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靜
比較在閱讀中的作用
史曉靜
比較是唯物辯證法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它是思維的基礎,也是理解和感悟語言的重要方法,因為有了比較才有鑒別。如果把比較的方法運用到閱讀中來,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比較,抓住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比較,這個過程也是對文章內容推敲、揣摩的過程,這樣不但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所在,更能深刻領悟到語言中的意蘊情趣,同時學到作者的寫作技巧。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比較的好方法。
一、換詞比較。也就是更換句子中的某個詞語,再把兩個句子加以比較,用來體會哪個詞語用得更加準確,更恰到好處。如《撈鐵牛》一課,“黃河兩岸拴浮橋用的八只大鐵牛也被大水沖走,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閱讀時可以把“也”換成“都”,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兩個字的作用是不同的。這里的“也”多在講兩件事的時候使用,常常與上文呼應表示同樣,課文里講黃河發(fā)大水,說洪水帶來了兩件事:一是沖斷了浮橋,二是沖走了鐵牛,或者可以說浮橋是被大水沖壞的,鐵牛是被大水沖走的,都是因為發(fā)大水造成的。如果改用“都”,這句話就只是講鐵牛被沖走這一件事了。
二、去詞比較。刪去句子中某個詞語,再與原句進行比較,以體會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如寓言故事《刻舟求劍》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人催他,還不快撈!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么用啊?”如果把“還不”兩個字去掉,句子意思會不會發(fā)生變化,“還不”加重了句子的語氣,加深了句子的意思,用上這兩個字,句子就有了旁觀人的不理解,以及對掉劍人的批評、責備的意味。再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有句話:“……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一動也不動?!遍喿x過程中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把句子里的“像千斤巨石一般”去掉會有什么不同呢?通過朗讀、推敲、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原句十分貼切生動,它展現(xiàn)了英雄邱少云在烈火中紋絲不動,一聲不吭,那不怕火燒,意志堅強的高大形象,更加讓人折服。
三、改變句式,進行比較。我們都經常會看到閱讀題中有這樣的問題,那就是給句子換一種說法,使他的意思不變。雖說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但句式不同,句子所表達的效果就不一樣。變換一下句式,可以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通常會有一些反問句,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有這樣一個反問句,“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學習我們可以把它變成陳述句,再與原文中句子加以比較,通過比較就會知道,原句包含了濃烈的感情色彩,把志愿者與朝鮮人民那份真摯深厚的感情表達得更加強烈。
四、改變順序,進行比較。變換句子中某個詞語的位置加以比較,體會詞語搭配的合理,表情達意的準確。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中的“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句話,可以把“一定”與“不”換一換位置,再比一比它的優(yōu)劣,通過朗讀不難明白:交換了詞語的位置,句子表達的意思有些不夠明確,模糊不清,而原句語氣十分堅定,早已斷定曹操不敢出兵,這便從側面滲透了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五、布局調整,進行比較。改變作者的全文布局,再進行比較,以此來體會全文整體布局的合理以及作者選擇敘述法的獨具匠心。如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先寫了父親李大釗的死對自己的感觸很深,再寫了父親死的過程,這種敘述的方法就是倒敘。我們假設作者采用的不是這種敘述方法,而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經過認真的閱讀及變換先后的比對,我們就會感受到:這種敘述方法是課文中表達主題的需要,課文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為題,正是因為作者采用了這種倒敘的方法,這也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同時也深深的感悟到了作者對父親的那份深深懷念之情。課文《翠鳥》,作者先為大家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突出它美麗的羽毛和小巧玲瓏的體形,接著又寫翠鳥的活動,“清脆的叫聲”“貼著水面疾飛”“怎樣捕捉小魚”,突出了它的動作敏捷,說明它機靈可愛。如果改變作者的描述過程,進行一下比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先寫了“靜態(tài)中的翠鳥”,再寫“活動中的翠鳥”,層次非常清晰,在比較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技巧,同時也感到了作者那份愛鳥的情感。
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這些比較,我們斟酌了字詞,感悟了句子,體味了全文的思想感情,也在比較中學到了作者的寫作技巧,積累了寫作的素材,為寫作也做下了良好鋪墊。正所謂,閱讀寫作雙豐收。
史曉靜,教師,現(xiàn)居遼寧朝陽。