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楠
沈陽市法庫縣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調查與思考
文/姜 楠
本文以沈陽市法庫縣群眾音樂文化活動開展為研究對象,以其發(fā)展現狀為依據,通過對其調查總結歸納,提出關于群眾音樂文化建設的點滴思考,以期能對我國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借鑒。
群眾音樂文化 文化館 思考
沈陽市法庫縣歷史底蘊深厚,人文特色濃厚,城市文化內涵豐富,擁有遼代古州城遺址、遼墓群、財宮、遼代風情小鎮(zhèn)、白鶴樓、遼代商業(yè)街和蕭太后塑像等特色景觀,“大遼福地、宰相故里、白鶴之鄉(xiāng)、人文法庫”四大文化品牌聲名遠播。這個擁有50余萬人口的縣城是中國產業(yè)百強縣、中國陶瓷谷、中國商業(yè)名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中國瓷谷、北方通航、中國??h、山水法庫”四大產業(yè)品牌已經形成。每年的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陶博會、白鶴節(jié)、登山節(jié)、荷花節(jié)等重大活動匯聚四海賓朋,縣域經濟社會綜合指標處在遼寧省縣域第一集團。經濟的快速持續(xù)增長,使群眾收入穩(wěn)步增長,對于文化消費的需求日趨活躍。近年來,法庫縣在“爭第一、創(chuàng)唯一”的法庫精神引領下,大力實施文化興城、文化強縣戰(zhàn)略。相繼出臺了《法庫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足球之鄉(xiāng)、小提琴之鄉(xiāng)、山水畫之鄉(xiāng)”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著力打造“人文法庫”,以文化育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大力培育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促進群眾文化發(fā)展。
近年來,法庫縣的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文體設施日益齊全,基層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蓬勃發(fā)展。經過對法庫縣群眾音樂文化生活的跟蹤調查、走訪,基本情況如下:
新建的法庫縣文化館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擁有4個綜合排練室,場館全年全天候免費開放。截至目前,建有20余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200余個農村文化活動室,全縣行政村有的文體廣場已建成,有的正在建設中。落成不久的文化中心是集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婦女兒童會館、少年宮、影劇院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館。
1.1 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近年來,法庫縣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廣場音樂文化活動,金沙河文化廣場等10余個文化廣場啟動。文化廣場堅持365天每天都有群眾自娛自樂文化活動。文化館常年舉辦聲樂培訓班、舞蹈培訓班、小提琴培訓班,還定期舉辦文藝骨干培訓班、群眾文化普及班、白鶴舞培訓班、二人轉藝術培訓以及各類講座等惠民輔導培訓,將惠民輔導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為了強化館辦藝術團隊建設,以普及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為重點,相繼成立了紅旗合唱團、秧歌隊、民族樂團、東湖社區(qū)白鶴民樂團、百花劇團等近20個業(yè)余文藝團隊。全縣80%以上的村都成立了秧歌隊和合唱隊,農村文化大院10余所。舉辦了不同形式的音樂比賽,如“群文杯”全民征文大賽、青年歌手大賽、二人轉大賽、秧歌大賽、市民合唱比賽、戲曲曲藝電視大賽、全民廣場舞大賽等。除了傳統的節(jié)慶活動如百姓春晚、元宵燈謎晚會等外,還配合縣委縣政府舉辦的重大活動,承辦了如飛行大會晚會、陶博會文藝晚會、建縣百年系列活動、國際白鶴節(jié)、東湖之夏文化節(jié)等大型活動。
1.2 文化惠民活動扎實推進,文化走基層活動如火如荼
2012-2014年每年各類藝術惠民文藝演出百余場次,惠及群眾30余萬人次。自2013年起,在文化普及、繁榮、提高上下功夫,以文化志愿者為骨干,成立了學雷鋒藝術惠民送戲下鄉(xiāng)演出團,先后深入到城鎮(zhèn)社區(qū)、街道,農村鄉(xiāng)鎮(zhèn)、村屯、敬老院慰問演出數百場次。與縣移動公司、大孤家子聯合舉辦百余場文化扶貧、送戲下鄉(xiāng)活動。以館辦品牌藝術團隊為主的藝術惠民演出團舉辦城鄉(xiāng)文化廣場、送戲下鄉(xiāng)演出千余場次。配合“文化志愿服務年”組織開展“進村鎮(zhèn)、進社區(qū)、進工地、進學校、進軍營”活動、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并組織藝術培訓中心所有輔導員深入各社區(qū)擔任藝術指導員。
1.3 群眾音樂文化碩果累累
法庫縣文化館被評為沈陽市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品牌活動”先進單位、沈陽市“百萬市民藝術共享工程”突出貢獻單位。法庫縣群眾文化工作2013年在沈陽市考核中位居全市第一。秧歌隊、合唱隊、二人轉藝術團等藝術團隊在國家級、省市級各類比賽中捷報頻傳。開創(chuàng)了縣級文化館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和舉辦戲劇曲藝電視大賽的先河。
通過對法庫縣群眾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調研,筆者感觸良多,對法庫群眾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和活動的開展有了全新的認識,有以下幾點體會:
2.1 以“雙走”、“一請”為載體,拓寬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發(fā)展新途徑
“雙走”即“走出去”、“走下去”,“一請”即“請進來”?!白叱鋈ァ?,前往高等藝術院校、其他兄弟群眾文化單位、演出團體等“取經”、交流;參加各類培訓、比賽,展示、提高?!白呦氯ァ保钊腴_展藝術惠民服務,送戲下鄉(xiāng)系列活動和學雷鋒藝術惠民走基層等活動的開展,足跡遍及敬老院、農民工住所、農家院落、貧困村屯等?!罢堖M來”,利用新的文化設施和陣地,在開展本地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的同時,吸引和引進縣外音樂文化資源,各級藝術表演團體開展流動文化演出,與民盟沈陽音樂學院支部建立聯系點,在專業(yè)指導、人才培訓等方面提供幫助,為基層群文工作把脈支招。
2.2 以館辦報紙、刊物和網站為載體,創(chuàng)新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發(fā)展新媒介
法庫群眾文化網的開通,《法庫群文》《北國風》的出版,作為宣傳法庫群眾文化的工作載體和展示平臺,對于交流工作經驗,讓人們通過新媒介了解法庫的地域特色文化、民間非物質文化、群眾文化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3 以地方與高等藝術院校合作對接,探索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發(fā)展新模式
縣委縣政府重視對區(qū)域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法庫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對此也有涉獵。并成立了遼文化研究會,建立了“中國音樂學院—遼寧法庫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依托藝術院校有利資源,對法庫現存的音樂文化遺存和鮮活的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將音樂研究和創(chuàng)作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文化品牌帶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
2.4 結合地域特色創(chuàng)品牌,依托傳統項目打造品牌
法庫重視文化鄉(xiāng)鎮(zhèn)特色打造,在全縣建設以遼文化為核心、以生態(tài)文化、觀光文化和紅色文化為核心,以滿蒙文化、登山文化為核心、以群眾文化為核心的4個特色文化鄉(xiāng)鎮(zhèn)。法庫是“中國白鶴之鄉(xiāng)”,為傾情打造“靈山圣水、白鶴之鄉(xiāng)”的特色文化品牌,創(chuàng)新公共群眾文化活動載體,組織了廣大群眾參加表演團隊,編導、排練了大型群眾舞蹈《白鶴舞》,將“白鶴舞”打造成為特色文化品牌一張靚麗的名片。法庫二人轉是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大力扶持四家子小牡丹劇團為二人轉培訓基地,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強化二人轉基地建設,打造法庫二人轉特色藝術品牌。
之所以選取法庫縣作為群眾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調查研究對象,是因為群眾文化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大力推進普及群眾文化符合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建設和諧社會群眾文化是根本。百姓是群眾音樂文化舞臺的主角,基層是陣地。我們通過一個“麻雀”為突破口,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以小見大,來思考我國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的發(fā)展。
面對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面對日益發(fā)展的大眾傳媒,如何創(chuàng)新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載體和形式,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文化館站的主力軍作用,如何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效能上下功夫,如何探索地域特色和更好地發(fā)揮文化資源優(yōu)勢,如何保證群眾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和群眾性,讓音樂文化真正“接地氣”,走到田間地頭,做到鄉(xiāng)鄉(xiāng)有活動、有演出,值得我們思考。音樂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空間,我們要拓寬發(fā)展空間;調動群眾和文化志愿者的積極性;發(fā)揮校園、企業(yè)的輻射作用;積極與企業(yè)聯姻,取得企業(yè)更多資金資助;充分發(fā)揮基層文化機構作用,加強基層群眾音樂文化業(yè)務人員專業(yè)素質,建立較為系統的文化骨干隊伍體系;充分挖掘文化輔導員和有音樂特長的文化志愿者的潛力;提高群眾音樂欣賞水平;改變活動場所、場地偏少、經費不足、設施不足的境況;加強與其他城鄉(xiāng)音樂文化交流;政府牽頭協調,在政策上、資金上、人才上給予引導和支持;強化新媒體如手機平臺、微博、微信的功效;開拓思路、突破觀念、創(chuàng)新機制;提高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水平;加強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的理論研究和指導,讓文化館這個群眾文化娛樂活動之家、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更好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效能。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談到最多的是人民,突出強調了文藝發(fā)展的人民坐標、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民導向。2015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可見群眾文化活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我們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重視精神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構建,汲取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養(yǎng)分,打造更多內涵豐富、特色濃郁、主題健康、藝術風格獨特的群眾音樂文化品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和文化活動品位。以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為積淀,以富裕和諧的物質生活為基礎,以人性化的社區(qū)建設為支撐,以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為動力,積極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傳承地域音樂傳統,推動農村音樂文化建設。
(責任編輯 霍 閩)
姜楠(1980—)女,沈陽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