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雜劇人物形象研究綜述

      2015-02-14 03:43:57汪文琴
      關(guān)鍵詞:元雜劇類型化人物形象

      汪文琴

      (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敘事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問題,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凸顯作品的思想主旨和審美價值,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功能地位。元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王朝,給一代之文學——元雜劇,帶來了不一樣的存在因子,使元雜劇成為一種獨特的敘事性文學。雜劇家們感懷時勢,或以人寄言,或借人抒懷,采用一系列藝術(shù)手法,塑造出一批鮮明生動、類型多樣的人物形象,有閨閣小姐,亦有青樓妓女;有王孫公子,亦有地痞無賴,成為文學史上引人注目的特殊形象??梢哉f,雜劇家們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是那個時代最多的。

      縱觀學界,由于時代、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者們對元雜劇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側(cè)重點各不相同。研究成果根據(jù)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呈循序漸進的趨勢,如:最早進行人物研究的是鄭振鐸先生在1934年發(fā)表的《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間的三角戀愛劇》[1],局限在愛情劇中,展現(xiàn)出對商人、士子、妓女的關(guān)注;之后到七十年代末,有美國楊富森教授的碩士論文《元雜劇中的呂洞賓》[2],日本會澤卓司的《元雜劇中胥吏的形象》[3];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傅平、黃竹三的《論元雜劇的清官形象》[4],李暉、呂福田的《略論中國古代戲劇中的鬼魂形象》[5],王季思的《我國戲曲舞臺上最早出現(xiàn)的雄辯家形象——談元雜劇<賺蒯通>》[6]等等。之后的研究不僅逐漸增加,也逐漸深入,不一一列舉。在此通過對元雜劇人物形象研究的整理,發(fā)現(xiàn)研究點主要在人物類型化及分類、人物形象形成原因、人物形象的意義等方面。

      一、元雜劇人物形象類型化研究

      元雜劇中的人物總是以群像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因此特別引人注目。翻閱以往的類型化研究,發(fā)現(xiàn)可大致分為三大階段,即二十世紀之前、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至今。

      1.二十世紀之前

      這一時期,明清的學者吸收元雜劇的類型化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并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評價標準。對類型化的研究主要是評點,如王思任的《牡丹亭》評點、陳眉公的《繡襦記》評點和李卓吾的《琵琶記》評點等。在著作中,也涉及人物類型化的理論,如梁廷的《曲話》、王驥德的《曲律》和李漁的《閑情偶寄》等,都有人物塑造類型化的研究。當然,在這個時期,人物形象類型化研究理論還是零星片段的,非常簡略,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2.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末

      進入二十世紀,戲曲學的發(fā)展進入穩(wěn)定時期,對元雜劇的研究也進入實質(zhì)性的階段。王國維先生的《宋元戲曲史》便是奠基之作,在其中,先生認為元雜劇“關(guān)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币仓赋鲈s劇舞臺形象的類型化。1934年,鄭振鐸在《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的三角戀愛劇》中認為元雜劇的愛情劇存在一個固定的形式,“士子和妓女必定是‘團圓’。士子做了官,妓女則有了五花官誥,坐了暖轎香車,做了官夫人,而那被注定了的悲劇的角色,商人呢,則不是被斷遣回家,便是人財兩失,甚至于連性命都送掉。”[1]1938年,徐慕云出版《中國戲劇史》,第三卷的第一章中,詳細地論述了角色的分類。1956年潭正璧出版的《話本與古劇》,1960年周貽白出版的《中國戲劇史長篇》等都有元雜劇類型化人物的論述。這個時期,還有一些著作文章在公案戲、妓女戲、水滸戲、婚姻愛情戲和神仙道化戲等的研究里,也涉及此類研究,如聶石樵的《關(guān)漢卿的雜劇》,對關(guān)劇塑造的英雄、婦女、正反面人物進行評述。

      這個時期的著作文章對元雜劇人物形象類型化的研究在內(nèi)容、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等許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樹,對后世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啟發(fā)。

      3.七十年代末至今

      1979年以后,特別是九十年代以后,學界在元雜劇人物類型化相關(guān)的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豐富的研究論文和著作相繼出現(xiàn),專門進行類型化研究的文章開始問世。而且,此時期的研究運用多種理論,采用多種角度對元雜劇中的人物進行分類。在研究的量和質(zhì)上,都有提升。

      1984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張贛生的《中國戲曲藝術(shù)》,張先生在書中對產(chǎn)生類型化人物的戲曲程式、情節(jié)、行當和教育功能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7]。在《中國古典劇論概要》的第五章中,蔡鐘翔專門進行人物論,概括了中國古典戲劇中的人物塑造原理、類型化人物的語言及人物塑造的藝術(shù)[8]。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譚帆、陸煒專門設(shè)置《“類型”:人物論》一節(jié),分析闡述了明清的劇論特征后,明確提出,從戲劇人物的邏輯趨向而言,中國古典戲劇人物理論是以“類型化”為審美追求的,因此,中國古代戲劇人物在自身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上也更多的趨于“類型化”[9]。此外,1997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國古代戲劇統(tǒng)論》,徐振貴在第四章《中國古代戲劇的形象類型》里分別論述了中國古代戲劇中的帝王戲、清官戲、才子戲和佳人戲。傅謹在《中國戲劇藝術(shù)論》中從表演、性格、題材和程式多角度分析探討,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元雜劇人物類型化的成因[10-11]。姚文放先生也指出:“縱觀中國戲劇美學的諸多法式,雖然其審視角度不同,歸納方法不同,使用范圍不同,涉及到戲劇的主題、題材、人物形象、體裁、語言、宮調(diào)、角色、表演等方面,但是有一明顯的共同之處,即基本上都是類型化的?!保?2]

      除了以上專著之外,近年來,關(guān)于人物類型化研究的論文也碩果累累。如徐廣宇的《元雜劇類型化人物研究》,引用了西方的類型化理論和中國古代的類型化理論,對劇中類型化人物的分布進行整理[13]。李鑫的《元雜劇男主角形象研究》,將男主角分帝王形象、官吏形象、英雄形象、文人形象、商人形象和鬼神形象六個類型進行分析,且追溯了各個類型的文化意蘊[14]。張冠男的《元雜劇中的“無賴”的類型形象研究》,認為元雜劇中的無賴有兩類,一是“權(quán)豪勢要”之人,一是無地位、流氓、愛財取之無道之人,更是從模糊之美、扮相之美和娛悅之美三個角度對“無賴”的舞臺表演價值進行闡述[15]。陳小玨的《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研究》,將商人形象分為貶商、褒商和憐商三類,還從角色扮演、語言和行商道具三個角度闡述不同商人形象的塑造[16]。馮愛霞的《元雜劇中吏員形象研究》,認為劇中有三類形象,即正直清廉能吏、善良懦弱庸吏、徇私枉法惡吏[17]。黃勝江的《論中國古代文人劇作中的君子形象》,從戲劇敘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構(gòu)兩個角度出發(fā),將君子分為忠烈君子、勇義君子、高行君子、多智君子和紅粉君子,考察了君子形象的各種類型[18]。馬蘭的《論元雜劇中母親形象的類型化》,認為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類型化的特點是人物語言的類型化、人物行為的類型化、人物性格的類型化和人物命名或身份的類型化。并且從心理學和倫理學角度分析母親形象類型化的原因[19]。通過對這些論文的梳理,可以總結(jié)出近幾年學術(shù)界對各類形象的分類工作比較突出,尤其是各個大學的碩士論文對此貢獻極大。但也不難看出,這些研究集中在分類,但分類依據(jù)的研究尚且缺少。

      二、元雜劇人物形象成因研究

      作為作品中一類人物形象的形成,它的產(chǎn)生與許多因素不無關(guān)系,歷來的學者們也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從各個角度留下寶貴的研究成果。將這些研究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成因集中在社會、元雜劇自身、元雜劇家和人物自身等方面。如果每個方面的原因單獨列出,比較困難,因此將每個研究者的研究一一列出。

      張國微在碩士論文《元雜劇妓女形象研究》的第四章中指出,一類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的原因與一定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和受這一現(xiàn)實影響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不無關(guān)系,認為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作家困敝的處境及妓女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元雜劇妓女形象迥然有別于中國歷史上其他時期文學作品中妓女形象主要原因,認為社會生活條件、時代背景、人文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人們共同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等因素構(gòu)成社會原因,而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原因,如作者自己主觀創(chuàng)作傾向和審美追求,也影響人物形象的形成,最主要的還是妓女自身的原因,因為她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處境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20]。趙平平的《元雜劇商人形象研究》,從文化視角分析元雜劇商人活躍的原因,他認為商業(yè)自身在發(fā)展及商人活躍在壯大,而劇作家地位和視野在轉(zhuǎn)變,并且認為元雜劇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學樣式,這些是商人活躍的文化成因[21]。劉代霞的《民族大融合中的元雜劇婦女形象》,認為婦女形象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游牧文化對儒家正統(tǒng)思想文化的沖擊;一是元代的劇作家在創(chuàng)作和思想上高度自由;三是元代市民通俗化的蓬勃興起[22]。王曉航的《試論元雜劇之愛情中的懦弱男性形象》,認為在愛情劇中,雜劇家們造出“女強男弱”的局面,而且分析了懦弱形象塑造的原因,首先,一切文學藝術(shù)的特質(zhì)都是審美,創(chuàng)作者們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陰盛陽衰”的格局,是有一定美學原理和價值的”剛?cè)岵?其次,這是對社會問題的反映——對自由婚戀的向往和封建婚戀觀的批判,因為愛情、婚姻等問題總是與一定的經(jīng)濟、政治、法律、道德有緊密關(guān)系的;最后,這受創(chuàng)作者自身遭遇的影響,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現(xiàn)實印象進行創(chuàng)作性加工的產(chǎn)物,是作家生命力量實現(xiàn)的結(jié)果[23]。黃勝江的《中國古代文人劇作中的君子形象》認為君子形象的塑造是戲劇敘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構(gòu)導致的[18]。馬蘭在《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類型化》中認為,元雜劇的文學體制、表演體制、觀眾審美的需要以及作家的道德認知是母親形象的成因[19]。賽安娜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奇葩——論元雜劇中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也認為元代沒有森嚴的思想文化控制體系,而且長期停止科舉考試,社會繁榮,民族融合,讓元雜劇女性形象成功形成。但是元代的科舉考試是否真的長期停止,還值得商榷[24]。陳巧玲在《元雜劇反面人物研究》中對于反面人物形象大量涌現(xiàn),從經(jīng)濟、文化、政策及作家心理方面做解釋,認為元代畸形繁榮的商品經(jīng)濟,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使得整個社會唯利是圖,扭曲人性,產(chǎn)生了形形色色的反面人物形象[25]。

      三、元雜劇人物形象價值研究

      元雜劇是在前代文學藝術(shù)(唐傳奇、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較為成熟的戲劇形式。雜劇家們真實地描繪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率真地表達了他們的向往以及追求,因而塑造了一批又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們散發(fā)出民族融合特殊時代的氣息,或質(zhì)樸,或豪放,或美麗,或丑陋,附帶著獨特的美學價值、時代價值、文化價值、文學價值,也給現(xiàn)代社會留下不可或缺的現(xiàn)實價值。

      1.文學價值

      吳媚秋在《論元雜劇母親形象塑造的得與失》中指出,元雜劇中的母親群像填補了中國中國古代文學人物形象類型的缺失,豐富了古代文學人物畫廊,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同時也認為大部分母親形象類型化有余,個性化不夠,只有個別,如鄭老夫人,具備了一定的形象典型性[26]。馮愛霞的《元雜劇中吏員形象研究》認為元雜劇中的吏員形象對《水滸傳》以及后世作品在吏員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兩方面有很大的影響[17]。詹妮的《元雜劇中的鴇兒形象研究》,從女性形象的立體化、戲劇沖突的多樣化和作家視角的底層化三個層面道出元雜劇鴇兒形象的文學貢獻[27]。徐廣宇在《元雜劇類型化人物研究》中認為元雜劇類型化人物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創(chuàng)作手法;題材的選取和創(chuàng)作模式;創(chuàng)作思想;人物造型;人物批評[13]。陳小玨的《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研究》對商人形象進行了文化解讀:一是商業(yè)文化的初步展現(xiàn),資本積累下產(chǎn)生了務實精神,利益誘惑下產(chǎn)生了冒險精神;二是儒家文化的深層融入,有仁義兼?zhèn)涞娜屣L表現(xiàn),在士商樊籬方面也表現(xiàn)出漸寬態(tài)度[16]。趙平平的《元雜劇商人形象研究》也探討了元雜劇中商人形象的文學史意義[21]。

      2.現(xiàn)實價值

      詹妮的《元雜劇中的鴇兒形象研究》總結(jié)了鴇兒形象的文學貢獻,也指出了鴇兒形象的現(xiàn)實影響,她認為鴇兒摧殘理想,是“團圓”的反諷,也是“夢想”的失落表現(xiàn),而且鴇兒破壞了綱紀,催化犯罪的出現(xiàn),也使得道德逐漸解體[27]。朱娟的《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研究》認為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對現(xiàn)代有重要的啟示,比如重視“母親”這一角色的作用;重視知識教育和品行教育并重;均衡“愛護”與“放任”之間的關(guān)系;客觀地正視首先作為“人”存在的母親;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重視榜樣力量和文學作品的宣導作用[28]。黃勝江的《論中國古代文人劇作中的君子形象》對元雜劇人物形象現(xiàn)實價值的研究最接近我們,他認為通過對古代文人劇作中的“君子”形象承載的君子文化的梳理和考察,可以發(fā)掘其與當下時代的對接點與融合面,尤其是對重構(gòu)當代人格,提振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建構(gòu)當前文化可產(chǎn)生積極的借鑒意義。首先君子形象體現(xiàn)的家園情懷意義有利于現(xiàn)代公民人格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其次君子形象體現(xiàn)的道德價值操守有助于現(xiàn)代公民人格精神風骨的砥礪;再次君子形象展示的雅致謙和的風度有助于現(xiàn)代公民人格和諧風貌的塑形[18]。

      四、其他

      除了以上三點,學界對人物形象的研究,在比較研究方面也很突出。如王國維從題材、人物、沖突、結(jié)局、藝術(shù)手法等方面作了具體的研究,并且大膽與西方進行比較。鄭振鐸在《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的三角戀愛劇》中也采用比較理論研究元雜劇,使元雜劇的研究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范圍,他是較早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研究元雜劇的學者[1]。有學者直接進行橫向比較,將元雜劇中的人物形象與國外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學者還對人物進行了縱向比較,如黃賢的《元雜劇龍女形象研究》[29];王季思、蕭德明的《從<昭君怨>到<漢宮秋>王昭君的悲劇形象》[30];朱娟的《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研究》將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與前代母親形象進行比較,還從政治、經(jīng)濟、元雜劇作家自身的原因和元雜劇繁榮體制特色等方面,對元雜劇中母親形象新特征進行探本溯源。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進行比較,使得元雜劇中的人物留在人們心中[28]。

      綜上所述,元雜劇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喜人,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但是研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不同人物形象,研究并不平衡。學術(shù)無非是拓寬補白、填空補缺,而在元雜劇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的一些領(lǐng)域蜂擁而上,而有些領(lǐng)域無人問津,如學者關(guān)注的重點在女性形象,對男性形象的關(guān)注并不多;學者對著名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為好奇,比如關(guān)漢卿、石寶君、馬致遠等人的雜劇。其次,人物形象的研究程度并不高。只停留在人物分類、形成原因、意義和比較等方面,對于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探討鮮有。最后,對元雜劇人物形象的研究幾乎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這種現(xiàn)象尤其體現(xiàn)在碩士論文的當中,只管照搬材料,就能完成。當然,關(guān)于元雜劇的許多資料已經(jīng)散佚,導致人物形象研究的不足,相信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和人們對元雜劇人物的日益關(guān)注,元雜劇人物形象的研究會更加全面,成果更加豐碩。

      [1]鄭振鐸.論元人所寫商人、士子、妓女間的三角戀愛劇[J].文學季刊,1934(4):160-171.

      [2][美]楊富森.元雜劇中的呂洞賓[D].華盛頓:華盛頓大學,1956.

      [3][日]會澤卓司.元雜劇中胥吏的形象[J].集刊東洋學,1974(29):61-65.

      [4]傅平,黃竹三.論元雜劇的清官形象[J].山西師院學報,1979(1):65-71.

      [5]李暉,呂福田.略論中國古代戲劇中的鬼魂形象[J].北方論叢,1980(1):71-76.

      [6]王季思.我國戲曲舞臺上最早出現(xiàn)的雄辯家形象——談元雜劇《賺蒯通》[J].文學理論研究,1980(2):155-160

      [7]張贛生.中國戲曲藝術(shù)[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8]蔡鐘翔.中國古典劇論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9]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86-200.

      [10]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tǒng)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11]傅謹.中國戲劇藝術(shù)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9-270.

      [12]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214.

      [13]徐廣宇.元雜劇類型化人物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4.

      [14]李鑫.元雜劇男主角形象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15]張冠男.元雜劇中“無賴”的類型形象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1(1):15-19.

      [16]陳小玨.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17]馮愛霞.元雜劇中吏員形象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13.

      [18]黃勝江.論中國古代文人劇作中的君子形象[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91-99.

      [19]馬蘭.論元雜劇中母親形象的類型化[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41-118.

      [20]張國微.元雜劇妓女形象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8.

      [21]趙平平.元雜劇商人形象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8.

      [22]劉代霞.民族大融合中的元雜劇婦女形象[J].畢節(ji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22-27

      [23]王曉航.試論元雜劇之愛情中的懦弱男性形象[J].電影文學,2012(8):71-72.

      [24]賽安娜.民族文化交融的奇葩——論元雜劇中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0.

      [25]陳巧玲.元雜劇反面人物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26]吳媚秋.論元雜劇母親形象塑造的得與失[J].福建論壇,2011(???:71-73.

      [27]詹妮.元雜劇中的鴇兒形象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0:71-73.

      [28]朱娟.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29]黃賢.元雜劇龍女形象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30]王季思,蕭德明.從《昭君怨》到《漢宮秋》王昭君的悲劇形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1):267-351.

      猜你喜歡
      元雜劇類型化人物形象
      論元雜劇的文學——以《單刀會》為例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36
      磁州窯瓷枕上的元雜劇投影
      戲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16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論近年來中國網(wǎng)絡(luò)劇人物形象創(chuàng)新
      辛棄疾田園詞中的人物形象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我國警察盤查行為類型化分析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chuàng)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英語世界元雜劇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中華戲曲(2018年1期)2018-08-27 10:04:26
      巧用側(cè)面描寫,豐富人物形象
      行政訴訟類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為視角
      行政法論叢(2018年2期)2018-05-21 00:48:36
      科技| 都昌县| 鹤山市| 永川市| 玉山县| 邳州市| 城固县| 清远市| 广饶县| 佛学| 景德镇市| 三都| 巴林右旗| 天全县| 体育| 九寨沟县| 呼伦贝尔市| 德令哈市| 牡丹江市| 小金县| 辽宁省| 宜州市| 峨边| 洪江市| 康定县| 东平县| 什邡市| 寻甸| 清徐县| 明光市| 宣恩县| 南雄市| 彭阳县| 广西| 任丘市| 密云县| 二手房| 乌鲁木齐县| 宜兴市| 宣恩县|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