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鄉(xiāng)有一句俗語,叫“冬吃蘿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想想也是,在我小時候生活過的老家,誰家不在秋后挖兩個地窖,一個是儲藏冬糧的紅薯窖,一個是儲藏冬萊的蘿卜窖。在那“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饑餓年代,蘿卜作為主菜,為調劑我們的生活,的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說那時候吃蘿卜是出于無奈,那我們現在吃蘿卜,完全就是自好自愛了。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早已知道了蘿卜的營養(yǎng)價值,做法也比那饑餓的年代,花樣多得多了,所以,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蘿卜都能爬上他們的餐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萊菔(蘿卜)具有宣胸膈,利大小便等多種功能,“生食,止渴寬中;煮食,化痰消導;飲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煙熏欲死”。大便不通或者跑肚腹瀉,蘿卜都能對付,能耐真的不可小覷了。
喜歡蘿卜的古代名人,更是不計其數。“甜羹之法,以菘萊、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醯醬,山庖珍烹”。這就是愛國詩人陸游對蘿卜的文字記載。不僅如此,人家對蘿卜還有詩歌贊美:“老住湖邊一把茅,時沽村酒具山藥。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p>
據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記載,當時的哲學家葉適.也就是人們稱的水心先生,也對蘿卜特別嗜好,因為唐宋時期,大家都以為服玉可以延年益壽,所以他認為吃蘿卜和服玉一樣,都能延年益壽。他曾經對詩人楊萬里說:“蘿菔始是辣底玉?!睂⑻}卜抬到如此高位者,葉適天下第一人也。
美食家蘇東坡,也是一位蘿卜褒揚者。他不僅寫過《菜羹賦》《東坡羹頌并引》等文章,對蘿卜大加贊美“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還因為有人請他吃蘿卜,寫過一封感謝信:“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誰知南岳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醉膻腥。”這里的“蘆菔”,以及上面的“蘿菔”、“萊菔”等,都是蘿卜的另一種稱呼。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更是出奇,竟將蘿卜寫在養(yǎng)生保健聯里,掛在室內:“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笨礃幼樱腥苏f鄭板橋將“蘿卜就茶”作為養(yǎng)生之道,真是名不虛傳呀。
生活在乾隆時代的大美食家袁枚就更不用說了,人家不但喜歡蘿卜,還敢把蘿卜當成魚翅造假。他在《隨園食單》里介紹魚翅的做法時這樣寫道:“魚翅難爛,須煮兩日才能摧剛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雞湯,加鮮筍、冰糖錢許煨爛,此一法也;一純用雞湯串細蘿卜絲,拆碎鱗翅,摻和其中,飄浮碗面,令食者不能辨其為蘿卜絲、為魚翅,此又一法也。用火腿者,湯宜少;用蘿卜絲者,湯宜多,總以融洽柔膩為佳。”
看樣子,再到酒店吃飯,還真得注意高級廚師手下的魚翅哩,搞不好,那就是袁枚文中的蘿卜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