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辦院模式與培養(yǎng)制度的早期探索

      2015-02-13 05:58:00張志輝方黑虎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關鍵詞:研究生院中科院合肥

      張志輝,江 鑒,方黑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b.檔案館,安徽合肥 23002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生院創(chuàng)建于1978年3月,是經國家批準建立的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目前,學術界關于中科大研究生院的籌備與成立過程已有較為全面的研究。[1-2]作為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在創(chuàng)建之后對辦院模式和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不僅為高層次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為其自身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通過系統(tǒng)梳理中科大研究生院的檔案史料,對其早期的辦院模式與培養(yǎng)制度建設進行了探討?;仡欉@段歷史,不僅對于總結我國研究生教育經驗和成就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可為當今我國高校研究生院的建設提供借鑒。

      一、“院所結合”的辦院模式探索

      “全院辦校,所系結合”是中科大從1958年建校以后一直秉承的辦學方針,在建立研究生院的初期這一方針也得到了貫徹,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全院(中國科學院)辦院(研究生院),院(研究生院)所(研究所)結合”的辦院模式。

      (一)中科大統(tǒng)籌管理中科院研究生的嘗試

      早在研究生院成立之前,中科大就承擔起統(tǒng)籌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研究生管理和培養(yǎng)的任務。從195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正式招收研究生70名,第二年招收249名。1957年因受“反右”運動影響,只招收20名研究生。1958、1959年停止招生,1960、1961年各招了70名左右。1962年開始擴大招生規(guī)模,當年收200名。[3]隨著研究生人數不斷增多,如何規(guī)范招生和培養(yǎng)工作,日漸成為中科院科學家和管理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1962年,時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兼任中科大地球物理系主任的趙九章致信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和副秘書長郁文,提出應該由中科大組織協調中科院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yǎng)工作。此議得到中科院領導的認可。

      1963年,中科大向教育部上報了研究生招生計劃,擬招收11個專業(yè)14名研究生,聘請錢學森、楊承宗和錢人元等12人為研究生導師。是年底,中科大舉行研究生導師座談會,對研究生考試命題、研究生管理以及修業(yè)年限等問題進行研討,提出研究生學制設為四年,建議成立專門機構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入學和培養(yǎng)工作,由學校統(tǒng)一管理中科院的研究生。[1]

      鑒于研究生導師主要來自中科院各研究所,中科大采取“統(tǒng)一管理,分散經營”的管理原則,即由中科大統(tǒng)一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yǎng)工作,為各專業(yè)研究生制訂培養(yǎng)方案,要求研究生入學后前兩年在學校集中學習政治、英語和專業(yè)基礎課,后兩年去相關研究所跟隨導師做科學研究,撰寫學位論文。據當時在中科院干部局干部培養(yǎng)處的研究生組工作的馬先一回憶:“1963年下半年,中科大中關村分部在計算機所南樓旁邊東墻內一排兩層簡易房子里成立研究生教學管理部,負責京區(qū)中科院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外語和哲學)教學和前期生活、學籍、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2]

      1964年2月,中科大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決定暫代中科院開辦研究生院。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由各研究所的科學家承擔,學校負責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政治思想教育和公共課教學。5月,中科大黨委書記劉達等向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匯報了研究生院的建設問題,明確提出了研究生院的招生規(guī)模、課程教學、日常管理等事項。不久“文革”爆發(fā),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yǎng)工作遭受沖擊。但是,這些前期統(tǒng)籌管理中科院研究生的嘗試,為“文革”后中科大創(chuàng)建研究生院積累了一些經驗。

      (二)探索“全院辦院,院所結合”的辦院模式

      “全院辦校,所系結合”是中科院創(chuàng)辦中科大的辦校方針,也是中科大在短期內迅速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的法寶?!拔母铩苯Y束后,如何繼續(xù)利用中科院的優(yōu)勢把學校辦好,不僅是遷至合肥的中科大全校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中科院乃至國家高層領導思考的問題。

      1977年8月,中科院在北京召開中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研討中科大的辦學方向和具體措施。9月5日,中科院向國務院呈交了《關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其中提出中科大擬在北京設立研究生院。9月10日,中科院向國務院呈交了更為具體的《關于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提出委托中科大創(chuàng)辦研究生院。9月中旬和10月上旬,中央先后批準了這兩個報告,決定在中科院所屬的66個研究所和大學恢復研究生制度。中科大遂正式啟動研究生院的籌備工作。11月,中科院和教育部聯合發(fā)文,通知招收1978級研究生。1978年3月,國務院批復中科院的報告,同意中科大在北京設立研究生院,任命嚴濟慈為首任院長。1978年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1015人,其中130名作為出國留學預備人員。中科大另外單獨招收研究生107人,其中出國預備研究生25人。[2]

      中科大研究生院之所以設在北京,是為了繼續(xù)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建院伊始,中科大總結之前統(tǒng)籌管理中科院研究生的經驗,提出了“全院(中科院)辦院(研究生院),院所結合”的辦院模式。在1978年10月14日的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大會上,這一辦院模式得到具體的闡述:“研究生院和各研究所在培養(yǎng)研究生方面是一個整體,每一個研究生都由研究生院和研究所共同培養(yǎng)?!保?]研究生的培養(yǎng)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研究生院學習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第二個階段到研究所跟隨導師參與科研工作、撰寫論文。研究生院同院屬各所共同對研究生做出的研究成果和論文水平進行考核和鑒定。

      隨著“院所結合”的不斷實踐和進一步深化,這個方針不僅體現在對研究生的管理和培養(yǎng)上,也作用于對研究生院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從研究所的角度來看,擔任研究生導師的各研究所研究員一般也兼任研究生院的教授。研究所定期組織所內研究員到合肥校本部和研究生院講學,包括教課、指導研究生、舉辦專題講座、介紹學術前沿動態(tài)等。為使研究員對研究生的教學科研負更多的責任,研究所逐步把到學校講學的情況作為研究員的一項考核指標。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為有利于學校教師和各所研究人員提高業(yè)務能力,中科大有計劃地派教師到研究所進修、進行科學研究,研究所也派遣科研人員到學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中科院各分院、各研究所對中科大的教師培訓工作給予積極配合,支持研究生院盡快形成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的專職教師隊伍。

      (三)研究生院與合肥校本部的關系

      建院之初,如何統(tǒng)籌協調設在北京的研究生院與合肥校本部的教學與管理工作是中科大面對的首要問題。1980年,中科院再次召開中科大工作會議,討論了中科大合肥校本部和研究生院關系的問題,決定將中科大合肥校本部和設在北京的研究生院統(tǒng)一起來,“成立統(tǒng)一的校務委員會,對合肥和北京兩地的教學、科研工作,教師和干部的調配使用,大學生、研究生的招收、培養(yǎng)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等實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安排”[5]。校本部和研究生院分別成立黨委,負責黨政工作,對教學、科研工作起到監(jiān)督保證作用。

      在統(tǒng)一領導的基礎上,校本部和研究生院的培養(yǎng)目標則有所不同。合肥校本部以培養(yǎng)本科生為主,同時逐步增加培養(yǎng)碩士、博士生的比重。已經具備條件并已招收研究生的系或專業(yè),開始著手進行培養(yǎng)碩士、博士生的工作。研究生院的主要任務則是與京區(qū)各研究所密切配合培養(yǎng)碩士、博士,并逐步轉到以培養(yǎng)博士為主。

      1981年,為了進一步密切合肥校本部與研究生院以及中科院京區(qū)各所的關系,學校決定將研究生院與中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合并,北京教學管理處劃歸研究生院領導。中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成立于1978年9月1日,是為了南遷合肥之后繼續(xù)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盡可能利用院屬京區(qū)各所人力、物力辦好學校的一項措施。合并之后,研究生院設立“中科大北京工作部”,具體承辦合肥校本部在京的相關工作。

      關于研究生院在日常工作中的獨立性問題,中科院在1985年下達了《關于解決中國科技大學與科大研究生院相互關系的決定》,其中指出:研究生院在組織上是中科大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有相對的獨立性。研究生院實行院長負責制,院長由中科大校長兼任,另設一常務副院長負責日常工作;研究生院黨委受科學院京區(qū)黨委的領導。研究生院的任務主要是為京區(qū)各所培養(yǎng)研究生。研究生院在和中科大實行統(tǒng)一領導之后,中科大對研究生院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減少本科生來京進行后期教學的名額,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在科大本部解決,以便騰出位置多收一些研究生。研究生院充分利用京區(qū)各所實驗條件較好、科技力量集中、科技信息交流迅速及時等有利條件辦學,廣泛開辟人才流通渠道,實行開放,并加強與科學院內外兄弟單位的橫向聯系。[6]

      在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方面實行統(tǒng)一領導,能夠合理地調配中科大和中科院的有利資源條件,提高人力、物力的使用效率。分設黨委,獨立自主地指導工作,則有利于研究生院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研究生院黨委直接向中科院而非合肥校本部黨委請示工作,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同時,在兩地黨委的分開指導下處理基建、財務、物資、戶口等事務,可以有效避免北京研究生院與合肥校本部之間容易出現的管理混亂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978年中科大在北京創(chuàng)辦研究生院開始招收研究生之時,合肥校本部也啟動了研究生的招生與培養(yǎng)工作。1980年代初期,合肥校本部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1985年,校本部招收碩士研究生將近300名,招收博士生40余名,并開始接受外單位委托培養(yǎng)以及由科學院各研究所和其它單位送來代培的研究生。[7]46-47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準,中科大在合肥校本部成立研究生院(合肥),由校長管惟炎兼任院長。自此以后,兩個研究生院相對獨立,并行發(fā)展,中科大的研究生教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二、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的探索

      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開始于1950年代,由于遭受各種政治運動的干擾,以及“文革”的沖擊,一些大學和研究所零星開展的研究生教育,無法形成完整的培養(yǎng)制度。作為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中科大研究生院建院之后,在招生錄取、課程設置、學制調整和學位授予等培養(yǎng)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有些制度開創(chuàng)了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先河,為其他高校的研究生院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

      招生工作是確保研究生生源質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研究生院以提高生源質量為中心,不斷推進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

      重啟考試錄取工作,注重學業(yè)成績和科研能力。中科院在1977年9月向國務院報送的《關于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中提出,研究生的招生對象為“政治思想好、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的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和學業(yè)成績特別突出的在校大學生,以及具有相當于大學畢業(yè)文化程度,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或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適于進一步培養(yǎng)提高的優(yōu)秀工人、貧下中農、知識青年和在職科技人員、青年教師以及其他工作者”[8]。在籌辦研究生院期間,招生工作同步進行,研究生的報考由本人自愿報名,經過政審和考試,擇優(yōu)錄取。中科院將1977年、1978年兩年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合并進行,同時報考,一起入學,統(tǒng)稱為1978級研究生。[9]60

      建立統(tǒng)一招生考試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發(fā)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科大積極推進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碩士研究生招生方面,學校決定部分有條件的系、科率先實行新的招生考試制度。在招生目錄中,只列考試課程、招生導師及招生人數。研究生入學后經一年學習,學生和導師根據科研興趣和課題需要自由結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試行導師推薦直升制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所有博士點在碩士課程學完后,經過資格考試,擇優(yōu)直升博士生的制度。研究生招生名額分配克服平均主義,對學術水平高、貢獻大,承擔中科院和國家各部委的重點任務、基金項目、協作項目的導師,以及有較好實驗條件,有較強學術梯隊的研究室(所)給予適當照顧。

      試行“本科生—研究生一貫制”。1986年,中科大向中科院教育局及國家教育委員會提交了關于試行“本科生—研究生一貫制”實施方案的報告,提出在學校的部分系進行改革試點,試行“四·三制”。本科生學制仍為五年,但在四年級時,根據學生德智體發(fā)展的情況,經業(yè)務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升入碩士生階段學習,碩士生學制為三年。采取學校向中科院各研究所推薦與研究所來學校進行挑選相結合的辦法,確保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直接進入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課程教學由校本部和北京研究生院共同安排承擔,碩士生的研究論文由各研究所與中科大的導師共同負責。經國家教委審定,學校在數學系率先進行試點。

      實行研究生資格考試制度。1987年,學校對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實行研究生資格考試制度。首先,已完成本科學習階段前四年規(guī)定學分的學生,可自愿報名參加研究生資格考試。接收單位對擬錄取考生最后一年內的學習情況和畢業(yè)論文審查合格后,正式發(fā)放錄取通知書。未被認定資格的考生,可參加之后的全國統(tǒng)考。其次,實行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到實踐中鍛煉二至三年再入學制度。凡被錄取的研究生,經招生單位同意,可以保留入學資格,研究生到對口單位實習二至三年再入學。鼓勵學生到對口單位,特別是邊遠地區(qū)科學院分院、大型企業(yè)單位去進行實踐鍛煉后,再回到招生單位學習。自1977年研究生院的籌備工作啟動開始,中科大不斷地推進研究生招生工作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其中的許多舉措在當時均屬國內領先。先進高效的招生制度確保了研究生的生源質量,為之后的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構建先進的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

      為培養(yǎng)高質量的青年科研人才,研究生院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始終堅持較高的標準,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培養(yǎng)制度。

      采取靈活學制,合理配置課程和師資。中科院首屆研究生培養(yǎng)的暫行條例,提出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為:“應當具有本門學科系統(tǒng)而堅實的理論知識,能夠獨立進行研究工作,至少能夠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在學業(yè)方面要求達到相當于國外較高標準的研究生畢業(yè)水平”[8]。研究生的學制為三年,前一年半在研究生院進行公共課和基礎課程的學習,后一年半到研究所進行研究論文工作。研究生結業(yè)時,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有一定水平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院會同相關研究所組成學術委員會進行考核,做出鑒定。

      1978年,中科大研究生院采取新的彈性學制,即“二·三·四年制”,分兩個階段進行培養(yǎng),前兩年為第一階段,后面的年份為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時間的長短視研究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而定,可以再讀一年,亦可再讀兩年畢業(yè)。為了讓研究生有比較堅實、廣博的基礎理論知識,研究生院設置了兩種專業(yè)課程,一種是研究生的專業(yè)基礎課,是比較深入的具有探索性的課程。另一種是大學課程,是為非本學科的研究生開的基礎課。必讀課程要考試合格才能通過,但在方法上實行考績不考勤,課程設置大多也是選修。在學習一年半或兩年的時間,研究生完成規(guī)定的課程并經考試合格后,有些學生可以結業(yè)分配工作,有些到研究所進行科研工作和撰寫論文,作為第二階段。研究生院與各所結合,考核和鑒定研究生在研究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和論文水平。

      1984年,中科大試行新學制。在大部分系維持原有學制的基礎上,在偏理科方向的一、二、三、四系和十三系試行“四·二制”。即本科生前四年主要學習基礎課,后兩年為研究生階段,主要學專業(yè)課程及論文。四年學習的優(yōu)秀者可直接在本校攻讀碩士學位,也可考外校研究生。個別學科還籌備試行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貫制。

      制定基本課程設置,實行學分制。1979年,研究生院制定了各學科研究生的基本課程設置(草案)和實行學分制的辦法,并于當年開始執(zhí)行。兩年間,研究生院為1978、1979兩屆研究生開出126門業(yè)務課(課程由京區(qū)各所的研究人員、研究生院和兄弟院校的教師主講),并邀請了17位外籍知名學者前來講學。為了加強研究生院的學術領導,中科大成立了以著名科學家為正副主任的數、理、化、地、生、電子計算機六個教學部,進一步加強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之后,學校建立統(tǒng)一的校務委員會,在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方面,統(tǒng)一部署、規(guī)劃和協調校本部和北京研究生院兩地的工作。學分制的實行推進了兩地的教研合作。兩地的教師互相兼課,兩地開設的研究生課程,互相承認學分。以此鼓勵兩地的教師在教研工作中進行合作,共同培養(yǎng)研究生。

      試辦研究生班。為了盡快加強某些薄弱或急需的學科建設,充實師資隊伍,學校在1985年試辦數學、重離子核物理和核技術應用、材料力學、管理科學和計算機軟件等研究生班。重離子核物理與核技術應用研究生班為中科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委托學校定向培養(yǎng),結業(yè)后全部回近代物理研究所,其余研究生班結業(yè)后一部分留作學校師資,一部分送委托培養(yǎng)單位,一部分納入國家統(tǒng)一分配,少數學習成績優(yōu)秀、有一定實際經驗者,留校繼續(xù)學習一年,直接進入論文階段,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碩士學位。

      實行分流考試制度。1987年,為了貫徹國家教委《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學校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工作提出改革方案,對碩士研究生實行分流考試。即在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一年至一年半之后,進行一次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考試,優(yōu)秀者將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免做碩士論文。對不能完成碩士論文者,以研究生班的身份畢業(yè)分配工作。

      (三)率先建立研究生學位授予制度

      1979年,中科大發(fā)布了《研究生院關于第一屆研究生今后培養(yǎng)工作的幾點意見》,提出設置碩士、博士兩級學位,從第一屆研究生開始授予學位。研究生參加碩士學位考試,考試成績優(yōu)良者授予碩士學位。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再由專門成立的選拔委員會進行面試,挑選有創(chuàng)造性工作能力者升為博士研究生,在指導教授指導下進行博士論文的工作,論文經過審查和答辯,通過者授予博士學位。

      1981年,為了加強對學位工作的領導,中科大向中科院提交報告,申請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向全校各系、各教研室和研究生指導教師下發(fā)相關學位文件。學位評定委員會由25人組成,其中正教授14人,副教授9人,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長和副教務長各一人。副校長錢臨照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馬西林和副校長楊承宗任副主席。下發(fā)的學位文件主要包括中科院教育局《關于學位論文的格式》和中科大《關于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有關事項的通知》等。鑒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尚未正式下達學位論文格式,文件中對于學位論文格式作了暫行規(guī)定。《關于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有關事項的通知》則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導師職責、申請答辯、論文審閱、答辯委員會的工作等事項作了規(guī)定和說明。學位評定委員會于1982年正式成立。

      同年,中科大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有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理論物理、固體物理、光學、原子核物理及核技術、等離子體物理、低溫物理、物理學史、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等11個學科或專業(yè)。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有計算數學、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放射化學、地球化學、固體力學、爆炸力學、機械制造、工程熱物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自動控制等13個學科或專業(yè)(博士點11個,碩士點24個)。[10]241

      之后,中科大先后于1983年和1985年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申請第二批和第三批博士、碩士點。1985年,學校開始在部分有博士授予權的學科試行博士后制度,并首先在經中科院批準的物理學科試行“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吸引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優(yōu)秀學者來校做博士后工作。截至1987年,學校有36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6個學科設立了博士后流動站,有8位博士后進站工作。[7]47

      三、結 語

      中科大研究生院創(chuàng)建后的十年間,乘改革開放之風,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院所結合”的辦院模式,建立各項培養(yǎng)制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事業(y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辦院模式方面,積極探索“院所結合”,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技人才和儀器設備資源,高起點辦學并得以快速發(fā)展。同時,努力探索制訂招生、學制和學位等方面的培養(yǎng)制度,提高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年間,中科大北京研究生院為中科院京區(qū)各所招收了一萬多名研究生,授予學位五千多名。[9]372合肥校本部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截至1987年,校本部共招收碩士生1632名,博士生171名,委托代培生705名,在校的各類研究生1271名;共授予碩士學位615名,博士學位20名。[7]46-47

      這些研究生中的很大一部分畢業(yè)之后直接任職于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全國各大高校,為當時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yè)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推進我國科技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長為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科技領導干部以及各行各業(yè)的骨干,為國家的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方黑虎,丁毅信,萬絢.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的籌備與成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25-28.

      [2]熊衛(wèi)民.中國科學院教育史上的幾件大事--馬先一教授訪談錄[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9,(2):165-179.

      [3]羅偉.1955-1966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工作[J].研究生院,2006,(5):27-30.

      [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案卷號:1978-WS-Y-48.

      [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案卷號:1980-WS-Y-8.

      [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案卷號:1985-WS-Y-11.

      [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1988[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88.

      [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案卷號:1977-WS-Y-20.

      [9]張藜,等.中國科學院教育發(fā)展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0]朱清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編年史稿[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研究生院中科院合肥
      合肥的春節(jié)
      合肥的春節(jié)
      加大授權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科技傳播(2019年23期)2020-01-18 07:57:10
      中科院沈陽生態(tài)研究所技術
      新農業(yè)(2018年3期)2018-07-08 13:26:56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roduced by Lin Yu-tang
      山西青年(2017年2期)2017-01-30 03:25:41
      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生態(tài)合肥
      森林防火期內 禁止在森林防火區(qū)野外用火
      胡亞楠、張國英作品選
      宣恩县| 桐庐县| 壶关县| 剑河县| 梁平县| 巴彦县| 韩城市| 呼伦贝尔市| 托里县| 获嘉县| 台山市| 开封县| 肃南| 锦州市| 湘潭市| 岱山县| 德阳市| 澄城县| 镇远县| 竹北市| 桑植县| 昌平区| 普陀区| 铁岭市| 汉源县| 离岛区| 武城县| 中西区| 乐陵市| 庆城县| 盐津县| 罗江县| 潼关县| 湖州市| 渭南市| 青河县| 佛山市| 石渠县| 栾城县| 左权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