語前移也有所論及,他指出賓語是無生的,可以自由前移,賓語是有生的,要受到限制;能夠前移的賓語,動詞不一定是主干動詞,也可以是包孕在套疊動詞中的動詞;句子做補足語時不允許前置。
可見,呂文、袁文、曹文雖然都討論了主動賓句賓語的話題化,但考察的主動賓句都很少;賓語話題化后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影響賓語話題化的因素三位學者也都涉及到了,不過不夠全面。鑒于此,本文將對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情況做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
主動賓句從結構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簡單主動賓句和復雜主動賓句。簡單主動賓句是指只有一個主語、一個謂語動詞和一個賓語的句子。復雜主動賓句是指句子中除了有主語、謂語動詞、一個賓語外,還有其他賓語等成分。簡單主動賓句和復雜主動賓句的賓語的話題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2.1 簡單主動賓句
簡單主動賓句非常多,本文主要按照主語和賓語的語義類構成的句式來進行考察?!?〕關于漢語的語義類或語義格,學界看法不一。孟琮(1988)的語義格分為受事、結果、對象、工具、方式、處所、時間、目的、原因、致使、施事、同源、等同13類,魯川和林杏光(1989)的“格系統(tǒng)”中有主體、客體、鄰體、方式、根由、環(huán)境六種體,每種體又分為三種格:主體:施事格、當事格、系事格;客體:受事格、結果格、對象格;鄰體:與事格、伴隨格、關涉格;方式:工具格、憑借格、樣式格;根由:依據(jù)格、原因格、目的格;環(huán)境:時間格、處所格、情況格。錢乃榮(1995:273)認為漢語的語義格有施事、受事、與事、系事、對象、結果、工具、方式、目的、原因、處所、時間、致使、價值、比較、同源、關涉、經(jīng)驗、異同等十九種。孟琮的分類基本包括了漢語的主要語義格,且影響較大,因此本文以該分類為主要依據(jù)。
2.1.1 施事+V+受事/結果
“施事+V+受事/結果”的“受事/結果”一般能話題化,多是“受事/結果”放在“施事”前,例如:
(5)我買橘子。——橘子我買。
(6)妹妹寫作文了?!魑拿妹脤懥?。也可以放在“施事”后,不過這種句子都是非常規(guī)句,使用有限制條件,一般用于對比或比較(方梅1995;楊德峰2012)。例如:
(7)我橘子買,草莓不買。
(8)妹妹作文寫了,數(shù)學沒做。
不過,“受事/結果”為數(shù)量(名)時,賓語不能話題化。〔2〕賓語為數(shù)量(名)的,不管為何種語義格,一般不能話題化。下文除賓語必須為數(shù)量(名)的外,皆不單獨討論。下面的句子都不成立:
(9)我買一斤?!?一斤我買。/*我一斤買。
(10)姐姐織了一條圍巾。——*一條圍巾姐姐織了。/*姐姐一條圍巾織了。
“受事/結果”為數(shù)量(名),不能話題化,是因為數(shù)量(名)表示的是新信息,而漢語的主語傾向于定指,表示的是舊信息,因此不能話題化。
如果“受事/結果”有名詞中心語,中心語可以話題化,例如:
(11)我買一斤橘子——橘子我買一斤。/我橘子買一斤。
(12)姐姐織了一條圍巾?!獓斫憬憧椓艘粭l。/姐姐圍巾織了一條。“受事/結果”為疑問代詞時,也不能話題化,〔3〕賓語為疑問代詞的,不管為何種語義格,都不能話題化,下文也都不單獨討論。下列說法都不成立:
(13)他吃什么了?——*什么他吃了?/*他什么吃了?
(14)弟弟看見誰了?——*誰弟弟看見了?/*弟弟誰看見了?
疑問代詞不能話題化,是因為疑問代詞表示的也是新信息,這與漢語的主語傾向于定指相矛盾。
2.1.2 施事+V+與事
“施事+V+與事”中的“與事”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施事”前,例如:
(15)我借小王?!⊥跷医?。/*我小王借。
(16)媽媽給弟弟?!艿軏寢尳o。/*媽媽弟弟給。
2.1.3 施事+V+對象
“施事+V+對象”的“對象”也能話題化,不過也要放在“施事”前,例如:
(17)李老師喜歡王平?!跗嚼罾蠋熛矚g。/*李老師王平喜歡。
(18)我恨你。——你我恨。/*我你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謂語動詞前有程度副詞,且動詞是單音節(jié)的,一般不能話題化,例如:
(19)媽媽很愛我。——*我媽媽很愛。/*媽媽我很愛。
(20)我非常恨你?!?你我非常恨!/*我你非常恨!
2.1.4 施事+V+同源
“施事+V+同源”的“同源”有的能話題化,例如:
(21)他跳舞。——舞他跳。/他舞跳。
(22)我睡覺?!X我睡。/我覺睡。
這樣的“V+同源”常見的有“跳舞、睡覺、洗澡、跑步、做操、鞠躬、幫忙、見面、請假、操心、敬禮、排隊、照相、化妝、結婚、理發(fā)”等。
但也有不能話題化的,例如:
(23)你做夢。——*夢你做。/*你夢做。
(24)他的孩子爭氣?!?氣他的孩子爭。/*他的孩子氣爭。
這樣的“V+同源”常見的有“生氣、嘆氣、泄氣、爭氣、聽話、吵架、吵嘴、插嘴、遭殃、做夢、拐彎、鼓掌、找茬”等。有意思的是,這些不能話題化的,如果動詞后有助詞“過”,有的就可以話題化了,但要放在施事前,例如:
(25)我做過夢?!獕粑易鲞^。/*我夢做過。
這樣的“V+同源”有“生氣、吵架、做夢”等。
“施事+V+同源”中的“V+同源”是傳統(tǒng)所說的離合詞,以上情況表明,離合詞中的“同源”賓語和動詞的關系也不完全相同,有的結合得松散一些,像“跳舞、睡覺”等,因此賓語可以前移話題化;有些結合得緊密一些,像“嘆氣、泄氣、爭氣”等,所以賓語一般不能前移話題化。
2.1.5 施事+V+處所
“施事+V+處所”的“處所”有的能話題化,一般放在“施事”前,例如:
(26)我們?nèi)ド虾??!虾N覀內(nèi)ァ?/p>
(27)他住賓館?!e館他住。
有些也可以放在“施事”后,但這種句子使用有限制,多用于對比或比較。例如:
(28)我們上海去,北京不去。
也有不少不能話題化。例如:
(29)大衛(wèi)回美國?!?美國大衛(wèi)回。/*大衛(wèi)美國回。
(30)咱們走高速吧?!?高速咱們走吧。/*咱們高速走吧。例(29)的謂語動詞為趨向動詞“回”,〔4〕趨向動詞“去”除外。例(30)的謂語動詞為“走”,“走高速”意思為“從高速上走”,即“高速”表示路徑。這些情況下,“施事+V+處所”中的“處所”一般不能話題化。
值得注意的是,動詞后如有助詞“過”,“處所”就可以話題化了,但要放在“施事”前,例如:
(31)大衛(wèi)回過美國?!绹笮l(wèi)回過。/*大衛(wèi)美國回過。
(32)咱們走過高速?!咚僭蹅冏哌^。/*咱們高速走過。
2.1.6 施事+V+方式
“施事+V+方式”的“方式”一般不能話題化,例如:
(33)你走“八”字?!?“八”字你走。/*你“八”字走。
(34)我們走司法程序。——*司法程序我們走。/*我們司法程序走。
動詞后如有助詞“過”,“方式”可以話題化,例如:
(35)你走過“八”字?!鞍恕弊帜阕哌^。/你“八”字走過。
2.1.7 施事+V+工具
“施事+V+工具”中的“工具”一般也不能話題化,例如:
(36)我吃大碗?!?大碗我吃。/*我大碗吃?!?〕“大碗我吃”“小杯他喝”雖然有時可以說,但“大碗”“小杯”都是受事,表示“大碗里的東西”“小杯里的酒”。
(37)他喝小杯?!?小杯他喝。/*他小杯喝。
但動詞后如有“過”,“工具”也可以話題化,例如:
(38)我吃過大碗?!笸胛页赃^。/我大碗吃過。
2.1.8 施事+V+目的
“施事+V+目的”中的“目的”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施事”前,例如:
(39)我等票。——票我等。/*我票等。
(40)媽媽操心我的婚事?!业幕槭聥寢尣傩?。/*媽媽我的婚事操心。
2.1.9 施事/受事+V趨+O
不管O為何種語義格,“施事/受事+V趨+O”中的O都不能話題化,下面的說法都不成立:
(41)你抬起頭。——*頭你抬起。/*你頭抬起。
(42)桌子搬進教室了。——*教室桌子搬進了。/*桌子教室搬進了。
例(41)的“頭”為受事,例(42)的“教室”為處所,這些句子中的賓語都不能話題化,原因是漢語的單音節(jié)
趨向動詞做補語后,形成的結構必須帶賓語,否則句子不成立(楊德峰1988)。
2.1.10 施事/受事+V趨1+O+趨2
“施事/受事+V趨1+O+趨2”中的O有的可以話題化,有的不能,例如:
(43)他拿出書來了。——書他拿出來了。/他書拿出來了。
(44)孩子打起架來了?!?架孩子打起來了。/*孩子架打起來了。
(45)桌子搬進教室去了。——*教室桌子搬進去了。/*桌子教室搬進去了。
例(43)、(44)的“他”、“孩子”是施事,“書”、“架”分別是受事、同源,“書”可以話題化,“架”不能。例(45)的“桌子”是受事,“教室”是處所,“教室”不能話題化。
2.1.11 施事/受事+V給/在/到+O不管O為何種語義格,“施事/受事+V給/在/到+O”中的O都不能話題化,例如:
(46)我送給你?!?你我送給。/*我你送給。
(47)你放在這兒?!?這兒你放在。/*你這兒放在。
(48)東西送到家。——*家東西送到。/*東西家送到。
以上各例中的賓語都不能話題化,是因為句子中的賓語是介詞“給”、“在”、“到”的賓語,它們與“給”、“在”、“到”組合以后,做補語。而賓語提前以后,謂語就成了“動詞+介詞”,介詞后面沒有賓語,漢語的句子是不存在這種結構的。過去有人把“V給”、“V在”、“V到”分析為動補結構,它們后面的名詞性成分為整個動補結構的賓語(朱德熙1982:130;李德津和程美珍1988:290),從變換的角度來看,這種分析是有一些問題的。把這些句子的賓語分析為介詞的賓語,即把這種句子的謂語看作“動詞+介賓結構”比較符合實際。
2.1.12 受事+V+處所
“受事+V+處所”中的“處所”不能話題化,例如:
(49)書放桌上?!?桌上書放。/*書桌上放。
(50)樹栽院子里。——*院子里樹栽。/*樹院子里栽。
2.1.13 系事+V+系事
“系事+V+系事”的“系事”不能話題化,下面的說法都不成立:
(51)他姓劉?!?劉他姓。/*他劉姓。
(52)我是班長。——*班長我是。/*我班長是?!跋凳隆辟e語不能話題化,是因為“姓”、“是”這些關系動詞的賓語不能懸空,所以賓語不能前移話題化(袁毓林1996)。
2.1.14 處所+V+施事
“處所+V+施事”中的“施事”有的能話題化,有的不能,例如:
(53)臺上坐著主席團?!飨瘓F臺上坐著。/*臺上主席團坐著。
(54)學校走了一位老師?!?(一位)老師學校走了。/*學校(一位)老師走了。
例(53)的“施事”可以話題化,但(54)的不行。
2.1.15 處所+V+受事
“處所+V+受事”中的“受事”一般不能話題化,例如:
(55)桌子上放書?!?書桌子上放。/*桌子上書放。
(56)壁櫥里掛衣服?!?衣服壁櫥里掛。/*壁櫥里衣服掛。但如果謂語動詞帶“著”或“過”,“受事”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處所”前,例如:
(57)桌子上放著書。——書桌子上放著。/*桌子上書放著。
(58)壁櫥里掛過衣服。——衣服壁櫥里掛過。/*壁櫥里衣服掛過。
2.1.16 時間+V+施事
“時間+V+施事”中的“施事”能話題化,例如:
(59)昨天跑了一個犯人?!粋€犯人昨天跑了。/昨天一個犯人跑了。
(60)明天來一位新老師?!晃恍吕蠋熋魈靵?。/明天一位新老師來。
2.1.17 時間+V+受事
“時間+V+受事”中的“受事”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時間”前面,例如:
(61)明天吃餃子。——餃子明天吃。/*明天餃子吃。
(62)后天買橘子?!僮雍筇熨I。/*后天橘子買。
2.1.18 時間+V+處所
“時間+V+處所”中的“處所”也可以話題化,但必須放在“時間”前,例如:
(63)明天去上海?!虾C魈烊?。/*明天上海去。
(64)星期天到北京?!本┬瞧谔斓?。/*星期天北京到。
2.1.19 材料+V+受事/結果
“材料+V+受事/結果”中的“受事/結果”不能話題化,例如:
(65)韭菜包餃子了?!?餃子韭菜包了。/*韭菜餃子包了。
(66)洗滌靈刷碗了?!?碗洗滌靈刷了。/*洗滌靈碗刷了。
2.2 復雜主動賓句
復雜主動賓句不多,下面也主要按主語和賓語的語義類形成的句式進行考察。
2.2.1 施事+V+與事+受事
“施事+V+與事+受事”中的“受事”可以話題化,而且放在“施事”前、后都可以,例如:
(67)我送(給)他書?!獣宜?給)他。/我書送(給)他。
(68)他租我一間房子?!婚g房子他租我。/他一間房子租我?!笆┦?V+與事+受事”中的“與事”也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施事”前,且句中要有代詞復指“與事”(袁毓林1996)。例如:
(69)我通知小王一件事?!⊥跷彝ㄖ患隆?/p>
(70)媽媽借老張一百塊錢?!蠌垕寢尳杷话賶K錢。
2.2.2 施事+V+對象+稱謂
“施事+V+對象+稱謂”中的“稱謂”都不能話題化,“對象”一般也不能話題化,但有例外,例如:
(71)我們叫他李師傅。——*李師傅我們叫他。/*我們李師傅叫他。
*他我們叫李師傅。/*我們他叫李師傅。
(72)大家叫張剛班長。——*班長大家叫張剛。/*大家班長叫張剛。
*張剛大家叫班長。/*大家張剛叫班長。
張剛大家叫他班長。/*大家張剛叫他班長。
例(71)的“對象”和“稱謂”話題化后,句子都不成立。例(72)的“稱謂”話題化后,句子不成立;“對象”話題化后一般也不成立,但“對象”位于“施事”前,且原賓語位置上有代詞“他”復指“對象”,句子則成立。
這類句子的賓語之所以不能話題化,是因為這些句子的“稱謂”與“對象”存在著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像例(71),“我們叫他李師傅”包含著“他是李師傅”的意思,即“李師傅”是對“他”的陳述,賓語話題化后,這種陳述關系就被破壞了,故不成立。例(72)的“張剛大家叫他班長”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對象”提前后,原賓語位置上有代詞復指“對象”,這樣代詞和“稱謂”能夠構成被陳述和陳述關系,因此句子成立;“大家張剛叫他班長”不成立,是因為“張剛”位于原“施事”后,破壞了原句子的施動關系,故而不成立。
2.2.3 施事+V+對象+受事
“施事+V+對象+受事”的“對象”、“受事”不能話題化,下面的說法都不成立:
(73)那個人搶我手機?!?手機那個人搶我。/*那個人手機搶我。
*我那個人搶手機。/*那個人我搶手機。
(74)小李花他不少錢?!?不少錢小李花他。/*小李不少錢花他。
*他小李花不少錢。/*小李他花不少錢。
2.2.4 施事+V1+O1+V2+O2
不管O1為何種語義格,“施事+V1+O1+V2+O2”中的O1一般不能話題化,下面的說法也都不成立:
(75)我去上??幢荣?。——*上海我去看比賽。/*我上海去看比賽。
(76)媽媽讓妹妹做飯。——*妹妹媽媽讓做飯。/*媽媽妹妹讓做飯。
不過,O1前移后,如果賓語位置上有復指賓語的代詞,可以話題化,但要放在“施事”前。(袁毓林1996)例如:
(77)我去上??幢荣悺!虾N胰ツ莾嚎幢荣?。
(78)媽媽讓妹妹做飯?!妹脣寢屪屗鲲?。
“施事+V1+O1+V2+O2”中的O2能話題化,例如:
(79)我去上??幢荣?。——比賽我去上???。/我比賽去上海看。
(80)媽媽讓妹妹做飯?!垕寢屪屆妹米?。/媽媽飯讓妹妹做。
由此可見,連動句、兼語句第一個謂語動詞的賓語不能話題化,第二個謂語動詞的賓語則可以,這說明第一個謂語動詞的賓語和第二個謂語動詞的賓語地位是不平等的。
綜觀前文,可以看出,主動賓句的賓語雖然不少可以話題化,但是也有很多不能,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1 主動賓句賓語的話題化情況
(續(xù)上表)
上表顯示,19種簡單主動賓句,“施事+V+與事”、“施事+V+目的”等5種的賓語都可以話題化,約占26.3%;“施事+V+受事/結果”、“施事+V+同源”等9種部分賓語可以話題化,約占47.4%;“施事/受事+V趨+O”、“材料+V+受事/結果”等5種的賓語都不能話題化,約占26.3%。4種復雜的主動賓句,賓語都能話題化和都不能話題化的各1種,各占25%;大部分能話題化的和大部分不能話題化的也各1種,也各占25%。被考察的23種句式,賓語都可以話題化和都不能話題化的各6種,各約占26. 1%;部分能話題化的11種,約占47.8%。也就是說,主動賓句式多是部分賓語可以話題化,很少句式的賓語都能話題化或都不能話題化。
主動賓句的賓語并非都能話題化,即便是同一種句式,甚至主語、賓語是同一個語義格,情況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決定主動賓句的賓語能否話題化的因素有哪些呢?據(jù)我們考察,影響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賓語的性質、句法特點和位置
主動賓句賓語的語義性質對能否話題化起著決定作用,像“施事+V+受事”中的“受事”,一般能話題化,構成“受事+施事+V”;而“施事+V+方式”、“施事+V+工具”中的“方式”、“工具”,一般不能話題化,構成“方式+施事+V”、“工具+施事+V”。前一個句式的賓語之所以可以話題化,是因為賓語是受事,而受事是主謂謂語句大主語最常見的一種語義格(陳平2004;楊德峰2012)。
即便賓語是同一個語義格,由于賓語的句法特點不同,情況也不一樣。譬如“施事+V+受事/結果”,“受事/結果”為名詞時可以話題化,為數(shù)量(名)和疑問代詞時卻不能。
賓語所處的位置對話題化也有影響,像“施事+V1+O1+V2+O2”中的O2能話題化,而O1一般不能。
3.2 謂語動詞的性質和構成
袁毓林(1996)指出,不允許賓語懸空的動詞,賓語不能前移,由這種動詞構成的主動賓句,賓語不能話題化。實際情況的確如此,漢語的關系動詞,像“是”、“像”、“姓”、“叫”、“在”等,表示的是主語和賓語的關系,它們必須帶賓語,否則句子不成立。正因為如此,賓語自然不能前移。
還有一些句子,像“施事+V趨+O”,O不能話題化,跟“V趨”的性質有關系,因為“V趨”一般要帶賓語,像“走進房間”、“爬上樓”、“走下臺階”不能說“走進”、“爬上”、“走下”(楊德峰1988)。正因為如此,賓語自然不能前移話題化。
“施事+V給/在/到+O”中的O也不能話題化,原因是“V給/在/到”等必須帶賓語,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V給/在/到+O”后的賓語是“給”、“在”、“到”等的賓語,而不是“V給/在/到”的賓語。
主動賓句的賓語能否話題化,與謂語動詞的構成也有關系,如“施事+V+對象”,謂語為單個動詞時,賓語可以話題化;謂語動詞為單音節(jié),且前面有程度副詞時,一般不能話題化。再如“處所+V+受事”,動詞帶“著”或“過”,“受事”可以話題化;不帶一般不能話題化。
3.3 主語的性質
主動賓句主語的性質對賓語的話題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像“施事+V+處所”和“受事+V+處所”,前者的主語是施事,后者的主語是受事,其他成分都相同,然而前者的賓語可以話題化,后者的則不能。
3.4 句式
句式對主動賓句賓語的話題化同樣有影響。譬如,賓語同為受事,主語同為施事,“施事+V+受事”中的“受事”可以前移話題化;而“施事+V+損事+受事”中的“受事”則不能。這種情況顯然是句式不同造成的,因為前者是一個簡單的主動賓句,后者是一個雙賓語句。
綜觀全文,可以看出,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情況十分復雜,23種句式近一半只是部分賓語能夠話題化,賓語都能話題化和都不能話題化的句式只占四分之一多一點。能話題化的主動賓句,情況也不完全一樣。一般情況下,主動賓句的賓語提前放在原主語的前面;也有一些賓語既能放在原主語的前面,也能放在原主語的后面,但放在原主語的后面形成的句子使用有一定的條件,是有標記句式(楊德峰2012);還有一些賓語不僅要放在原主語的前面,而且賓語原來的位置上必須有代詞復指原賓語。袁毓林(1996)指出,一般主動賓句派生主謂謂語句的基本操作是賓語前移,或者移到主語前,或者移到主語后,這話雖然沒有錯,但顯然不夠周全。曹逢甫(2005:162)指出賓語為無生的,可以自由前移,也不符合語言實際。
影響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的因素很多,賓語的性質是主要的因素,這一點從簡單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情況可以看得很清楚:賓語為方式、工具、系事等時,一般不能話題化,而賓語為受事、與事、對象、處所時,一定條件下可以話題化。不僅如此,謂語動詞的性質和構成對主動賓句賓語的話題化也有影響,謂語動詞為關系動詞、V趨、V給/在/到時,賓語都不能前移話題化。另外,主語的性質以及句式等對賓語的話題化也有一定的影響,賓語為同一個語義格,由于主語的語義格或句式的不同,有的賓語可以話題化,有的則不能。
以上情況表明,主動賓句的賓語話題化十分復雜,有著嚴格的條件限制,因此不能泛泛地說主謂謂語句是由主動賓句派生出來的,更何況主動賓句和主謂謂語句的功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動賓句是一種常規(guī)句式,其焦點在句尾,即在賓語上,而主謂謂語句是一種語用功能很強的句子,起著強調(diào)或對比作用,而且具有較強的篇章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了降低主謂謂語句的難度,可以利用主動賓句和主謂謂語句之間的變換關系來教授主謂謂語句,但是必須明確告訴學習者變換的條件,特別是主謂謂語句和主動賓句在功能上的差異。否則學習者就會把二者混淆起來,說出或造出一些病句或不符合語用規(guī)則的句子。
參考文獻
Cao,Fengfu(曹逢甫).2005[1990].Hanyu de Juzi yu Ziju Jiegou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translated by Jing Wang.Beijing:Yuyan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Chen,Ping(陳平).1994.Shilun hanyu zhong sanzhong juzi chengfen yu yuyi chengfen de peiwei yuanze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On principles of argument selection in Chinese].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1994.3:161-167.
Chen,Ping(陳平).2004.Hanyu shuangxiang mingciju yu huati-chenshu jiegou漢語雙項名詞句與話題—陳述結構[Double NP constructions and topic-connect articulation].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2004.6:493-505.
Fang,Mei(方梅).1995.Hanyu duibi jiaodian de jufa biaoxian shouduan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xiàn)手段[Devices for expressing contrastive focu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 Chinese Language]1995.4: 279-287.
Gao,Shunquan(高順全).1998.Jushou weizhi yu zhutihua句首位置與主題化[Sentence-initial position and topicalization].Hanyu Xuexi漢語學習[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1998.5:10-14.
Li,Dejin(李德津),&Meizhen Cheng(程美珍).1988.Waiguoren Shiyong Hanyu Yufa外國人實用漢語語法[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 for Foreigners].Beijing:Huayu Jiaoxue Chubanshe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Beijing: Sinolingua Press].
Lu,Chuan(魯川),&Xingguang Lin(林杏光).1989.Xiandai Hanyu yufa de geguanxi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格關系[Cases of Modern Chinese].Hanyu Xuexi漢語學習[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1989.5:11-15.
Lü,Shuxiang(呂叔湘).1986.Zhuwei weiyuju juli主謂謂語句舉例[Samples of sentences with subject-predicate predicates].LüShuxiang Wenji(disan juan)呂叔湘文集第三卷[The Collected Works of LüShuxiang(Vol.3)],531 -544.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務印書館[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Meng,Cong(孟琮).1988.Guanyu zhuyu de yuyilei關于主語的語義類[Semantic classes of the subject].Yufa Yanjiu he Tansuo(si)語法研究和探索(4)[Grammar Study and Exploration(Vol.4)],89-101.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Qian,Nairong(錢乃榮).1995.Hanyu Yuyanxue漢語語言學[Chinese Linguistics].Beijing:Beij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Wu,Zhongwei(吳中偉).2004.Xiandai Hanyu Juzi de Zhuti Yanjiu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主題研究[AStudy on the Sentential Topic in Modern Chinese].Beijing:Beij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Xu,Liejiong(徐烈炯),&Danqing Liu(劉丹青).1998.Huati de Jiegou yu Gongneng話題的結構與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Topic].Shanghai:Shanghai Jiaoyu Chubanshe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Yang,Defeng(楊德峰).1988.Quxiangbuyu de ziyou he nianzhuo趨向述補短語的自由和粘著[Freedom and adhesion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Yuwen Yanjiu語文研究[Linguistic Research]1988.4:17-20.
Yang,Defeng(楊德峰).2012.Ye tan zhuweiweiyuju da xiao zhuyu de huan wei也談主謂謂語句大、小主語的換位[The orders of the topics and subjects in the sentences with an S-P phrase as the predicate].Yuyan Yanjiu語言研究[Studies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2.1:32-39.
Yang,Chengkai(楊成凱).1997.Zhu zhuwei jufa fanchou he huati gainian de luoji fenxi主主謂句法范疇和話題概念的邏輯分析[A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of“SS-P”and the concept of the topic].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1997.4:251-259.
Yuan,Yulin(袁毓林).1996.Huatihua ji xiangguan de yufa guocheng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Topicalization and the related grammatical processes in Chinese].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 Chinese Language]1996.4:241-253.
Zhou,Jiating(周家庭).1982.Zhuwei weiyuju yi ti主謂謂語句一題[A sampl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of“SS-P”]. Hanyu Xuexi漢語學習[Chines Language Learning]1982.3:20-22.
Zhu,Dexi(朱德熙).1982.Yufa Jiangyi語法講義[Grammar Handouts].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務印書館[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楊德峰,男,1964年生,河南人。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授,博導。
On Topicalization of the Objects of SVO-sentences
Yang Defeng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opicalization of the objects of SVO-sentences,and finds out that among half of the SVO-sentences,only some of the object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opics and that among little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SVO-sentences,neither all or none of the object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opics.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opicalization involves many factors,the most significant of which include the features and position of object,the features of predicate and subject,and so on.
SVO-sentence;object;topicalization;case
H146.3
A
1671-9484(2015)04-0363-11
2014年9月1日 [定稿日期]2015年4月6日
10.7509/j.linsci.201504.029780
*本文曾在“第十八次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討會”(2014年10月,澳門)上宣讀過,劉樂寧、金立鑫教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語言科學》編輯部及審稿專家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