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人物傳記與“傳記體小說”的區(qū)別

      2015-02-14 07:22:11賀桂花
      運城學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傳記虛構小說

      孟 暉,賀桂花

      (1.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上海200433;2.山西江淮重工公司紀檢監(jiān)察部,山西048026)

      論人物傳記與“傳記體小說”的區(qū)別

      孟 暉1,賀桂花2

      (1.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上海200433;2.山西江淮重工公司紀檢監(jiān)察部,山西048026)

      進入新時期,我國文壇傳記創(chuàng)作呈現(xiàn)持續(xù)升溫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得以傳播。但傳記創(chuàng)作也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一些以傳記形式出現(xiàn)的小說,也被看成是人物傳記。兩者雖然形式上相似,其實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傳記講究真實性,而傳記體小說可大量采用想象、虛構等文學手法,混淆兩者容易以訛傳訛,使得一些史料真假莫辨。同時還要警惕后現(xiàn)代主義對傳記寫作的解構,使傳記保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征和地位。

      人物傳記;傳記體小說;區(qū)別

      近年來,我國文化名人的傳記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持續(xù)升溫的現(xiàn)象。二、三流以上的作家大都有一到多部傳記問世。但其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誤區(qū),比如一些以傳記形式出現(xiàn)的小說,也被看成是人物傳記。事實上,有些作品盡管冠以“XX傳”的名稱,但大量采用了小說的縱橫馳騁的想象、虛構等手法,應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還有論者提出了“要把小說和傳記相結合”的說法。筆者認為這類觀點是不可取的,是對傳記的本質(zhì)把握不清的表現(xiàn),對人物“傳記”這種文體的生命力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因此應該堅持傳記的真實性原則,將兩者進行認真區(qū)別和劃分。

      一、傳記講究紀實、傳記體小說追求藝術性,兩者形似而實不同

      所謂“傳記小說”,或許稱為“傳記體小說”更為恰當,因為其實質(zhì)還是小說,而不能看作是傳記,典型的如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傳記是對于真實人物的生平事跡的記敘,它和歷史關系密切;某些資料翔實的傳記也被人們當作史料看待。因此“紀實傳真”是傳記的基本要求。而傳記體小說是文學創(chuàng)作,其主人公可以是實有的人物、也可以是虛構的,只是借用了“傳記”這一形式。

      眾所周知,傳記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來表現(xiàn)傳主形象的。而傳記體小說也是通過事件敘述和細節(jié)描寫等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從形式上看確實有相似之處。但兩者本質(zhì)不同,傳記是以真實性為其生命的、強調(diào)“真”;而小說是虛構的,更注重“美”即藝術性,允許各種藝術手法的使用。比如,石楠女士創(chuàng)作的《畫魂——張玉良傳》(后修改為《畫魂——潘玉良傳》)《一代明星舒繡文》《寒柳——柳如是傳》等作品,確實有其可取之處,人物形象十分生動,文筆優(yōu)美,勾勒出了幾位不平凡的女性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產(chǎn)生了比較好的社會效果,可以說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鑒于其中有較多的虛構成分,還是不宜當作純粹的“傳記”來看待。作者石楠也談道:

      我絕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物傳記,我把它們稱作傳記小說。顧名思義,這種文體是以真人真事為依據(jù)的小說,這是傳記,又是小說。既是小說,就允許合并、虛構人物、騰挪細節(jié)、合理想象和藝術加工。在我這些作品中,離當今時代遠的,像《畫魂·潘玉良》《寒柳·柳如是傳》《陳圓圓·紅顏恨》,虛構的成分較多,真實的只是人物的主要經(jīng)歷……[1]

      我們敬佩石楠女士對待自己作品中“虛構”問題所表現(xiàn)出的坦誠態(tài)度,但認為作者將傳記與小說混淆的說法是不妥的。石楠的《畫魂——潘玉良傳》《寒柳——柳如是傳》等作品如果稱為“傳記體小說”,并不影響其藝術價值,可以名正言順地發(fā)揮想象、夸張、虛構、渲染等文學手法。而“傳記”是以真實性為生命的,應該盡量追求人物、事件乃至每個細節(jié)的真實,因此《畫魂――潘玉良傳》等作品還是應該歸入小說而不是“人物傳記”的范圍?,F(xiàn)代長篇小說中出現(xiàn)的“XX傳”的形式,其實古來有之,如唐宋傳奇的《霍小玉傳》《鶯鶯傳》,或《聊齋志異》里的人物故事等,它不一定寫的是實有的人,只是以“傳記”的形式來演繹故事及塑造人物,但畢竟與真正的傳記是有區(qū)別的。

      有作家說過:“我不求一言一行的形似,而要求的是神似。我以為,寫傳的目的,無外乎弘揚傳主的精神,給當代人和后代人以楷模、以激勵?!保?]8如果堅持這樣的傳記觀,就使“傳記”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倘若立傳者都可以打著“神似”名義而不顧及“形似”,那么一切虛構夸張的文學手法都可以順理成章地使用,其結果往往歪曲傳主的真實形象。這必然使得傳記的真實性受到了威脅,從而喪失其生命力。因為讀者閱讀傳記的初衷,是想從傳記中了解傳主的真實人生經(jīng)歷,感受其人格力量,并受到啟迪和教育。傳記提供給讀者一個真實、活生生的名人的成長史,包括他的性格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他的生活經(jīng)歷的細節(jié),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如果讀者知悉這傳記是虛構的,那還不如干脆去讀一本情節(jié)精彩的小說。因此還是應該將傳記體小說和人物傳記嚴格區(qū)分開。

      在我國現(xiàn)當代文化園地,林語堂先生著有《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也宜歸入“傳記體小說”的范圍比較好,而不應看作嚴格意義上的“傳記”。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傾注了不少心血和情感。讀這本書,人們可以感受到林語堂與書中的主人公在精神上的互通。他說:“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2]

      由此可知,《蘇東坡傳》明顯地帶有“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的色彩。主人公的身上就有作者本人的影子。這本書本身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文采斐然、描寫生動,勾勒出一個可敬可愛的蘇東坡形象,創(chuàng)作明顯受到了西方傳記理論的影響。不過一部作品(尤其是傳記)如果摻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往往就不是那么客觀了。書中對于王安石的刻畫未免過于刻薄,用精神分析的術語,林語堂對王安石做了“人格謀殺”。全書幾乎把王安石描繪成了一個“跳梁小丑”,這畢竟不是對待歷史的嚴肅態(tài)度。

      二、混淆兩者容易以訛傳訛、真假莫辨

      已有一些學者就小說與傳記相混淆的負面效果進行了闡述。比如全展先生在其論文《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的若干理論問題》中講到,一些學者誤將《郭沫若與安娜》一書中作者“創(chuàng)造”的情書當作史料來運用,結果搞出了笑話。郭沫若秘書王廷芳先生偶爾看到,由谷輔林、張啟蓮合著的《郭沫若與安娜》中,竟然載有郭沫若與安娜之間的書信16封,總共約兩萬字左右。倘若這些書信的確是兩位傳主所寫,定然是珍貴的史料。但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實際上是谷、張二人根據(jù)1925年郭氏小說《落葉》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這“創(chuàng)造”出來的書信又被鄭舍農(nóng)在其書中照錄,并標明是“郭開貞與佐藤富子的兩地書”。王廷芳認為“這樣以假當真,以訛傳訛,實在有加以澄清的必要?!?/p>

      此后,王廷芳又發(fā)現(xiàn)一件“以訛傳訛”的事情,長期研究郭沫若的黃侯興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錯把谷、張兩人所“創(chuàng)造”的信當成真實材料加以引用。王廷芳更加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且提出質(zhì)疑。[3]由此全展指出:

      傳記文學必須真實。雖然作者可以在史料的基礎上做若干藝術加工,但是有真實姓名的日記、書信之類卻是不能虛擬杜撰的,因為傳記文學畢竟不同于小說創(chuàng)作。即使是傳記小說,允許一定的藝術想象與加工,亦應考慮人物歷史真實的要求,加以必要的補充說明。否則,真假莫辨,讓人難以置信,這代價也太大了?!保?]34

      可見,出于負責任的做法,傳記寫作者還是不要把自己大量虛構情節(jié)、人物或細節(jié)、心理活動的作品稱為“傳記”為妥。

      而凡尼、曉春著的《徐志摩:人和詩》,自敘其試圖展示的是徐志摩的人和詩兩個方面,其“內(nèi)容簡介”這樣寫道:“關于徐志摩的文學人生,過往的論說多未能體貼入微,本書作者以詩人之靈敏、學者之精思細繹徐氏人生歷程的每一步履,常發(fā)人之未發(fā),于其詩文的涵詠則更見精切,是一部才學兼長的作品?!保?]1可見,這部作品還是試圖以傳記的定位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然而,正如有論者分析到:“此著中引用了一批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往來書信,而這些極具現(xiàn)代言情劇風格的‘情書’并不見于目前的徐、林二人的文集,難免令人懷疑其真實性,并影響了傳記的學術性?!保?]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情書”為數(shù)不少,例如有這樣煽情的文字:

      志摩:我走了,帶著記憶的錦盒,里面藏著我們的情,我們的誼,已經(jīng)說出和還沒有說出的話走了……[4]54

      我忘不了,也受不住那雙眼睛。上次您和幼儀去德國,我、爸爸、西瀅兄在送別你們時,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您和幼儀把頭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邊,她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我顫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靈的底蘊,那里藏著我的無人知曉的秘密,她全看見了。[4]54

      另有學者對這些信的風格,進行分析比較后指出:“此信文筆異常流暢,頗具當今某類作品的文風,拿它與20年代眾多作家的文字比較,可以看出兩者用語習慣上的差異。拿它與20年代林徽因的書信比較更可看出明顯差異?!保?]184其實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情感糾紛到底如何,還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這樣的做法非常容易以訛傳訛,因此這類作品還是稱作“小說”為宜。

      一些“傳記”還喜歡大量地采用人物對話的形式,以增加現(xiàn)場感和生動逼真的效果。對話的使用也是傳記避免單純敘述、而追求文學性的一種手段。但是,這些場景描寫與對話應該有嚴格的史料依據(jù)。如果僅僅是來自傳記作者的想象,就會偏離、甚至歪曲歷史真實。比如凡尼、曉春著的《徐志摩:人和詩》中寫道,徐志摩在硤石老家收到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寄來的信,帶來了林徽因的良好祝愿,之后陸小曼和徐之摩有一段對話:

      “你還愛著她?”小曼冷不丁問了一句,眼睛直探志摩。

      “嗯?!敝灸ξ醇铀妓鳎c了點頭。

      小曼覺得鼻梁一陣酸楚,卻又聽志摩說道:

      “我愛她與愛你不同。那一年,她從倫敦回國時曾給我留了一信,她說,她怕社會的譴責,還說曾見過幼儀那哀怨、祈求的眼睛,她顫抖了,良心受到了折磨,她退縮了,怕被火燒死,一步一步走進現(xiàn)實,終于拒絕了我?!保?]276-277

      這樣的對話確實顯得“生動”,但也讓人覺得毫無由來。有論者就此分析到:“這里的對話無疑是增強所謂的‘文學性’,因為它太像愛情劇中的臺詞了。然而,此等對話絕對純屬杜撰,連同那封沒有日期的據(jù)說是林徽因?qū)懙男?。徐林之間的愛情之說本是一大公案,近來仍有人為此事爭論不休,比如陳學勇與陳子善之間的論辯。此處的文學想象無疑是不合適于以‘真實性’為生命線的傳記的?!保?]136

      三、警惕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對傳記的解構

      傳記研究專家朱文華教授指出,一位傳記作者如果文學情結過于濃厚,“那么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去搞文學創(chuàng)作,即寫屬于文學作品類的‘傳記小說’,而不必非要去爭標榜‘紀實傳真’的‘傳記作品’的名目不可,這樣也省得往往就材料和史實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題作十分吃力的解釋和說明?!保?]誠然,作者沒有必要把虛構成分過多的作品稱作是“傳記”,倒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稱之為文學創(chuàng)作。

      而小說與傳記相混淆現(xiàn)象的另一個層面,是要警惕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小說形式對于傳記的解構。20世紀以來,西方的文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中流派異彩紛呈,表現(xiàn)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xiàn)實主義、女權主義……這給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影響到了傳記創(chuàng)作。如同楊正潤先生在《危機與出路:關于傳記現(xiàn)狀的思考》一文中分析的那樣,傳記以事實為基礎,“紀實存真”是對傳記的基本要求,也是傳記作為一種文類的主要特征和存在根據(jù);目前傳記的寫作實踐和理論闡釋中存在一種潮流,在消解著傳記的歷史基礎,傳記作品的真實性不斷引起讀者的疑問,損害了傳記的聲譽。[8]97楊正潤在自己文章中,還分析了幾部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作家的作品。如著名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奧蘭多傳》,把英國貴族奧蘭多的冒險經(jīng)歷以歐洲流浪漢小說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容荒誕怪異,但卻有著一部嚴肅的歷史傳記的形式。此書在“傳記類”和“小說類”兩個書架上都賣得很好,人們對它的性質(zhì)莫衷一是。類似的還有馬爾羅的《反回憶錄》、湯婷婷的《女勇士》等。后現(xiàn)代對傳記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并顛覆傳記的傳統(tǒng)標準,在傳記的外形中加入了更多的虛構和想象。

      楊正潤還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但是傳記的基礎是歷史,傳記的核心始終是真實性問題。……20世紀以來相繼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傳記’創(chuàng)作并不成熟,但具有強烈的挑戰(zhàn)性,特別是其中一些作者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顯示出挑戰(zhàn)的嚴峻。傳記理論家應當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傳記家也應當在堅持真實的基礎上寫出更有吸引力的作品,以證明傳記真實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價值。不過,科學的進步以及傳記理論的深化也越來越證明一點:任何真實都只有相對的意義……”[9]

      筆者認為,上引的分析總的來說是比較中肯的,提出了傳記發(fā)展中的一些新現(xiàn)象,不過筆者對于所謂“把真實絕對化”持保留態(tài)度。真實,當屬“傳記”寫作的生命所依,這是不容置疑的。而那些用各種新手法寫的“傳記”,本質(zhì)上由于采取了虛構的手段,還是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疇,與我們所說的傳記仍有距離。不過由于這些“傳記”均出自一些著名作家,對傳記發(fā)展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傳記學界應該引起警惕,理應對此作進一步地分析和探討研究。

      [1]石楠.我為苦難者立傳[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5).

      [2]林語堂.蘇東坡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3]全展.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的若干理論問題[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4]凡尼,曉春.徐志摩:人和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王永.還原·想象·闡釋——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傳記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6]陳學勇.才女的世界[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

      [7]朱文華.傳記文學作品的史學性質(zhì)與文學手法的度[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4(3).

      [8]楊正潤.危機與出路:關于傳記現(xiàn)狀的思考[A].萬伯翱等:傳記文學新近學術文論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9]楊正潤.實驗與顛覆:傳記中的現(xiàn)代派與后現(xiàn)代[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責任編輯 馬重陽】

      On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Biographies and Biographical Novels

      MEGNG Hui,HE Gui-h(huán)ua
      (Journalism School,F(xiàn)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Shanxi Jianghuai Industry Co.,Ltd.,Jincheng 048026,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ra,biography writing is flourishing in China and the life stories of some celebrities are spreading.At the same time,some problems emerge in biography writing and some biographical novels are regarded as biographies.Though being similar in form,the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at biographies must be authentic while biographical novels can be imaginative or imaginary.We should avoid deconstructing the biographical writings from the postmodernism point of view and keep its uniqu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

      biographies;biographical novels;distinctions

      I207

      A

      1008-8008(2015)02-0001-04

      2014-08-21

      孟暉(1977-)女,山西晉城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流動站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及中國現(xiàn)當代傳記文學。

      猜你喜歡
      傳記虛構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從后現(xiàn)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融媒時代,如何正確地“非虛構寫作”
      傳媒評論(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傳記必須回歸史學
      傳記書坊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14
      虛構的猶太民族?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万安县| 华坪县| 仙游县| 大冶市| 正阳县| 呼和浩特市| 万山特区| 勐海县| 北安市| 黔江区| 石屏县| 仲巴县| 嫩江县| 金乡县| 汉中市| 仁布县| 繁峙县| 佳木斯市| 渝中区| 乐都县| 大渡口区| 漠河县| 德州市| 奉新县| 天柱县| 河西区| 微博| 育儿| 连山| 罗甸县| 洛扎县| 柞水县| 绥德县| 磐安县| 阿坝| 罗城| 湘潭县| 平邑县| 巴林右旗| 云梦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